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个看似相互之间毫无关系的故事,通过媒介(电视机、广播、书籍)联系在同一时间里,通过交通(电车、巴士、船)穿插在同一空间里。没有中心人物,主角是这座城市。几乎看不到特写和高潮,和《只在那里发光》完全相反,像是一部绝望冻结在冬天里的纪录片。 |
|
软绵绵的灰暗和绝望,或者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
|
是部好电影啊,可惜我内心不喜欢这种深沉苦逼戏。拍出来(这种行为本身)往往就违背了作者原意。倒是很想去读读小说,比起电影来,觉得这种东西还是用文字来表现比较好 |
|
日版大象席地而坐,每一个人都活在希望和失望之间,我开始理解章宇那个角色为什么没有离开去寻找大象,因为就像阿博一样,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鬼地方 |
|
把辞退书折成纸船,山顶日出无法照亮失业的灰暗。清掉门前积雪,猫也不能慰藉将失去家的辛酸。曾经的森林早变成了树林,真正的星空黯淡于天文馆,悲伤也好愤怒也罢,只是像车陷在了雪中,不能自拔。生活的重量如煤气罐砸在脚上,日复一日疼痛和压抑里,亲人爱侣有几人能相濡以沫。就冷漠就出轨就家暴就彼此伤害吧,直至疏离成路人。麻绳偏挑细处断,究竟是怎么编着编着,自己的人生就成了这样一条旧索。除了叹息毫无办法,毫无办法呀。是会想起至今也没看完的大象席地而坐。写出这种故事的佐藤泰志,最终也跟胡波选择了一样的结局。毕竟海炭是函馆,是东北,是今日上海,也是无数人间。 |
|
啊,2018年在柏林看[大象席地而坐]的时候就不停地想起这部片,真想知道胡波有没有看过这个(除了丧得不能更丧的气质,最后公车上那个人物集体出场真的很可能是从这部片子来的……)……佐藤泰志的“函馆三部曲”(现在算是四部曲了吧)里第一部可能也是拍得最贴合原著气质的(吴美保那部实在欣赏不来,山下敦弘那部又有些被明星带偏了。啊,什么时候有中文版原著可以读……),而这个项目筹资和制片的过程真是感人至深(参看:[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0192]),真的值得好好写一下。 |
|
丧 |
|
完美!果然是短篇小说集的味道。孤独无助失落彷徨的小城之人群像。压抑的内心无法明朗的精神状态,生活的缓重步伐及难觅的灵魂慰藉被表现地相当明晰和精准。一人一话又终归一类,在那暗夜电车上疲惫的形容里印证着彼此的相同。第一段兄妹的故事拍得实在是太棒了,相信一定会让人深深地记住。 |
|
失败者群像,开场死去的父母指代着曾经辉煌的权威的陨落,为全片定下了无助惊惶的基调,传统的社会体系在经济危机与工业化的双重围剿下走向崩溃,只剩下废墟与幻灭。熊切和嘉以冰冷的记录视角旁观着人们的挣扎,一些人在日复一日的压抑中异化,另一些人在自己创造的虚假希望中自欺欺人,大船出海,人造星空,皆是“出走”愿望的投射,但这些仅有的积极的东西也很快破灭,即使像东京人一样坐上离开的船,也无法摆脱海炭市所象征的宏观困境。唯一真正战胜海炭市的只有阿时婆,猫回来了,还怀了孕,新的生命即将诞生,但身边嘈杂的施工现场也预示着,这种悲壮的坚守姿态注定无法长久。 |
|
不喜欢的题材。导演说他在这个城市长大,所以有他自己的许多回忆。这种故事结构已经相当多见,可内容一般显得造作。目前豆瓣上看过的都给了高分,可我并看不出什么,生活体会和能理解的故事的确是挂钩的。小插曲,一个老外在加濑亮打老婆那场戏起身离场了,不知是他嫌电影压抑无聊还是单单看不惯打女人 |
|
喜欢以老奶奶摸猫作结 |
|
煤气罐砸脚上的那一刻,我也感觉好痛啊,但片中各人物无时无刻不处在痛苦之中。灰闷的城市,无望的生活,新的一年来了又如何呢? |
|
对这种《小镇畸人》式的故事总是着迷,人生多苦辛,而又极容易得到安慰。 |
|
苦闷... |
|
衰落荒凉绝望 |
|
还剩一部《跨越栅栏》。 |
|
海炭市是每个城市。/ 原来是由五个短故事汇集而成的长片。第一个故事,执着,贫穷,令人心痛的兄妹情谊;第二个故事没有太大感觉,可能是因为我没到独居老人那个年纪吧。老人坚守着房子不同意拆迁,这种坚持让这个房子也成为了她的孤独象征,同样是不能被拆卸;三和四是家庭故事,我感同身受,这样的家庭是碎掉的镜子,但大家不肯分开生活,于是我们只能踩着碎玻璃生活,而有朝一日,我们内心痛苦的求救呼喊都会变得哑然;第五个故事是一对无话的父子,短暂的会面引发了震动,只是大家不说,沟通的机会已经失去,但谁都不记得这种失去发生在何时。我也有很多失去。我想象,要是有谁问起的话,到岸之后他应该会故意走题,只说,那天乘船回来时见到的岛屿好像一座正在消融的冰山,它慢慢离我远去,似乎要奔赴一个毁灭的世界。这个岛屿,真的很漂亮呢。 |
|
众生皆苦。 |
|
不只是简单的地标景色导览 也没有一味鼓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却充满了地方的人情味和无奈感;日版原盘带英语字幕 |
|
衰败小市,悲苦人生,失败生活集锦。拍得很朴素,也很灰暗,有些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的风格。 |
|
@法國deauville亞洲電影節 |
|
极其克制的镜头,永远弥漫着灰色,就像海炭市里的每一个人,海炭市是每一个城市。佐藤泰志。 |
|
全程一路丧到底,有失业,出轨,家暴,拆迁,自杀,欺骗和绝望,期间却又穿插日出,星空,猫咪.....你会爱上最后一个画面.... |
|
绝望五种 |
|
比大象坐在地上强太多了,拍电影不是把负能量抹在墙上,然后乞讨观众的同情和泪水。 |
|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
|
众生百态,无一出彩。 |
|
熊切和嘉用清冽的镜头记录了一组城市群像,并借由人物所处的胶着状态反射出现实的残酷。虽然海炭市是虚构的,但生存的压力是共通的,导演极好地抓住了这个点放在了五个不同状况的故事中,最终呈现出了不同的答案,或许影片的基调有些压抑,可生活本就如此。 |
|
日出与繁星也无法拯救的,灰色人生的丧与绝望。 |
|
看好!想看原著。 |
|
海炭市抒情(多加一星拉拉分) |
|
叙景,还是觉着有点表面了,太慢,太散,不够真实。 |
|
+ |
|
完成度超高,镜头距离和素描感,恰到好处的孤独感,汇入城市肌理之中。对比凯莉·莱卡特,她还是会给角色一个广阔的空间,微甜的结尾等,有时候会觉得咖啡里的奶有点多。此片为了整体感而故意丢掉了一些细节,是恰当的;除了最后一个人物稍显刻意 |
|
生活流,但是有电影结构的编排意识,最后故事有人物之间的串联,有豆友形容像《大象席地而坐》,个人感觉观感比《大象》要好,起码最后是有一种希望在冉冉升起。 |
|
小城畸人怀抱的是众生之苦,还好每个人心中还在期待着清晨和日出。熊切和嘉这个名字我记住了。 |
|
太散 |
|
很好的地域群像,影像很有生活质感 |
|
挺喜欢的,日版《大象席地而坐》。对这种各个故事在同一时空平行发生,互相交织又互不干涉的结构没有任何抵抗力。第一部的兄妹好像恋人,看完日出后女孩静静坐着等待已死的哥哥,蒙太奇闪过,8mm胶卷回忆的那一段很棒。但除了第一个故事之外其他都比较平淡,缺乏将生活拔高至电影的力度。受原作者影响,太灰了点。 |
|
同一个城市,同一趟电车,同一个日出,同一点希望。 |
|
「キネマ旬報」2010年度总积分排名第九。适合当地老年人的片子…… |
|
城市众生相 每个故事都处理的挺细腻 市井故事就是这样有戏剧性 |
|
对小林薰的黑森林印象很深,孤独的天文馆男人,离家做酒吧招待的女人,抬眼一望星空的寂寥,活脱脱村上笔下又一小人物的情怀,只是这一次的生活要艰难得多,但这样的日本情怀却是从未改变,总是两个人间的不言不语,微妙纠葛,却保留了太多粗糙茶碗中研磨的精细。 |
|
日本版工业城市下岗潮,愤怒、暴力、无能、绝望像电流一样在人之间传导,整个城市充斥着“绝不可能再好”和“静默着消亡”的气息,总之,会下雪的地方都痛苦。 |
|
五个截取的人生片断简短大多没有结局,只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冷冰冰的望着。不断出现的山峰和最后一个故事无意串起的前几个故事提醒大家这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的事情。而最后归乡又离乡的主人公带走的是对这里的某种情感,说不上喜也未知是厌,城市还在这里人也还在这里,地方不会消失人的故事也会继续上演 |
|
函馆 |
|
再也不在,在也不再。 |
|
经济不景气。工作不好找。舍不得花钱。东西不好卖。人活着总是感觉没啥激情,缺乏热情,浑浑噩噩。我用过净水器,还用过新风系统,后来闲置了,因为每年需要换滤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用了,也就省下来了。 |
|
叙景 |
|
真的很想看佐藤泰志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