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到惊悚,看得下去,也不是福。 |
|
在苏黎世的首映上看的,见到了导演和女主,其实我是女主邀请去看的,其实是因为她是我朋友啦😂 |
|
3.5 一场盛大的寂寞比喻会,逼人的寒气和刹那的温暖。 |
|
一个很好的现实主义故事,非得弄这种魔幻主义表达,片中男女精神病已然不算什么,是导演自己的精神又问题啊! |
|
包括电视屏幕在内的各种玻璃层制造的封闭空间阻止角色进入真实生活,陌生男女仅通过电话交流创造声音的联想世界,在媒体不断曝光个人形象的当下,导演反其道地用“去可视化”方式表现都市居民的寂寞,从“缺席”这一设置带来的惊悚过渡到魔幻现实的浪漫,让处女作成为关于走出孤独的柏拉图式现代童话。 |
|
头抵墙壁,置身树林;电波冥想,恍若相遇。窗外有场盛大的派对,你我没有收到邀请。他是单身20载遭受囚禁刑罚的陆龟,她是相信大西洋固执撞击玻璃的海狮。藉由黄丝袜旧杂志哈密瓜味口香糖寻到彼此相互慰藉,靠文字化图像听沙发冰箱的寂寞声音。忧郁为引,孤独是药,你是幻觉是依恋,我已沉沉睡入白夜。 |
|
坚持单身20年终得配偶的海龟,一遍一遍不停撞玻璃窗健忘的海豹,动物园的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 |
|
孤独患者,近乎人格分裂的臆想,些许魔幻主义的色彩,临摹电影《她》的创作架构,虚实交错,具象化场景与写实描写无缝对接,充分的形式表达极具饱满的情绪推叠,冷冽的镜像语言下却是色彩纷繁的狂欢潮派,那是孤独者的渴望,那是寂寞人的呐喊,当意识清晰思绪明朗时,又回归寂寥深渊,所谓孤独大概如此 |
|
每个镜头都是纵深的孤独,极度寒冷。直到想象的无限放大,冷暖色调的强烈反差,痛感越来越明显,孤独像树汁变得浓稠又黏腻。而相信自己还在大西洋的海豹总是游向玻璃,尝试记住“你再也不在大西洋里了 法拉”,然而健忘的它还是一遍遍撞击,砰。 |
|
像海龟一样去挥霍漫长的生命等待爱情吧,像大西洋的海豹一样忘记身处孤独的水族箱吧。 |
|
摄影构图色调都很精致,内心世界具象化和虚实空间无缝衔接的剪辑风格非常像《盲视》。前面是关上房门封锁外界的冰冷孤独,后面则是凭着气味与声音臆想相遇的场景来完成两个孤独灵魂未曾发生的相互取暖。可能情感处理不够深刻,但关于孤独我们总能找到相似的通感,就像打湿情绪的那场雨。 |
|
昨天夜里我忽然想起呼喊与细语中低沉而轻声的耳边呢喃,如同迷雾,轻薄沉静,当一切细微感知被放大,即是情绪的艺术,声音的冥想。 |
|
北京电影节在大悦城看的,摄影和声音很棒,故事比较窄小扁平。氛围极佳。 |
|
对这类电影没有抵抗力,空旷的、孤寂的、安静的、飘渺的、平整的,有点类似之前看过的那部《肉与灵》,有动物也有森林,中餐馆的那个女生挺可爱的,特别喜欢男主的一些道具,比如座机、磁带式录像机、监听录音机等等,某宝某鱼搜罗了一圈,没找到同款。【USURY/6.6GB/英字】 |
|
剪辑摄影不错,赶脚有点意识流版的《她》~但剧本又不缜密~ |
|
这真的不是孤独,这是有病! |
|
自闭症电话威胁-电话恋爱-幻想恋爱,密林电话线,不停撞窗的海豹什么的,摄影极好,但个中情绪隔阂太大,看着好睏 |
|
声音,剪辑做的太赞了,不靠剧情而靠情绪撑起了整个片子,电影做的高级。看片过程中觉得如被催眠了一般进到了这样私密的社恐空间中,趴体的场景既让人大呼脑洞牛逼,而不经意间掉出去,靠脚趾相夹重新联结的桥段实实在在地让人笑中带泪,从惊悚片到爱情片之间的跨度,就是这么一小步,结尾大泪弹。 |
|
#柏林电影节#选择看这部是对的!果然神经病和神经病最配了!太喜欢了,不过除了在电影节官网以外暂时查不到其它关于这部电影的信息,总之北欧的电影就是对我的胃口,无论是主题还是整体风格我都特别买账,主角脑洞大开,听声幻想,开放式结局让我这种喜欢悲剧结尾的人想让他们能幸福。 |
|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 |
|
B/格局越拍越小甚至像耳机广告,但还是拍出了点窥视者的《八部半》之意。感官联结类似光但并未选择深入更宽广时空,中间沉溺于同一概念的迂回稍微有点冗长; 关于虚拟与现实的探讨比头玩什么的干脆很多。喜欢封闭空间的运用与雾气氤氲的影像质感,鲸吞般的幻觉。唉。欢迎来到荒凉的实在界。 |
|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每个城市都已是丛林 |
|
视监他人的《阿洛伊斯》最终反成了他者眼里的囚徒,睡梦中的他或许很难意识到这个如幽灵般操纵他的“人” 竟是他的想象。所谓柏拉图式恋爱的本质其实是自己与自己的恋爱。在空寂冰冷的现代建筑当中,貌似童话里的生活随时准备通过人们的耳膜潜入并占据他们孤独的内心。诺伊尔借助一个悬疑化的惊悚故事试图对影像画面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质疑,可惜浅尝辄止的探索最终让位给了精神分析。 |
|
#Berlinale##Panorama Special# 你德典型的固有严谨性格搭配荒诞的笑点让整个故事的表现力翻倍 结尾像是导演对于前面夸张想象的无力妥协 更风格化大概会更好 [Colosseum] |
|
谁又不是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遗世而立,孤独至死。 |
|
神秘女人出现后才开始有意识的把片段进行拼接 |
|
话语构造虚幻空间,城市就像水族馆。局限只存在于思想,而孤独才是永恒的。 |
|
反正看这种剧情,我就会想像我从小那么八卦和有各种人的秘密的人,被别人知道秘密之后会怎么办。#想看导演拍惊悚片 |
|
一个phone sex有必要搞得这么拧巴么?也看不出他们非要这样的理由。而且以一般的电话通话质量,哪能传达这么复杂的声音啊。这个侦探的设置对主题也毫无帮助。把电话改成虚拟现实眼镜倒是还说得通一些。 |
|
他说窗外那场没被邀请的盛大派对,他也并不想被邀请。他观察得足够久了,奔赴派对的都是孤独的人,一场比一场更甚,他宁愿独自呆在房间里也不要参加。可实际上他才是最受孤独侵蚀的那个,落入臆想的圈套独演全部脑内戏份后,将它毁灭,北欧大地如若有神袛,也会用最悲怜的眼神看着他吧。致幻片。生气评论里怎么还有其他女的为许光汉而来啊! |
|
只能在一遍遍不同场景的描述里感受到呼之欲出的孤独感,但是如果可以被如此直白强烈地表述,隐喻和影像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其他时间,我全程都是WTF,对标her也未必太自大了 |
|
很喜欢影片的色调,给人一种亲切的孤独感~ |
|
大部分心理精神类电影试图讲一个问题,就是在未曾被邀请时,你也许不知道,那场以你为主角的盛会,正在未来某个毫无征兆的时刻到来。这显然是个鸡汤问题。但这部真正面对了对曲终人散的害怕,见过害怕之后仍选择钻进人群或者对方,看似惨兮兮的,但是何其幸运、何其勇敢。 |
|
许光汉想看。「阿洛伊斯」
豆瓣的影评都在刷孤独,但我觉得男主其实并不介意这份孤独。
“你知道吗?窗外那场我没被邀请的盛大派对,我并不想被邀请,不值得。”
海龟一个人在洞里没有抑郁药地呆了20年,但后来也遇见到心仪的Jumbo;海豹一次次忘记自己已不在大西洋,撞向水族馆玻璃,但幸好这些疼痛也会马上忘记;Aloys最后也终于和Vera在现实生活中相遇。
无视外界的恶毒的质疑,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自己的生存状态,记住生命中的闪耀过亮光就行。
|
|
摄影画幅帧帧精美 剪辑灵而不乱 动物寓情温柔又孤独 男女主想象力爆棚猜测应该是都有毛病 故事题材挺好 沉闷了一点 |
|
我簡直是熱愛神經病。到後頭有一點跟不上了,但還是很精彩的大銀幕歷程。 |
|
真难看 本来以为是悬疑片就看了 结果是俩神经病谈恋爱 你俩都邻居说话大点声不完了吗 打个🔨电话浪费钱 |
|
有几处调度真的很棒,空境与细节都很精致,导演对光线与色彩的控制(或者配合)很有技巧,玻璃的漫反射与哈气、窗帘与汽车防尘罩的空间感参与对主角困境的营造,看得出对摄影及美术要求非常高,不过到头都没有表现跟踪的戏,很可惜,可能跟对机位与构图的追求有关,这个导演值得期待 |
|
开始是寂寞如尘埃,后面是寂寞如冰雪。从小清新到科幻再到恐怖片,导演真的功力不浅。还好最后结局没那么寒冷。所以崩溃边缘的人最好不要再用冥想法治疗。 |
|
比her好看多了 |
|
好天才哦 拍出了脑海中那个奇怪的她 |
|
极度内向社交障碍版的天使爱美丽 |
|
太隔。 |
|
孤独的人总会相遇。
想起《她》,一直在通话,从未见面,在脑海里完成了所有。
喜欢家中开party那一段,超美妙。 |
|
哦高福利的北欧真的是人类的乌托现实。这份声效柏拉图我受下了。 |
|
当一个侦探 被另一个人“追踪”
他开始学会冥想 反思自己
学会接触 融入人群
学会走出孤独 哪怕一刻心理上的愉悦
不过影片基调太慢了
快结尾的时候
那种真实和幻想 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我需要去认识真正的你
于是我来到医院 拯救了另一个孤独的你 |
|
死亡彩排 |
|
一头雾水的意识流。。。 |
|
孤独到极致的灵魂。非常喜欢动物园的那一段。 |
|
向往这样的生活和一只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