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情节发展,我们发现作为偷窥狂、跟踪狂的犯罪嫌疑人也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回不去的家庭,似乎这样就可以为人物先前的行为逻辑提供合理解释,但实际上是非常顺拐地把两件事混淆成了一件事。本片的一个主题来自养育和责任,另一个主题则表明了在毫无隐私可言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被迫过着被采集信息、被监视行踪的生活,而后者从结果上看比前者的完成度要好。科技的电子天眼及时解决了核心事件显然是为了尽快推进第一个主题,非常急切且刻意,但好在结尾用闭环重新点题了。 |
|
服了,怎么找到这么多不会表演的演员的?是不是想让我用什么凝视理论给你一大通烧脑分析啊?可遗憾的是左右只憋出俩字儿:难看 |
|
D+/ 蜜汁有一种严肃地拍《抓娃娃》的错觉。一方面总是能在精确的既定目光动线中产生偏移与恍惚并探测到隐秘而危险的诗意;另一方面产生抽象的手段又是如此贫瘠几乎只能依靠人物台词说,从感知开始的擢升完全奏效不了一点。因此第二段对监控的亵渎有多么华彩,第三段的高密度点题就有多么徒劳。结果就是对监控的反思只是蜻蜓点水,对家庭问题的重解则把自己彻底绕进去。算是把导演的优点和缺陷都暴露得挺完整的,也可能真的是儒家文化圈脑回路才能拍得出来的监控故事吧……btw李康生的表演精彩绝伦,以一种迟钝的方式极其自然地扰乱了情境。 |
|
#2024LFF# 【+】虽然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让影片变得臃肿,但是很多点都打在了正确的地方。对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任危机、对偷窥这一原始欲望的向下挖掘和病毒般扩散、对视角和影像真实虚假性的讨论,相比幻土显然更加具体,剪辑和表达也更加有节奏。除了对角色探索程度不及偷窥狂后窗放大外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一切的因果都藏在了台词塑造中,即“仔细看”,导演用了一个类型化的故事以及各种丝丝入扣的细节讨论了当代传统/新媒体(监控)和心理(偷窥)的相似性和偷窥的本质📽️ |
|
#10664. 2024威尼斯主竞赛入围。其实视觉构思和创意非常好,监控、偷拍与直播的同构,挺有媒介意识的;剧作上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一点,相对而言视听就太跳了。可能也是因为华语片,全员表演都有点难以说服我。当然最出戏的一个地方是李康生的手机输入法居然是注音符号——新加坡1970年代就改拼音了哎,所以这个人物是台湾移民哇(所以口音跟别人不一样也OK呗)? |
|
一种奇异迷人的数学美感,不仅是被精密切割的空间,还有简洁而坚实的剧作结构,直至被充盈的情感完全填满。在巫建和的段落中,人物的表情姿态在具体的任务节点亟待被解读,到了李康生的段落,则转向慢速的无意义日常;同以监视为题,巫在寻找-捕获,李在观察-等待。镜头极富穿透力,如手术刀般划破平静生活的表象,露出残忍酸楚的一面。人物的视线维持着即将对等却永无平衡的永恒临界状态,而观众的视线则被牢牢抓住,望向人性的深渊。 |
|
#BFI #LFF 长评-男宝这么值得被爱么。感觉想讲的很多,但都讲的不够深…而且都讲的好明白,生怕观众看不懂的感觉…前后割裂非常明显。电影讲述了一个父亲困境的轮回,李康生饰演的角色因为比较自我所以在年轻时更愿意自己的孩子被抱走从而使自己“家破人亡”,一切无法挽回后他才用了“观察”这个形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也是他与男主共同的人生轨道,不过作为一个轮回男主似乎走出了“那一步”,男主的孩子是他眼睁睁看着被抱走。另一方面关于权力这部分的疑惑通过很多种形式展示了出来,当然也涉及社会的状态和家庭两性关系的呈现,感觉各个方面都蜻蜓点水般的提到,浮于表面。致敬希区柯克的《后窗》,养育后代这个题材感觉跟《反基督者》很相似,但对于家庭探讨的深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监控器还是蛮多的,更喜欢手持的跟镜头。 |
|
今年NYFF第一场开局不利,人物构建得无聊至极,剧本主题表达无力,想讲得太多而啥都没讲好,导演Q&A对故事的解释反而是雪上加霜,废镜头也着实不少。李康生没了蔡明亮真的不行,一脸充满botox般的僵硬,好笑的是近期不知情的情况下在FLC荧幕再见巫建和,真是新加坡香港台湾多线操作😂 |
|
#LeVieDelCinema 2024
【C】同意红酒。删掉找到孩子后的所有段落或许可以加到四星,剧作本就无需闭环,且“养孩子”的主线是薄弱到不作为主题简单带过的。它最核心复杂的仍是对后窗内容的进一步深化,现代监控/录影等任何机器与媒介带来的恐惧仍然是人的恐惧。在无处不在的监控,跟踪镜头中,令人焦躁的不安与人物泰然自若的观察形成反差,与之对应的是复杂矛盾的感受:恐惧被监视/渴望被看见/渴望监视他人。由此流动的是空虚,干涸,以及由此生发的病态的浪漫。 |
|
一方面是对社会监控的技术性呈现,另一方面则是对人性冷漠的情感批判。每个人既是监视者又是被监视者,影片通过"看"与"被看"的权力动态,隐喻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距离。 |
|
嗯,拖你一个小时。 |
|
2.5 一个父权制监控社会给人带来的教训竟然不是让她人获得任何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个爹通过监视另一个爹监视他女儿终于反向学会了当爹的责任。跟踪变成了“暗中守护”,并在哀婉的画外音和配乐中获得了邪恶的升华,罔顾被跟踪者作何想法。这种底层的保守导致了本质上的结构断裂。最后学背手手确实是很讽刺 |
|
看得出导演在局部控制上的能力和风格化的尝试,但剧本真的很像把三个以“看”作题眼的短片强行找关系凑了起来。其中关于新加坡公屋空间观看的距离和监控社会的刻画是相对有意思的部分,也有不通过其想要强调的“数字媒介”也能成立的鸡肋部分—有种开题开大了又不想精简的痛。 |
|
a ghost camera linked with sights |
|
HKIFF2025 18# 前面不是每个父母都真的爱孩子,渴望被看见的母亲和想当甩手掌柜的出轨父亲,眼睁睁看着小孩被带走也故意无动于衷。后面却变温情片转折真的生硬得很。从窥探中才学会父爱这点,实在觉得很扯淡也很反胃。 |
|
中段忽然切换视角、看似主线故事讲完后片却还有40分钟,尽管各种操作让人一头雾水,直到结尾揭晓谜题、打破轮回才让人豁然开朗。不过可惜的是前半段有关监视与被观看的主题在后半段几乎被丢弃,但相比《幻土》进步太大了 |
|
SGIFF 开幕片,中规中矩,偷窥是否也是一种恶? |
|
弊仄社会空间的创痛 |
|
莫名其妙,以为自己是蔡明亮附体吗,难看到甚至连想要去解读它的想法都没有。 |
|
把隐喻直接拍成了明喻。原本是透过孩子失踪,讲出家庭破碎,以开场的被窥视,逐渐过渡到在一段关系里“渴望被看到”。是默视,也是漠视。但是情节太零散,人物也悬浮,大家都在做一些正常人不会做的事,不给正常人的反应,大家都念着编导给的台词,最后活生生将活人的戏都演死。年轻母亲的戏给的最不好了,为了“被看见”,天天联系偷窥狂,这就是你们男导演能想出来的东西。 |
|
我不知道咋说,就是如果耐心看到结尾会发现其实结构很完整,关于监视者与被监视者(不仅是人对人,更是监控对于人的异化),全片形成了一种“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觉。
但如果没看到结尾的话,全片本身因为元素太多导致于节奏有问题。前面主线像是偏向探案悬疑的“找孩子”,过程中加入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父母职责的探讨,但是后面实际上又为了拉出主题将这一切引到片名上,又变成了一个窥视者与被窥视者,猎人与猎物(并且两者之间转换),前期找孩子时的音乐很紧张,后面转化成窥视者主题的时候并没有适当的将节奏调整,后面作为观众一直感觉节奏很不舒服…
但是对于这个切入点真的觉得挺不错的,毕竟peeping tom类的作品并不少但是确实没看过这种以东亚亲子关系为题材的 |
|
2.5 |
|
(BFI NFT1) |
|
作為導演兼編劇,即便他在視聽層面數次擊中我,在人物之間流轉的空虛與寂寞也能觸動我,但是奈何他做了太多並無多少必要的加法,導致整部電影陷入到了失控的混亂中。加上了犯過錯父親對孩子的懊悔這一層表達,就能將偷拍所蘊含的凝視美化了嗎?所謂的父愛濾鏡背後,反而更像是為父權脫罪,尤其是劇作上明顯將巫建和與李康生作為一體兩面依附存在,最後的低頭認錯就仿佛一切傷害可以一筆勾銷,顯出了粉飾太平的避重就輕,找了一整部電影的藉口,卻依然無法讓人原諒父母之惡。李康生離開蔡明亮之後最好的一次表演,他永遠的慢半拍反而讓角色更添孤獨感,是除了視聽之外唯一值得單誇一句的部分。 |
|
关于目光的传递和关系的延展,只是身份焦点的轮转数度失效,那些对准被模糊或者说被主观化的日常物件的镜头控诉的到底是观看行为之于当代身份联结的存续必要还是一种未来可能的交流模式雏形? |
|
【4】提出了一个高概念的“偷窥”后,从视角与真相开始拆解后观感就极速下坠。讲科技与隐私,但实际上是在讲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缺失。逻辑和执行都是对的,问题在于整个电影实在是乱糟糟的,提出问题,又要自我答复,自我答复后又要故作悬疑。所有的情感和台词搭建都极为造作,像那场毫无必要的3P一样。寻找一种新鲜的刺激感,提出了概念,提出了文艺留白性,但归根到底是视听,情节段落编排的缺陷,所以搭建的很失败,只觉得莫名其妙。 |
|
这部预期还挺高的 拍的确实不错 但是故事到最后有些太过平淡了... |
|
前半段一直以为是照搬《幻土》里大段闪回和身份模糊的那套,谜底揭晓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远比前作更融洽,更自然,更晦涩。大概也能看出杨修华能够飞升的原因,在华语片语境里大部分艺术作者对于时空穿越是有羞耻感的,所以他看待遗憾与聚散的视角才显得那么难得。丢娃的焦点事件中一无建树,只显露放荡表面的爸爸,在与监视者的身份融合之后才变得确凿无比,是梦境,也是回忆。超市里与妻子隔空凝视的片段太美了,余生我都只能以目光触摸你,所以怎能忘得了 |
|
完全脱节日常生活的意淫产物,看不到任何细节的踪迹。论情感浓度比不上十多年前的《李米的猜想》,人家起码慢慢铺陈一个故事直到最后录像带出现高潮爆发,而这部只有预定好的庸俗情感戏码胡乱交错堆积在一起,包括但不限于男的约炮,女的聊骚,女儿失踪,在暗处关怀etc。说好听的叫学生作品,说难听点史中史。 |
|
你如果每天盯着一个人,不是贼也会变成贼 |
|
窥探与监视只有一线之隔,无法开口的秘密,流动的“看”与“被看”。最喜欢超市里放的那段蔡琴,很妙。剧作精密,气质冷峻,抽丝剥茧,偏偏结尾泄了气,为什么非得执着于眼泪汪汪的东亚式大团圆呢?#Venice2024 |
|
2.5星。高开低走的示范。开始像是哈内克的《隐藏摄影机》,从DV画面过渡至现实场景,再引入不少监控录像画面,似乎有意探讨监控下现代人的生活,安全与不安感的共存,依赖彼此窥视才能实现人际沟通,直抵现代人的空虚孤独。然而随着偷拍者身份被揭开,情节便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下坠。两个有着相似命运的男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补偿的方式竟是沉默注视与守护。这种传统的父爱表达与现代社会里各种无形监控有相似之处(“我做的都是为你好”),却因导演的野心膨胀,难以在纷乱的话题中让人感悟到讽刺的意味。 |
|
谁观看,谁失去。 |
|
#venezia81主竞赛 |
|
比第一部还差,那么多生机勃勃演员竟会如此被规范在一个无趣的场域里... |
|
# |
|
窥探的表象和真实,视觉并置,悬疑引导,两个父亲、家庭互相嵌套。影片讲了不少东西,但很多都没有进一步的是什么为什么。 |
|
#Venezia81 从无处不在的监控切入,展现了较为广阔的、关于「观看」的议题:从后窗式的望向对面、直播账号的自我暴露、游客的摄影,到观看/拍摄作为以「默视」为爱的途径。叙事也颇有特色:焦点始终在转换,一切在结尾处呼应。蔡琴的歌声让人恍然以为这是蔡明亮的电影。 |
|
2.5 |
|
主题很散啊,前面很《隐藏摄影机》,中间似乎在探讨窥视主客两方的感觉,最后又想表达现代社会媒介科技的发展,个体之间的联系愈加断离? |
|
完完全全的一片混乱,故事上的编剧写不明白,导演也讲不明白,就这基本功不过硬还想飞完全的装腔作势,节奏上一塌糊涂观影感受就像是在一条黑隧道里走不出来。虽然李康生依然面瘫吧,但还真就他是顺应剧情和节奏的,其他演员哪找来的。不如俺们大陆小鲜肉呢还。主竞赛关系户罢了。 |
|
故弄玄虚,拖着时间来讲一个找小孩的故事,并且也没觉得这音效设计有多突出。 |
|
#金馬影展2024
尬得我腳趾瘋狂扣地⋯
byw阿和居然還挺帥? |
|
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在看彭浩翔的《出埃及记》,默默注视着监控录像里的人,直到他变成自己,用第一视角去看“慈父”同盟的都市奇情故事。但显然巫建和还是追不上李康生的演技吧,在李康生的部分就又一次看到在安全区里的他是有多迷人。而其实如果要写被全景监控的现代社会的话,感觉还有更多更新的方式可以去写去拍,单纯拍荧幕闪烁切换有点楞,而其实也更多feel不到所谓深切的爱,更多是某种处于不同视角的孤独。3.5归3。 |
|
好看!非常精妙的结构,第一幕展现冲突设置悬念;第二幕回溯过去解释说明;第三幕矛盾爆发与解决;尾声形成一个故事闭环。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像抓得特别精准、故事环环相扣,不断让人想起希区柯克《后窗》,看与被看的互相作用。李康生演得真好!两个年轻演员也把年起人的特质和稚气未脱表现出来。话题关照养育子女的问题,非常细腻地探讨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无论怎样,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对下一代造成伤害,原因是来自上一辈的幼稚和疏忽。除非经历这种对于他者的凝视,否则一个人的心智无法成长。 |
|
松松垮垮的开头,没想到步步逼人。绝望地指出了,“观看”是当代唯一的人际关系。而在观看的锁链之中,我们被迫遗失了重要的东西——孩子。李康生滑稽地把刀刺进体内,但那不正是确认具身性的唯一方式?
遗憾的是,结尾收窄了一点。本不必让父女关系闭环,而应该让小康沉重的无因的目光永远传递。 |
|
看得见,摸不着。 |
|
#金馬61觀眾票選 五部入圍片排名最後。窺與被窺,明明是懸疑片卻一股笨重,本片讓我回想起鍾孟宏《瀑布》時的恐(尷)懼(尬)了呵呵。前半段敘事還可以,從找到小孩之後就知道這部片要像阿嬤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了,不是涉及看錄影帶就是漢內克跟《愛情影片》⋯⋯ |
|
施暴者与受害者角色的转换,不同视角看个人的生活,一个“监视”主题下的故事确实有很多层面可以挖掘,但都不及最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留下的心理阴影大…不知道Lao Wu第一次开始跟踪Junyang,是不是只是因为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李康生真的是演技之神,Lao Wu是个太难太难演的角色... |
|
故事讲得太不连贯,故作姿态式的艺术表达看似高深,实则平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