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心灵暖阳 Un beau soleil intérieur (2017)

    最近更新: 2025-04-24 蓝光
    •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 / 尼古拉斯·迪佛休尔
    • 导演: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 编剧:Christine Angot,克莱尔·德尼
    • 分类:爱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2017
    • 更新:04.24
    • TAG:法国,爱情,2017,朱丽叶比诺什,法国电影,克莱尔·德尼,JulietteBinoche,剧情,ClaireDenis,戛纳
    • 别名:巴黎众色相(港),我心渴望的阳光(台),墨镜,恋人絮语,Dark Glasses,Let the Sunshine In,Bright Sunshine In
    • 片长/单集:94分钟
    • 豆瓣评分 6.4 (1207票)
    • IMDB评分 6.0 (7,922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7%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79
    • TMDB评分 5.30 (热度:10.89)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心灵暖阳》的免费在线观看,《心灵暖阳》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剧情,喜剧,爱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6.4分,有1207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伊莎贝尔(茱丽叶毕诺许饰演)是一位离过婚的巴黎艺术家,希望真爱降临,却总是在爱与不爱之间犹豫,在与每一个男人的爱情拉扯的同时,她也发掘自身对情感与慾望的悸动。上一秒在跟银行秃头男缠绵,下一秒又对帅气的音乐家动心;男人不坏她还不爱,越是对她漫不在乎,她越对他倍加呵护。迷失在这恋爱丛林裡的伊莎贝尔,是否能如愿找到穿透黑暗的那一缕阳光呢?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伊莎贝尔(茱丽叶毕诺许饰演)是一位离过婚的巴黎艺术家,希望真爱降临,却总是在爱与不爱之间犹豫,在与每一个男人的爱情拉扯的同时,她也发掘自身对情感与慾望的悸动。上一秒在跟银行秃头男缠绵,下一秒又对帅气的音乐家动心;男人不坏她还不爱,越是对她漫不在乎,她越对他倍加呵护。迷失在这恋爱丛林裡的伊莎贝尔,是否能如愿找到穿透黑暗的那一缕阳光呢?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6 IMDB 6.4 高清
      Une vie
      2016
      剧情片
      法国

      女人的一生

      Une vi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采用了类似索尔之子的浅景深伪第一人称跟拍,撷取了一个平凡的法国女人最为无聊琐碎的片段,展现了其悲惨而无奈的一生。导演大概是借此表现出彼时女性生活的压抑和绝望,但这种味同嚼蜡的手法我依旧接受不能。当观众都在期待死亡带来的解脱,导演却安排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由此循环往复。
      • 美学电影,古典,怀旧。这个故事在当今世界正在失去现实意义,也许它不需要现实意义,只是铭刻一段人文历史,值得收藏。
      • 出身贵族,样貌美丽,性情温顺,没有兄弟争财产,家中独女,父母恩爱,多好的人生啊。但这是她遇到没有财产没有地位的渣男之前,被劝结婚后,凤凰男开始搞她身边的女仆,姐妹,能够沾染的一个都不放过。其后的人生就是为了儿子活,虽然她有一套对孩子教育的理念,但还是拗不过世俗的力量。儿子长大成人后,给他带来的就是一笔笔大额的账单,直到最后,家产挥霍的差不多了,才又带回一个孙女,幸好是个女孩儿,余生又燃起了希望和勇气。
      • 庸俗地复述故事就是白富美嫁给凤凰男,社区老娘舅调解失败,老公约炮被杀,生了一个叉烧不如的儿子,最后有赖法国庞春梅搭救。
    • 豆瓣 7.6 IMDB 7.1 正片
      The Souvenir: Part II
      2021
      剧情片
      英国

      纪念品:第二部分

      The Souvenir: Part I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比第一部更好,可能是关于电影创作本身的缘故,也可能是在形式和叙事上做了更多尝试,失去爱人的悲伤幻化成了意识流的叙事体验,从主角遭遇的想象、创作和现实中流淌出来,感染大银幕前的所有观众。
      • oh this was much much better than Part one. Hogg is masterful at subverting expectations - she really did avoid the temptation to be obvious. something magical happened for the film the second Julie started directing her stand-ins. then just as you think it couldn't get any better than this the end scene happened and it was even more magical. also her/Hogg's wardrobe is to die for.
      • 两部连看, 提升不少好感。 电影学校的片段都非常真实了。
      • 3.5 更迷人的外壳, 继续精致但不细腻 @ walter reade
      • 是因为我没看过第一部吗?不知道看了个啥……
      • 4.5 Honor Swinton Byrne温柔但坚定的言谈举止完美契合Julie这个通过疗伤来寻找自我的角色。故事偶有矫揉的瞬间,但依然动人。“I just miss that intimacy.”
      • The portrait of a filmmaker as a young woman
      • 【Gene Siskel Film Center】作为年轻人是幸福而又苦涩的。你充满了能量、希望和情绪。你准备好去爱、去感受和去受伤。但另一方面,以还没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没有人会对你的意见特别在意。但不管怎样,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一定会想念自己年轻的时光。
      • 4.5 #LIFF @Kijkhuis
      • 直面浅薄-11/16/21 at AMC Palisades 21
      • 我可以感受导演对这段感情的着迷程度和从他身上汲取了多少的养分 人总是有工作和生活要过 但是这样不管不顾的沉迷 是很难在人生的其他阶段再现的 我对这种孤注一掷的自我感动着迷 他有着无比虚伪的一面 却在虚伪的自证中变得无比纯粹
      • 不過,生活還要走下去,告別是漫長又無法挽回,只能設法在失重的生活中重拾平衡點,找到能帶著與他/她的回憶走下去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聲音(Richard Ayoade 扮演的浮誇導演卻說了全片最語重心長的一句,我要拍屬於自己的電影。)但要做自己有多難,不禁要問Joanna Hogg 經過40年後,還放不下那不成熟天真的自己,非要傾瀉人前把自己這一面展示,因為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份還是借由制成紀念品才可以向過去告別?Günter Grass說「剝洋蔥的時候你一片片剝過程總是讓人掉淚,回憶就像一顆要剝皮的洋蔥。洋蔥皮層層疊疊,剝掉又重生;如果用切的,洋蔥會讓你流眼淚,只有剝掉它,才會吐真言」看第二部最後,也不只為了那位看來不值得愛的神秘男人,還有生命裡一一成全她走到今天的人。以至她在最後一個鏡頭,可以將自己內心傷痛鎅開,再有縫合的可能。
      • 因为戛纳上的口碑可能期待高了
      • 对创作的探讨算是精准,但戏中戏与她个人生活的情感联系好像仍有不足。情感被各种炫审美趣味给盖住了。过于精致反而不动人。可能得补补第一部? 反正观感干巴巴的。
      • 见到了导演本人,快来羡慕我吧!
      • Not “be obvious” for its own sake is just so banal
      • 7.5/10.0。两部合起来是8.0分。初见惶于情,再望曲终散。第二部以出其不意的不同于第一部的节奏,完美诠释了女主经历的两阶段变化:从神秘和复古的“沉浸”,到摇滚和现代的“抽离”。朋友说得很对,这种题材稍不注意就是落入mediocre的自怨自艾布尔乔亚小品。然而,导演以其惊人的饱经沧桑的成熟,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下,依旧能让人些许感同身受那刻骨铭心的混杂着妥协、悸动、希望、挫折和亲情的半自传文艺女性的柔软内心。
      • 两部曲的安排让Part II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叙事路径,反而到达了云开日出豁然开朗的效果。相比于第一部分的“怨侣物语”,第二部分着重于Julie在grievance中探索成长(与Tilda饰演的母亲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刻画),这种转变Honor Swinton Byrne拿捏的很好,不同层次的故事与情感的juxtaposition都在她的举手投足间流动(希望以后能多在荧幕上看到她)。集齐Joe Alwyn和Harris Dickinson两大帅哥客串,续篇最终落到film making as memorial:我们举起不存在的香槟,敬给再也不能到场的朋友,也敬给荒唐自由的青春岁月与刻骨铭心的爱情。文艺青年对于生活的渴望与哀愁,大抵不过如此了。
      • 4.5.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 从第一部到第二部,很明显看到了女主的成长以及导演技术的成熟,最后十分钟特别精彩,拍摄与被拍摄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镜像,让观众迷失在不同的镜头里
    • 豆瓣 6.8 IMDB 6.4 HD中字第02集
      H Story
      2001
      剧情片
      日本

      广岛别恋

      H Sto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這才是真正的lost in translation,舊文本對位詮譯、重寫,更具批判性,但諏訪要說的是不可能—重拍的不可能、無法言說的苦難、語言不可能的共處,諏訪是處處提醒虛構無法觸及到真實,導演作為廣島人自我懷疑對照Béatrice的無法自處,要言說歷史太難、廣島的當下也全然改變。 諏訪與Duras神奇地貼近。
      • 诹访敦彦的巫术:对于《广岛之恋》的仪式性翻拍是影像招魂术的一种。严格的形式以及声音,片段的断续重复令影片成为监视器,工作台上的raw material,以一种次真实的状态构成一种触发器,直到Beatrice Dalle说出“我拍不下去了”,以及拍摄在几近结尾处的中止,它是一部关于“闪现”与“附体”的影片,拟像如何在模仿的“镜像”下自我建构,脱离指称,一个亚洲导演在2000s之后的广岛无需也无法复制阿兰雷内,结尾,Betrice在这座空无的原爆遗址中时隐时现,用“广岛”与“内维尔”指称对方身体在这里被空间的主导与暧昧性禅意代替,“人”最终在画面中消失,一如王家卫或安东尼奥尼。
      • 阿萨亚斯终于不再孤单,因为诹访敦彦恰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我们在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里讲过法国新浪潮与日本新浪潮之间的同构性。作为新浪潮之子,当然不能与新浪潮之父长相一致。因此无论怎样重拍「History」最终得出的「story」都是不重复的。不是《美好时代》不能复制,而是作为主体性的「Human」不同了。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都历经了一次大换血,就连电影的名字也有了一字之差。从一体两面的角度来看,作为主体性的「我」填补了一种叙事视角的空白。即,把被抹去的个体叙事「i」重新放回「H story」这套宏大叙事里去。因此雷乃的《广岛之恋》是访问历史的客人,而诹访的《广岛别恋》则是从历史里走出来的主体。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五月之后》出生的一代,诹访也像他的兄弟一样强调父与子的不一样。
      • 只有摄影。
      • 后半程女主角离开博物馆走向现代广岛街巷,电影越发变得美妙,原本人物处于情境-真实中展现出来的演绎-真情之间调性不和的间离效果无聊文本被抛弃,人物从电影预设的“翻拍情境”中逃脱获得自主性,走向“漫无目的”的情绪散发与情感粘连的更广阔空间,由此电影从字斟句嚼的文学性脱胎,向身体与氛围的影像性演进。面对在历史中虚构的情感故事,诹访站在现代思维角度作出新诠释,并用影像性作出批判,但这种暗藏语言早已失效的暗示,似乎也是对冷漠的现代性的悲观态度。
      • #金马54#太实验性质的致敬雷乃杜拉斯丽娃冈田英次,穿插广岛之恋的剧照台词,导演亲身上阵经常从讲戏化妆开拍结束NG沟通一条长镜头表现,老了的372野玫瑰的特殊气质演绎经典的不可复制与现代人困惑,可是这也创造出来一个对立的虚构文本,但确实比较闷,旁边呼噜声此起彼伏。35mm胶片版。
      • 不同于正常的“翻拍”,诹访敦彦试图把《广岛之恋》中的情绪彻底引进现实中来。
      • 将四十二年前的故事放置在现代语境中演绎,原作中的互相体恤在此化为始终如一的间离。从导演在海滩上宣布弃拍开始电影便迈向一种妙不可言的漫游姿态,角色游走在陌生的城市图景中滋生出更甚于Sofia Coppola电影中的情绪感染力,前者是由外作用至角色而诹访敦彦则是由内向外溢流,且较前者更为轻盈,实在是太厉害了。
      • 诹访敦彦想把间离做到极致,仍然手握摄影机游走在真实和虚假的边界,它在摇移的时候间离效果最为突出,不向任何一方做出妥协,分不清真假,也不用分清,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当代版的《广岛之恋》。
      • 既可以当作广岛别恋也可以当作是拍摄广岛别恋来看待,或者说拍摄过程和作品不只是简单的互文关系,而本就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这俩者也都能与广岛之恋形成对照的关系,尤其是对于现代与历史关系展示实在是太棒了。
      • #A+# 妙极了。原作于我就已经是关于“共情”的故事,这部则在重读文本的基础上将“共情”继续推广至更大的维度-一则是时间与空间,也即个人与“人类”:对广岛之恋的重新演绎类比当代人对待历史的回想与感受,现在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四十年代人们的感受吗?不身处本国历史的人还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感受吗?无法入戏即是当今一代人的“失语”,正如History中缺席的“i”也即“我”,或许是对这种与历史记忆共情能力消退的担忧;二则是语言与沟通,而在结尾个人与个人间的隔阂最终被共享的沉默遮盖变得若隐若现,或许是件可以庆幸的事情。我也认为介乎搬演、纪录和虚构之间的形式恰恰是本部影片所需要的-只有这样“中介”的方式才暗示这样对历史的失语和人与人的隔阂并不是特定的场景而是普遍的现象,并在结尾留下了共情的希望。
      • Béatrice Dalle怎麼看起來跟吸了毒一樣⋯
      • 广岛之恋与别恋的并行,诹访敦彦通过打破流畅性和交流的困难来体现“复制‘’的不可能。历史是我们无法经历体验的过去,而眼前只有这个注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活力又疏离的新广岛。
      • 诹访敦彦是法国导演
      • 还是更喜欢《迷离劫》。Dalle老了不好看啊,而且也不适合这类角色。
      • 晦涩难懂,也没觉得这个被推崇的法国名演员有多美,又降低了我观看此类不好懂影片的兴趣,不过倒是激起看《广岛之恋》的兴趣,谁有呀?
      •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56542097796490.1073741862.186895204761186/1468251603292200
      • 美妙!看看两人的无言! 60年代的故事放到21世纪的旅馆 看似随意,但——着实妙哉!怎么翻拍?这么着就对了!
      • 诹访的Irma Vep,与阿萨亚斯不同的地方在于,Irma Vep寻找的是皮相的交互,而本片寻找的是血缘的纯粹。
      • 再来一次,但是一切都已不同...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即使一切都已不同。因为一切都已不同。再来一次,再来一次,一切将会不同。这既是忠诚的要求:亲密,只有在最大的分离中才成为可能。
    • 豆瓣 7.1 IMDB 6.7 HD中字
      Vendredi soir
      2002
      考驾照
      法国

      荒唐周五夜

      Vendredi soi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细腻温柔到极点,又寂寞得让人难以招架,音乐略满,吻戏拍得挺特别。几个镜头印象特别深:从车窗飘在迷离夜色中的烟雾,缓缓滑过皮肤的手指,踩在红色地毯上无声的脚步。
      • 难道我期望值太高?看过Trouble Every Day再看这部,实在索然无味
      • Agnès Godard的影像真迷人
      • 对,说白了就是一夜情,但是再现了我对爱情的一切想象。特别是神圣的绵延的窒息的爱欲,一夜都对你浮想联翩。//前半部意识迷离中度过,克莱尔·德尼电影回顾展at上海电影资料馆
    • 豆瓣 7.8 IMDB 6.9 HD中字
      Boy Meets Girl
      1984
      剧情片
      法国

      男孩遇见女孩

      Boy Meets Gir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oy meets girl 卡拉克斯的好作品,他的电影里透露着迷恋以及不受干扰的叙述力量
      • 刘若英《后来》的MV里,就挂着这部电影的海报。你都如何回忆我 /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 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 这虽是卡拉克斯23岁拍成的导演处女作,但技艺已十分娴熟,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光影运用也很得体,影音剪接等方面有戈达尔的影子。
      • 碰到好片后找该导演其他片看不一定成功。好久没看过这么闷的催眠电影了。台词是很艺术,但影片整体感觉空洞,居然有人说像新浪潮。时不时黑屏像是导演/演员掌握不了长镜头而做的变通。孤独的青春被过度稀释和夸大了。黑白片、手提摄影机、没表情的演员,还能再做作一点吗?看在是处女作份上,给个三星
      • 黑白影像衬托出主角的孤独,喃喃自语的独白也尽是荒凉之感,标记了生平的地图更像是对个体的嘲讽,有缺口的杯子不过是破碎之心的象征。同病相怜的男孩与女孩并没有朝着罗曼蒂克的方向发展,寂寞终究是需要独自去面对的,没人能化解,也没人能填补,最后只能沦为悲剧。
      • 这片可以当喜剧看,从头笑到尾,里面的诗是导演自己写的吗?果然是非理性无意识,导演估计不怎么读古希腊哲学,但是又很想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可惜诗里写的全是身体,真是茅坑里做爱啊!
      • 91/100,在看似随心所欲的剪辑与声画设计里,一种伟大的现代法国电影精神被神圣地继承下来。男孩、女孩是人物也是宽泛的能指,遇见既是动作也成为情节,于是电影就此诞生,而死亡从来都是关于叙事的最完美终结。
      • 谁也无法逃逸,必须全力以赴的投入并享受这场疯狂的灾难~拍给所有以爱为食或似曾拥有的男孩女孩
      • 卡拉克斯处女作,可以的啊,黑白的画面分外迷人,女主更是美得一塌糊涂。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话到关键处被背景音盖掉,各种剪辑的小把戏。他就是个爱情的怪异观察者,有别人看不到的角度。最后几分钟真是好心碎。
      • 显而易见的是,卡拉克斯的处女作《男孩遇见女孩》继承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强大的影像/文学传统,其源自戈达尔影像系统中的强间离性与声画分离手法与战后欧洲电影普遍的存在主义式琐碎/意识流叙事,在这部处女作中以一种纯粹私人化的表意逻辑——以突如其来的黑幕切断人物瞬间思绪、以聚焦/失焦进行对人物瞬间状态的捕捉、横移镜头展现出的客观韵律——构建而出。现在看来,卡拉克斯似乎才是“电影作者”的最佳代言人之一,其作品序列中所有的人物、动作、情境、状态、语言自始至终保持着内在连贯,它们成为了《Holy Motors》中的有机构成元素,完成了“作者电影”最终意义上的融汇。
      • 越爱越孤独。本周等看大银幕。
      • 黑白光影,美丽邂逅,悲伤结局。
      • 6.0/10。至此,卡拉克斯长片作品已补完。很难想象一部处女作技术水平就如此出色:摄影、剪辑、打光、构图都是一流的,而且有着鲜明的新浪潮标签和致敬成分(影子运用明显摸仿早期表现主义),但只能说我实在太讨厌这个故事了,单调且乏味,这样奇葩的爱情观念也是我在这个年龄阶段所难以理解的。
      • 100 摄影太棒了,对于光影的运用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导演的处女作。电影本身的话,有一点乏善可陈。
      • 要叙述时遭遇结局,要开始时发生意外,要开口时杂音干扰,要回忆时已心各一方,空间、镜头、表情、细节,处处是联系与矛盾,但从头到尾又异常平静。
      • 莱奥式神经质爱情,莱奥式幽默,莱奥式摇滚和踢踏,莱奥式孤独症。(`_´)
      • 卡拉克斯20多岁时导演长片处女作。情感导向构图的黑白片,黑白色下摄影与光影把控很准。喜欢最后两场玩特写的调度,以及喜欢那充满新意的剪辑——卡拉克斯特殊的跳切手法——再延伸到声音风格化剪辑上。用周遭的爱情与言语,衬托出主角的孤独与寡言,生活似到处的破碎与缺口,强烈的对比定格与对面的情侣,因此注定了结局的走向,像是卡拉克斯对爱情开的一个玩笑。
      • 我最喜欢的作品来自Leos Carax!我看完后激动得不行.
      • 女主角太美了。。。denis lavant是个天生的好演员,即使boy meets girl里这样青涩也无法掩盖,而holy motors就是一个境界了
      • 7,《扒手》续集《扒女孩》同一场景的不同景别插入,倍显迷人,前面对二人生活的刻画节奏精准形象到位,尤其是女主的气质和面孔,是那种看完电影能不顾虑任何尴尬拼了命想搭讪的人。不只是人设,对局部的关注也很“扒手”,后面男女对话部分很好,但场景过于单调,感觉后半段不如前半段。
    • 豆瓣 6.4 IMDB 6.1 HD中字
      Avec amour et acharnement
      2022
      爱情片
      法国

      双刃剑

      Avec amour et acharnem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笑死 開場五分鐘比諾什就在黑暗中離場了,可能她也覺得看不下去吧。放credit的時候有大哥在狠狠罵:’boo!shame on berlinale! ‘ 我同意。但是看到Claire Denis 在哭,很是心疼
      • 大家打分手太紧了,贞操带太紧了,我来拉一拉。这么狗血的玩意儿拍成半路夫妻的痴缠眷恋,比诺什的脸神秘、脆弱、羞赧又风情万种,男人都只是失火女性的柴!(好了知道林顿是gay蜜的爸爸了,爸爸🔝)我对比诺什的凝视欲望太强了,觉得她劈腿、装白莲花和打扫卫生都一样好看死了。德尼啊暖暖的光。
      • 并不是最好的电影,但包裹着如此多愠怒、郁结和无可奈何的能量,实在让人不再有心,也不再屑于营造出任何叙事向自己和旁人作出解释。
      • 吵什么吵,三人行蛮好的,多正常的事,女人又不可能同时只爱上一个男人。
      • B+. 开场两个镜头便为全片定调:在数字感极强的画面里,波光荡漾如狂舞的电流。于是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酥麻、抽搐、疼痛与灼烧,都是人体被“爱”击穿后的触电反应。比诺什和林顿赋予了冲突无限的痛感,德尼用镜头紧锁肢体与五官,即便是唇枪舌战,发力的也始终是面部肌肉的张弛。相比之下,对种族问题的探讨因为依赖“解说”而流于苍白,但这种力量间的对比,倒也成为电影本身的有趣脚注:我们是感觉而非语言的动物。2022.2.12 Berlinale
      • 中年人的情欲…复杂
      • 3.5,本届柏林主竞赛的质量全由法国队扛下来了。德尼姜老辣,虽然前半部分各怀心事张力过大以为后面要杀人,结尾却故意戛然而止。一颗心劈成两半的自我告白,令人不齿又感到无常。演员自不必说了,这种角色对比诺什和林顿还不是手到擒来。
      • 5.8/10 #FLC 开场即巅峰,然后一路崩坏。高核心的表现手法对上中心松散的剧本(儿子线,母亲线,还有直到最后也未被揭晓的男主入狱原因),再加上吵架部分文本的空泛,一切张力最后也沦为吵闹,试图用过量的慢节奏的延绵的配乐来缝合这撒落一地的玻璃渣。偶尔蹦出来的女主的工作又引出社会事件的探讨,但过于流于表面。作为表现三角恋的情节剧而言,男性第三者的视角和形象都极为干瘪,两位男性的对峙也被省略,留下从一个空有毫无章法的存在危机的女主来连接,事实证明并不有效。爆发段落的肢体表达被各种嘶吼与手持镜头撕裂开来,难以见真情真感。
      • 于我而言很差,但并不是完全无可取之处,不推荐浪费时间。最有意思的大概是男二要h…入那场戏。……………………我来pitch一下:他爱她,她也爱他,她又重遇多年前那个人,她发现她无法承受的多年前的那个人她依旧炙烈滚烫无可自拔的爱着,但她也不想失去现在的她,然后……哦……对了现在的他有一个黑色混血儿子有一些种族以及认同问题……
      • 我死去的爱情突然攻击我的故事,恭喜克莱尔·德尼拿下银熊奖,水与火的镜头真的很棒。Tindersticks同名歌曲莫名契合这个想爱又不敢爱的故事,在刀锋游走的比诺什阿姨太婊了太婊了太婊了!(虽然已经习惯了口罩每一天,但大银幕看到依然很down,什么时候这该死的世界才能回复正常...)
      • 前段的情感悬疑、中段的欲望摇摆、后半段的老实人发飙,不擦眼镜看成中老年版《夜以继日》。不同的是林顿说我还有青春期小孩要教育,不和女人玩了。
      • 劇作與人物精准得可怕。Zara的播音工作用「narrative」形成並操控一切,真實的人只是畫面,或许Post-COVID的虛擬促成了更多故事)。Jean似乎是更加與「責任」和真實生活有關的:孩子、母親,社會的種族問題艱辛現實在他的生活里投上陰影,勇敢掙扎卻依然得有些卑微、蒼老。Zara與他之間的依戀是深刻的,但缺乏「幻想」。而Fançois充滿慾望,有些可笑幼稚,讓人感受到年輕時純情的凝視、不安與嫉妒,看起來無比年輕;在與他相處的時候,一切生活與社會現實的陰影徬彿都被排除在外,「可以相愛卻無法一起生活」,我不知道這些感受起來是否有性別壁壘,總之我是毛骨悚然了。德尼依然用盡辦法來放大感官,無論是海,浴缸,暴露在城市中的陽台,跟隨手的鏡頭和誇張的手套,爭吵時的面孔,唯一的可惜是有用力過猛之嫌。
      • FLC请了贾木许来做开场。在电影里看到Mati Diop有点小惊喜,看得出来三个主演表演都很卖力投入,但真的很想对这个离大谱的剧情问一句:why??? 德尼拍过这么多优秀作品,这部是最不该拿奖的…
      • 配乐摄影剧本全方位的糟糕,完全靠两个演员的爆发力撑住整场电影。ps恕我看不出什么导演的痕迹,是怎么拿的最佳导演奖?
      • Grégoire Colin也老了啊
      • 德尼对女性刻画是入微的,中年妇女即便风韵犹存,格里高里和比诺什两具走形的躯体缠绕着,突然从情欲片变成了搞笑片,中部的冗长以为让我一度认为片子要烂尾了,最后手机掉入水中则是结束地干净利落。
      • 老年琼瑶剧了属于
      • 这得影后吧
      • 5/10
      • 看二老飙戏也蛮有劲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