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低幼的一部皮克斯,对主题没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思考。设定实在很难令人信服,情节逻辑也无法自圆其说,只能把自己完全代入男孩视角,放弃成人的思维,才能勉强跟随这个故事的发展。外星人的造型还有点撞车《编号17》。石之予与皮克斯第一梯队的导演们真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
|
和首支预告完全不同的剧情走向了,有点像动画版《宇宙探索编辑部》,同样因亲人离去而偏执地去寻找外星人的故事,从小小个体到人类族群,我们一直都在探寻,我们是否只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而皮克斯则暖心告诉你:不,你并不孤单,或许你曾经因与众不同而陷入孤独,但请你相信,在宇宙的某处一定有你的同类也在同样地呼唤你。相信把豆瓣当做精神角落的豆瓣鹅们也有同样的信念。 |
|
怎么感觉这几年皮克斯的出品都有点不上不下的,故事当然是温暖的,但就是不太能让人信服。无条件爱着自己的姑姑和外太空的伙伴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都很奢侈,身为消极悲观的成年人,比起告诉我我不孤单,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我就是一无是处,我的身边就是空无一人,我应该如何自处。 |
|
姑姑到最后也没当上宇航员... |
|
中规中矩吧 一直等着中文出现结果是0句诶 |
|
就像是儿童版《银河系旅游指南》搭配《奇异世界》的视觉效果,皮克斯的又一部平庸之作,看似炫酷的视觉设计包装了一个老套到陈旧的故事,而整个剧本结构也是非常奇怪,叙事重点不断偏移,时长过半外星小虫才登场,以为要讲夸种族友谊,结果是蜻蜓点水,套路的美式霸凌真的把人看笑了。 |
|
看评论区说低幼,于是降低预期去看然后观感良好。而且我觉得“孤独”这个命题在小朋友的成长中可太重要了。影片在剧作结构上用地球是否是宇宙中一颗孤独的星球来呼应这个主题,并鼓励对外星人充满好奇心。也许少了些惊喜,但还是蛮规整的。(另,已经记不清多少次看迪士尼买成国语版了,吃一堑继续吃。诶你别说,这国语版还真不错。我不知道英语版的画面有没有汉化处理,反正国语版对影片视觉的汉化处理相当精致,让我意识到以前对国语版的厌恶只是出于配音的违和,但视觉的统一让这部影片几乎成为了一部“国产动画片”,相当愉快的观影体验。 |
|
确实比较低幼合家欢,无论是故事还是情感,都处理得不温不火的,略失望 |
|
1. 想要一个蓝色解语宝宝
2. 看似最坚硬的 是最想掩盖自己脆弱的
3. 虫虫爸爸抱着虫虫宝宝一幕要看哭了
4. 不管什么生物的男人都很难说出i love you和i am sorry
@Tiburon 在哥哥怀里 在真的是lounge的电影院 jun19 |
|
挺好的,感觉适合陪小孩去看,看到有人说幼稚之类的,动画电影,真实的幼稚,比虚伪的成熟要好太多。 |
|
美术很顶,皮克斯牛牛哒;剧情就算了,6-8岁爱看吧。 |
|
一般,不像是Pixar的水平 |
|
画面和制作没话说,不少场面做的很惊艳,但故事有些过于简单低幼了。@迪士尼剧院首映 |
|
存在感好弱的一届皮克斯, 所有角色都是一种塑造了, 又好像没塑造的状态. |
|
皮克斯稳定发挥,即使故事是低幼的,但是蕴含的感情却让人止不住想哭,当然这部片本身就是给小孩看的,设定天马行空,故事引人深思,当一个小谎蔓延成大谎,当在家庭中受到委屈时的沟通,这些都是给孩子的礼物。而大人得到的是共情友情和孤独还有原生家庭。结尾那句孤独和地球互文简直太绝了,好久没看到如此贴切的一句台词了。真就是很适合带小孩看的一部片,羡慕外国小孩从小就吃这么好。#万达 |
|
亲情线很糟糕,成长线很糟糕,想象力都用在了画面细节上,画面很美好,但主线剧情非常俗套。即使作为动画角色,主角的心路历程也很不合理。主角的孤独感、姑姑复杂的爱本身都有可深挖的地方,但孤独感在上太空后立即就消失了,和姑姑的关系也被简化为只有爱,之前的问题都是误会,唯一有趣的片段是世界无线电爱好者大团结hhh |
|
皮克斯有自己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好孤独的人类哇……相比成人经典,这部亲子性质太浓了,轻巧的寓教于探索。 |
|
成年人就没必要浪费这个时间了 |
|
艺术指导借鉴了不少《星球大战》的经典元素,叙事上利用了反差、反转、反套路来推进节奏。
表面讲了个《E.T.外星人》的故事,主旨则在探究用坚硬盔甲武装自己内心的柔软和温情,以致于总处在隔阂与被隔阂的情感关系。 |
|
挺好的,但总觉得差点意思
是不是一个星球必须有首领
是不是宇宙一定要有灭霸
虫族赛高
高光时刻居然是躲避垃圾 |
|
质量和《元素城》不相上下,但本片明显可以做得更好。
宇宙浩瀚包罗万象,但个体总是孤独的;家庭微缩距离很近,但彼此也是有隙的。既然地球容不下我,为何不可去别的星球寻找位置;虽然为爱牺牲伟大,但有何不可为理想再拼一搏。
电影选了传统写法,艾力欧出走星际终归家生活,姑姑兜了宇宙一圈仍按部就班,既然虫族可以打破传统放下枪械,人类又怎不能驶离轨道逐梦星河。
同时讲法也偏子供向,把宏大深邃的宇宙命题化得很小,变成讲两位儿童跨种族互解互助的情谊,这么讲并非不好,只是本可从孤独小孩角度把太空与个体联系起来,探讨更深层的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的哲学话题。
不过皮克斯一如既往的想象力还是很天马行空的,虽然没有多强记忆点,但光怪陆离也是饱足眼福。
想看时写电影干脆直接翻译成《星际使者》吧,现在这个译名也能接受哈哈哈。 |
|
真的挺失望的,最早看到这部片子的先导预告的时候,还是蛮憧憬的,毕竟自己小时候也是对宇宙充满好奇,以为可以复现一下当年瓦力的感觉。
故事整体也太简单、太低幼了。而且即便只是从想象力和画面表现力来看,也乏善可陈,没有什么觉得特别惊艳或者突出的地方,角色和外星生物的形象设计也平平无奇。
还有全世界无线电爱好者合力规避太空垃圾那段毫不热血好吗?拍得一点儿都不动人,以及为啥没有中国的无线电爱好者参与?
海报上的《寻梦环游记》《头脑特工队》《心灵奇旅》的标签简直是一种无声嘲讽啊,真的确定是同一拨人的创意和技术吗? |
|
后半场几乎是淹没在泪水里的一小时,银河的浩瀚无垠和凡人的孤独渺小,这种命题怎么可能呈现得不动人?但是皮克斯依然在早有预期的故事里讲的尽善尽美,个体的孤独、生活的苦难、亲人的离世、以及用阳刚外壳包裹柔软本我的社会叩问……一个不到两小时的作品里包含了这样丰富的议题和情绪,而且技术力真的把皮克斯的美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完美的动画,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已经毫无悬念。 |
|
作为动画片基本及格,对于皮克斯来说很一般 |
|
从《胆大党》到《星际宝贝》《夏日友晴天》……像是把很多人小时候仰望星空的幻梦给拍成了电影,可也因此,有太多孩童的限制,很想当然地童真,一定能交到友善的外星朋友,一定有爱你的家长(哪怕是非常嫌弃你的军阀),一定能(轻飘飘)化解霸凌(校园的和社会的),一定能被认可,一定能不孤单,但这部似乎不该过分低幼。会更心疼姑姑,这一路何苦。但怎样都好,小格太可爱了,而且又是一个在崇尚阳刚与武力家庭里成长的自卑孩子,我姑且当这是个美好祝愿吧,毕竟石之予也拍过《青春变形记》。最后要说,云南太好了,非工作时间两个人还能在好影院大厅包场看新片(但当然也是因为电影萧条)。 |
|
从成年人视角来看,熊孩子烦死了真讨厌,纯男性儿童片,给小登们提供做梦素材用的,拒绝全年龄段电影里出现任何女性为了孩子牺牲职业的元素,潜移默化洗脑也太恶心,还要从小洗起。也就小虫和爹地很可爱,尤其爹地脱掉装甲紧紧怀抱小虫像个男妈妈,在外面凶凶的,对孩子暖暖的,回到家就是喂宝宝喝奈奈,很好嬷(buhsi) |
|
看到是《头脑特工队》原班底加皮克斯好不容易推出的原创故事,所以兴致冲冲买了超前点映。比较简单平淡叙事,关于友情与梦想,多少有点《哆啦A梦》的感觉,定位还是适合暑期档小朋友。 |
|
叙事太灾难了 |
|
夏日友晴天之宇宙篇:我和宇宙大佬公子交朋友。而文本像是小学图书馆借来看少儿科幻读物——致敬终结者2是没想到的 |
|
设定和美术其实都挺好的,外星人做得有点意思,但这剧本写的是什么东西? |
|
比较失望,感觉是个创意互相打架的项目,三个导演八个编剧,一方面涉及到了太空探索文明交流乃至反战的相关话题,甚至还有对人“生来孤独”这样哲学话题的探讨;但另一方面整体的呈现又比较低幼,人物的亲情线以及成长线都有点草率。由于人物的情感地基本身建的就不太牢靠,也导致最后“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情节走向更像是一句空口无凭的口号。让Elio留在太空这个真正接纳他的“家”,也让姑姑去追寻她自己的梦想,编导们凭什么认为这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呢? |
|
一部指引如何“回家”的电影! |
|
当卖萌、煽情、升华主题全部成为确保产品功能属性的规定动作,让人忍不住怀疑,皮克斯团队究竟是谁在偷偷致敬《独行月球》。 |
|
I don’t understand why so many adults who have been tortured by life came here to judge it with their damaged views. This is Pixar? It’s for children, and it’s perfectly fine for kids. What important is always the messages and children will listen |
|
永远渺小
永远热爱星空
迪士尼
请你放弃真人电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
皮克斯最低水平 |
|
【C】我说实话,不如哪吒。 |
|
不是玩梗,这下真不如哪吒了。 |
|
全世界都在告诉你要有所作为,只有迪士尼和皮克斯还在允许你Keep dreaming。电影不仅是给旅行者号和金唱片的一封情书,也是给所有在思考Am I alone的孩子们的一把钥匙,世界很大,宇宙浩瀚,你永远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伙伴。来自全世界的电波携手穿越小行星带躲避太空垃圾那段,眼泪真的是止不住地流,太美好了。 |
|
感觉初版预告的主角设定比现在的版本好很多 |
|
退场离席了,好低龄,又没啥具体内涵的NASA宣传片,哦,不对,是有点儿toxic masculinity的家族传承小孩子被孤儿同伴治愈的意思,but…也就那样了。。。 |
|
人类是数量多达80亿的群居动物,却执着于探索太空,因为对于宏观宇宙来讲人类是非常孤独的高等生命体,未知对于人类来讲是恐惧的深渊。而Elio在人类的范畴里同样渺小,他的恐惧也来自孤独。在情感表达上,皮克斯依旧保持着对亲情和成长的描摹,就像那些来自全球、不相识的太空爱好者的互助,非常令人动容。但在剧作本身,本片的情节刻画得过于直白,对于皮克斯出品来讲属于一种偷懒的做法。 |
|
故事有点幼稚,画面挺有想象力。克隆艾利欧有几个镜头让我觉得皮克斯可以试试恐怖题材。 |
|
去之前查网络口碑发现属于皮克斯出品里面很差的所以改期了三次,结果看完后在影院里爆哭。话说皮克斯系列的命运很玄学,夏日友晴天和疯狂元素城我都喜欢结果扑街,头脑特工队和寻找多利这种我无感却大爆;像飞屋跟寻梦这种量级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本片我能感觉到皮克斯仍在向脱离成功模版创作新剧本而努力,华丽到眼花缭乱的部分不多但人物后期还是相当可爱的,只是作为一款面向家庭的阖家欢产品,确实没办法把剧情搞得很烧脑复杂,成年人与其说觉得低幼不如说是缺乏耐心。结尾虽然很落俗,但从煽情的方式能感觉得出来创作者是女性向的,看到结尾落款才知道导演有石之予,难怪虽然所有儿童动画都讲亲情但感觉这片子中的人物绑定有一种别样的新鲜。总得说来看此片就像是你熟悉配方的零食出了新口味,不无聊也不难受,但可能也达不到你的特殊期待。 |
|
皮克斯很少从开始就安排是悲伤的基调。完全不理解评论有人说低幼的问题,可能是没看过国产一大堆低幼动画?反而小孩子可能看不懂《地球特派员》。这片子以小孩子的视角经历,展现出关于家庭变更、成长理解、脱离现实的不同含义,无论是家庭变更还是对现实的厌烦转而追求一个梦,这应该都是成年人可以共情的。影片中主角姑姑在沙滩上摆出来“外星人,请带他回来”那一刻很“皮克斯”,一瞬间巨大的温暖和感动。 |
|
皮克斯已經被迪士尼荼毒得講不出多少新東西了,這已經是近幾年第幾部關注Teenager Issue的電影了?這像是一個從哆啦A夢衍生而來的故事,艾力歐就是大雄,阿姨就是大雄媽媽,Ooooo就是哆啦A夢,小格則是大雄的劇場版新朋友,然而是從邏輯、想象力到主題立意還都不如哆啦A夢,甚至比近幾年一直被詬病低幼的哆啦A夢劇場版還要低幼。這一次的Teenager Issue還撞車了《深海》,甚至《深海》還更加勇敢一些,至少家長是真的冷漠,而不是和稀泥地一直喊著家長都愛孩子的口號。唯一讓我動容的,只有無線電中傳來全世界的不同語言,陌生人的善良與支持永遠能夠打動我。 |
|
又见《未来战士2》的T1000和“hasta la vista”竖起大拇指,还有《冲向天外天》《飞碟领航员》等等老学校幽浮迷的各种彩蛋,在人类中的孤独和对飞碟劫持之向往也很走心;但最大危机事件是地球村无线电导航躲避近地轨道的太空垃圾,该说是写实向呢,还是太应付太正能量了呢?无所谓了,我也想要只太空大虫虫做好朋友 |
|
低幼子供向,叙事超级差劲,看得昏昏欲睡。之前看迪士尼和皮克斯几乎不会产生「主角是个小男孩」的认知,可爱小孩主角就是没有性别的可爱小孩,但是这部无法忽视,非常结结实实的不可爱的讨人烦的地球人类小男孩,这实在是不美妙了,没有人有义务共情这种小孩。 |
|
除了大胖虫子小格纯真无邪,其他人物都不讨喜 |
|
*不能因为片名就加分吧,不能吧。* 非常遗憾的地方或许是#mygirl#America Ferrara最终因为档期原因退出,而没能有机会听到她历来出色的声演;这也多少让人好奇在(如若有她)加盟的情况下,最早的主角人物关系应该是母子——其实感觉有更多情感主题可以着墨。它所突出的讯息是拥抱和尊重对任一事物的喜好,以及真正去接受和理解自我;但由于需要代入更多的星球设定,这让它的核心精神传达在开始不久后就渐渐消失,而变得更像怀旧意味浓厚、叙述接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儿童科幻”探索未知异界的故事。偶尔会觉得很混乱,倒情愿它多“讲点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