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洁而温情,理想化的 |
|
改编得挺有意思,是真爱 |
|
充斥全程充斥着波莱罗节奏的变形,但观看比预想中好很多。看完马上搜索:is Ravel asexual? 🖤🩶🤍💜 |
|
钢协柔板一弹出来差点哭昏过去,拉威尔突然的晕倒更是感同身受,谁没晕倒过呢?谁不想晕倒时倒在拉威尔的钢协柔板里呢?尊龙演得真好。 |
|
音樂的無情與女性的情慾。敘事一般,但角度很好,盡現溫柔 |
|
音乐和电影都很美。 |
|
烂 |
|
平庸到无聊了,蒙太奇也没有做好,要不是男主很帅的话实在是没什么好看的。 |
|
très beau, bravo Ravel |
|
完全把自己献祭给音乐的天才,对人生和自我的看法令人联想起齐奥朗,INFP看了很relate。在影院听交响乐体验特别沉浸,除了中途突然地震结果所有人的手机都在响,正好播到Ravel和女性性工作者一起弹琴那段,特别热闹有点超现实。男主是基莲和查拉梅的结合版 |
|
大多数的音乐天才传记片都是呈现激情四射的疯子 好少看到这种冷静专注宛如理工男的艺术家形象 兢兢业业地把自己的灵感火花记录下来🥸📝 (尽管是冲着Raphaël看的 但谁见了Doria姐姐的笑能不迷糊😵💫) |
|
清汤寡水的传记片,相当平庸 |
|
only Ravel lovers will like this one |
|
太平铺直叙了 |
|
拉威尔以及他最激动人心的音乐《波莱罗舞曲》,本来可以拍得很出彩,但被平庸的导演拍成了温吞水,加入大量情感戏,琐碎沉闷拖拉冗长,令人不断快进。直到最后波莱罗舞曲芭蕾舞登场和结尾拉威尔亲自指挥的演奏,才令人精神一振,顿时热血沸腾——真是不朽的神作!6.4 |
|
一星给波莱罗的音乐,第二颗星给Raphaël的颜值!真的是靠他的颜值撑完了这部电影。他虽然不高,但形体语言好漂亮,上世纪初的造型好适合他。但这个电影剧本太烂,演员除了他和Vincent Perez (long time no see),其他的主要演员真的选的不好。尤其他的前女友,那个女生完全不适合这个角色。花了很大力气去描述那个女生如何想再续前缘,但就是不解释为什么拉威尔如此柳下惠。取名波莱罗,但创作过程又描述的相当潦草,真的是浪费了这个题材和音乐了。也许拉威尔就是没啥电影性,那您就换个角度拍呗。哎 不说了 真的是。。。 |
|
8/10 ORD—VIE奥地利🇦🇹航空066 不愧是飞维也纳的航班 竟然有这么小众的音乐电影 一共去过拉威尔故居两次 一次19年 一次24年 24年暑假去的时候解说就提过这部电影 是有美化的成分 以前读过Misia这个书 其实不太记得她和拉威尔具体的纠葛了 反正艺术家+富婆这个组合经久不衰 这个艺术加工并没有抹去拉威尔的本性 所以拍的真的不错 去过巴黎郊外那个拉威尔故居的都知道那走廊/楼梯多窄 男主这身高比真实的拉威尔高太多 也帅太多 躺在那个床上略违和 别的还好 5次落选罗马奖 扎心了 配乐真的恰到好处 鹅妈妈四手和钢琴三重奏出来真是一身鸡皮疙瘩 |
|
3.5在電影院看一半全場因爲地震手機警報響起來……
那些太近的虛化背景的地方看得我頭暈,不會因爲是netflix的關係吧?不過最後那一幕那音樂還是忍不住起雞皮疙瘩 |
|
太无聊了第一次电影院看音乐电影都能睡着 |
|
1928年,舞蹈指导伊达·鲁宾斯坦委托毛里斯·拉韦尔为她的下一部芭蕾舞剧作曲。面对灵感的危机,作曲家重温了他的生活,并致力于创造一个普遍的杰作,博莱罗。 |
|
对Doria的好感在最近几部电影里消失殆尽🙄,不说另两位出神入化的女演员了,女仆都演得比她入戏 |
|
飞机上看的,男主有点过于帅气了 |
|
我们这一排观众睡得很香...怎么能编得这么无聊的,剧情里评论家叫拉斐尔往曲子里倾注点感情,我劝导演拍片也放点感情吧!最后的纯享mv还挺好看的(x 2.5星 |
|
2个小时有点长,一辈子单身的ravel创作了pavane和bolero之后就遇到创作瓶颈,之后的神经疾病也没有帮忙。最搞笑的alexandre tharaud在里面演了一个说尖酸话的记者。 |
|
一曲成就既往 |
|
一般 |
|
杜比Atmos影厅响起古典音乐和Jazz,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振动。 Ida好美! 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辽宁芭蕾舞团被誉为芭蕾王子的吕萌及伴舞随着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托起了在汶川地震失去左腿轮椅上的美少女李月,完成了她的舞蹈梦,令人印象深刻。 |
|
以前听过Bolero,但完全不知道背后作曲家的故事。电影后半段直接崩塌,乱七八糟哪都点到一点,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流水账都比它强 - - |
|
一开始看到这部电影的诸多差评,对它的预期并不高。然~观后感却让我大为改观。从画面美感到演员的气质,电影都展现出了不俗的水准。尤其是Raphaël的演绎,完美契合了Ravel的气质,仿佛他就是那个从音乐中走出的灵魂人物,感受到音乐与影像的完美融合。 |
|
-- |
|
这部关于钢琴家拉威尔的传记电影与我刚读完的《左右脑主仆之争》太契合了。拉威尔的创作轨迹和最后结局无不展示了艺术创作的契机来自右脑,通过左脑创作给予这个世界崭新的作品。拉威尔无疑是一个左脑极为强大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创作出节奏感如此均匀但又充满催眠的作品。他最后沉浸于左脑世界无法走出来也许也是左右脑无法平衡的后果。
影片导演显然非常熟悉心理分析理论。通过无数细节辗转分析了拉威尔的创作灵感来源、过程,以及本人对于作品一波三折的态度变化。尽管故事情节平淡,但是通过她的剪辑,仍然情节紧凑毫不拖沓,很值得一看。 |
|
平平之作,没有惊喜 |
|
平静克制,不讨喜,但不代表质量不高。中间过于平静的部分有点打瞌睡,但也确实遇到最近刷的许多片子里情感最浓烈的一个画面。也出于对波莱罗舞曲本身的喜欢,四星啦! |
|
拍得太一般太无聊了 |
|
听歌蛮好的 |
|
所有喜爱BOLERO的人都会想看这部电影,也只有因为对BOLERO的喜爱才会让他们能看完这部电影 |
|
上周才看了SSO的现场,这周就来看new release的传记片。不知是英文字幕半懂不懂还是片子本身的问题,前一大半只觉得松散而无趣。带着“Bolero这种神作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的疑问来观影只感到不知所云。但后面看到Ravel失智后终于认可了自己的作品,还是有点触动。最后的大MV就不用提了,只能说既然是拍Bolero的片子,片段适当放上几遍就很难搞砸😆 |
|
不如循环播放boléro两小时 |
|
看完只想说洛桑贝嘉的编舞太绝了,诚邀每个人看Sylvie Guillem的演绎 |
|
三月观于米拉波桥畔,原来拉威尔是一个需要时时独处的I人?法国人那些细腻的情感,得花多少心思来捕捉。 |
|
Very relatable |
|
睡着了 |
|
在电影里看到了一点导演自己的影子 |
|
ravel真是让我觉得如沐春风… |
|
一般般,但是拉威尔/演员的气质和我的米兰情人太像了,看到那段克制的表白还是泪目了一下 |
|
THE PROJECTOR |
|
kk |
|
飞埃及的海南航空片单里发现的,12小时飞行时间里断断续续看完的,乐曲演奏和舞女的艺术互相渗透,好美好优雅。 |
|
重复,再重复,推进,再推进,就像人生。 |
|
感觉想表达的太多了 没有聚焦在bolero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