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电影界对这类“旅行的法国作家x会说法语的亚洲人”的故事真是异常青睐,但叙事总让我感到有些东方主义的不适。比起于佩尔在日本,这部片最显著的优点是对男女主之间关系的朦胧处理,虽涉及秀荷的性,但刻画得很是克制,有种恰到好处的美。但其中关于身份与自我的焦虑,安置在突然出现的法国男子之上,太过简化,反而让主题变得狭窄,不太喜欢。最大的感触是无论一门外语说得再好,人还是在说熟悉的母语时最鲜活,音调乃至换气,都是人格的彰显。法语版本的秀荷只是一个无聊的chat bot,和我一样。 |
|
一如故事梗概所提及的那样,秀荷的父亲是法国人,所以当那名叫Yan Kerrand的法国男子到来时,观众会误以为他就是不曾出现过的父亲。正如故事梗概中的语焉不详、模棱两可,影片在两人会面的初期也营造着朦胧的氛围,所以当观众明确Kerrand只是一名普通的法国游客的时候,早已同秀荷一起坠入了她的恋父情结。秀荷对Kerrand的迷恋,究竟是因为后者本身还是因为自己那身为法国人的父亲,未曾谋面的迷一样的父亲?似乎有时她自己都不甚明了,对话中或有意识地将对方视为重新出现的父亲,总是表达出一些微妙的试探性的语句。她可能迷失了,就像餐馆里那个一直等待容貌修复的整容女生一样,再加之对方的艺术家身份,一些言行上的误导,于是她把对父亲的复杂情感投射到这个法国游客身上。然而一厢情愿的打开自己势必落得失望的结局。 |
|
没把小说那味道拍出来 |
|
女主细腻美好 vs 男主毫无魅力 |
|
对于故事的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但美术过于小资精致,和读小说时想象的束草不一样,它应该更萧瑟一些,所以自然而然,冷感也打了折扣。加入的动画部分加一星。 |
|
基本上是靠环境叙事,男女主间建立的这个脆弱的纽带是真的脆弱,基本上没有化学反应,全靠故事设置推着走。入戏的只有女主的男友和萧瑟的街道和冷空气罢了。 |
|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不知道原著对于这个法国男人是怎么设定的,反正电影里这位真的魅力不大,至少不要找一个有老年斑的吧。虽然女主因为没见过的法国老爸的原因,莫名对法国男人有特别的好感,恋父情结转移到这位旅行者身上,但是恋父并不是要真的爱上一个糟老头吧。找一个成熟又帅气的中老年男人演这个角色,会让这个故事更有可信度。当然了,最后知道被抛弃的真相后,应该逐渐会对法国人祛魅吧。在执念中迷失反而是个悲剧。 |
|
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好喜欢。可以说是对phantasm/幻象执念的深入刻画。噬人的爱欲往往产生于这种执念,非常强烈的attachment情绪又往往源自主体的投射。女主在这段无言的畸形单恋里投射的就是自己素未谋面的法国父亲,而看着电影默默流泪的我,在对他的obsession里投射的则是那个同样破碎悲观易感的自己。暗流涌动的情绪,厌食的身体,欲望的触角,都是通过穿插的动画笔刷体现的。tiff映后导演说,不想用自述,因为文字太articulate,一般都是已经处理过的情绪,而他想要表现女主更raw的感受。幻象太强大了,可以安慰我们对外在世界不可控的焦虑,也可以让我们产生自毁的念头和不可自拔的依恋。 |
|
!!最应该在电影节看得就是这种片了,还好没有错过 |
|
两人本来也就没有什么化学反应,法国男还一直是一副想要获得便利还努力避嫌的样子。 |
|
3.4 |
|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宇宙,但当我们试图理解彼此时,艺术便成为穿越寒冷的火种。 |
|
韩嘉玮和路边找来的老头子 |
|
【B-】国内所有青年导演应该刻烟吸肺的片子。 |
|
导演是法日混血,结果选择了一部法韩混血的作者的小说进行改编,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就非常具有国际化的意味,这种跨国互动逐渐成为电影彰显包容性的新趋势。还是把束草这座海滨小镇拍得挺美的,它的边缘性与衰颓感与记忆的主题十分契合,不仅有朝韩边界的博物馆这一记忆之场,还有业已消失的建筑、未曾谋面的父亲之类的私人化记忆。身体也是叙事的中心之一,全片多出现Sooha洗澡和做饭的镜头,整容话题的提出、同伴侣共寝时的不满足、料理从未被法国男子接受……她的身体始终处于得不到认可的状态。因职业的缘故,片中多次出现动画去表现女主角的心境,稍微能够联想到贾樟柯的《世界》,也算是一次对媒介的很勇敢的尝试。 |
|
我敞開心扉,你卻關上門。永恆的被遺棄的女性母題啊,太痛了⋯⋯原著作者是薩岡般的天才少女 |
|
#TIFF2024 远超预期!除了非常漂亮的画面和精致的配乐,还有颇为创新的线条动画,很难相信这是导演和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尤其是对 Eating Disorder 的关注,不管讲得好不好,至少让这个实际上覆盖很多人的阴影见了光,是外貌焦虑严重的东亚社会急需的议题。 |
|
很喜欢女主朴素的长相,而且在韩国要找到法语好的,就这样长相的演员最高档了 |
|
我只是个过客 |
|
#TIFF2024#感觉和原著气质相符的可能就是电影中的动画使用了,除此之外本片在叙事节奏和主题建立更像是一场mismatch导致的”雪崩“。不知道Elisa Shua为什么会同意男性编剧的改编,以及Koya Kamura作为日裔本身与故事中韩国女性复杂的diasporic经历的距离。女性的sexuality,和对于自己外貌与身份的复杂情感,似乎都被模糊成与母亲的隔阂,以及对于素未谋面的法国父亲的"迷恋",最终沦为另一场亚女对于西方莫名的daddy issue drama。纵使Bella Kim颇有灵气,也掩盖不了本片在创作中忽视细节而导致角色主体性的缺失。而电影里对于父亲/游客的法国背景过分强调,却只字不提cast一个摩洛哥裔演员而进一步problematize这种东方主义叙事的可能,不知道是种族议题在北美独有的特殊敏感性,还是这些法国电影人本身的迟钝与回避。 |
|
看完电影回看简介,原来是23岁的故事,那我理解她的沉默与稚嫩(尤其那场新年夜如同小孩般的破防的强加的高潮戏份)。食物,北韩,自我认同,家庭,亲密关系,恋父/缺失的父亲,异域等多种元素杂糅,不讨厌但并不喜欢,写得不错导得很好,但不是我的故事。在我眼中是典型的白人中心主义,绿灯横行的白男与在东亚传统中沉默的女性,上一辈的叙事也是如此。 父亲角色的投射可以用“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来回答,欲望的映射不妨说是法国文学在鱼腥味的束草无法栖身,而首尔是一个不整形生存不了的地方。 |
|
电影没有读原著时的那种沉浸感,也可能是没法把读者的想象拍出来。但画面,冬天,冷寂,蓝色,束草是美的。 |
|
明白女主人公恋父倾向,但导演对人物的塑造太欠火候了,完全没有说服力。法男这个角色更是被电影塑造成了个怨种不说,还是个完全没有感情的工具人。除了硬件像样,其他真的没啥可说的。 |
|
全片处于一种外部观看视角,恋父与远方不够细腻。在观影中主动脑补了小说文字,也许小说本就是如此。但比隔壁日本的西多尼强。 |
|
意境有了,表达的效果欠佳。因此连带着很加分的动画部分也只是营造意境,实体的议题和表达在我看来很模糊。 |
|
可以選擇的話還是更願意看洪常秀。 |
|
法国人应该会喜欢…为什么会说法语?因为大学读了韩语和法语文学。嗯,现在在旅馆当差,也蛮好。
看了很多批评但还是蛮喜欢,冬天、食物、法国画家、说法语的韩国女性、漂亮的眼镜和蓝色围巾,很美。 |
|
居无定所的女人,浪迹天涯的旅人,欲望的起始,无疾而终的轮回。针眼的窥探,指尖的温柔,永远找不回的父爱。说再见,在束草的冬天。 |
|
等太久拖着看完了小说,很薄一本,读完就出了片源,又拖了一阵才看完,原著作者本人的映射,寻求身份认同很困难,人很孤独需要归属,影片基调很舒适,意外地就接受了 |
|
感觉这其实也是一个私人的故事。但是淡淡的,音乐画面包括动画,都是那种淡淡的假装心不在焉的状态 |
|
前三十分钟还有四星质感,其他的也就是魏书钧水平 |
|
TIFF 24。实在是太棒了!!难以想象是导演和主演的长片debut,各个方面都很完美,本次TIFF目前看过最佳。用动画来展现女主的内心纠葛实在是再完美不过的选择,法国男开启了她的思考和她对自己身体的描绘,但这幅画是她的,这一切都是她的,和前男友做爱时手摸他的肩膀画出来的是她自己。女主的格格不入体现在各个方面,她的外貌她的出身她的性格她的文化,但她会飞,和那条飞鱼一样,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太喜欢了。 |
|
找了个平平无奇的法国男人来演本应该有神秘魅力的法国男人,好像又挺真实。这个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有魅力的男人啊,魅力都是年少无知的滤镜啊! |
|
还不错,但又因为是导演的处女座而自然产生的过大期待,看完有点失望。我始终没抓到那个可以触动我的点。一开始的感觉是女主的疏离感,是有一种困惑的,无论是面对男友还是那个frenchman都是复杂的,对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世自己的感情,都好像有一条线在浅浅勾勒。但最后是因为妈妈没有告诉她所谓的父亲的真相而崩断了。很奇怪。还有就是韩屋韩料韩服的文化输出拍得有些些刻意(尽管导演是日裔)。 |
|
原本前半段可以入我的年度十佳的 比洪常秀拍的好,那种生活的质感和没什么主题的日常。直到女主搬到副楼开始偷窥和企图进入画家的漫画,那种明目张胆和露骨的剧情显得太功利了。反倒是女主和韩国男友在一起的片段简直是我今年前五个月看到的最好的“床戏”(都没有漏点的),女主不自觉的抵抗规训和男生朴素的地域观和幸福观以及两人相处的自然远好过来自法国的“鲶鱼”。至于法国画家的存在和女主的父亲很容易让人陷入精神分析的无趣解读。电影的落点也很差劲讲了半天爱情和理想最后落在了母女和解上(也太好莱坞价值观了吧),不是说不动容就是没想象力。 |
|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小费在东亚「小超市」不一定好使,法国《旅行者的需求》也不一定能被韩国《追幸福的人》满足。核心问题在于,东西方两套价值观并不全通用,而双方人格化的行为对「幸福」画面的启发性想象(女友说)和描绘(女儿说)也(错位)不尽相同。法国男人想要买的「墨和纸」韩国女人们无法提供,母女俩甚至不清楚「幸福」是啥和在哪儿。所以,即便韩方(线上)愿同西方一道也无法做到(线下)同西方一道,即便女主(居有竹)愿同优秀传统文化一道也无法做到(食无肉)同优秀传统文化一道。而韩国「蓝色旅馆」在黑白漫画作家眼里既不是文化小布尔乔亚用于向上管理的自恋化妆间,也不是法国大叔级游客的幸福终点站,严重依赖「世界工厂」产业链的法国文艺生产者更不可能在韩国《束草的冬天》挖掘到幸福源泉——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
看网友短评“没拍出原作的味儿”,当然自媒体时代评论自由哈
但是到底是你根本不动电影的视听语言,还是其实你连小说也没看懂? |
|
没太看明白想说啥
里面韩餐蛮诱人的 看得好饿啊 |
|
喜欢anime超过电影。咱就是说这个爹是非得找吗。 |
|
少了小说里的冷涩,但镜头太美了,女主也挺符合看小说时的想象。 |
|
小说作者在开场部分客串了一个民宿出来的旅客。 |
|
#9.8TIFF24# 六星!!!!!!看了半小时内心就开始想疯狂大喊这是什么顶级文艺片啊!!!声音和线条动画设计实在太美,摄制、色调和表演都好得超乎所以,将韩国人和法国人的浪漫都以最tendre的方式轻轻揉进这座边陲小城的这季冬天里:Soaked in Sokcho,用浓墨画画,用刀片鱼生,描摹山之形。疼痛相连的东亚母女,再没回来的法国父亲,一顿顿饭里暗涌交织情愫。 |
|
本来就说不上喜欢原著,结果还原度真的有点太高了,看到一半甚至怀疑除了风景之外,电影多提供了什么内容吗?直到画面跳出几笔简笔画,终于想起来以前看的《琳达想吃鸡肉》,感觉画面终于有比文字更灵动的力量了 |
|
挺喜欢。关于身份的建立与他者,人总在窥视的时候确立自我,但最终留下的也只有自我。单面的孔洞,被画的蒸汽容颜,没有眼睛的像,近视手术的障眼法。 |
|
6/10 |
|
很美的冬天,很美的电影,喜欢这部对一些映射的处理。哎呀,想吃河豚鱼了。 |
|
3.5出彩的质感和情绪,故事说来老套,其实在那些对照的画面里,表达依然包含 |
|
法国白男老登那个傲慢的贱样子真想给他一拳 你们真的有人在意束草吗
好吧 周中去了一趟束草 稍微有点可以理解女主的压抑欲求不满和崩溃了 八点多基本路上就没有人也没什么店开门了 周中很多店说不开门就不开门 这还是6月份 冬天只会更寂寥 但其实法国的小地方也是这样的不过她没去过不知道就是了 |
|
韩法跨文化交流。水墨动画的加入让舔舐笔墨和勾勒轮廓的动作略生情愫,束草的冬天很冷,却抵挡不了对他的热情了解,挖掘,陪伴。你流动线条的背后是受到了谁的影响,这种神秘,又和我埋藏在心底从未谋面的法国生父相联,却被无情的幻梦假象揭露,叙事克制,情感投射,亲密关系之间的错位,以停留在束草而结束。
“束草的春天会更美,可是你不在这里了” |
|
3.5。没有书的冷清和寂寥,电影里反而有点温情,女主那么容易的就喜欢上了法国人,但书里感觉是想从法国人身上找到一点父亲的影子,更喜欢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