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棵树引发的血案?其实是低情商引发的血案。刻意营造的戾气,导演想讽刺西方中产阶级的意图就差写在脑门上了。冰岛这国家的人都有交流障碍症吗,我周围邻居还没有这么不会讲话的... |
|
(冰)岛国的电影像这块土地一样寒冷。
中年人的生活都是这么操蛋么。
欧洲小国寡民的生活感觉有回到农业社会的倾向。
《比海更深》 |
|
每月固定造人,房事成为任务;每晚分睡两头,同床只有异梦。丈夫偷看与前任的性爱视频,扣上笔记本,画面却显示在电脑屏。邻居要清除侵犯领土的古树,打碎监视器,爱犬却被制成标本。母亲沉浸丧子之痛几近疯癫,父亲在唱诗班空唱恍如枯木,妻子当众揭短,丈夫当众暴怒,锯掉的古树冷面看树下失控的人。 |
|
SIFF今年有,本来打算看,没想到新加坡航班上看掉了。简介里写的喜剧,看完简直要窒息。悬疑部分太简单,我一直在想那只猫突然出现就搞笑了。万万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 |
|
#HKIFF# 冰岛邻里纠纷升级案。合唱的段落还是很(黑色)幽默的。 |
|
#Venice2017# 小夫妻恶战,老夫妻跟邻居互相坑,压到最后血浆那一下还是蛮给力,但是这片儿实在既小气又没什么亮点。加拿大导演诺曼·麦克拉伦早在1952年拍的短片《邻居》比这部深刻多了。 |
|
短小精练,充满讽刺。不动声色的寒意令我联想到王小帅的《闯入者》。 |
|
中规中矩 |
|
一对因男方出轨而导致冷战的小夫妻:二对因误解和沟通导致罅隙的邻居最终导致一场互相残杀的悲剧。解释中产阶级的自私,冷漠,荒诞。他们眼里“他人就是地狱”。全片沉闷的色彩,压抑的合声,缓慢的情节,冷漠的表演,用北欧的风格缓慢诉说了一个冰冷,压抑的故事。想起瑞典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
|
不喜欢《树下惊魂》这个翻译,完全就是剧透,还是觉得《大树之下》更好的保留了原作者的意图。真的是太真实了,所以才会后怕,我和Alex也是抱怨对门邻居的傻狗每天乱叫,其实整件事的推动完全就靠失心疯的老太太,很可惜的是女模邻居在后面就没出场了,我还以为也要憋个大招呢。德国最讨厌的一种邻居大概就是那种不跟你打招呼直接报警的,我住的地方两街区外一个老头就因为邻居在十字路口5米内停车了而报警,简直了!要是我遇到这种事情,不知道能不能心平气和地处理。 |
|
所谓的刻意制造冲突吧,哪有这样处理邻里矛盾纠纷的,难怪会一步步升级成这样。把宠物做成动物标本放在人家门口这个真的是太病态了。 |
|
意外地我还蛮喜欢这个小片的,质感非常北欧,说白了还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难以调和,只不过呈现方式略微极端。相比而言,年轻夫妻的那条线其实只是个辅线,也相对温和很多。不过虽然一开始就猜到了最后的结局,但还是感觉收尾不够好,大概是缺了那么一丢丢让人意料之外的东西吧。三星半。 |
|
使劲儿把家长里短往悬疑惊悚带,实在太刻意了。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心理是否健康实在太重要了;男主人的爱不应该是一味地去妥协或者无视,有病得领着去治啊…… |
|
RÚV/ZDF/ARTE协助拍摄!
剧情/犯罪/家庭,88分钟版本,75分中等水平作品,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观看,18岁以下未成年人如需观看须满15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止观看,满15岁、18岁以下未成年人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
|
狗有什么错,都是猫的错。 |
|
感觉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情绪不稳定的女人。。。整体故事的节奏和剧情都很妙 蝴蝶效应的中产现实版本 2024/4/24大森家 |
|
矛盾可以和解,也可以升级,遇到这样的邻居真的很可怕。三星半 |
|
电影弥漫着一股吝气,这种情绪病真实的散漫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啊,看似夸张,实则非常写实了。 |
|
精心织设的局如此收场,自毁得可惜了 |
|
街坊恩仇录。不管是人烟稀少还是人满为患,都减弱不了他人即地狱的事实 |
|
电影ok但故事本身真的无聊 如果point在于表现冰岛人民生活多么空虚没事做then I totally get it |
|
切身体会到了自命不凡的冰岛(中年男)导演无题材可拍的焦虑。 |
|
最初是在张婉婷课上听到这个故事,看到影片差距还是很大。试图以一种侵入的方式讲一个不断递进的故事,拍摄的风格又很冷静。故事既不够集中,分线又不够均衡,以致影像与戏剧发展都欠缺亮点。 |
|
一开始的气氛就奠定了基调,后面的血腥场面也看起来理所当然,大概是说物质生活太好以后,心理问题会暴露得更加明显吧。 |
|
我觉得就是邻里纠纷吧,和我们住平房时的邻里纠纷没什么区别,只是西方人搞得更神秘一点,毕竟地方大一点嘛。 |
|
最近看北欧电影上瘾,感觉北欧人民都有蛇精病 |
|
2018北影节大银幕观。#补标# |
|
国外邻里关系也有鸡毛蒜皮,偷鸡摸狗 |
|
愤怒一时爽,事后火葬场。 |
|
论公寓住宅隔音问题和不删除前女友艳照视频的生命危害;扎车胎,毁盆栽,失踪猫咪,标本返礼,唱不下去的咏叹调,电锯轰鸣……逐渐蔓延升级的邻里恶意,各自生活的难言艰难,最后突如其来的血浆暴力有点生猛 |
|
一群白眼狼 |
|
所以,有效沟通多么重要,不养猫狗多么省心 |
|
2018 BJIFF #74th Venice#地平线 邻里纠纷升级之下的悲剧 导演想表达的太过明显 冲突有些刻意 |
|
日常向,非惊悚悬疑,邻里矛盾激化的结果,结局挺讽刺,激化矛盾的宠物猫咪自己回来了。…… |
|
北影节走出来后,大家聊剧情到底夸张不夸张,其实大部分监狱里的犯人身后,都有这样一个故事。 |
|
得了精神病就要马上治。你们邻居间能说人话好好聊天么?不行找居委会和警察调停行不行?而且儿子那条线写到最后近乎完全没用是怎么回事啊!这不是什么中产危机,就这作死劲儿在什么年代什么国家都很难活到这么老的……最后一场戏其实还不错,应该早点儿开始,然后顺势拍成血腥喜剧(参见热血警探)…… |
|
这变态题材,论人性不够迈克尔哈内克,论社会性不够阿斯哈法哈蒂,论趣味性不够亚历斯冯华麦丹。 |
|
不够冷。 |
|
极其精彩,非常出色。老妇对丧子的悔恨转变为对世界的怨恨,牵起了这部戏。我倾向于这样读解,电影里确实存在一个可疑的魔鬼,那些暗地里推动剧情的莫名其妙的小事皆它所为。电影也完美地诠释了魔鬼是如何制造毁灭的。它不需要现身,只需要在恰当的时机给以一点微小的挑逗,随意扎破一个轮胎,随意放两个玩偶,随意抱走一只猫,剩下的只等凡人心里的怀疑和仇恨生根发芽,越滚越大就行了。根本上这部电影有一个隐秘的宗教内核,除了语焉不详的关键推动力,它的用光、空镜、构图、都暗示着宗教性。还有老头参加唱诗班的细节安排,在忏悔和赎罪上的意味很浓,当老头在排练中终于哑口不言,悲剧也就终于推向了高潮。 |
|
极度阴暗面 |
|
一隻貓、一棵樹、兩戶人家、三屍命案。 |
|
飞机上看的,觉得还不错 |
|
缓慢又无聊 |
|
一開始會覺得嘖這什麼鬼,最後會覺得媽呀什麼鬼。最近看的冰島片都挺屌的,好的電影語言讓狗血都灑的俐落 |
|
因为这个电影名,我一直以为是恐怖片,里面提到他们的大儿子据说自杀了,却一直没找到尸体,而他们家又一直不愿意修剪树,我还以为大儿子被埋在树下之类,还有奇怪出现的地精摆件和被扎的轮胎,应该是个恐怖片,结果看到结局了发现讲的就是简简单单的低情商两家人,邻里关系没处好,导致悲剧发生的故事…就还挺浪费我看电影想了惊悚剧情发展可能的脑洞!而且到最后也不懂轮胎被扎和地精摆件是不是邻居偷偷干的。 |
|
所以刚意气之争一点点意思都没有的 |
|
老公在看小视频,老婆子在玩小动物,两个老男人最后一搏,还是挺精彩的 |
|
虽然是比较夸张的手法来叙事,但很真实,生活中很常见. |
|
記錯時間,沒看完就離開戲院趕去看朋友話劇社演出 |
|
北欧版荒蛮故事,老太太真是狠,把狗放了也不要弄死啊,这下可算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