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特定事件带来的冲击,但由于缺少铺垫将情感放大后反而有种矫情感。“疼痛的青春”典中典。全片最大亮点可能就是海报这个镜头了... |
|
OMG!原本想看的来不及结果这是什么意外之喜!!好喜欢好喜欢而且还看到了pan人😭🌟🥲好爱一些充满酷儿性的人类关系(天原来导演还是去年孤身一人的编剧,好合理(tiff是按什么特定剧情排片的吗T^T简直 |
|
平淡温柔的治愈过程,喜欢一些小幽默中和了沉重感,但最终还是过于温和,过目即忘。 |
|
在一段秘密关系里,男子死亡带来两个女子的错位。故事很悲伤,又带有情境赋予的喜剧色彩。是一种悲伤的尴尬喜剧,人物的行为举止大概是北欧人性格使然,对我了解世界有很新鲜的补充。 |
|
不太合口味。literally一部非常情绪化的电影,契合我对北欧式神经质的刻板印象,由眼泪积累起多个小高峰,看得很疲倦。哀痛中纠缠一点隐秘、嫉妒的复杂情感,细腻的情绪,粗犷的青少年式表达,疏离的基调被一次次的好友们抱头痛哭忆山东兄弟打破了。一生疏离的东亚人还是不习惯在这种亲密的反差中情绪自洽。 |
|
#10792。2024金鸡国际影展竞赛单元-艺术贡献:摄影,前2024戛纳一种关注开幕片。冰岛新浪潮果然都得有一个大危机事件……剧作实在是有点无聊,青春疼痛友情万岁以至于差一点就要滑向《小时代》了;表演还不错,中间大量的哭戏还是挺有层次的。影片最好的还是视觉,选景非常厉害,通过利用建筑空间形成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构图和视觉表达,比如众人等候消息的那个空间,以及教堂——可惜视错觉起飞那个点也就仅止于行为艺术讨论(片中这个冰岛艺术学院真的好顺拐)而没能形成剧作上的结构性要素(看看人家安公的《放大》怎么做的);包括冰岛极昼的光线也在情感戏时形成了不错的氛围(冰岛新浪潮的“风景”要素)。 |
|
#金鸡国际影展#女主角因失去爱人陷入无尽悲伤中,这份痛苦却难与他人倾诉。故事引出另一位失去爱人的女性,她们的相遇最终擦出火花,驱散了黑暗,这中间的秘密可能已经心照不宣了。北欧电影独有的克制,引领我们深入角色的情感世界。画面运用大量留白空间,营造出深邃幽思的氛围,配乐凸显了情感上的波动,不张扬也难忽视。看片尾惊喜发现竟然是已故音乐家约翰・约翰森的作品。 |
|
“好看吗”,“hmmm,就很冰岛,小年轻,你懂的”,“青春疼痛呗”,“你不用看了,总结到位”。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我家方圆一公里内拍的😂 冰岛太小,太容易出戏,经常是看着说开车开这个方向到不了那儿啊。但是女主角演的真好, 那个在大教堂教人飞的视角好妙。 |
|
@CannesDebussy,半天放不出一个屁(叙事,美学),且大概率也只是个屁。1h退 |
|
#戛纳一种关注 开幕片 |
|
#77Cannes我们四个在不同的影院看的,大家一致认为这很青春,很疼痛 |
|
“他像落日,而我們在向他告別”,夕陽被浪切成一盞盞燈,海面是一條沒有盡頭的隧道。在這份悲痛中,Una沒有自己的位置,最終她與Klara成為了不分彼此的一個人,此刻她們愛對方便如同愛自己。儘管孤獨,在對彼此超越性的連結中安撫了各自的不甘。我愛這兩個女孩。小、細膩且動人,少一些沈悶和“清新”就好了。 |
|
很喜欢,对于同龄人离世之后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哭戏呈现非常喜欢,由男男女女朋友圈到最后和离世之人的女友一同构成的空间和氛围的差异,也是值得探讨的地方 |
|
夕阳沉入大海 铜色火焰勾勒出她的轮廓 前半铺垫的情感浓度被死亡猝不及防分割 这个性缘脑世界的蚤子也随之抖落出来 她的困惑很大程度来源于自己的哀悼因为男性赋予的不同社会身份而被排在另一个女孩之后 自己未来得及宣之于口的爱被排在另一段濒死的爱之后 “爱的阶级”左右着同伴共情和安慰的分配 但女孩间的和解只需一个不断后退而飞翔的视角 一个背后的拥抱 |
|
短小却充满力量的电影,把“悲伤”这种复杂情感展现得很真实。画面唯美又有层次感,用光影、镜子和窗户巧妙表达角色内心。音乐加分,特别是那场舞蹈戏,既让人感受到喜悦,又让人心碎。女主的表现特别出色,细腻而有张力,很多时候一个眼神就能让人共情。整部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但情绪的冲击力十足。 |
|
极其简单、完成度很高、内核还是中学生阶段的电影,image很好,女主也不错,仅此而已。进电影院看不值得,不进电影院又可惜… |
|
又听到了Jóhann Jóhannsson的音乐 |
|
两星半。叙事节奏把控得宜,遗憾的是在后半程的叙事铺陈上略显松散。但北欧电影的冷瑟氛围来盘剥痛失所爱,相当契合。 |
|
在错位的关系中,展现了细微的情绪捕捉,治愈系小电影。 |
|
现在看啥欧洲情感关系片都感觉在讲欧洲现状及未来走向… |
|
挺好的小片,依靠视线暗示心理,依靠心理推动叙事,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微妙的情感张力。 |
|
喜欢蹦迪蹦到失声痛哭,然后众人抱在一起的那幕。青春就是蛮能不自觉地与他人达成共识,而这种共识的交叠让悲伤更加冷峻,尽管结尾好像变成某种冰雪消融的溶解时刻,但还是化不开这种形如在世界末日面前只能学习放下的哀伤。是那种喜欢的情绪片。 |
|
3.5 其实一般 但在本届戛纳又显得还可以 |
|
她们拥抱在一起,是什么时候发现了爱情的真相。是橙绿色的牙刷没敢用,是鞋架上摆放着她的鞋,还是厕所里赤诚相见。人怎么可以飞呢,当你抬头凝视眼前教堂的第三扇窗子,你便可以飞起来。在极昼的月份里,要靠醉酒让自己安睡。落日如同朝阳,死亡也是新生。两张脸在窗玻璃上合二为一,共同跟迪迪告别。 |
|
一种朝向艺术史的摄影 |
|
最大的优点是小,小故事小体量小情绪小问题都被故事中的人当成了人生大事,可银幕前的你一定会微微一笑想要告诉他们,终将过去并羡慕还有这些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情绪无论如何都很集中,叙事也细腻真挚。但问题也是因为小,这样的一段浮光掠影就真的重要吗?在电影这样大的产业中。 |
|
6.6 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它能够将情绪与景色合为一体,无限拉长了悲伤的时间。 |
|
从电影《折射》的角度看,这起交通事故早就通过电影《回声》传导给了当事人:他把本不属于自己的《友谊》车开走了,她把本不属于自己的鞋穿来了——这个「见光即死」三角形的爱欲享乐循环结构迟早会遭遇死神破坏性重构。遗憾的是,沉浸在悲伤情绪中「享乐」的文艺青年暂时没有心情复盘整个的悲剧性事件,也暂时没有能力剖解复杂的社会性真相,甚至没有流露出借此契机投身社会改造的志愿。就艺术创作这一点不如《死神来了》创作得好:作为幸存者中唯一有「改造世界」能力的幸运儿,男主确实在《圣经》剧本中扮演「救世主」角色,而预感到危险的文艺小资也正等着这位救世主降临和振臂高呼。但搞艺术搞到最后还是被艺术搞到床上去了——不仅低估了无产者身上所蕴含的情感杀伤力,同时也高估了自身的被收买价值、心理承受极限和修复旧世界秩序的「钞」能力。 |
|
十部主竞赛影片中视听能力最强的一部,导演用影像的远近运动,利用空间外化情绪的能力,还是相当有一套。而这恰恰也是这部电影最需要的。
它其实拍的是死亡面前,对痛苦的感同身受要远大于一切分歧。那双红色跑鞋,在尤娜脚上穿了一天,克拉拉何时发现,都可各自解读。但重要是,她们在一种更深的层面,达成一致,那便是你的痛苦和我的一样深,尽管我们爱着一个人。
隧道里的一盏盏灯光,连接的是死亡的火焰;海面上的一团团光斑,通向的是生的黎明。太阳照常升起,悲伤逆流成河(不是 |
|
说真的的确是个很小很小的故事,如同往静水中丢进石子一般的,那种在平稳人生中突遇意外而带来的情感激荡展现从来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甚至会让人感觉有些无趣。但关键点在于导演是真的在乎这些普通人的感受,它通过一天之内的情节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失去”这个亘古不变地、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话题,其实它就像光要通过折射改变自己的路径一样,我们的人生也从来不会是一条直线,所有的欢笑与泪水都需要我们一一品味,而那最后的拥抱是走过一切之后那圆满的依靠,它能消弭所有的矛盾,将那最后一道夕阳狠命留下。 |
|
首尾相映,音乐很美,失去与获得,演员表演稍显稚嫩。 |
|
悼亡题材可以细分一个子类型,叫冚家铲电影,不仅需要主要矛盾是死了亲人,还得开篇就死,干脆利落、骤不及防,接着所有的情节都用来讲活着的人怎么疗伤,怎么处理自己的情感,这是叙事层面的冚家铲精神,追求某种极致;但是除非你对交代关系的铺垫戏真的很有信心,不然我不理解为何要这么做。另外,有意思的部分就是,片名「折射」是对原女友、出轨对象、死男之间角色关系的概念化比喻;还有隧道爆炸与结尾落日场景运镜方式呼应,跟中间换一个视角看教堂房顶能让自己想象起飞,都是一些带着浓厚北欧风格的巧思;然后哭哭抱抱哭哭也很北欧文化,想到《仲夏夜惊魂》,天冷啥都简单直接点就好。 |
|
24金鸡展映# 教堂的重申角度——这颗镜头竟没有继续下去(有趣味的创意,类似视觉体验不记得有没有过)而最后主观长镜头是持续的——朝阳初升/攀爬无尽的山岩有闪烁明灭的焰烬。看这小狗血故事,很棒的视听。三星半
坟头蹦迪搀着你边哭边摇 长镜头 情绪性的太爱了…片源有问题 这里倍速快放了1秒 待确定 |
|
#金鸡2024 本来可以是一部不错的短片,可惜电影内外都是导演的行为艺术。 |
|
一切都发生地那么突然,对她来说甜梦才刚刚开始就又结束了,她也要回归那种在人群中缩起来的生活。她一直很不喜欢那种生活,不想一直被当成异类,却也只能在人群中继续伪装。曾经他从对方的瞳孔中折射出了不一样的自己,可是随着他的离去,她的世界又再次失去了光彩。也许她应该远离人群,在黑夜中放声痛哭,才能消解此刻的痛苦。时间终将会治愈伤痛,希望她的未来也能更加顺遂。 |
|
#LIFF2024 影展里最常见的那种电影,一个社会议题加一个不同寻常的关系,然后让她们和解。所幸两人的情感拉扯写得很含蓄又富有张力,手松点可以给四星。 |
|
今年戛纳一种关注的开幕片,配乐来自18年去世的音乐家约翰·约翰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推拿》《降临》《边境杀手》《囚徒》)。这就是冰岛新浪潮吗?剧本确实带着一种上世纪新浪潮电影的糙劲儿,摄影和构图偶有亮点,其他的过目即忘。 |
|
不断地重复、延长痛苦与表演痛苦,不到80分钟都已经觉得漫长,在一遍一遍的拥抱哭泣的进程中,唤起观众对痛苦的共同体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
|
LIFF2024No.2 冰岛的风光很美,看到教堂和主街的时候梦回花少5。是一个关于一群小伙伴应对失去好朋友的故事,内容有点少,情绪也比较稀薄,有点淡啦 |
|
整个片子很美,当然一方面也是可能因为冰岛本身的质感就比较适合这种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整个片子的摄影很有想象力,无论是在教堂上把后退当作飞翔的画面,还是在派对上女主和他本来的女朋友一个站在玻璃前一个站在玻璃后,最后在玻璃上几乎叠成一个人的画面,还有结尾在海上翱翔的画面也是真的很美。整个片子营造的时刻也很有趣,就在两任女友交替之时,这场爆炸发生了。片中有两处所有人抱在一起的画面,一个是开头的艺术表演,一处是在家里的派对上。我觉得透过死亡,它其实更多地还是想在讲人与人的连接。同时还很有趣的是那些参加毕业派对的学生,尽管事故发生,大家降半旗,可他们仍然在享受着他们的派对。 2024-12-21看 |
|
金鸡影展2024@厦门万象影城 意外挺好看的,可能因为两个取景地都去过,就当故地重游了。冰岛人也太能喝了,然后自愈的方法就是喝酒和跳舞也真是…雷克雅未克大教堂教飞行的片段还挺有趣。 |
|
三的颜色but so damn beige |
|
谢谢,学会飞了。 |
|
@cineum Screen X |
|
3+ 光学实验里,从难以接受到痛苦到逃离的三连击做得相当好,被套在折射/反射的海里,到镜中镜中镜的撤离,到激荡地走在光谱里。至于悼念的慰藉,确实除了拥抱再拥抱,我们还能做到什么呢,或许还有跳舞,在激烈的身体舞动中,隐而不发的区隔转为了连通的悲伤,于是有了另一次关于光学的重叠。
教堂的视错觉确实很棒,但也仅止于一个加插的概念艺术了。 |
|
其实不差,比我看过其他这些东北欧小丧片要好看,至少情节集中情绪合理。 |
|
言之无物 |
|
一部异常契合我的电影。电影本身气质上的疏离与稚涩恰恰切合了青少年的“不成熟”,在面对无常变际的悲剧时,那种无措与难以抽离也恰恰对应在电影节奏的断续和悲伤基调的连绵浓烈之中。在如此不宏观的电影里,导演洞悉到了异常细微之处,这一切都精妙地具象在人物情绪的变化捕捉之中,而两个女性角色间的关系也变得非常耐人寻味,那段窗户玻璃上两人的辉映叠影,将彼此心照不宣的互相理解和敌意的散去表现地非常巧妙。隧道的光与日出的光,从死亡到新生,两处电影视点的变化完成了一场成长的切面 |
|
典型的青春伤痛,不过不同于欧洲其他地方,一种北欧的冷淡味太正了,多看几部北欧电影就会感觉到,他们对亲密关系,社会关系的体验与感受是更特别的。然而此片放在一众北欧电影里也显得老套了 |
|
比较突出的确实是摄影 一些镜头很有设计很美。但故事太单薄了,感觉在短暂的一天里挤进太多人和事了,真的可以变化如此之快的接纳自己和对方吗?我画个问号。情感线确实有点清楚疼痛文学去,但女主的演技很突出,合理化了很多她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