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久没看到过如此踏实的治愈片了。尚存于世的人们如何面对至亲之丧,如何理解死亡,如何互相伤害又互相支持,小小的迷信和习惯如何在代际间流传,记忆如何遗失又如何寻回……木头、苔藓和海水的味道从银幕里渗透出来,邀请观众将视听感官和情绪感知无限放大,从生活的角落里吮吸生命体验。最为可贵的是这种叙述态度:并不引人艳羡,也不博人怜悯,只是娓娓道来一种面对生活和生命的姿态。 |
|
这是一部有魔力的电影,它是那么平静,却又暗流涌动,它幽默狡黠,却又如此哀伤,它满是私人情感,却又普世至极。我的打分代表了它在我心中的私人程度——仿佛我的女儿赋予了我比以往更加敏锐很多倍的情感触觉,令我得以深深沉浸在这个温柔故事中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每一句俏皮话、每一声叹息、每一缕风声、每一荡海浪。家庭深厚的羁绊,失去至亲无法摆脱的痛苦,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它帮助我们完成治愈,获得重生。 |
|
轻小,温柔,隽永。祖孙三代躲进小岛成一统,用夏天来学会成长与放手。芬兰语原著被改编成美版后没有加塞任何抓马,喜欢那种亲情淡淡流淌的感觉。Glenn Closs 的每条皱纹都让人感叹岁月留痕... |
|
一直在找寻我记忆里的夏天和海边生活的痕迹 虽然和Sophia的不一样但是有重叠 比如烟花和夜幕 比如派和柠檬水 比如灯塔和暴风雨 比如帐篷和草地 这就是夏天的样子 特别喜欢快要入秋的那个时间段 每一天都要珍惜 每一刻都要开心度过 |
|
#2025BJIFF# 7分,整个故事很朴素也很写实,暖色调的滤镜也让人增添几分睡意。在这个短暂的夏天,孙女学会了接受奶奶的离去,父亲学会了与女儿相处,奶奶学会了放下自己的心结。 |
|
那不是船声,是心跳。看到最后的真实影像,突然想哭的劲就上来了。 |
|
在芬兰看的第一场电影,观众安静氛围太好了,不到最后一幕都不会有人站起来。Glenn的演技是更加炉火纯青了 |
|
大海 木屋 苔藓 黑猫 亲情 |
|
在心里哭了千千万万遍。永恒夏天,永恒的爱,感谢北大的北影节,2025 |
|
喜欢!喜欢听松针从树上掉落,簌簌滑过帐篷的声音……因为岛上的一切声音都被放大、钻进耳廓,所以岛上的一切都与我们同在~风声与水声,呼吸与心跳。 |
|
多希望我也曾经跟最爱的外婆有一个这样的一个夏天。可惜我们都要学会放手,我们终将独自一人。 |
|
对我来说,这种片子拍个十几二十分钟已经足够,九十分钟我是真不知道这仨人在愁啥,只觉得他们住的地方好适合睡觉,如果我有这样一座房子我一定会每个月定期登岛三天只是为了睡觉,然后醒了吃,吃了睡,醒了吃,吃了睡… |
|
@ AFI EU Film Showcase
如果巴克曼《外婆的道歉信》影视化,这两位演员也会是最好的祖孙候选人。芬兰的天与海与岛的美都被 McDowell 完美捕捉,太温暖好看啦!这部和 Janet Planet 绝对是今年的年度暖心佳作。 |
|
就是觉得安详,不惧怕时间流逝,只想拥抱晨光。 |
|
如此芬兰的电影,没想到是美国人拍的。好在放映后听到本片剪辑师的讲述让我对此片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北欧人表达是如此的含蓄和留白,正如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自然古朴中透着无言的伤感,有时剧情应宣泄澎湃但表现却孤独矜持。感谢豆瓣,感谢北影节让我第一次了解这块神秘又陌生的土地上人们生活和文化 |
|
#BJIFF 观感很奇怪,导演私人记忆投射太多,影片故弄玄虚的地方也很多,这样的个人情绪用一支短片就交代完了,没必要拍一个半小时。一星给小岛风景,一星给小猫。 |
|
托芙扬松原著。小女孩的条纹T忘年友送过我一件类似,发现很多复古款忘年友都送过我,8.90年代那种镂空的蕾丝的钩编打底,这里她的红毛衣。岛,祖母,孙女,自然,苔藓,海,猫,灯塔,云,日光,夕阳,暴风雨,老奶奶自己修修补补,她们头上的花环,配乐。女性,自然。片尾是托芙扬松本人在岛上的影像,多么幸福的一生 |
|
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来看今年北影节的第二场电影,坐在巨幕影厅的第一排,观影的感觉像是失眠时听阿尔法电波的助眠音乐,所以开场五分钟就睡着了,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醒来,我都能无缝融入剧情。希望有一天,当我从生活中醒来时,我也能安静地再次融入自然界中的风、雨、波光、篝火、大海、月光、苔藓……就像听阿尔法电波的助眠音乐一样。 |
|
slice of life-日常的碎片如海面上的光点,很克制地探讨了loss & grief的课题,芬兰小岛的隽永夏日;喜欢最后由Tove的伴侣拍摄的8mm家庭录像! |
|
又会觉得感谢电影的时刻 安静自然的治愈 温柔的心灵荡涤 |
|
穿毛衣的夏天。睡帐篷的感受,能听见这小岛上的一切声音。小岛像一只筏子漂浮着,而我们漂浮于流淌的时间之上。仲夏节戴花环的祖孙,一个女孩从年少至年老的轨迹。晨起她们穿着睡衣,闭目坐在石头上听闻时间的序曲,是海浪,是呼吸,是一艘船,是一颗心。 |
|
8.0 / BIFF 2025|深影国际影城;
大银幕看鹳真是赏心悦目,岛屿大海自然童心,随着风化为永恒,20250425因为看妈迟到10分钟版。 |
|
左左哥带我来看的北影节第二部电影「夏日之书」,体验了一回坐在第一排看巨幕的feel~伴着海浪,风声,松针落下,篝火,踩在草上的声音~就像微风徐徐吹过。。好舒适呀。。想到在巴芝丹岛上静静躺着的夜。。。只有海浪声,好棒呀 |
|
大量mv式影像用于留白,同时深挖情感深度,让简单的故事既冷冽又暖心。
曲子都选的很好,应该引进了院线放。 |
|
时间就这样在生活的细碎中悄然流逝。电影很细腻,每个人都要找到感受生命流逝的方式。影片中有一段斗气闯入其他岛屿的桥段,起因是主人立了块私人领地的警示牌,本以为后面剧情还会有联动,结果没有。影后听剪辑师介绍芬兰人的性格,平时大家话都很少,喜欢独处,腼腆,不爱打搅别人。突然好像明白警示牌的多余和这个桥段的意义。 |
|
又一部惊喜,弱化剧情,全片克制地描绘这个夏天的生活点滴,苔藓,杨树,小猫,帐篷,烟火,星空,孙女与祖母,两种观念的碰撞,虽然有着矛盾与不满,然而血浓的亲情总能用最温柔的方式进行相处,奶奶就是那本读不完的夏日之书。整体的视听特别是影像很突出,那迷人的光影构图配上小岛的怡然生活,简直是视觉的享受,平静却充满暗涌的情绪,享受生存的每一刻又坦然地接受死亡。人生很长,夏天总会结束,但在还没长大之前请不要随便老去。7.9 |
|
有些人看是治愈,有些人看是悲伤。 |
|
神似几年前的《夏日细语》,但整体略微寡淡,Glenn奶奶看得人很动容。 |
|
3.5-#2025北京国际电影节 #2025BJIFF #北京国际电影节 莫名想起简·方达的《金色池塘》。丧母之后,祖母和孙女的小岛时光。静谧、缓慢、悠长 |
|
实在太好睡了 |
|
摄影很美的日常vlog,适合在没有烦恼的安静午后观看,bgm有时候会让人想睡觉。 |
|
3.5 安静、舒缓、柔和,充满诗意、勇气和生命的活力。挚爱如烟花般转瞬即逝,人们所能做的,只有和自然中的海浪、水草、苔藓、森林和风一同呼吸,听松针拂过帐篷,和白杨一道生长 |
|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表现索菲娅母亲离世的悲痛,而是通过祖孙二人刻意回避却又无处不在的情感张力,让观众感受到创伤与治愈的微妙过程。随着夏日的流逝,情感的坚冰逐渐融化,祖母最终能够"了无牵挂,安心离去",这种含蓄而克制的表达方式,反而比直白的煽情更具感染力。
|
|
海岛祖孙情,影像如诗如画,奈何叙事的推进和神秘的氛围感都靠过满的配乐来推进…… |
|
2025BJIFF2️⃣ 非常伟大的镜头和台词文本!太喜欢了,每个镜头、每段声音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没有浪费。奶奶的呼吸声和海浪轻漫上礁石的频率逐渐一致,在这种环境里别说索菲亚,本东亚牛马也会被狠狠治愈。 |
|
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有生活片段的堆叠,三个人物即是全部,但统统又都很干瘪无趣。 |
|
看见格伦脸上的皱纹就回想到我奶奶的样子,周二被我紧急拉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胃溃疡导致的重度贫血,现在都还在医院治疗而我还因为是新手成天没日没夜加班,连和奶奶坐在病房里聊天的机会都没有。爷爷过世前那段时间我们会经常坐在一起聊天,外公过世那段时间我在老家一直陪伴到开学,外婆过世前正逢春节,年纪越长越会恐惧同老人分离的岁月,只想回到童年时期再好好地伏在每个人的腿上痛快睡一觉。但好在我奶奶的情况一直在好转,不然我不知在周二面临无人守护的家时大哭一场的我又会在这几天如何熬过漫漫长夜。我们该如何从每阵海风和涟漪袭来的时刻理解分离和死亡,又如何在美不胜收的自然里体会万物皆会消失殆尽的落幕时刻,好难 |
|
生命之书。电影有许多主观镜头,甚至有许多主观声音,它在努力让观众感受到电影中人物所感受到的东西,感受到海岛的宁静与舒缓。同时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感受,也来自人物内心的感受,此刻的情感,对待回忆的感受,又或者这两者混合在一起。童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的感受组成对生命的体会,如同最后最后老人的死亡与日出交织在一起。风暴后,在小屋里,女儿躺在父亲的大腿上,奶奶站着抱着父亲的头,这一刻真是美极了,温柔的哀伤。如果能看进去这个电影,相当于做了90分钟冥想。
ps:真想不到扮演父亲的演员,曾演过《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那个残暴的纳粹。
8.7 |
|
感情太私人,情感的流动太隐秘,不过夏天真好啊。 |
|
北影节看的,安静又温柔,感觉很适合现在这个时节来看,不冷不热,风里有着草和泥土的味道。看的时候会想起我的姥爷,我们也是亲密的,和他一起躺在凉席上,谈论着关于人生的终点。他离开我已经五年多了,我也迈进了三十岁,似乎走远了,又似乎没有。 |
|
始终流淌着悲伤的电影。 |
|
比想象要差,可以更好的。。。 |
|
安静 大海 悲伤 夏天簌簌 |
|
温馨的祖孙情与优美的小岛景色交织,配乐让画面的唯美感更上一层楼,让人不禁沉浸其中。可是,小女孩的夏日之书画完,奶奶的生命也即将走向尽头,片尾有股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感,令人想起《城南旧事》。此片与“爸爸的花儿落了”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
|
在北大百讲 |
|
暂时lff最佳 这种隽永的诗意好亚洲
如诗如画 all hail Moss queen |
|
8.0 |
|
文学性很强的电影,哀伤的氛围弥散到每一个角落,细腻的镜头语言能捕捉到微妙的情感波动。在自然的疗愈之下,三人的情感连接越发紧密,互相抚慰成长,内心越渐渐敞开。看似没有波澜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悄然变化。当暴风雨来临,压抑整场的愁闷终于找到宣泄的出口,自然的疗愈也在这刻完成。 |
|
记录美丽的风景,浪漫的风情,奇异的风貌是相对容易的,呈现真实是相对艰难的,因为当电影接近最后一幕,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不得不面对如衰老死亡那般坚硬而又残酷的历史真相。像《女人世界》那样,残酷的历史真相是被《夏日书》隐藏和遮蔽起来的:一屋之主想要种植参天大树,而代价或是家人遭遇事故。木材很容易栽培出来,能担当「清算」大任的专业人才却是百年难得一见。显然,少女还无法得知衰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也无法理解树木成批成批死去的深刻意涵。作为沉睡的孩童,她更不知「烟花/怪物/助手/灯塔/风暴」在成人语境中还可以有其他解读。尽管不懂那些弯弯绕,但她的直觉却相对靠谱——爸爸闷得跟孤魂野鬼似的,祖母也被「鬼烟」熏得鬼里鬼气——虚弱而恐怖,登味儿十足。秋天就要来了,她虽死在世外桃源,但她死得既不平静也不幸福。 |
|
我等的船还不来,我等的人还不明白,寂寞默默沉默沉入海,回忆回来我已不在。
看到最后脑海里浮现的这句歌词挥之不去,原来唯一的主角是美人迟暮的格伦·克洛斯。漂浮着流淌着的忧伤,就像一本“晒后夏日”的回忆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