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部表现男人情怀的电影,不在乎故事和情节,而是将美国男人与西部所代表的自由、奔放、浪漫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英雄迟暮,本来以为他们终将离开,却以墓地作为结尾,多了些伤感的情绪。摄影真好,交响乐的配乐也增加了气势上的磅礴。导演的第二部彩色电影。 |
|
如此伟大的作品竟被忽视,福特最好的作品之一,福特不讲故事,福特在抒情,男人的情怀!! |
|
彩色画面中,乔安妮德鲁的斜冠军服压倒了韦恩的染白发老花镜成为头号魅力亮点,可那也没有挽救剧作的薄弱,“不要说抱歉。它是软弱的信号”。本就常遭诟病的福特女性角色这次由于聚焦在任性引危的偏负面刻画而顿失丰富生动,第三幕的老人止战和最后的退休返聘都发生的太急就和莫名其妙,与前面卡斯特败亡所造成了局势险恶铺陈落差过大,很像是导演受到了影业高层不能让印第安人过于负面敌对的政治正确压力而做过删改的残版?就连片长也比福特电影常规篇幅少了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坐落在亚利桑那与犹他州交接的丰碑谷,总共有九部福特电影取景于此: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022271023/) |
|
開場戲的視角縫合。這片怎麼這麼老氣 |
|
没看明白 |
|
一位老骑兵的故事,放到现在几乎就是征兵广告。色彩的运用和景色的捕捉相当出色,赞 |
|
6。有点平淡,不过那首歌挺好听。 |
|
福特比较平庸比较腻味的西部片。 |
|
英雄迟暮却不减当年,故事弱些,更多地是在展现西部风光人物的生活状态,摄影机追着马车队伍狂奔,真是过瘾!特艺的修复版胶片实在美如画,看得眼泪都流下来了(也有可能是因为被过分鲜艳的颜色刺激到。。。)。 |
|
西部征服史的一段冗长叙事而已。
当片中那位自称基督徒并招呼韦恩的印第安长者出现时,当白人开寨门出征而门口坐着围观印第安人时,并没有“看到”彼此的宽宥,而是白人的警惕、残忍与荒唐,原住民的艰辛(不归化就被杀)与文化上矮化后的宿命。
小时候看西部片多为打打杀杀,但出自本能的觉得印第安人不是坏,白人不是善良,只能推脱于孔武有力的就是厉害而已!如今再看这类片子,想想后现代、后殖民时代的世界风云,看看同样黄皮肤的我们现实处境,又多了些感慨。
弱肉强食,一直如此!活下来的,就是真理。 |
|
John Ford以及那个年代电影里印第安人必然是反面角色(?)。 |
|
土地的感觉 |
|
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人、甚至同样的故事,福特的西部永远都满含理想主义的理念和英雄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虽然剧情相较比较平淡,但彩色摄影堪称开创性的尝试,福特也太会拍摄移动中的人物了,片中大段外拍巡逻场景,对话、矛盾冲突基本都是在移动中完成,而在室内戏中又可见精致的景深镜头 |
|
两星半,友情入一下。黑白到彩色的初期,技术的升级换代呈现在艺术上的则是暂时的倒退。 |
|
BGM都是以前常听的。。。 |
|
或许是一种“反直觉”的道德,让它不断地向着道德的狭缝发展,在不断的行走中,亦或是一种不愿令自己结束的多愁善感中,但福特和他的人物,似乎总是愿意让自己走一条来来回回的路。同一片土地能走多少次?同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能持续多久?白人和印第安人互相凝视,盘旋周转,无人敢动,但却成就了运动。 |
|
故事很一般,但美国荧幕英雄韦恩带火了一首歌~ |
|
unnecessary death to be avoided, the scene of chasing horses is astonishing. Otherwise, just simply American mainstream film with extreme depiction of Indians. |
|
我记得片名“She Wore a Yellow Ribbon”也是约翰.福特《侠骨柔情》里的一句歌词。老实说,这片子挺烂的,故事太水了还这么拖沓。40多岁的约翰.韦恩演60多岁的牛仔怎么看都很嫩 |
|
油画般的 |
|
(有点想标三星,还是算了)8.3/10。骑兵队长男主带着一群人(其中有个女的戴着黄巾)成功抗击印第安人来袭的故事。影片有着充满西部风情之美的高水平摄影(色彩/构图/光线等),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较拖且高潮疲软,扣1分 |
|
实在太累赘了…… |
|
上校老了,但风采依然。彩色版颜色太艳了,感觉不那么西部风骨。这集比铁骑军幽默感更强一些。 |
|
漂亮的西部风光陪伴一部主旋律的俗戏,电影像给韦恩的英雄谢幕量身定做的一样。 |
|
骑兵三部曲之二,影片的色彩和摄影都很棒,不过福特的影片摄影几乎都很出色。结尾也太快乐了吧,这个退休的老上尉居然还可以名正言顺的被一帮高官和总统用一封信再重新留任。。。一句经典台词从这部片开始也成为了韦恩的一个标志那就是,“不要道歉,那会让你软弱。” |
|
与How Green Was My Valley一同展示了福特拍了却像没拍的别样能力。不延续美(福特最成功的画面维持在Kentucky Pride,但这证明不了什么),同时毫无人类能量(幽默感或者任何东西)。“度日”造成了福特的巨大麻烦,怎么能够度过历史? |
|
福特的“骑兵”三部曲第二部,剧情不太给力的一部,重在抒发情怀。要是大屏幕观看应该会有更好的体验吧~ |
|
一开始韦恩要退休我总觉得他会出事 结果他还真顺利退休了 我以为结束了呢 然后他就被返聘了…… |
|
老隊長退休前雞飛蛋打一事無成的最後幾天。Lovable losers永遠是我死穴⋯⋯可惜結局過於糟糕,致使本片直接掉出《日落狂沙》那個層級的西部片行列 |
|
范霍文:美国人总喜欢截取对他们有利的时间点作为历史的起点 |
|
二战令美国暂缓了西部片的生产转为战争片的产出,一改美国电影类型生态。战后当西部片再度袭来,最为重要的西部片作者福特当然敏锐的感知到这种变化,因此一种杂糅西部与战争的西部片亚类——骑兵片便因此诞生,兼具了以往西部电影雄阔风景以及个人英雄主义以及战争片内的战斗场景(白人与印第安人)与群体动作场面。更改更为大的地方在于,以往西部是一套隐喻系统,用牛仔本身复杂的拯救者-流浪者的二重性身份处理体制要求与个人自由,也会用警长解决法律必要以及英雄主义的融合。相同处都在于,一个明显特立独行个人的标签,以及隐藏在事件下的体制脉络。但当骑兵闯入西部电影,从剧情边角走到文本核心,一个直白的政治力量代表便由此直接出场,消除了个人主义,以一个整体的意志力量说明对西部的占有。PS:摄影对烟雾的使用有之后武侠电影的意蕴。 |
|
难看 |
|
一刷之后读了读Serge Daney对Ford的评论,马上又看了一遍。福特的电影对时间与运动其实有惊人的直觉,骑兵队用脚步代替观众确认的是地形的线条,决定时间的不是运动而是理想的“侦查员”的视觉。Not a movie for lazy eyes. |
|
8.2/10,喜歡Wayne對亡妻對話一段,詮釋了Wayne為何適合演一個西部"遲暮"英雄 |
|
福特几部美式西部大片比较平庸的一部,偶有些许片段触动,比如印第安老酋长和约翰韦恩的桥段 |
|
骑兵三部曲之二,战场两端的情谊,老式主旋律 |
|
[骑兵三部曲之二] 越来越不喜欢福特 |
|
99.25 |
|
比较乏味的剧情,冲突不鲜明,基本无高潮。骑兵队遭遇印第安人那点事,也拍得缺油少盐。两位年轻军官与年轻小姐的三角恋,做个调味品都觉得勉强。只有约翰·韦恩那种军官退休的迟暮悲情,令人感慨:印第安首领说-我们老了不再适合战斗。 为壮丽雄浑的西部风光加一星。 |
|
3.5摄影参考弗雷德里克·雷明顿,不说一比一也是相当还原的。 |
|
惨不忍睹 |
|
福特这种美国精神片真是越看越讨厌啊 |
|
艾玛,这阵势,马阵在荒原上狂奔、水牛群……太浩大了。一大群人骑着马密密麻麻地以极快速度冲过一片营地、从陡坡上冲下来、冲过浅河,看着都吓人,今天再拍这种镜头肯定得加特效了吧。听说John Wayne为了拍这片子从马上掉下来摔个不轻。即使是今天看来这就是个故事一般般的美国主旋律片,但为了这不要命的拍法,还是给个高分吧。 |
|
Retiring military man of the colonizer with some humanist leaning stops a just war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
|
我总觉得这部的整体氛围跟My Darling Clementine很像,充满着对诗意、平和世界的向往,侧重刻画细腻的情感。骑兵三部曲里,Fort Apache是在审视军队中的所谓英雄主义,这部和接下来的Rio Grande是一左一右两个极端。 |
|
西部壮丽的晚霞浸染地平线,一个旧秩序走向终结的过程。 |
|
军官退休最后一天再立战功(不知道有没有丑化原住民 |
|
骑兵三部曲,对精诚团结的军事组织的敬意。福特彩色片的第二部,出色的摄影在色彩上的尝试极为大胆,从灿烂的阳光到韩冰霜雪,极富未来主义之美(53年美国出现彩色宽银幕)。迟暮英雄的男子气概,点到为止的戏剧幽默,浅尝辄止的男女情,颇为陈旧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印第安人的刻板塑造,但还是给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尊重。873 |
|
3.5⭐赶马这个方法不错 |
|
慢热的无意刻画战争的美式主旋律,聚焦领袖精神及其传承。人物鲜活饱满,富含人文关怀。摄影大气,没想到闪电场景是实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