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胜利,切·格瓦拉开车进入首都哈瓦那,到1973年9月11,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左翼合法民选总统阿连德——漫长的六十年代,在圣地亚哥的“大雨”中,终于结束了。
文化研究有着一个“粉红色的底色”
最后烧掉的格瓦拉的肖像,意味着一个理想的年代的结束 |
|
殉国的阿连德总统有个爱写作的侄女;被称为“穿裙子的马尔克斯”的她写过一本名叫《幽灵之家》的小说。 |
|
如果不是偶然接触到戴老师的“电影与世界六十年代”课程,我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和这段历史。我无数次回想起2018年底开始看这堂课,进而偏执狂地搜寻有关戴老师的一切课程和演讲录像(感谢B站),发表的文章,演讲稿和书,并开始艰难地阅读她那些澎湃的长句和其实有些艰涩的文章(长期阅读自媒体推文而自食恶果),这期间我经历转岗,工作瓶颈,疫情封锁,失业,可我仍时常觉得自己无比幸运。
PS: 原来短评里一大半友邻都跟我差不多嘛 |
|
戴老师课笔记:1973.9.11皮诺切特在美国CIA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左翼合法民选总统阿连德——漫长的六十年代,在圣地亚哥的“大雨”中结束。圣地亚哥在下雨,圣地亚哥(人民)在哭泣。由法国和保加利亚合拍,1975年拍摄意味着这部电影跨越了冷战两大阵营,法国提供经济支持和演员阵容,保加利亚提供外景地。在面对法西斯主义战胜社会主义的历史悲剧时,这部电影甚至超越了冷战分界线。这是一部无名的导演拍摄的影片,而演员阵容几乎是当时欧洲各国的一线明星,他们自愿前往保加利亚拍摄,这已经是20世纪的童话,人们对于正义的认同与坚持。知道说出自己的政治倾向会遭射击却仍然站出来自豪地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士兵,逃兵,以及在军官面前唱歌的学生们都让人感动到落泪。最后烧掉的切格瓦拉肖像,意味着一个理想的年代的结束 |
|
戴老师曾说过,她选择相信这个版本,一生为和平而奋斗的萨尔瓦多阿连德最后拿起了枪,忠诚于自己曾经的诺言,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是人类至光辉的一刻,因为有这样的人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我为自己生而为人而感到骄傲,人类值得被拯救。 |
|
临近十一,豆瓣系统删掉了我对电影的感触与评论... |
|
国际歌,悲情城市,血染的风采,圣地亚哥在下雨…国际悲歌歌一曲,樂为光影切玉刀 |
|
他们至今还在害怕阿连德,即使他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 |
|
这是一个幻想的年代,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这是一个浪漫的年代,这是一个血腥的年代,一个意识形态决定一切的年代,一个权力政治践踏人性的年代,理想无法支配权力,权利不能拥有理想~~(浪漫的法国人眼里的的智利政变) |
|
悲剧的力量。阿连德是不能被扮演的…… |
|
似乎一个国家的未来拥有无数可能,可小国作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命运却不由己。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美国一句“让智利的经济尖叫起来”就宣判了智利和阿连德的结局,他选择的是用生命回报人民的忠诚。哭泣是不够的,记忆是没有力量的,道德上的谴责是不会被在乎的,别让阿连德最后只成为了无害的神像,要让他所种下善良的种子要成长为能守护国家安全人民尊严的参天大树。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团结的人民将永远不会被击败”,那或许是要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新的历史。只是对阿连德这样的悲剧英雄,总还想追问,如果历史对他来说注定是一场悲剧,他还会不会提笔?最后的讲话中他告诉人们,他会的。 |
|
六十年代在1959年格瓦拉进入哈瓦那开启,在73年圣地亚哥的“暴雨”中结束,时至今日那个年代所面临的恐惧今日还在,只不过再也没人去讨论了 |
|
感谢戴锦华老师带我了解这段人类历史上的高光时刻,那种国际主义精神和高贵的背叛后来再没出现过。现在我们甚至全然失去了对另一种可能的世界的想象。而这部电影的存在就是一种见证,一粒火种。 |
|
其实我觉得拍的一般,一个讲智利历史的法语片哈哈,阿连德的演员基本没有露脸的画面,都是从侧面交叉讲上台到政变过程,甚至没了解他们到底咋改革的,矛盾怎么激烈的,你们的理想是是什么? |
|
今晚看了智利1975年的电影《圣地亚哥在下雨》。它讲述的是1973年智利左派总统阿连德遭到皮诺切特军事倒台的故事。这部电影的导演曾在阿连德政府时期担任国家电视台负责人。政变之后,他流亡欧洲,于是拍了这部电影,以纪念阿连德。
电影配乐是皮亚佐拉的作品,婉转迷离,拉丁味儿十足。
导演的整体观点很左派。片中有大量民众游行、学生参与政治的镜头。阿连德自杀之后,追随者们的尸体被逐一扔上卡车。虽然拍的是死亡,却诗意盎然。左派的浪漫呼之欲出。
也许是过于追求浪漫,以至于这部电影拍的松松垮垮,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不清。只模模糊糊告诉观众:智利国内资产阶级和军方为了剥削劳苦大众,对外投靠美帝,对内残酷镇压,而没有说明前者为什么要那么做。这就显得很难形成说服力。
世界上没有天然的坏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 |
|
美国中情局暗中推动智利国内军事政变,最终推翻智利共产党,1971年9月11日,世界上不只有一个911,哪个被记住,哪个被忘记? |
|
【首先感谢旋J的源、中字翻译一般】影片映射了多个国家的曾经,入木三分:屠杀民主和所谓的自杀阿连德、美国的干预、铜矿和经济利益、审判、酷刑甚至一些军人拒绝服从和逃避“马克思主义”的执行。
|
|
可能讓法國人來拍不一定是好事,導演太追求角度的全面,這種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夠浪漫。不過這就是一齣革命的悲歌,浪漫的東西總要燒毀,就像無處不在的“匪諜”,最後被迫投降的民兵,還有構成了整部電影成熟的阿連德,他在結尾中的遊行人群的叫聲中復活了,在此起彼伏的危機之中,那個幽靈也必須構成他的道成肉身。 |
|
圣地亚哥在下雨/别傻了,九月下雨很正常。 |
|
智利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战死,切格瓦拉的红色画像在大火中被烧毁,不惧死亡的学生高唱国际歌,聂鲁达的棺材由人民抬着前进,一切都是理想破碎的声音。 |
|
观影门槛有些高,我已经是听了戴老师的课来看的,大部分时间里仍然一头雾水。群像个个不知姓甚名谁,站什么立场,有想干什么。两个时空的切换个人觉得并不自然,不是“非如此不可”。一场本该紧张的政变,拍得零落散乱。
最后打动我的,是在体育场里枪毙工人学生的那场戏。那人唱起他们的“人民之歌”,回应他的却唯有同志们因恐惧死亡而冷漠的面孔。但当他被单独拉出来殴打的时候,还是有人嘴唇翕动,低声哼起那首歌。
智利没有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
|
当军官要前行时,背景乐是一曲淡淡的萨克斯,在这种氛围里与家人的告别,要把我看哭了。环绕镜头中的拥抱,泪与诀别。
"A Tango,if you insist."
夫人接起电话说出My darling那一刻已然哽咽:I would like to give you all courage in the world...
围攻总统府,所有人都在办公室内等待阿连德,窗外枪声大作,而他还在写广播稿件,我眼泪哗地涌出来了。"I will pay with my life for the loyalty of people."
高等院校,大学生和教授们,sing with me.
Bibi说nobody can be a witness without a memory...
以聂鲁达的诗埋葬这场血雨。 |
|
历史永远都在歌颂着民主与自由
不管是什么主义,什么政党
只要它愿意为人民而呐喊
它就会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
|
“我不否认趋利避害是人性。但是如果你说趋利避害是人性,而舍身取义是变态,那么我与你势不两立。”舍身取义的革命浪漫主义,如今早已经不存在了,无论是民选的马克思政党,还是端着AK戴着头盔战斗至最后一刻的总统,这一切让人很难相信它真正发生过。圣地亚哥在下雨,浇灭了最后的理想主义。 |
|
这个画质也太tmd差了。这么重要的一部影片流传的画质却这么差,可见什么力量在主导历史的书写。 |
|
http://thepiratebay.se/torrent/6707391/Helvio_Soto_-_Rain_Over_Santiago_(1976)_DVDrip 海盗湾貌似是叫raining over santiago |
|
1973 年 9 月 11 日,左派共产党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在总统府硬币宫中,身穿西服头戴钢盔手拿冲锋枪,拒绝了政变军方提出的出国避难的建议,最终选择与拥护他的人民战斗在一起,为智利革命的第一场战役发出最后的呐喊。这一天,熊熊火焰下,燃烧着的切格瓦拉画像,仿佛预示着工人们,大学生群体,尚存良知的士兵等左派群体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事业画上了一个悲惨句号。但是革命的种子却深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期待它再次绽放。
( ps:2024 年 12 月 9 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乘专机逃离大马士革,飞往俄罗斯寻求政治避难。) |
|
以影视语言角度审视,工工整整的倒叙,以点带面呈现历史瞬间。站在现代价值观角度,则是充斥着浓厚的左胶味道。否定资本的优点,刻意放大其伤疤,在智人面前,这还只是一碟很容易辨别的馊菜。更重要的是,宣扬的是与人类文明进步背道而驰、同时早已被印证为反人类思潮的那股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意识形态。 |
|
70年代中期主流化的政治电影,在条条框框中索托留存着具有作者辨识度的影像风格,因此熟悉索托的观众还可在内觅到前作《一个公安局长的蜕变》的身影,包括电视屏幕的转场、巴洛克式华丽的升格镜头,在画面慢放之中观者首次得以看清这些革命斗士的面庞。掌握了视觉暂留技术的魔力,特写的复调式信息被极大的削弱,转而容纳下这些满溢景框的革命激情,试图在他者之地结构起一个极具信服力的“拉莫尼达宫”,为此输入过多的合法性来确立自己叙述这段智利伤痕历史的权力,尽管在叙事的同时,自身国家、民族文化的基座已然缺失,欧美列强的新殖民主义继续着它的影响:当扮演阿连德的角色开口时声轨同时播放的西班牙语与其余演员口中的法语在同一空间下说出时,一种集体无意识之感弥漫开来,也使得部分主动的观者被此语言结构所困扰。
2022.11.18 |
|
6。萨尔瓦多正打雷 |
|
阿连德政府的最后一天,智利失去这位左翼总统,1973年9月11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在被政变军人包围的总统府,来自左翼阵营的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发表广播讲话,表达战斗到底的决心。当天晚些时候,总统府被攻占,阿连德身亡。“这场政变翻开了智利历史上最黑暗的章节之一。”皮诺切特取缔左翼政党、解散国会、建立军政府,智利进入了长达17年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影片有点有面地呈现了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智利各政治集团、各阶层、各群体的立场和态度,矛盾和斗争,表现阿连德战友幕僚、工人作家记者学生等群体的奔走呼号、坚决抗争,也包括阴谋颠覆阿连德政权的美国相关部门、智利军方、反对派、权贵资本家的密谋和行动。政变中涉及到的细节详细、直率、残暴,火药味十足,揭露丑恶暴行铿锵有力。
|
|
我不太确定这个是纪录片还是影片,讲的是1973年9月11日智利爆发军事政变的故事。拉丁美洲一直是美国攫取资源的后花园,如同片中所说,他们投入了少数的钱占领了铜矿,赚取了绝大部分的利润,留给智利人民的残羹冷炙让智利人民活不下去。因此才有了左翼运动的兴起,才有了1970年阿兰德的当选。然而当国有化伤害了美帝的利益,美国人毫不犹豫联合了智利的大资本家大地主,扶持了皮诺切利发动兵变,杀死了阿兰德,屠杀了左翼群众,把智利从一个民主国家变成了独裁军政府。一直到日后经济危机袭来,智利才重回民主。阿兰德是个硬汉,为理想而死,值得智利人民铭记。 |
|
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是整个中南美洲的悲剧。而今,El puebl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还响彻在智利的街头,铭记着这一段革命的终幕。 |
|
看完都是创伤经验,无法遽然处理,但人当然是要勇于面对创伤的,人的功能与责任之一就是处理创伤的历史记忆。 |
|
圣地亚哥在下雨,马孔多还没有消息。电台里传来总统获胜的消息,可街道上的坦克却已压境。工人携手筑起的红色城墙,即使枪林弹雨也无法伤它分毫。伟人的画像在火中烧成灰烬,自由的歌声却此起彼伏从未停息。总统倒在了炮火下,他们害怕,他们说他是畏罪自杀。诗人紧随着老友离去,政府说是因为他死于病魔,流言说他死于谋杀,人民说他死于哀伤。肥硕的中产阶级在狂欢,阴鸷的资本家们在庆幸,但是人民会记住那场雨,记住那个热血奔腾的年代,记住那些为理想献身的前辈。请相信,国际歌仍会响起,爱人啊,请不要为我哭泣。 |
|
热战的背后是冷战,是意识形态的战争。为了镇压不同的思想,坦克需要把肉体全部粉碎。因言(意识形态)获罪/受逼迫,某国并不是个例。但是“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马太 10:28】 |
|
革命总是免不了流血牺牲,既是浪漫的也是残酷的,为了新生的理想信念,也许付出生命也是在所不惜,怎么都是值得的。只是血色革命总是太过于悲壮,枪杆子里才更适合出政权,没有军队的支持也是很难稳坐江山。这一生也许无比短暂,可是好像也并不遗憾,有这么多同志陪伴着我们一起,便是什么也值得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还是得前仆后继的向前冲,终究会有成功的那一天的。 |
|
实在不是什么特别高明的片子,整体也比较粗糙。但是片中体现的左派的国际主义精神还是值得津津乐道,同时也反映出当年国际社会对合法的民选政府总统被推翻的普遍态度,但是这种反抗终究是无力的 |
|
“今天的智利,所有的孩子都有喝牛奶的权利。”
智利9.11事件的本质是智利国内一小群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外国(美国)勾结破坏智利国家(人民)本身。强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意式形态是在复杂化、模糊化这个事件的本质。这些意式形态有许多人都在不断强调,但是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它们的真正含义。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只是用这些模糊的口号作为掩盖以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不是拍摄政治电影,而是政治地去拍摄。 |
|
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他们没有顽强到底的精神,所以没有成功 |
|
财政部长跳tango那段,是法国人的浪漫吧......拿起枪走进军队的阿连德.....学生高唱着永垂不朽的画面.....1973.9.11,原来宣告着某个时代的结束。 |
|
总统府连警卫队都没有,都是穿西装的办公室人员在抵抗。学生和工人都武装起来了,军队里不愿意政变的人却束手就擒,实在是太可惜。
一个细节:原来在拉美也有把纸条包在石头上打破窗户扔进去来匿名传递信息习惯,不是受到武侠片的影响? |
|
四十九年前的今天,圣地亚哥在下雨… |
|
阿连德时期的智利社会。 |
|
又一次见识到共产主义的无私和资本主义的自私。 |
|
混乱的后战争时代的六零年代。昨天刚看的《铁人》,地域、语言、信仰在权欲的逼压下,走向及演变惊人地相似。唯一的出戏点,就是智利人全程都在说法语。 |
|
圣地亚哥在下雨,自由与智利人民再无关系。教员关于枪杆子的话说的真对,可是聪明如阿连德怎么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能是他太过于理想主义,也可能是他足够勇敢,敢用自己的命为历史开路。一场雨下过,一切都像没发生过,可是心怀理想的人民永远记得。 |
|
军政府可以秘密下葬阿连德,但终究无法阻止人民自发地走上街头为阿连德的挚友聂鲁达送行。诗人在政变12天后紧随自己的老友而去,官方说他死于癌症,流言说他死于暗杀,人民说他死于悲伤。
送行的队伍唱着《国际歌》,高呼“巴勃罗·聂鲁达同志,永垂不朽”,那句喊不出口的“萨尔瓦多·阿连德同志,永垂不朽”,在风中飘荡,经久回响。 |
|
政治片,讲了智力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最后被军队夺权并被消灭的事迹。阿连德在民众特别是工人中的威望是比较高的,偏左翼、偏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由此引起了智力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信奉者的常见,但无论阿连德在民众中的威望有多高,选举的合法性有多正当,支持者有多忠诚,最后还是败于军队,军队不支持民选总统。当然有美国资本家的暗中操作和赞助,因为资本是嗜血的。所以阿连德最后是个悲剧。他不能利用民众对他的期望,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却被本是国防力量的军队颠覆。这是不注重建设安全力量的后果。在保卫阿连德的人当中,人数是不少的,从最后被军队逮捕的大批人和被军队屠杀的上千人来看,他的支持者是不少的,如果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将不是军队一边倒的压倒力量。这部电影是看了戴锦华的网上课程后看的,下载的视频找不到汉 |
|
慢镜描述皮诺切特军队攻击总统府屠戮时,皮亚佐拉的音乐一出来我一整个爆哭呜呜呜,太惊喜了,这首曲子我听了太多太多遍,想不到在这部电影里面意外重现。智利1970——1973,阿连德之殇,也是智利社会主义之殇。在全球意识形态阵营大对抗中,智利这位民选总统生命最后一刻也是心系平民,心系民主,在导演有意的作者表达下,无法不为导演塑造的这段政治悲剧动容。尽管我并不完全相信电影里面阿连德的形象。同时想到了卢武铉总统,也同时想到了《首尔之春》,1973年后,智利长达17年的军事独裁,不可谓不是民主的倒退。“他们还在怕阿连德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