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个手就会毁掉医院吗,那拥抱呢” 这句台词从春夏口中说出来,有种不一样的感动🥹 |
|
眼泪哗哗流啊。虽是讲精神病人这一边缘群体,但这年头,谁又不是被困住的人呢?困在大厂写字楼与996的日复一日里,困在原生家庭的创伤链条里,困在一种权力结构、一段有毒关系、难以释怀的旧痛、心结、记忆,或一块破表所凝固的破碎时间里;困在挣脱不掉的身份里、一副残破躯体里,一份委屈乃至冤屈里…某种意义讲,我们皆是异客,也都在带病生存:原本枝繁叶茂,总爱伸出墙头,于是屡屡遭砍,砍得次数多了,便倒地凋零。社会系统往往用“正常”这把铁斧,粗暴修剪个体的生命力与个性表达,迫使整齐划一。然而,谁也无法将心灵的某片“病灶”分区格式化,以求“对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没办法用别人的表。所谓治愈、康复,有时听来何其轻狂。唯有接纳似乎才是解药。不如找片野地,自己生长一会儿;把枝桠伸向阳光,和自己的病,好好待一会儿。 |
|
这个电影你说它疯又不够疯,没疯到耳目一新的感觉,显得冗长、无聊,看得人疲惫不堪;你说它不疯,它许多逻辑都不是正常电影的逻辑,人物疯却扁平。卡在了中间,也是挺尴尬的。 |
|
愚人节那天的首映礼。有趣七零八落,感动偶尔发生,私以为浪漫的某些背景设定和故事情节,如指缝间漏下阳光碎屑般忽明忽暗,瞬间的闪烁还不足以织出完整的喜欢。但我见到了好久不见的,想念的人。她的名字在晾晒的诗稿上发芽,起笔是春,收束于夏。 |
|
《宇编》:勿蹭 |
|
有两场戏很触动我,一处是春春拥抱病院里的每个人,一处是何立为花了14年时间终于走出青春里。何立为来到青春里之后,春春会主动找他说话,和他好的时候也没有再自杀。这是两个被身边的人遗弃,甚至被自我遗弃的人的相互救赎。“拉个手就可以毁掉医院吗?那要是拥抱呢?”面对斥责,她的回答温柔而坚定,此刻每个拥抱都是重建世界的宣言。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表面上它在荒诞与真实的风格间纠缠,但内核又很统一,底色是天真、善良的。当世界说你疯了,或许是你拒绝配合演出。那棵心里的树,它生长着,总有一天会冲破一切障碍,肆意生长。 |
|
片尾字幕的第一句:“本片故事纯属虚构”。一共三次出逃:第一次的失败是因为权利无法被施舍,代价是牺牲掉那些处于更加权力下位的(被砍掉的树);第二次的失败是因为权利无法被粉饰,对自尊的剥夺、对社会关系的摧毁比对身体的禁锢更令人绝望。
至此,监牢变成了乌托邦,那里尚有鲜活而平等的人、乱套但共享的时间、重新发芽的树与从无到有的爱。一次牵手或拥抱就会毁掉整间医院吗?他们究竟在怕什么。一座牢笼就会毁掉一个人吗?他们誓死捍卫的,是他们曾经的一无所有。
在高效的叙事中完成时代隐喻,讨厌宏大拔高的部分,但那些脆弱而幽微的人物关系波动的确令人动容。 |
|
线索太多,也没有融合好。比较喜欢的镜头是病人跳舞、病人拥抱、病人开着摩托变成天上的烟花。 |
|
之前有点错判这个片子了,竟然不差,甚至在这个清明档里品质数一数二。
视觉上直观呈现出“圆形监狱”的概念,整部影片也围绕规训与疯癫展开。主角在康复院度过了漫长的十四年时间,内心经历了反抗-认命-再反抗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相当重要,背后是从“我没病”到“我有病”再到“尽管如此,我依然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的层层确认。
影片后半段,主角放弃私奔,回到病院,看似是缴械,是把“正常与否”的裁判权交予体制。但实际也暗暗展开了另一叙述——比起润,留下并改变它,也许更有意义。
春夏的选择,是勇敢而浪漫的;但肖央的选择,对当下更为重要。 |
|
一曲反“正常人”之歌,一篇献给自我独立人格的寓言。想要荡一荡秋千,就能自由自在飞出院墙;想要骑一辆摩托车,就能冲出绚烂芬芳的烟火;这是他们的修罗场,也是他们的游乐园;这是他们的禁闭岛,也是他们的乌托邦。若你喜欢怪人,其实他们很美;孤独的灵魂,都是造物的恩宠。何为正常?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而是敢于炽烈真实地活,并允许每一个生命以各种不同形态存在,才是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正常”。 |
|
说个数字:现在中国精神障碍人群已经上亿了,每10来个人里就有1人患病,从抑郁焦虑到重症不等。所以这电影的出现还蛮有紧迫性的。 |
|
电影开始半小时 我确诊我有病 ………… |
|
比“精神障碍/情绪生病”题材更重要的,是电影的态度与立场:身而为人,就是要一次次坚定地反抗,捍卫自由的权利、个体的尊严。从个体逃亡转向集体诉讼,何立为做的不只是维权,也是对“病耻感”的祛魅。真正的牢笼从来不是青春里,而是外界的偏见与不公,是大众认知下的污名化。男主的遭遇也不是个案,被裹挟、丧失话语权的困境,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如果我们被冠以污名、被夺走一切,该如何反抗?保有“不正常”的勇气,也许是最后的自由。就算治不好这世界,但能改变一点,总归是好的。 |
|
天才注定会被排挤,但不会被抹杀。自由必须自己争取,因为尊严和生命一样可贵。看前以为是《宇宙探索编辑部》那样疯疯的电影,没想到后半段不断上诉、不断抗争命运的戏,能这么燃、这么感动。何立为在不寻常的“青春里”,奋力找回精神世界的平衡。病症或许模糊了现实、幻想的边界,但歧视与冷漠却清清楚楚地划出了人性底线。他的困境也是你我的困境,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精神障碍题材难拍、难演,肖央的稳扎稳打、蒋启明恰到好处的天马行空,幸而从监制到导演,再到一众有戏剧经历的主演,都处理得十分妥当,构建起独特的影片气质。发疯的自己,也是值得拥抱的,把困境当养料,阳光终将照耀。 |
|
一部影片命运的荒诞:华纳中国投资起兴之作,因为人员变动、演员问题、敏感题材而被捆缚多年,动弹不得。没有那么多的宣传,甚至影片某位工作人员毫无信心,要以不给差评为保证,才会邀请我去看片,令我倍感无奈,这一切都和精神疾病患者所面对的世界一样难平。这是导演曾海若的长片首作,也是这位《东方时空·纪事》编导、《电影传奇》导演多年工作内容的缩影,充满着新闻工作者渴望真相的态度。肖央和春夏为主的一众演员奉献了极为出色的表演,我不希望这样一部惊艳的作品被埋没。 |
|
如果没有肖央和春夏的感情戏我还可以多加一颗星,好有父女感的吻戏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受不了了 |
|
从他口中得知看完痛哭的剧本到现在终于在电影院里呈现的成片,历时四年零不知道多多少个月,当时以为不久就能见面,却到现在也没有见上一面。
看完电影有一种释然的悲伤,路透里的景和正片里一幕一幕对应起来的时候,终于跟四年前日夜关注拍摄进度的自己链接了起来,你的时间也终于又是我的时间。也许有点晚,但万幸成片比我担心的好多了。
肖央,我始终祝你好。 |
|
一部献给所有不被理解、饱受偏见与不公却依然同命运抗争之人的动人电影。作为打工人,看完更是深深共情。片中刻画了相当丰富细腻的精神病人群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毛病,但正是他们抱团取暖,一致对外,最终守住了青春里康复医院,使其成为闹市里的一块独特净土,而男主也恰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司法鉴定员的两句话掷地有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办法用别人的表。”“什么是正常人?在我看来,这个词充满了矛盾,并不能成为标准。” 实际上,真正的病态是那个容不下“不一样”的世俗标准。特别令我动容的,还有那棵长在院内墙边原本枝繁叶茂的树。每当枝干伸出墙头,就会挨上一刀。一次次被砍破坏了它的身体形态,却没有磨蚀掉它顽强抗争的意志。用力撒落到墙外的种子长成了新的大树,最后甚至从外面把围墙挤塌了。 |
|
从“我不是病人!”到“没错我就是有病”的心路历程,我懂。每个人都可能被异化成为精神病人何立为。被剥夺被异化被污名的情形,何止发生在医院中呢。反抗,就是保有“不正常”的勇气。肖央演技更有层次了,从《误杀》到《情圣》到《人潮汹涌》,对肖央印象一直不错。可看。 |
|
作为导演的剧情长片首作,还是很值得鼓励的。前半段剧情节奏有点慢了,一度要昏睡过去,不过后半段迅速把节奏拉起来了,没有赶进度,每件事都交代出来了,感觉是《负负得正》《宇探》《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受众会喜欢的电影。
春夏拥抱每个人的那场戏太灵了,全片最喜欢的一个桥段,6.5/10 |
|
第2643部,这样的故事很经典,不管是《飞越疯人院》还是《肖申克的救赎》。但是它这种移植的点在当代的中国社会是对的:对过度的劳动剥削的反抗。它抓住人们的心,尤其这些平凡的逐渐被社会锤成了一种没有出口的自贬的我们,允许我们有那么一点发疯的勇气。这些平凡的人,在疯人院建立起浪漫化的乌托邦,也为了乌托邦奋战到底。在2025年,电影能拍出大家情绪的出口,非常值得。 |
|
非常喜欢。这是个“看见”与“被看见”的故事。何立为从最初看见不公,反抗、被压迫、屈服,被背叛、被看见、被治愈,他不断在反复尝试,哪怕也曾尝试过放弃生命,但他从未尝试过对真实的不屈追求。他看见了病友们(同类),看见了自己(内心),甚至看见了曾伤害他的洪主任(反面),只有看见了,才能理解、接纳、和解、才能成长、迎来转机。“看见”是爱,而爱才是永恒的生命力。最后精神防治法正式颁布的时候,也代表着,这样一群人的“被看见”,一切迎来新生的可能。
肖央演技越发自然了,春夏和蒋奇明非常灵。其他演员也非常好。这是个神经质的故事,或许很多地方不合逻辑没什么道理,可我喜欢它的生命力。致我们不凡的成长之路。
|
|
这部电影看得太令人不适了,这样一件基于时代荒谬的事件电影完全不意于探讨背后的体系问题,精神病院以及精神病人全部化作了虚浮刻板的边缘符号,尤其是春夏这个角色,她的痛苦与脆弱好像完全看不见她自己,只是成为了服务男主形象的附庸,在本就对精神类疾病污名化的当下,这类内里潜在的傲慢且利用弱势群体的电影实在太让人憎恶。这部电影也实在可惜在大银幕上如此灵动的春夏 |
|
精神病有问题、精神病院有问题,哪里没问题呢?高墙之外吗?现代社会吗?牵手、拥抱都“不成体统”的现代文明吗?谁又不是个精神病呢?当个精神病挺好的,想做正常人也不需要别人的签字盖章。
树可以挤塌一堵墙,阳光可以带来二次生长,风能带走所有疲惫,这一切,都是春春带给我的共鸣。
有春夏在的每一场戏都很好,最好的一场戏是春夏拥抱每一个人。患者们的群像戏和院长“话里有话”的表达和态度我也喜欢,但大篇幅的戏在何立为上就很无聊了,相当无聊。
喜欢故事的立意但拍的是真不行啊,前面拖拖沓沓,只有最后40分钟精彩,按目前的剧情,时长可以再缩短半个小时。还有,黄晓明一出场我就想到《最后的真相》《戴假发的人》,那段时间黄晓明是接了多少同类型的角色啊?演的都一样,我都看串戏了。 |
|
从被关进精神病院,到抗争成功,他走了整整14年。前半部分是打工人想从精神病院出逃的故事,后半部分却话锋一转,当病历成为判决书,他选择用起诉状重写人生。他是需要治疗的病人,同时也是一次又一次等待开庭的原告。精神病院这一封闭空间,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的微观缩影。与其说是精神病院,不如说它像一个监狱,也像一个乌托邦。蒋奇明“精神病人”的形象,演技还是一如既往地好,演高中生让人分不清年龄,直到最后头上已全是白发了,还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真的会让人有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什么是正常人?正常又该被谁定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法用别人的表。” |
|
逃得了四面围墙筑起的牢笼,却逃不了家人背叛隔阂筑起的心墙,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谁又是完全的“正常人”。喜欢电影里关于“树”的表达,我们每个人生来又何尝不像一棵自由自在恣意生长的树呢,却免不了被社会修剪和“驯化”。但即使如此,“大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破墙而出,一如面对命运不公,我们依然坚信光明,对抗命运,寻求公正,活出真实自我。 |
|
电影少见地选择了少数群体精神病人的题材,把目光聚焦在一群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身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开头让人以为主角是被诬陷的有病,后来揭示他是真的有精神病,这种前后的对比让人很容易投入剧情。有些地方的jump scare吓我一跳,很新鲜的刺激感。 |
|
每个年代都有被困在自己精神里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可能也很丰富。与其说把他们说出病人,不如说是他们把最本真的那部分给激发出来了。有个冷知识是,精神障碍人群伤人概率不到1%,行动大多是自我的、迟缓的、没有什么攻击性的,他们长期以来都被污名化了。感觉饶晓志和曾海若还是以偏人文关怀的视角,一以贯之的黑色荒诞,包裹社会议题和生存尊严。没有把这部电影做成简单娱乐的商业片,而是在关注这种底层普通人的生活境况。 |
|
我从来没觉得“本故事纯属虚构”这几个字这么悲凉,好似把这电影里透出的零星散散的光给盖上的感觉。春夏的角色或是主角浪漫的幻想与疗愈,把这份幻想交给灵气的她来演绎,是聪明的决定。
#4.1北京英皇首映礼 |
|
春夏加入也难以消解整个片子溢出银幕的“登味儿”。 |
|
给春夏加一星,事实证明她值得更多期待。 |
|
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
|
肖央的表演模式已经严重固化了,可以不用每次都演主角的。 |
|
故事讲不好就不要追求象征意义,感情戏很难看,看的我生理不适,爆米花那段还可以,不知道有春夏,不喜欢。
手表的象征意义还行。
在家看会宽容一点,在影院看觉得节奏不好不抓人。 |
|
最惊讶的反转是,居然在认真地讲精神病人合法权益,宣传精神卫生法 |
|
从此,我的“有病脑洞”系列片单中又多了一部电影(片单中有宇编、朱同、21世纪等)。简介看上去又现实又残酷,但是导演拍的很轻盈,又跟拍精神病院+恋爱题材的几部不太一样(温柔壳、最好的相遇)。有病和正常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多数人即是正义吗?有幸成为“正常人”的我们,该如何与这些“特殊人群”相处?PS:这位导演之前专拍各种电视台纪录片,第一部剧情长片竟然选择拍这个,真的很惊讶。 |
|
美术年代感差。1999年的QQ应该叫OICQ吧?街景也过新。电脑格式化分区就修好了?命令提示行界面也不对路。这都算小问题。故事逻辑混乱,精神超现实与追求自由维权严重失衡,哪个都没讲好。一会儿谈恋爱臆想天马行空,一会儿精神分裂打官司,还在精神病院里组团上网打装备,未免太扯。精神病人的状态不如多看看马莉的纪录片《囚》学习学习。字幕最后看到“真实故事计划”,不知是否改编自《密谋十七年的计划》,那个故事还是以逃出束缚追寻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现实主义为主题。主角和女友(也是化名春春)的逃离与反抗精神在电影中变成了妥协美化滤镜。也不知道华纳怎么就看上这个项目作为其首部出品的在中国制作的电影。宣传写导演是纪录片导演,查了一下原来是拍主旋律纪录片和自然人文电视纪录片的。原来如此,那就说得通了。 |
|
想要拍一个小众片,但又害怕太小众了于是加了不少大众化的东西,结果导致剧情和表达都很别扭。。。 |
|
职场、医疗、原生家庭不同领域的非法非人事件混在一起,哪条线也不敢细究,最后都不知道怎么就都糊弄过去了……所以还是歌颂精神卫生法馈赠个人胜利,而现实中就是你还是会被家庭和社会绑去住院。 |
|
我觉得,那张面孔、那些话语、那种姿态,换任何一个演员都不行,只能由春夏来完成。她是这个时代几乎绝迹、带着能深刻改变周遭的独特气场、拥有自己银幕辨识度的演员,我想看到她更多的电影。 |
|
《阳光照耀青春里》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精神障碍患者奇观化或悲情化,而是以平等的视角展现他们的尊严与诗意。影片通过何立为的视角,让观众逐渐理解:所谓的"疯狂"可能只是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
|
【2.5】比起陈思诚挂羊头卖狗肉的《解密》,这部才应当以“悬疑烧脑”的定位宣发,堪称年度抽象电影。客观来讲,片子各个走向的拍摄都没太出错,甚至围绕特殊人群展开的国产片无法规避的“公益普法”程序,也意外商业地好看。真正要命的是导演的野心,妄图囊括一切叙事可能性使本片成为过往所有疯人院电影的切面,之于电视纪录片转型的创作者太天方夜谭。执行力不够的结果是成片观感不伦不类,演员们很卖力地释放情绪,导演也绞尽脑汁去创造银幕奇观和深邃人文底色,但这样丢西瓜捡芝麻地打转一圈,深刻的东西怎么可能抓得着呢? |
|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壮举。《宇编》是找外星人的精神状态,《青春里》是找自己的精神状态。自由从来不是单向的恩赐,而是需要自己握紧的反抗武器。真正的治愈,始于对每个灵魂自主权的敬畏。何立为代表的是那个时代被限制自由的精神障碍人群,同时也是所有格格不入、却又坚定捍卫自己尊严的人。他们的人生,就像中秋那晚炸上天的烟花:再黑暗的夜空,也值得一场笨拙的绽放。那些曾被定义为“异常”的生命,终将在制度的裂缝里长出自己的形状。现在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点情绪问题,但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
估计在剪辑台上,导演也不愿意放弃拉拉杂杂的支线。结果就是肖央主线乏善可陈,青春里群像也乱七八糟,故事主旨和落点更是无明所以。但依然想和生机勃勃的春夏、王子川、蒋奇明道个好。 |
|
“放我出去”影片开始的时候一个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反复呻吟。肖央饰演的程序员何立为,在精神康复医院格式化电脑某扇区修好电脑时,被医生问能不能把他的哪个分区也格式化一下以便治好他,这时他说:休想(No Way)。 但就像黄晓明最后说的,什么是正常人,答案并非那么准确。喜剧演员出身,去拍这么一部《精神卫生法》的普法电影,也算是一种身份换位的社会责任担当了。作家Robert Oxton Bolton说过:信仰不只是一种受头脑支配的思想,它也是一种可以支配头脑的思想。那么信仰之外的责任呢?这是一个完全不同角度的飞跃疯人院,就像肖央醒悟道:医院没了,我就永远被困住了。有病就要治,这是正确的答案,但另外一个答案才是这个正确答案的初衷:治病是为了找回病人的人权。当信仰和责任统一的时候…这是我们最后得到的答案。 |
|
蒋奇明的戏份也太少了😂 |
|
不知所云的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自我感动。每个片段都充满着刻意与用力过猛,不及预期 |
|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特的,只要不断抗争,就像树枝会挤破墙壁,日拱一卒,便有摧毁不公与偏见的可能。整体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创作尝试,戏剧结构完整,视听处理也有很多亮点,如树、钟表、奇异园林,都成了意象式的象征物,诗意且内涵丰富。影片以超现实来写现实,以“非正常”来写正常,落点是对自由、对权利的坚守与捍卫,让人惊喜。很喜欢片中的两场戏,一处是中秋夜的爆米花烟火欢闹会,另一处是春春向众人拥抱。前者用梦幻的、恣意的想象力描绘出了这些“异客”们的正常状态,夺回定义权;后者则是极为温柔的举动,表现出坚定的反抗。 |
|
肖央这张脸还给这么多特写,对观众实在太过残忍!全片至少参考了一百部电影吧。那些指射讽刺和主要故事的连接实在太弱了。弱到所有人都是拯救男主的必要条件。春夏这个角色更是纯是为了给男主安排一个不明所以的感情戏硬加的,毫无存在的必要,工具人属性都快溢出银幕了!虚伪至极的现实关照在这装什么“普渡众生”呢? |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办法用别人的表。”有被戳到,喜欢这种实验话剧味儿的电影,演员大部分是话剧圈明星,他们能狠狠抓住角色,在光怪陆离的梦境和现实之间演绎活灵活现的独特感。表面是关于是否有精神病,以及精神障碍维权的议题,实则是唤醒自我,接纳潜意识,走出自证怪圈的自由内核。同时电影多次cue到时间、手表,出院时院长送的Hamilton手表是星际穿越、流浪地球和死亡搁浅游戏中出现的品牌,都是和自我认知和时间困局有关。这个片子可能值得多看好几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