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茂在已经有肖恩·贝克、阿诺德的主竞赛单元再选一部高饱和色调、4:3画幅、关于底层年轻小网红渴望通过意外契机一夜成名的片,实在是有些偷懒 |
|
适合在tiktok首页24小时循环播放,what a dream |
|
过度性化的女性究竟是一种禁锢还是解放?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judge女主这样的女性?影片投身于棘手的矛盾之中,选择了一种略带风险的女权主义,充满了“服美役”和铺张的刻板女性特征(指甲、头发、颜色)等会招致建制女权们批判的元素,但如果有,它将会沦为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批判。因为影片引入的阶级叙事将问题复杂化,做整形手术、直播、参加真人秀等都是女主自己选择的逃离原生家庭和阶级跃迁的手段。我选择肤浅表面,不是因为我无知,因为这是我的身体。尽管影片大体上似乎站在女主一边,但有时也会借其他人物(母亲)之口对她提出质疑。可惜除文化批评价值之外,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同它致敬的阿诺德(《黄蜂》《鱼缸》)相比逊色不少。 |
|
消费主义是父权制设置的沼泽,专门用来捕获处于青春疼痛中的年轻女孩。她的身体被凝视,她所需要的化妆浆糊、布灵布灵的衣衫,夜店,社交网络,甚至跳的舞蹈,皆是这个沼泽的一部分,她追求的理想无非是沼泽更深处。开篇是克制的法式视听,逐渐加入些许意识流元素和音乐,视听有发展变化,但叙事始终停滞在女孩的疼痛和情绪里,女孩失去了对命运的掌控,观众也失去了观看的焦点。 |
|
嗅到一丝生活的真相并无限放大,在标签式的人设模版上叠加流行话题元素,人物在过度设计的情境中逐渐失真。内部视角的缺失导致女主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件展览品。网红题材还是来中国拍吧,形形色色可以拍三十季五百集系列片,起名《指尖上的中国》。 |
|
福茂好高级的策展!谁能想到把Sean baker和Arnold和本片放在一起…第一次亲眼见识那么长的指甲戴隐形眼镜。这个gaze,抖音时代的艺术都这么手法重复、价值无聊吗?我不信。(所以野钻是水钻…施华洛世奇有被内涵到 |
|
其实在女主角身上共情了太多 尤其是原生家庭 还是很好的 虽然最后有点太理想主义 |
|
French Honey. 增添的、妆化的、削减的、伤痕的女性的痛感适配进男性与屏幕的目光,简单的概念切身的完成。 |
|
C. 对美丽的狂热是信仰,社交媒体的评论是圣经,飞向应许之地的旅程只是这场牺牲仪式的开始。但除去这些零散的巧思,整部电影都陷入极其符号化与公式化的写作。无论是主线消费主义洗脑对少女的性化/异化,还是作为副线对照组的青梅竹马工具人,都显得如此意料之中。痛感和情绪间歇性的爆发并无法给予女主角更多的深度,比起一个活人,她始终更像个祭品。2024.5.15 Lumière |
|
2024 Summeriff AC 60$ 港譯:浴火野鑽
適合放TikTok的anti TikTok大作,明顯有受Sean Baker影響(拿塑膠袋放偷來的名牌香水到處兜售情節)(我現實中認識的法國人was like在社會福利部大吵大鬧叫法國政府給錢)
當代少女的缺乏另類探索落點是在IG做influencer跟substance核心有點兒類近,想紅想整容願服美役這種需求產生原因的顯化與佐因,只要夠美就會被關注、只要出名就會被愛、attention & compliment equal love的想法從一開始的形成過程?post完IG反覆打開看不就是每一個手機前的我們?遠在天邊的judgement comment猶如聖經,身邊的愛與挫折倒是會影響拔劍的速度,無法回溯自身自然只能外向索取 |
|
横冲直撞的困兽,的确像缝合了肖恩贝克和阿诺德,女主角色形象很成功,更适合在一种关注成为小爆款。 |
|
3.5,拍被虚荣吞噬的年轻人,编一个家庭创伤的理由一笔带过一切,是个非常偷懒和cliche的选择,虽然它合理,但并不精彩。因为没有爱,所以想要爱,不去面对虚假,里丁格对女主角的审判其实是非常严厉的。好在结尾将这种审判的傲慢消解了一部分:一个泥沼中的女孩得到了她梦想的一切,或带她驶入更黑暗的深渊,或升入明亮的天堂,得偿所愿让一段挣扎结束,也成为一个开始。这样安排,是一个作者对笔下人物的一种慈悲。 |
|
女主演得不错啊 南法明媚阳光下 底层年轻女性的挣扎 剧情走向尤其结尾立场确实不明 然而真实生活就是如此的矛盾 很多时候是无解的 还是要有点faith |
|
这个结局和《阿诺拉》相比,令人火大一万倍吧? |
|
#Cannes2024-03 初来乍到的戛纳新秀里丁格以其首部长片《野性钻石》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聚焦于渴望一夜爆红的南法底层“Z世代”女孩,互联网就是她们投射欲望的“魔镜”:卡戴珊式的妆容,性感的抖音热舞,整容文身大胆改造自己的身体,希望被选入恋综。导演并非以全然批判的目光审视这种生活状态,女主角更像一只青涩但凶猛的小兽。优雅的打印体字幕写的是社交网络上的留言,古典的大提琴配乐展露着人物的心境——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又能有资格评判别人追求成功的方式呢? |
|
夸张的美甲、厚重的接发、丰满的胸部、傲人的臀部、浓妆艳抹和高跟鞋,不管是选题角度还是人物塑造都比阿诺德那部《鸟》更加时尚,更加贴切得诠释这个时代,当然这样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后者讲述的重点并不在此,但是观感上确实《野性钻石》要真实很多,相比起来《鸟》和《阿诺拉》都像童话一样幼稚。阿加特·里丁格的导演风格充满棱角,在细腻叙事中巧妙运用"女性愤怒"为影片叠加层次,莉安不断修饰自己的身体,却只换来更深的自我怀疑与内心批判。 |
|
2.5 |
|
又不喜欢她又没法责怪她,生活中看得到的机会实在不多,许多时候我们真只看得见那一根稻草。 |
|
揭露了一种数字时代的身体剥削-来自社媒的虚拟视线和无限繁殖的广告/幻象(甚至其实不需要再把那种传统的剥削形式点明),而人物的结尾也未必不是进入同一种剥削的开始,想到很多关于女孩的coming-of-age story事实上终归在讲身体的故事,电影的摄影整体很细腻很美;但整部影片是否真的脱离了某种cliche?感觉似乎也并不是如此(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一种关注的片,发现原来是主竞赛……可以说跟某种物质也是呼应的 |
|
信息碎片化时代,女网红支离破碎的影像支离破碎的生活 |
|
略代入,類似於也會在這種似乎光鮮的生活(?)裡想著前路何處尋,而自己或是身邊的人為了一個其實未必有那麼重要的機會發瘋也不是沒有過的事情,而最後那種短暫的光輝也好像互聯網上的光一樣轉瞬即逝。但片子本身還是有點太學院派,而南法網紅生態也看似遠不如偶國一樣扭曲,以至於在片頭看到同樣的發行商logo的時候,就也還是覺得不能抱著看《○○苦》的心態去看。男主各種程度上也都蠻真實,想到了某個ex,算優點吧。 |
|
情節選擇缺乏精彩之筆,探討較為初級,本就覺得此類空洞網紅娛樂經紀愚蠢,確實看完更覺得很幼稚,僅此而已,最終這似乎只是一場感受不到痛、膚淺失敗的探索。 |
|
真怀疑这些打分的人会不会看电影啊,还是去看tk吧 |
|
- 立场难明的东西。 |
|
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全程be like: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要看00后网红线下发疯...女主不是野性钻石而是重度躁狂,穿著暴露又爱暴怒,跟身边所有人都能吵起来,最后导演给出大柔光送上美好前途而我只想夺门而逃报警... |
|
1,导演并不想质疑和骂真人秀。她是真心觉得真人秀能“救”一些底层女孩能给她们梦想。 侧面而言,做网红也一样吧。哪个大集团能不喜欢这样的电影?2,化妆那场戏不错。3,王子刻画的真棒,美好到令人无法相信。4,应该有好几场戏是impro,都靠演员原生力。 |
|
【3】毫无原创性的电影。阿诺德的拍摄方法,4:3构图,手持摄影,肖恩贝壳的人物写作方法,最好笑的是这三个人在一起竞赛,更显得本片之拙劣。但凡学到他们俩的20%,电影都不至于这么难看。为了结尾的悬念而拼命作践自己,陷入凝视,却忘了本片在讲“网红”,丝毫没有利用到SNS,就冷冰冰字幕打出了一些句子。编剧写作的的狗血能力不行,无法驱动这个剧情,导演的水平只最终只停留“模仿”在了表面的功夫,最终造成拙劣的电影。横向对比,就知道《红色火箭》,《美国甜心》到底好在哪里了。 |
|
4.5。肖恩貝克筆下的人物闖入了阿諾德的片場,放入同屆主競賽無異於班門弄斧。當導演對主要人物不夠專注時,身份標籤和各式stereotype的堆砌成了一種安全「過橋」的手段,而正向的結尾也自然難以被視為導演對個體境遇的善意。與創作意圖更加南轅北轍的是,電影本體同樣像是一堆短視頻碎片的合輯。 |
|
南法也咆哮,网红去戛纳。紧挨着阿诺德《鸟》看的,质量和情绪传达效果高下立见。当然,这部野钻可能更想表达女性身体自主和传媒消费之间的尴尬矛盾吧,但没看到如何不自觉的被tiktok审美剥削。又或者,导演其实是拥护tiktok破除影像创作霸权的? |
|
从最表面的海报片名到色调,都无比让人想起Marina and the Diamonds和她的;就这么被“骗”着看了…但除了慨叹它和去年同在主竞赛的《阿诺拉》分享着相似的设定却又是完全不同结果的呈现,以及所谓“网路时代”的陈词滥调,它几乎找不出一丁点特别的地方,也让这个讲述变得徒留空洞的“成长”讯息。[看完搜到THR的评价,提到了《汗流浃背》,倒是多少不平着那特殊的一年造成的影响。好在Magnus von Horn最后在同年“晋级”了,一些冥冥之中] |
|
给阿诺德颁金马车奖的同时让这部长片首作和《鸟》一起入围主竞赛应该是福茂想说阿诺德后继有人了。完成度挺高但还是差点意思。大部分叙事时间聚焦在了等待试镜结果的日子里,主要展现的是原生家庭和互联网文化如何塑造女主的人格,她的愤怒、偏执、焦虑、虚荣都有迹可循,抖音审美也印刻在了更年轻的妹妹身上。被凝视被物化的同时,面对老白男的骚扰还是本能地保住了自己的尊严,有点感动。导演没有像很多现实批判电影那样戳破幻梦,反而给了她一个逃离原生家庭追梦的机会,体现导演的辩证思考。不足之处是网络与生活的交互展现得太少,把ig评论作为字幕打在画面上过于简单。藏在背后始终没露面的节目制作人所代表的娱乐产业和网红经济也只是存在于台词里。 |
|
从长片首作来看,导演里丁格有着比较明晰的作者风格,但聚焦被物化女性的大主题、女性成长过程的情节选择上,实在太过陈旧、温吞。福茂把本片放在主竞赛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一种关注是个更好的舞台。 |
|
直观感受像是在看法国低配版阿诺德的作品,相信本片导演也确实从那些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作者身上受益良多了。在人物塑造上,主动承认人物的性格缺陷是理所应当的,问题在于表演和写人都太过单一和粗暴了(如主人公躁狂症般的情绪宣泄),以及在现实层面的警醒还不够深刻。 |
|
#77Cannes |
|
难看 |
|
有些失望……这年头想进戛纳选个好话题就可以么 |
|
2.5 对角色本身的盲目性有比较好的描绘,但缺乏独创性和辨识度的同时态度也极其拧巴,既想批评又不想太明显,假装中立又做不到 |
|
打针变美一段胜似温和版的《某种物质》,可惜探讨的东西过于平常,手法也没那么突出。 |
|
【D+】几乎可以轻易地与另两位作者进行对比,也能够轻易地发现当导演的重心不够专注于对镜头下人物的关照时,形式便只能成为干燥的范式。那些“不满足”的字幕卡便是最好的佐证。 |
|
时代发展的产物,用特别老派匠气的手法拍最新的故事。而新只是网红身份,实则跟跨越种族或跨越阶级没区别,当头一棒是已知的结局,他们都说过他们都做过。太阳之下并无新事,所幸电影就越显得老派了。 |
|
植入假体就是在植入未来,切割身体、调整胸部和骨盆的位置,便是调整自己在社会的位置。捕捉到了一种很有趣的具身意识,关于肉体/凹凸与屏幕/平面的交换法则,但是输在了平庸抒情和虚假关怀。比较欣赏结尾的处理,女主终于是如愿以偿了:将身体兑换成了未来的筹码,进而被批准参与到生命资本主义化的神话中。某种意义上,是双重成功的。 |
|
#HKSummerIFF#无聊难看到让人失声,这样无限重复的混乱青春物语和情感纠葛怎么还能在被人翻演了无数次之后依然以唯吾独尊式的姿态登上大雅之堂?你们新导演没东西拍了真的可以考虑停止电影事业去做些别的事情的,这样折磨自己和电影院里睡得七荤八素的我们对谁都没好处。 |
|
有瑕疵,但还是很感动 |
|
77CANNES/ |
|
全方面不如同届鸟的导演的底层写实电影 |
|
导演在小学作文考试中写道:她终于梦想成真,一束阳光打在脸上,泛起微笑。 |
|
2.5 太乏味了,连嗨都嗨不起来那种~ |
|
文本不够视听来凑,邱礼涛的两部《性工作者》,金像金棕榈傍身的《阿诺拉》,远比本片好。 |
|
liberalism假借个体自由之名,征用身体和情感,将物质和精神都扁平化成工作-报酬的商品关系,并通过残酷的乐观主义提供虚假的未来承诺。商品化的另一极(或者殊途同归的)是男主和被放大强调的评论内容:无限fetishize女性的身体,在崇拜中将她置于神坛,也拒绝了任何真正落地生活的可能性(所以女主在看到工作的男主之后会逃离)。因此两极都是被异化的工作。影片有抓住这个困境,但更多的时候沉浸在重复的情境营造当中;一些很好的视角和切入点(比如关于商品的味道&嗅觉政治、真人秀节目)在后半段也被通通抛弃;结尾有点太和稀泥了… |
|
Summeriff# 新世代的自由,新世代的困顿……被塑造的美,像由魔鬼赋予,又是透支自身。代入一下,也是有力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