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片抓准了两个东西。一是“零工经济”下人的状态,这和“被困在系统里”的表达,有同有异。同在于,都是被工具化。影片一上来就是工人一个个刷卡通过闸机,然后是一件件货品被工人扫码,不言而喻的是,对系统来说,人和货是没区别的,不过都是一串可识别的代码;异在于,本片更强调高度流动性之下的个体的孤独。原先“异化”后的意义感缺失,至少还有稳定的“集体”来对冲。但零工经济下,这点也失去了。
第二个点是I人。这个太感同身受了。女演员表演也到位,把一个I人想要走出舒适区与人亲近、又不得要领频频受挫的状态,表演得恰到好处。对I人来说,面对上述困境,也就变得难上加难。
整体还是中规中矩吧。状态抓准了,但缺少了溢出平铺直叙以外的惊喜时刻,流于浅白、顺拐了。
#HKIFF49#09 |
|
大银幕。行业场迟到了一会儿,进场之后没座位了,坐在地上看完了片。在无导演的创作层面,几乎又是一部类达内作品,问题是本片的影像没有任何层次性和向度性的变化。(如果蒙吉来拍估计会是一部佳作。#LFF |
|
今年LFF我看的最好的一部。真实、沉静、水到渠成。表演和声音很出色。悉心搭起的日复一日在面试那场戏让所有人提心吊胆,格外有力量。有位观众说她一直在担心坏事发生却发现每一分钟都是坏的。
遗憾在结尾,结在了对观众的自知上而丢掉了人物的主观情感。影院出来我问格莉丝会如何结尾,他即兴的在感情上更微妙:Her friend is back to Portugal, she has to go to work by tube; She’s late, they want to fire her; they did not; She’s happy they did not; then she realises she’s only back to the old shit(抓手臂可以自然地在地铁上完成) |
|
#hkiff49-4
绕开热门影片后本届目前为止的个人最佳,太冷峻的描述了,没有崩溃没有伤害自己没有沉默中的爆发,高级。
爆发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她们的生活经不起一丝意外,新闻之外的大桥、反复订购的绳子、化妆品店员手腕的刀疤,彻头彻尾的失重感,片尾音乐(好像是Soul?)把这种孤寂拉得无限长,心里空落落的。 |
|
很白描。换作是我一定会立刻订票回葡的…… |
|
#HKIFF49
SO DAME TRUE! 基本没有什么摄影美学可言,节奏也很慢,但你依旧会无法自拔地看进去。因为Everything is so dame true!!! 昏暗的仓库、无趣的工作、寡淡的下班生活,好不容易来了点暧昧的火花,结果发现一切都是自己的自作多情。满心欢喜地去面试,offer有没有收到不知道,但在一个个问题下不得不跟自己承认自己就是个无趣的无聊的可有可无的底层人士。这让我这个请了annual leave来看戏的人真是无地自容。幸好我还有电影。
#25.04.18英皇戏院铜锣湾时代广场22:00 |
|
一种大时代背景下的难得共鸣,当世界进行与此,狭小的空间在情感上加剧拉进了这个不同肤色种族的故事,也因为共鸣使然,情感取代了故事,直到最终被坏了的手机压到了人们,真的离我们很近很近。 |
|
#siff27#是那种平静而克制的表达,写实的风格,基本上没有音乐,女主也是一直在压抑情绪,用一些细节做无声表达,融入不进去的八卦,屋漏偏蓬连夜雨的支出,没有爱好只剩家务劳作的生活,只有在个别时刻才抓住一些依靠,但很快又回到沉默的坚硬,继续面对生活的磨难。 |
|
真的是一点才华都没有。刚开始还蛮喜欢影像风格的(事后证明我只是喜欢达内而已)。然而真的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角色塑造和剧作真的是一团糟。这个片最致命的一点是它存在一个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 导演处处都试图扣住"资本机器对人的工具化和空心化"的命题,结果编剧就真的写了一个"空心人"出来,而且一开始就放弃了群像,一股脑就怼着这个空心的主角拍。这个人物真的是啥都没有,就像一个牵着摄像机转悠的躯壳一样。她自己说不上来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的场面,在我这里仿佛就是编剧在挠头,不知道写什么。人物背景家庭关系内在冲突精神困扰啥的一概欠奉。硬撑了快两个小时之后编剧终于也弃疗了,结尾就开始胡写,太可怕了。 |
|
剧作有点牛!所有点都有call back!印象最深的 那个传送带上不停转动却上不去的纸箱 |
|
Who’s peeking my life |
|
有点沉闷但不算特别无聊 |
|
女主的眼神谨慎到警觉,似乎随时准备好应对灾祸。赚得不多,工作单调,但她身边的人似乎都比她活得更洒脱。这么说,这片子并非是简单的左派批判,哪怕制片有Loach,相反,周围人的善良热情呈现了一个背离主流媒体渲染的移民状态。她代表一种人,或者说人多少有这么一面,面对更多的可能性,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收受善良会感到愧疚,碰壁了就更倾向于缩回去。面对这无形的桎梏,目的国和移民都要做得更多,这是一个更高级更微妙的社会现实议题。 |
|
感觉已经看了无数个这样整体节奏缓慢又有点沉闷、始终聚焦在主角生活碎片、放大他们的听觉体验和空间声音的欧洲平民电影了,乏善可陈,甚至都能猜到结尾会停留在一个小小的快乐瞬间,而你也能猜到他们的生活在一次短短的喘息后又会陷入日复一日的窘境。但看到主角对“请你展开介绍你自己,你喜欢什么,让我们对你有所了解”这类问题的沉默与崩溃,还是忍不住开始反思,每个社会人在结束了一天耗费精力的疲惫工作后,除了智能手机上来回划动,我是谁?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怎么社交?怎么找到爱?我不在这里,我在哪里? |
|
#SIFF2025第八场@和平影都,看过了太多所谓平民视角的惨淡人生,实在看不到什么新意,好看谈不上,难看也不至于,这样的人是底层,但其实也是majority。(和平影都名不虚传,阿姨爷叔素质太差,手机掉地噼里啪啦,隔壁姐妹几番出警,一场闹剧比电影精彩三分) |
|
在葡萄牙戲院看得,聽不到葡文的Part,但其他很深刻,很喜歡最後的結局。 |
|
SIFF 牛马写照,崩了垮了就躺会儿,起来接着打工、等工资。镜头始终引导观众进入主角的机械、空虚,有很多细节也做得挺好,可能就是中间那一串的困境太过刻意。不反对这种拍法,但是对人物行为没有期待,过早进入了无趣的推动,到面试部分尤为严重 |
|
HKIFF49# 一颗敏感的自尊心,却没有温暖的生活。 |
|
在生活组看到帖子《一个36岁的女人,除了上班之外整天沉迷于看剧,刷短视频,网购,外卖,没有朋友,独来独往。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没错,这人就是我》 |
|
#HKIFF |
|
每天在仓库里拿着扫码枪检索扫码,活得就像手里没有情感的机器。最有趣的是每周优秀员工的奖励是在篮子里挑一块喜欢的巧克力。不过既然大家都是牛马,就不用再围观另一个牛马悲惨的生活了吧。 |
|
SIFF2025 - 作为牛马看得抑郁。这世界上大抵都是bullshit job,希望大家都自己的精神状态多一些掌控力吧。 |
|
LFF24 好几个部分有达内的影子 |
|
看这部电影有些难熬,可能因为女主的生活与我们普通社畜的生活何其相似,太过相似的真实感与敏感,如上班一样度日如年 |
|
8.3 又怎不是外来务工者的《让娜·迪尔曼》呢。但奥罗拉来自更为底层的世界,账单的数字霸凌她的耳膜,一面故作体面,一面强忍饥饿。全片尽弃视听技巧,抑郁气息笼罩,缺氧的工作,窘迫的生活,拮据的口袋,所有的期待更是轻易可灭。一遍遍拍摄分拣工作,没有情绪递进,或是戏剧张力,只有细微的心理波动,不值一提的念头。化妆戏尤佳,当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身份置换,“奥罗拉”对话“奥罗拉”,在自毁与自救之中挣扎,在给予关照和渴望反馈之间徘徊,按工作流程照本宣科,又因共此冷暖而对彼此的困境敏感察觉。正因如此,作品对短暂善意的捕捉,极为令人动容,无论是替换掉的绳索,还是更替的眼影,即便这些作为,不会改变坠落的方向,但至少可以证明人们曾相信什么。@SIFF27th 和平影都 |
|
打工人和包裹好像没啥区别 |
|
Aurora, amarelo ou azul? // 去年看卡车司机(camionneur / man with a van) 今年看拣货员——我们与货品只有运输和被运输,分拣和被分拣的关系。// & 再次赞美字幕员 && 如果你正好看到这条:原来我坐错方向了…(啊,痛失一个make connections 的机会 ?ˊ_>ˋ) |
|
苏漂记,相信苦逼打工族们看到最后面试那场戏时都会黯然神伤吧。。。 |
|
无惊无险版“最后的里程”,或许共享公寓的邻居大哥,更像物流的最后一环,却并不是那个被算法控制的。
但对女主这个英漂的葡萄牙人,为求生存在流水线上打工,更像是钝刀子割肉,被剥夺了一切生活的快乐,每一刻悬停的疲劳感、饥饿感和欠费后的偷感,都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SIFF27 |
|
结尾有点像唐老师说过的喜欢看一堆人踢毽子,但我不知道怎么用英语形容“踢毽子”,只好说这个结尾觉得不错。但也可能是编不下去了强行结尾。某人问我这种宿舍食堂总有人开趴我是不是经历过,作为I人有点觉得被理解了 avec A |
|
这编剧应该真的上过班,像在看普通牛马的真实生活。 |
|
死水微澜。或曰,淡淡的死感。 |
|
在面对正式入职谈话的时候,说着说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工作生活是如此的单调无趣,但女主最终还是回到了零工生活,那里有她熟悉的简单快乐。哪怕作为最佳的褒奖只是一块巧克力。 |
|
Bfi映后 |
|
狭窄的物理、心理、社交空间,速度变慢就响的机器,忽明忽暗的灯,不发工资、摔坏手机就无以为继的生活,靠蹭饭和小偷小摸捞取一点点甚至都谈不上好处的浮沫。所有喜欢的个人印记都要被擦去,但工作面试时却要你用喜好来证明自己是个人。偶尔的放松和娱乐方式也是被塑造的,把你塑造成非人,然后责怪你不是人。 |
|
前30分钟像极了i人我的生活 |
|
能 get 到导演的表达,但是吧,我还是觉得我的工作和生活更苦 |
|
#HKIFF49 No.11 亲爱的我都明白,但别折磨我好吗 |
|
噢,这里曾经鼓励我们要做个“螺丝钉”,其实奥罗拉这类人物更加名副其实,甚至孤独得堪比孤儿了!换句话说,世界上最孤独的是社死吧?挨一下饿不是问题,问题是以后不知道怎么办! |
|
真是好难看的电影,好久没看过这么难看的电影,是走出bfi情不自禁大喊我操好难看的电影,人物扁平空洞成这样也是没辙了,外籍劳工和这世界的联系宛如鱼和自行车,观众体验就是零信息,零戏剧张力,导演我知道你很着急想表现空洞但你先别急,整部戏导的跟我大学毕业发现自己毫无此方面才华但硬做的毕设一般 |
|
Barbican 导演+制片Q&A场//在Q&A前我甚至是有点愠怒的,因为太过感同身受,总感觉它在讲我自己。可怜得让我觉得无聊。导演说电影本来是有明确起承转合的,也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派,但最后都删掉了。我觉得如果是前者我肯定不想看。正因为是后者,才让我觉得讨厌。也是观众的提问才让我知道电影想要讲的另一个角度,员工的权益。还有绳子原来不是什么自杀的隐喻,只是Anora不高兴了故意的。问答真好啊,让我知道不同的侧面。下次我也会去。 |
|
不敢带入,每一秒都糟糕无比。还是得在电影院才能沉得下心。没有评论说的那么那么差。 |
|
很害怕没有才华的导演 |
|
有点致郁,看完想去便利店喝一罐啤酒,就去了。 |
|
只因为多了一笔手机维修的额外支出,接下来就连饭都吃不上、连电费都缴不出了,如果放在以前,我会觉得这样的情节太悬浮了(这样还打什么工啊),但放到经济下行的现在来看,不要太真实,多少年轻人打工一个月拿个几千块钱,水电燃气房租一交,再加上吃饭交通等等费用,就没剩多少了。想想也挺好笑的,打工就只满足基本的生存,活着又要继续去打工,人就像那个在传输带原地打滚的盒子,穷忙。某种意义来说,女主还算好的了,没有遇上神经病的室友,多少也有社交的欲望,还能坚持自己做饭,还会去找新的工作。多少人就烂在原地甚至下沉了。我觉得结尾没必要加上这么一段虚幻至少也是短暂的温情,应该在女主掩面哭泣时狠心收尾:我们甚至讲不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ps:女主饿了好几天那一段演得有点不真实,真的饥饿会吃得那么慢慢悠悠的么… |
|
这就是世界上多数人的日常吧,就好像片中传送带上翻滚的那个盒子一样,努力向上,却依然在原地翻滚,无法自拔。现在的打工人无非是从过去的农耕和畜牧生活改变成了一种在规律运作下的流水线工作罢了。整部电影都有一种强烈的“死感”,没有跌宕起伏,这就是我们的一生……三星半!很写实。 |
|
hkiff49@ Premiere Elements|冰冷無比的鏡頭。目前最佳。 |
|
996牛马感同身受…… |
|
某种程度监视我的生活了,无聊的人做着无聊的工作过着无聊的人生,你说有在拍什么剧情吧也没有,就是有种淡淡的死感,有种就算生活似乎马上有转机也无力应付之感 |
|
在一个private screening碰到导演Laura, 她谈起自己这部将在Glasgow film festival上放映的首部长篇,听过之后决定和朋友去看。人物和对话写的很好,无产阶级是沉默寡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