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里问动机的人真的不解,感觉咱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 刘青云的每一条皱纹都是戏/猫猫值得拥有和坠楼死亡剖析里狗狗享受的同一个红毯待遇 |
|
以“爸爸”为名聚焦中式父子关系,影片中的爸爸在事件之后,并没有仇恨儿子,而是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是回忆中满是妻子的脸庞,幻想里全是女儿的身影,恰恰与儿子的连接出现空白,爸爸与儿子仿佛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影片并不是奇案片,所以探究罪案动机并不是重点,因为动机也非常明了: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本片反而聚焦精神病患和患者家属的创伤后遗症,当他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一点点填补内心的空白,他们才走出创伤认识彼此。#HKAFF |
|
周末抢到谢票场。遇到了一个儿子来二刷,带着自己的父亲。他说第一次是一个人看的,今天带着爸爸来,是想透过这部电影改善两人的父子关系。直接把来谢票的刘青云给感动哭了,现场飙泪。在传统观念里父亲与儿子都是沉默寡言,但当这个儿子能带着父亲来看,并且试图缓和父子关系。我真觉得电影在此刻有了意义,戏里我会为刘先生的角色感慨,戏外我也会为这对父子的情感而感动!我要再刷两遍! |
|
电影里路人刘先生又贡献了一次精湛自的演绎!就像身边那些话不多的父亲,很难不被打动。演儿子的演员也演的很棒!正是因为一切的发生是因为精神病,所以他没有选择痛哭流涕,大开大合的演法,而是把那些汹涌的情绪掩盖在平静的表情之下,他用自己细腻真实的表演和刘青云相辅相成,为这部片子增添了更多的弧光。 |
|
整個電影聚焦一種悲劇帶來的極度悲傷的氛圍,不是通過情節,而是用情緒直接去和觀眾對話,青雲貢獻了本年度最佳演技,直接把觀眾吸入到窒息的狀態中。這部片關注的點非常之個人化,非常簡單,有點返璞歸真的感覺,但這種情緒卻像一種深淵。而父親選擇和兒子重新相連,其實是很有力量的,但奈何悲傷仍然很大。結尾剪輯很有意思,感覺可以有至少2種解釋。 |
|
究竟是有多不明事理、多不了解精神病的人才会get不到,电影中少年厚明杀人是没有原因的,完全是生理上的「精神分裂症」里的「思觉失调」所致?所以杀人是根本没﹗有﹗原﹗因﹗这才是这电影中爸爸一再陷入作为无辜者的自责当中的无奈,因为他根本不可能找到答案,全是病症发作影响,这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苦况。如果再说不述杀人动机是这电影的失误或败笔,只能说是根本没有看明白电影,这电影没有门坎,但作为文艺片观众原来真的是有基本知识及理解的门坎。戏中找寻答案的是爸爸而不是电影创作者,翁子光在拍《踏雪寻梅》时是在问一起案件「为什么」会发生,继而遁入真相的虚无与混沌,今次《爸爸》是再深一个层次,直视「无常」,难度及维度都再提升了一格。(四🌟半) |
|
劉先生和導演映後交流,現場都不少人問招妓情節 --「被人騙了900塊片段」 。導演說本意是因為爸爸太痛苦而用了極端破罐子破摔的方式找出口卻反被命運嘲諷。劉先生也談了演繹這一段時後面的爆發,代表著爸爸對自己用這樣的方式找出口自己感到羞愧、難過、混雜瘋狂的想念,想控訴命運卻沒有回應後的情緒爆發,一句句粗口是對自己也是對命運。 |
|
用繁杂的风格与手法堆砌了极长的时间,但最后,除了那近乎庸俗的家庭片煽情外什么也没有表达出来,看到买相机的桥段时我还以为是庸俗版的踏血寻梅但结果这段却只是一个完全不重要,仅为了最后那个用来煽情的合影的注脚,在全片中相机与相片连线索都算不上
章节体式的去讲片中的每一位人物,将杀人案分成了好几个段落,但哪一个人物也没有讲清楚,哪一个段落也没拍明白。我真不明白是怎么敢在映后说电影里已经把家庭关系讲清楚了的,你讲什么了?既没有讲父子间的关系也没谈杀人的动机,莫名其妙的冲突,无头无尾的和解,每一个能作为突破口的点都没用上,每一段冲突都没能深挖,甚至连衔接都十分庸俗的使用刘青云的苦情戏,硬生生的将故事与逻辑隐去,试图去引导观众情绪,像是泡面韩剧一样让观众沉浸在刻意营造的廉价悲伤里
像是部瞄准国内院线的作品 |
|
本来有很多想说的,但看到某条短评真的很无语。电影拍出来不是为了给你解释杀人原因的,言尽于此。 |
|
香港电影仲未死,而某个香港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死了,一把悬了二十多年的铡刀在过去十年里缓缓落下,翁子光太擅长捕捉当下的港人心态:“平静的疯/死感”+“Dead inside but still horny”,也算是2020世代香港电影史的一大主题了。如果《踏血寻梅》的暴力来自于6港关系,那么《爸爸》的暴力则是来自父权压制。一句“生活改变了,我们要改变吗?”充满了无力感的绝望和哀悼,即便仍然能勃起,但某个香港已经在过去几年死去了。 |
|
香港谢票场见到了刘青云。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一直在把儿子带入荣梓杉,我脏了。 |
|
37th TIFF,丸之内TOEI。翁子光再一部情绪大片,骇人事件里难以割舍的情感,青云演技神。 |
|
喜歡這種意識流剪輯,如果順序剪那就太平平無奇。這種剪輯也同樣反映了現實案件中爸爸表示案件過後經常覺得時間變的混亂的真切感受,也更能體現情感的流動。
倫常案件殺人動機除了滿足部分觀眾的獵奇以及犯罪學下某個要件分析外,沒有其他太多的社會意義。把鏡頭擺在被害者家屬悲傷彌合的過程更好。我更想看到的其實是死刑國家/倫常案/作案者非具有精神病等刑責阻卻事由下,鏡頭對準受害者家屬悲痛癒合,引發廢死議論的片子。
客語有很多種,我一聽覺得怎麼這麼熟悉。沒想到真的在我老家取景。映後跑去和導演聊了兩句,導演說我的廣東話聽起來不像客家人。(當然這些因素不會影響我打分
記第一次在映後談用廣東話提問,提問的時候懶淡定,實則提問完手握話筒緊張地瘋狂發抖🙂↕️
@PE |
|
事无巨细的人物研究,却无法保持平视的目光,呈现出令人生疑的诱导性氛围,甚至有炫技之嫌。碎片化叙事可以是一种剧作策略,但不应上升为一种作者风格,尤其当导演将“凶手为何杀人”悬置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之上,每一桩意有所指又模棱两可的事件便显得意图不明。为何以爸爸的单一视角展开叙事?起码这个问题需要更清晰的解释。 |
|
12.6高先谢票场。泰迪罗宾的《这是爱》穿插响起,既是丈夫和妻子的定情之曲,也是骤然失去、“无常”与交错的时间。 |
|
在三亚海边拍下照片之后,我们的家也开始倒计时。连那个电视节目都能播放十年,我们的亲人缘分却如此短暂。哥哥在妹妹的耳边杀死哆啦A梦的时刻,已经杀死了妹妹。父子齐力在楼外救下三花的时刻,注定要互相拯救。为什么杀死妹妹和母亲,是爸爸需要一个答案,而不是他。有的人什么都信,心里却是空的。 |
|
片如其名。死人不会说话,也没人帮他们说话。哪怕两个篇章给他们,也是彻彻底底的不重要。好吧。好吧。 |
|
#10771。入围2024东京主竞赛。基本是本届坐三望二的片子了,看看能不能收个最佳导演。不能算是“奇案片”,但这个剪出花儿来的时间线还是给影片大大加分,可以说是纯靠剪辑来塑造人物和表现人物心理,真正是把这个片子档次提上来的高超技法。精心安排了一些陆港关系的时间点,另外让谷祖琳演了个惠州嫁到香港的北姑,但看来看去也没啥政治议题的点(略剪一点床戏内地应该也能上映)。妆造上这20年跨度没办法,何况20年前的刘青云大家也都见过嘛……大银幕真挺影响观感的。 |
|
好多无效的交叉剪辑… |
|
让我舅舅这个年龄拍招妓和床戏我真的想跟蚊子光拼了 |
|
破地獄講的其實是爸爸,爸爸講的其實是破地獄。 |
|
10/11/2024 @ PREMIERE ELEMENTS [hkaff]。3.5 // 終於有人令到劉青雲唔再用近年交行貨式既演技,被騙後爆粗一幕由憤怒到崩潰睇到心痛 // 唔係講案件本身而係描寫慘案過後既心路歷程,代入到爸爸又代入到阿哥,睇到ending有少少眼濕濕 // 碎片式剪接感覺大眾未必會接受,同埋人物章回作用真係唔大 |
|
看完《破地獄》,接著就看《爸爸》,絕對是最佳選擇,建議大家試下。映後翁導答疑環節,讓我覺得香港觀眾的提問水平好高,大部分都是叔叔阿姨,跟導演一來一回的形式親切的像是茶話會——原來脫離技巧層面的觀影對話,是平等的,是不分彼此的且來自你我的。 |
|
我真的服了 一个真实事件杀人案件改编的电影 居然在动机这么重要的问题上略了???然后大部分篇幅都在讲家庭温暖爱煽情??? |
|
#TIFFJP 1997年的小妹妹,捡了一只猫玩又不照顾,被猫扑蝴蝶吓到了,哥哥接手,觉得这都是动物天性,给猫剪指甲时奶奶说你有菩萨心肠不管信不信。事件的起因没有究明,也不会有答案,就是病了,刀切入肉才得到某种真实确证,像菜市场给鱼去内脏。看似追问为什么,其实在于病了是怎么活着的,往后又该怎么活下去,最亲密的陌生人,以后该怎么办。和看踏血寻梅时的感觉一样,还是觉得导演不甚关心死者。 |
|
妹妹出生于一九九七。 |
|
看来带着《踏雪寻梅》的期待来看《爸爸》的我势必要失望。当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终于反应过来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叫《爸爸》,它的重点都在表现“爸爸”的痛苦。我本来以为它一样会是一部通过案情分析来剖析社会的电影,结果它几乎就是一部悼亡片。它就是一部普通的家庭伦理剧。而情欲戏的部分甚至让我觉得不合时宜。至于陆港隐喻嘛,肯定有,但是到底讲的是什么,我只能等大神解释了。《拒绝黄赌毒》日英字幕竟然没有翻译差评!日语字幕字太大了,大大差评!😅 |
|
3.5。看的时候有些烦躁,导演太炫技了,无论是声画调度还是剧本编排或者剪辑方式……正如港人声讨的那样,奇案中的爸爸还在世,哪怕他同意拍这个故事并且给予一定协助,但有必要这样处理吗?
看完下了“不喜欢”的结论后跟朋友复盘,反而捋清晰了碎片剪辑+人物小传式讲述的逻辑,在所有人带着好奇想要窥探阮永年的崩溃后:他冷静到有些冷漠地要重新回到“正常”生活里。被撕破了这层伪装后,他才开始从女儿–妻子–小猫这个被儿子介怀的私心顺序抵达儿子铸成大错的瞬间,完成只有彼此可搀扶的和解。
单看文本或许很棒,但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浮上心头的介意又真实存在。很难说最后能得到什么样的大众评价。
刘青云内化演技功力十足撑起全片,小演员未来可期,最后儿子长成吕爵安的时候我差点笑出声…… |
|
我从来没在电影院里看过粤语原音的香港电影。刘青云给得太好了,在这个鲜少配乐的电影里,是最重要的情绪支点,只觉得看得揪心。这是一部不必要探究动机的电影,因为导演想讲的不是这个,如果一味得当作犯罪片去等一个解释是没有意义的。也是刚好,中间还呈现了“破地狱”,一些巧合般的港影callback。儿子演员好像刘昊然啊成人版可以直接出演了(。摄影是非常非常突出的存在,为此+1星,结尾的钢琴曲恰到好处。是一部平静的、但沉默振聋发聩的电影,我是喜欢的。 |
|
今年最差,看完这部原谅了今年看过的所有烂片。电影里爸爸两次怀念老婆,一次是在召妓失败后,一次是陪妹夫(?)在KTV找三陪时,导演这样设计到底是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爸爸? |
|
表示不太能接受父亲在失去妻女后,试图通过嫖娼来满足生理需求,缓解痛苦。即使这一情节最终并未发生,电影穿插的他与亡妻的性爱片段,使这一刻显得更加令人不适、反感。 |
|
刘青云内敛甚至略带冷漠的表演与如鬼魂般任意游荡的镜头为影片前半段贡献了一种怪诞的气质。但随着父亲和儿子情感外露,故事便无奈地回到侧重心理及伦理探讨的安全区域。而由于过去如碎片式的闪现最终仍是为了照应现在的悲痛及服务未来的恢复—其本质上仍是一条线性单向的时间线—那么影片睹物思人式的乱序剪辑也就只能沦为杂技了。 |
|
3.5 有一種時光錯亂的感覺,好像翁子光剛剛拍完《踏血尋梅》,這才是他作者序列的延長線。 @CineSwitchGinza_TIFF2024 |
|
面对这样一宗案件,奇情是它最本真的底色,很难不去探讨动机,去认识凶手,去走进父子关系的核心。不明白翁子光为什么小心翼翼不去触碰这个东西,也许他被卷入了父亲的情感里,不忍心再伤害当事人,但这样拼图就永远是缺失的。当然除此之外这还是一部佳作。对妻女的爱,失去妻女后的痛苦,精巧的平行剪辑,节奏点非常准,坦白说是我在电影节看得最享受的一部电影。只是很遗憾它的视角是“父亲”,一个饱受创伤的“局外人”(用这个词其实挺讽刺的),而它的内核是一个语焉不详的谜。它发生在凶手的脑内,和父亲不在场的午夜。 |
|
想看很久的一部电影,但看完之后又不知道如何评价。不是不好,只能说这种拍摄方式,票房应该不会太好,一方面是对原本案件与电影呈现方式的期望落差,另一方面是剪辑、过场、画面等很多地方都充满匠气,略显冗长。明白或许对于案件本身和儿子的动机其实没有太多需要解释和剖析的,精神病患不是外人能够理解,也不是解释了就能让大家认同。故事以案件为原点,回溯这个家庭的点滴,如此平凡的一个家庭,还是遭遇了这样突如其来的巨变,着实让人痛心。建立在这个故事上,刘青云到底演得好不好?我想他自己应该很满意,因为大部分时候都不是在演,而是在构建他心目中一位平凡普通没什么特点的父亲,一位并不擅长用言语表达,也不懂梳理自己内心情感的父亲,但他依然爱自己唯一的儿子,即便不理解,即便不懂表达,即便由始至终地笨拙…… |
|
這是愛???這可不是愛!不想說了,累了,翁子光配不上我認真寫短評,可以把我對《正義迴廊》的短評直接複製粘貼過來。 |
|
感覺香港電影和香港觀眾形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閉環,而我無法理解 |
|
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时间,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将一个外人看来十分血腥的悲剧进行切片,将一个父亲复杂的情绪展现出来,爱意,悲伤,痛苦,挣扎,隐藏的愤怒等等。
(不过在日本映后没看到刘青云有点难过,因为这个属于"量身定制"。) |
|
交叉剪辑时间线得以让人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的窥见一个看似普通家庭的样貌,同时显现的背景也较为不全面。因此导致观众对这一起事件的前因后果感知变得模糊。当然我可以理解翁子光导演的用意,与其谈论“儿子杀了人”这个本质结果,不如就看看那个平日看似风平浪静的家庭背后,究竟是什么问题造就了这样一个结果,所以个人觉得如此留白非常有必要。而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也不该有)绝对的答案,只是我们通过爸爸这样一个视角看到什么那就是什么,多的就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个人觉得爸爸的餐厅是夫妻黑白倒班24小时营业、弑亲前的生活展现中也没有对儿子疏导心理的情节,这个就挺耐人寻味了,大概也能解释为啥爸爸后面学会以数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得不提本片中刘青云那种经历巨大冲击后悲伤与挣扎,空洞但不麻木的神态真的让人感到事件的痛心。 |
|
第二次看…emmmm 青云真的很棒很棒很棒 说脏话都那么好听 然后没有然后 还是有很多不必要的东西 但已经比上一部好很多了//刘青云怎么都好 猫也很好 同自己比较:导演收敛/克制了很多 客观比较:还是有太多不必要的…东西 不喜欢床戏 好别扭 整体太散太碎太啰嗦了 反反复复翻来覆去 如果可以单独给音乐打分我想只给一分(後面為第一次看的感想) |
|
想看妈妈的视角,爸爸回忆里的感情只有美好 |
|
去香港看了这部,给不了分,感受很复杂,现在还没琢磨明白。它是一个突遭横祸的男人往后余生日子还得过的日常,最让我不适的段落是案发很长时间之后,男主招妓失败那场戏,但它其实也是很好的一场,它让我难受是因为它展现了很真实的人的欲望、尴尬和不堪,我不忍直面。但片子又有点在往平淡写实方面用力过猛了的感觉,比如刘青云第一次听警察来告诉他儿子杀了全家之后,反应未免太过平淡,既然是从未预见儿子有问题,此时突闻噩耗一般人第一反应应该是否认而不是直接跳阶段到麻木和抽离呀?刘青云的表演是非常好的但此处我觉得不对 |
|
东京提前看到的!非常惊喜!!
影片虽然依托真实事件,却没有停留在案件的血腥表面,导演把温柔的目光深入探进这场人伦悲剧背后,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父子亲情的矛盾纠葛、命运无常、人性多面。尤其是对于爸爸这个人物的塑造,电影营造出了令人窒息的情感张力,他的痛苦、他的挣扎、他无处安放的爱,在一幕幕细腻的刻画中不断刺激着观众的泪腺,也冲击着观众的心。
同时在叙事方面,巧妙的闪回插叙,让观众能在整个观影过程中自然代入爸爸的视角,跟随他孤独地生活、深情地追忆,能更体味到他陷入亲情悲剧的泥淖中无力挣脱的悲恸。刘青云,影帝!值得! |
|
#HKAFF2024# 以奇案為本卻剝離掉奇案本身,完全不迎合觀眾的心理預期,不得不說是大膽而高級的選擇。劉青雲第四座金像影帝已經在招手,而且比前三座更有分量! |
|
确实是表演大于影片本身的一部作品。刘青云更收敛的表演,让很多情绪都藏在了面无表情之后。包括影片有意弱化过于情绪化的展示,让角色有一种行尸走肉一般,失去魂灵的感觉。但片子本身,其实是有些刻意的,包括结构的设计,尤其是对杀戮场面的展示,还是会觉得略有些消费,当然,也是创作者的取舍吧。 |
|
7/10。翁子光还是《明媚时光》的三板斧,还是自恋地不舍得把素材剪短,但这次有了“所有演出都恰如其分”的刘青云,青云真系好劲,“再多少少就过火位”拿捏得刚刚好,完美塑造了一个爸爸的“灾后重建”。 |
|
知道導演要從爸爸的角度講這個倫常慘案,一直很期待,很特別的角度啊。看完後,很失望。用章節體和菲林大費周章,只不過把這個故事和人物如此淺顯地拆解一遍,沒有一個人物帶我深入到他內心。尤其討厭導每次爸爸對妻子的回憶,全是由情慾而起,回憶裡又全是情慾,不管他導演的或監製的,都是這樣,看得出導演的猥瑣。但還是欣賞他想要不同的勇氣,尤其在香港電影圈,大家的拍攝手法如此乏味保守,已經配不上他們的編劇能力了。想看是枝裕和怎麼拍這個故事 |
|
再次对翁子光失望,剧本的视角很特别,可无意义,无人知晓当事人当时发生了什么,在想什么,前半段幸存者的爱情篇章太多了,可最应该描写的少年视角反而太少,这才是意义最大化的部分~ 刘青云的 solo戏,明年入围影帝五强估计没什么悬念,三颗星全给演员吧 @元朗 |
|
木棉花的花语是珍惜眼前人 |
|
3.5。最后三十分钟的处理让人有些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