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ff24 有本事你倒是直播剁屌啊。 |
|
将照抄与缝合进行到底,科斯塔阿巴斯锡兰蒙吉雷加达斯阿彼察邦吕西安&维瑞娜,想不到还有格雷泽。很多国内新导演看完以后觉得自己又有希望了。 |
|
HKIFF49 No.8 @ IS|意外惊喜!极具慢速破坏力,仿佛能在严寒中将人冰冻至死的影像,但绝不合适与哈内克比较:我看哈内克会因冷酷愉悦,看这部则是悚然,完全两个向度。感叹有段时间没看到对观众这么纯粹的精神折磨了——折磨就是意义。泯灭肉欲就是意义。告诉你身为女性处境之绝望就是意义。而且对我这种任何坚信花朵就只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并无美感和附加意义的人而言,这片在意识形态上的吻合简直妙极!而且在我的坐标系里这对手术的展示简直就是超级克制了……本届HKIFF目前最喜欢的一部。 |
|
什么时候威尼斯也有评审团特别奖了?孩子就差生我脸上的拍摄手法太吓人了。女主既是接生专家,也是帮乡村女性堕胎的郎中,两种对立身份的自洽缺少说服力,自始自终的内心污泥又欠展开,有种故弄玄虚的意思。 |
|
【釜山电影节】如果说今年戛纳的《某种物质》被誉为近年来最令人恶心不适的电影,那么这部同样不遑多让。一开场生小孩的画面冲击力太强让人猝不及防,之后一幕剖腹产子手术,以及一场堕胎手术同样不可小觑。后面的这段无疑让人联想起《四月三周二天》,不过切入点和表现方式略有不同。这不仅在讲述堕胎权问题,而是暗指格鲁吉亚女性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她们在家庭中遭受男性暴力侵犯,却无力诉说与反抗;在职场上受限而丢失工作,无法实现道德价值,反过来还遭到唾骂,甚至招致生命危险。而所有的矛头均指向了男性,他们对女性身体的控制与伤害,使女性陷入了难以摆脱的生存困境。 |
|
金狮(I mean, 最佳导演,上限🈚️) |
|
电影节需要这样的电影,电影也需要这样的冒犯,伦理和艺术的界限已经不是我可以评判的了,但值得深思是事实。电影就该这么自由 |
|
导演想讨论的主题很好,说实话今年威尼斯能有这么多讨论女性处境的作品进主竞赛,我很惊喜…但是这不是你节奏失调的理由,过于平淡的叙事真的很容易让人注意力涣散掉,知道你是想表达女主沉浸在自己的虚无痛苦中度日很痛苦,你用配乐和空镜头抓着观众一顿涮最后赢了吗?
结尾的意识流真的很多余,在窗外鸟撞窗户时结束该多好。 |
|
自然分娩、堕胎、剖腹产、怪物式干瘪的衰老肉体等,都在其他同类型的电影节系艺术电影里见过,这部把这些女性议题相关的内容做了整合,直白,生猛,恰如其分,很好地完全了表达。 |
|
TIFF2024|四月、春天,生育和避孕所代表的一切就像春天这个季节一样复杂。新生和死亡、自愿和非自愿的性、以女性身体为中心的律法、政治和权利。整部电影像是一篇逐字斟酌过后写成的论文,直接的手术片段、克制的身体部位展示、阴森或具体的背景音乐、Frankenstein的意象、伴随着发生在春天的自然现象,所有镜头的设置都在创造一个供观众思考的场域。不仅如此,所有的交互情节还强制把观众置于凝视或被凝视的一方,如果你不擅长思考,那我就要逼你感受。 |
|
减一星来自于我真实体感所受的煎熬。有男性影评人说诸如此类的电影为身体剥削,可我想说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就是经由此痛苦,忠实地呈现痛苦的体感为何就是身体剥削?看的过程非常痛苦,肉体的衰败与腐朽,关于女性身体抽搐的疼痛没有丝毫掩盖。大量长镜头与空镜,在承接时间的流逝之后是一种无处安放的迷茫和摊开的焦虑。某处摄影让我想起莫奈《罂粟花田》,漫天红花散步在田野,繁盛诡谲。多为主观镜头,少有的几个拍摄Nina的客观镜头均将她放置在画面的边角或正中央,呈现出某种压迫式的逼退或是郑重的审判。某些镜头有神秘主义的意识流色彩,看完像觉得经历了一场痛苦的梦游,所看到的主题便是女性的努力与互助都在被层层解构,而一层层建筑的某些信念却在此过程中崩塌,仿佛看到了女性被迟缓地窒息与杀死。痛感堪比“正发生”,漫长度堪比阿彼察邦 |
|
形式极其诡异,是因为糅合了一众当代电影大师的影像外观,这是本片的致命问题。最离谱的是起始于一个近乎《皮囊之下》的概念。很多景框调度不明所以,视点跳转也是随心所欲。本片也是骨子里极其冷漠的电影,堕胎、顺产、剖腹产轮流上演,好像生怕观众觉得尺度太小,但即使你有在内容上直面痛苦的决心也仍需要形式上的理据予以支持啊。另外,大量毫不节制的景物空镜头的意义是? |
|
这部电影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节电影,非常出色但也极具挑战性。极其缓慢的节奏,近乎静止的镜头和失去平衡的构图逼迫观众切身去感受女性生育与堕胎的痛苦。在父权制下女人没有决定自己子宫的自由,针对父权制的斗争永远不能停止。 |
|
尺度相当大,正面生育、堕胎、剖腹产,一部电影看全,而且都是一镜到底。
在毫不遮掩的逼视下,身体性被抬举到最高位置。它关于痛苦,压抑,也关于女性身体自主权的丧失。
最印象深刻的一个转场,是聋哑女堕胎,近五分钟时间里,无声的疼痛却震耳欲聋,紧接着镜头一转,是屋外狂风大作、雷声滚滚,仿佛上天替她喊出了声,也像是在诉说一种笼罩性的命运。
尽管议题明确,但本片重在氛围,是把格鲁吉亚乡村的萧索、封闭、落后、父权的阴云,都透过一个个银幕内外几乎等时的镜头,复现出来。
四月,让人想起九月,想起那片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HIFF 6th#打卡13 |
|
影片中漫长到无休无止的固定机位式长镜头与导演前作《开始》保持严格一致,蕴含其中的对于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不公地位的反复拷问则也和迪亚·库伦贝加什维利的思路一脉相承。不同的是迷离魔幻的梦境式内容在更加极致的画面中让观众更被此种影像浪潮尽数吞没,大高加索山区春季到来时如同小孩的脸那般说变就变的天气也带着观众坐上了之前未曾有过的如过山车一般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这原本应当明媚的四月天里,傲然盛放的花朵背后却让人尝到一丝不可挽回的绝望,就像吸水纸巾上残留的血,无情真相中滴下的泪,还有阵阵沉默里撞窗的鸟——它们都是被浸染在这残酷社会中的我们还能抓到那一丝敏感度的唯一凭证。 |
|
实在扛不住了,感觉是把孩子生在了我脸上。观影体验就像一场漫长而痛苦的分娩,时不时还得抽搐着扎你两下子,相比起来怪人还显得没那么瘆人。金摄影机真的要停止鼓励这些slow cinema了,要不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导演继续试图折磨观众 |
|
#HKIFF49# 本片有極強的視覺表現力,開場的真實分娩場景將觀眾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然後跟隨導演的鏡頭進入這個被男性主宰的殘酷世界,女主的身體沒有自主權,被男性侵犯,還要偷偷摸摸墮胎,幫助墮胎的女醫生還要承擔丟失工作的風險。一切都是那麼冰冷和殘酷,導演恰如其分地將壓抑的情緒貫徹始終,結尾那一場沒有局部特寫只拍上半身的墮胎鏡頭令人不適卻十分有力。 |
|
#10712。2024威尼斯评审团奖。迪亚·库伦贝加什维利继续自己慢电影的玩法,这次精心雕琢构图,居然也卷出了某种标志性的视觉风格,很多画面颇有辨识度(不过比如行车记录仪镜头还是有点无聊……)。声音设计也很有想法(尽管观看时候也并不舒适)。不过那个梦境是什么鬼哟……议题上算是拉满的电影,但其实可能还是上一部的耶证会题材更生猛…… | 20241207-6th HIIFF大银幕重看,大银幕看果然还是观感好不少,声音特别细致,构图摆得也很精细,有几个对话长镜头在大银幕上是真有超级厉害的表现力。有几个场景我甚至觉得短了可以再长点。 |
|
残破的自己渴望拥抱,肮脏的世界照常运行。或许上帝赐予我们苦难,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战胜绝望。有时候法律会违背我们遵守的道德,但是你必须得遵守规则。她拥有上帝之手主宰胎儿的命运,也想主宰自己性的自由。她愧疚没有去救泥水里的姐姐,却不后悔没有嫁给医生。四月是开花的季节,也是雷暴雨的季节。 |
|
I am pretty sure I am scarred for life…看得我坐立难安。有很多意象我理解不了。看的时候我也老想到四月两周三天但是比那个差很多 |
|
【4】穷上恶水长镜头。开头三个接连不断的长镜头,揭示了丑陋,地貌,以及疼痛。分娩镜头毫不客气地直接往观众生理不适地极为角度拼命怼,全程没有一点点活人味。我觉得本片比《不要碰我》这种纯死人味电影精明,在于不用语言而是制造社会矛盾困境,洞察了女性生育,格鲁吉亚的山村这种观念。但我依旧是认为导演这种冷冰冰的“憋”,从始至终只是电影的统一,而没有语言的温度。很震颤的表达方式,但毫无血腥,像冷血动物。 |
|
人们不禁要问丑陋且故作高深的电影是不是丑陋的人拍给故作高深的人看的?
@ Venezia 81 |
|
第六届海南岛04。81届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奖。节奏极缓,阴郁压抑,基本上一场一镜,构图和光影都蛮有意思,局部卡的恰到好处,夜晚车外的冷暖对冲让人特别眼前一亮,艺术氛围拉满,多次出现枯萎的身体和绽放的鲜花的意象,直拍顺产及刨腹产看的人生理不适,也通过这种不适提醒对女性的身体的关怀。 |
|
TIFF24 Day10|用缓慢的镜头语言讲述女性身体经历的一部片子。不乏诸多直白的生育镜头;但那些镜头下的女人,被医生围住,被手术灯照着,他们合法地躺上手术台,但身体仍被操控。而暴雨前堕胎的那场戏,聋哑女人无法吼叫,护士按着她的手,只能看到她身体的扭动和听到冰冷器械的声音。关于非法堕胎、关于强奸、关于女性身体自主权、关于医疗条件、关于聋哑人…导演只展现了冰山一角,但却能感受到埋在下面的冰山。
最后聋哑女人被杀了,非法堕胎的事暴露了。医生接受上级的询问。一只鸟撞死到了玻璃上。原本以为小心翼翼地就没事,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
|
导演用极其极其极其克制的镜头语言,很多固定机位拍摄,来表现一连串令人窒息的场景。我在大银幕观看了分娩,剖腹产,堕胎,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不得不说,欧洲作者前卫激进起来,甩美国人好几条街。
回顾一下,关于堕胎的电影,印象深刻的我看过《四月三周两天》,《珍妮热线》,《烧女图》。
这个世界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它不可能被广泛地看见,却又亟需被看见。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真的只会太少,不会太多。 |
|
記得剛首映時的評價很駭世,但只感受到充斥著對劇情沒起到幫助、被濫用的長鏡頭。 |
|
继续投机取巧,空洞无物。 |
|
6.0。天下文章一大抄,亦無他,惟手熟爾。新作已經將錫蘭、科斯塔的布光法與自身的敏銳知覺相結合,打造出了豐富的極端物候系統。但模仿《皮囊之下》的新嘗試又暴露出導演對主觀先驗世界想象力匱乏乾癟的新問題,對《人體結構》的借用也讓其中的反人類中心主義立場與在分鏡階段設計的極端構圖相互抵銷彼此的衝擊力。 |
|
【格鲁吉亚】三年前在Mubi看到《开始》,已经非常喜欢。如今再次回归(顺带卢卡瓜加持),依然延续在影像表达以及聚焦社会话题的有点。冲击、不加任何调整的器官特写,血淋淋持续几分钟可以不顾节奏的生产画面…比起前作,这里有着更明显的讲述,并且注定要跟随主角在日常/“职业”生活里的种种去感受她的世界。它或许只关于格鲁吉亚只关于这一名产科医生的堕胎风暴,却足够传递更具普世性的讯息,并有可能代入到生育权的讨论中。我已经在好奇她的下一部是什么了。 |
|
4.5 這導演太強了!一次順產、一次墮胎、一次剖腹產,能說的不能說的該說的不該說的都在畫面裡了⋯⋯ |
|
????????这个主题这个拍法…裂开 |
|
褶皱连接时间和身体。器官-身体-衰老-褶皱-时间。get到克拉考尔了,电影让人面对现实,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本想逃进电影院浸淫在银幕幻梦中,结果被无情创飞。 |
|
持续的呼吸与不同的躯体。
这视听效果还是太超前了……(在睡着和迷惑之间反复切换
#HKIFF49 |
|
1080P |
|
长镜头用的太过了,形式主义大于实用主义 |
|
#Venezia2024# |
|
#Venezia81 延续了《开始》鲜明的风格。夜戏拍得更重更极端,漫漫长路里的那场风暴、陷入泥泞土地的车那几幕都几近贝拉·塔尔。不过故事直白简单了一些,稍欠层次。 |
|
《四月》视觉冲击,自然分娩、堕胎、剖腹产、怪物式的干瘪衰老肉体……大集合。
长镜头,空镜,行车记录仪镜头,手持,梦境……全都有。
别样的《某种物质》。
尺度不等于深度。
四月是开花的季节,也是雷暴雨的季节。 |
|
#hkiff49-10
您好,短评区所有提四月三周两天、某种物质、正发生、哈内克的全会被我判为碰瓷行为并处罚您下一届电影节买的片都是四月堕胎师。翻看了一下短评区集齐了釜山东京香港威尼斯等等IFF受害者名单,这电影是不公映吗?光祸祸电影节观众 |
|
心情在大喜大悲之间起落。时而觉得像是学生作品,时而觉得节奏控制准确。我不想否定导演在设计镜头时所想要采用的巧思,但是这的确是一部让人看起来很累的电影。节奏方面完全可以省略30分钟以上,大量的空镜头和摆动镜头对我来说其实不是特别有意义。生产戏和对话戏比较精彩,随时暗潮涌动,所以多给一星以示鼓励。不懂大段身体裸露尤其是男主露屌的意义。 |
|
#venezia81主竞赛 |
|
BIFF29 开场就是19禁的生产,在结尾又给了双份的生猛。其实整篇的设计段落都没有这两幕能够表达出女性对身体的支配权的控诉,希望以后少给点这类奔着电影节去的慢电影奖。 |
|
如果你们看都不敢看的话,想一想经历它的人生是怎样的 |
|
6th HIIFF,尽量平静的需求残酷生产,有几场颇有意识的调度。 |
|
欧洲人别再拍白噪音ppt了,不是镜头越长就越深刻的。#Venice2024 |
|
这片子应该被视为实验电影 |
|
这种题材这个尺度,不明白拍出来的初衷是什么 |
|
一开场,视觉和听觉的反差。视觉是一个老态龙钟慢慢挪步的老人,听觉则是几个青春活泼奔跑嬉戏的孩童。第一次直观地看到女性自然分娩的过程,震撼。 |
|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整个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声音效果和摄影太好了,对耳朵和眼睛都是一种享受,很多镜头惊悚恐怖到极点,两段生孩子特写情节以及一段设计惊人的堕胎戏,让小朋友身为男儿身,可感女性痛。分级竟然只是18禁,认真的吗?
两件趣事:
1、入场又在众目睽睽下被拦,查了身份证,边查还说你太年轻了,谢谢!
2、映后发现这场超多电影人,碰见了空音央,要了签名。
一件恼事:官方上写的有映后Q&A,莫名其妙取消了,也没工作人员出来解释 |
|
以恫吓禁锢观众为乐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