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在美国这样言论自由的国家,真相依然可以被堂而皇之的掩盖,发动战争那么大的事儿也可以真眼说瞎话,那么在这么一个言论不自由的国家,所谓真相就更不用提了… |
|
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就是要追问原因和追溯证据源头的真实性,而不是做征服的嘴巴、宣传栏。在米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极少数新闻人清醒地坚守了他们的底线。他们的故事值得被看见。所以也不要看见NYT报道了就觉得该报道就是绝对真实的。Rob Reiner既是本片的导演也饰演了报业的小老板。可惜主角们的人物弧线根本不连贯,还是缺少集中描写的时间段。 |
|
S级题材,A级卡司,B级剧本,C级制作。 |
|
故事讲的很不错 |
|
1.译名什么鬼。2. Good journalism, bad movie.白瞎了这一众卡司。角色描写不连贯,女性角色尤其扁平。一堆自己感动自己的空洞台词,还有Jessica Biel那一段约会的伊拉克历史科普简直奇了。 |
|
媒体的真实故事 |
|
“你的政府每说一句话,你的任务就是去求证:是真的吗?”节奏沉闷了点,女演员戏太少浪费卡司,伍迪哈里森和小队长相性不错。 |
|
赶紧把Aaron请回来,重拍一遍。这部片子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具象的反派,都是虚拟的真实人物。 |
|
WK |
|
我每天看到的那些有图有影有证据的新闻都是真相吗? |
|
勉强及格。看睡着了。“几乎所有人都误解了,除了奈特-里德报业以外”。一家非主流媒体的主编和仨记者在伊战前夕,试图推翻官方对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推论。除了不多的影像资料跟战场画面,全片比较明显的电视电影级别的制作令人泄气,从911讲起的开场部分也显得凌乱破碎,几位主角一登场就抱持反战底色的怀疑论调,而且归根结底他们也并没有拿出什么令人信服的官方撒谎的证据,令人失望。但这个故事在中段开始变得好看些,主要是几位主演呈现了犀利、专注的新闻人状态(主编怒闯《纽约时报》,或者记者跟女友父亲、以及伊拉克流亡政客对线那段),至于他们的调查,首先是官方拿不出伊拉克核武器的相关证据,那么他们从各路相关人士那里取得只言片语的策略与喜悦倒也不失为看点。米拉和杰西卡·贝尔出演小配角,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家庭戏与爱情戏 |
|
作者可能恨透了布什,当一个作品充满了到结局都没有化解的仇恨可能真的就只是一团情绪而已。莱纳老了,70岁拍这样的片子,政治可能真的是老人最好的谈资,像一条证明自己紧抓着时代的钢链,人变成点缀穿插其间,不如他年轻时的片子。另一个感受就是没必要讲政治,真真假假瞬息万变,像热搜八卦一样无趣。 |
|
米拉在里面演了woody的妻子 |
|
一般,但基于事实改编的以卵击石的故事,我愿意多给1星。而且这事实还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影响着。 |
|
任何民主在民族主义和国家宣传机器下都不值一提。 |
|
好久没看到杰西卡·贝尔了,都快忘记了,虽然是部及格片 |
|
我同意人民有知的权利,但是我不接受台湾已经很自由了,只有你们被蒙蔽的说法。对,这不是影评,是在diss某人 |
|
飞机撞大楼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伊拉克战争的真相又是什么?除了主流观点之外,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不为人知的秘密?针对这两件事,我都听闻过不同声音。从舆论自由、新闻自由角度而言,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是幸运的,甚至是先进的,是进步的。真相只有一个。正义只会迟到,但从不缺席。也许就在几十年之后。 |
|
谁让你家有石油来,总得找个借口抢你家石油,阿富汗只有石头当然不去 |
|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好在世间总还有有良心之人 |
|
這次台譯總算比中譯好了! |
|
有题材,也有阵容,只是少了些厚重和琢磨。无敌哈里森的扮相在这部戏里总带了些轻浮。 |
|
演员阵容一点也不需华盛顿邮报 但是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过于执着于战争而不是民主政治 公民的权利只有在民主制度的庇护下才显得有意义 |
|
能有不同声音才是自由和进步 |
|
6.5/10,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了美国新闻工作者不顾风险,勇敢揭露美国政府编造谎言、为入侵伊拉克制造证据的故事。影片叙事流畅自然,却也显得有些平淡,主要人物更迭频繁,如同走马灯一般,缺乏戏剧性冲突。不过,反面人物倒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新闻中的布什和切尼。 |
|
#心~影# 每一个真相最终都是因为有人在坚持!片名翻译的真的是的一言难尽! |
|
节奏慢,情绪紧,所以依然会让你觉得片子很短。直到1小时20分钟左右,观众都还期待更大的高潮出现,结果在越战墙前面的一幕就戛然而止了,让人心里正邪对抗的情绪没有释放出来。但如果你能和影片人物原型这帮人所坚持的新闻伦理产生共鸣,以及,你能代入911之后,美国全民激愤的情绪和创伤,还是会有着相当不错的观影体验。 |
|
拥军疑政。 |
|
不知道有没有受到Spotlight(2015)的影响,同样可类比The post;电影很直接的揭露伊拉克战争错误的谎言,真实影像(包括布什、鲍威尔等)纪录就像是反讽:因为美国目前的战争还未结束。No offense的吐槽一句,其实我早就想说了,退伍军人协会这么有用这么有影响力,还不是拜这几场错误的战争所赐? |
|
6/10。在以生命为代价的宝贵决策面前,精英是否为民粹主义的狂热复仇情绪推波助澜,成为假新闻时代最尖锐的问题。新闻人之所以敢质疑政府,一方面因为有越战泥潭的前车之鉴,另一方面是避免平民读者犯错把孩子送上战场当炮灰,他们的信息来源也很扎实,总能从有操守的内部人士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譬如政策制订中流程的敷衍、预设立场的情报搜集,认为出兵是满足军工集团和地缘政治的利益。《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被刻画成与政客同谋的关系,以洗脑性文章见长,将专业精神抛之脑后。尽管美国电影不乏自我批判性,但这样的批判总是太晚,用越战纪念碑下老记者和坐轮椅的新兵相遇收尾,像命题作业般点题说教,以走访为线索的剧情平铺真叙、毫无悬念,实在找不出看点,仅收到一份威胁邮件的情况下,也没有表现出新闻自由要面临多大的压力。 |
|
关于媒体的多样、独立与自由的讨论。 |
|
工整顺畅/奈特里德 |
|
真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 |
|
节奏太快了,看的很刺激,中途用家庭爱情喜剧等等来调节,但是用一个战后军人来做线索穿插这个设计显得平庸。题材可能并没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点,如果能讲多一些,瞄准多一些在权谋斗争而不只是聚焦在一个新闻自由上可能会更震撼 |
|
剧本不错,结构工整,事讲得清楚明白。角色虽多,各有特色,没白请一众名演员。 |
|
要说虚伪和无耻没人比的上美国政府了,最可怕的是它看上去这么美好,不像某政府,频出昏招,连表面文章都做得那么拙劣。 |
|
什么?这是什么结局? |
|
有些底线我永远不愿意打破。 |
|
典型的白左反战片。出兵伊拉克无疑是正确的决定,只不过找了一个糟糕的借口。铲除邪恶轴心国,保护以色列,在中东输入民主,这就是战略目标。找什么借口就不太重要了。 |
|
不会发生在天朝 |
|
政治真相往往并不重要,政治利益才是贯穿始终的红线,但总有一部分让正文府“讨厌”的人在试图彰显正义和勘校错误,我们称之为民主。 |
|
闷声发大财的道理伊拉克没有参透,杀身之祸情理之中。历史真相需要时间才能浮现出来。 |
|
sb哪国都很多啊 |
|
好题材好卡司 不该只拍成这样 |
|
非常电视剧质感,除了题材,其他都不太行。与《聚焦》和《华盛顿邮报》对比,高下立见。 |
|
又是911相关的,不喜欢看了。 |
|
万一本拉登真的在阿富汗呢,所以不能打,因为没什么打的,一打就结束了。所以,伊拉克必须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必须打。挺严肃的片子。 |
|
浪费了这么赞的女性角色卡司 |
|
看此片正值香港的暴乱频发时期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扩大歪曲事实 对于港独的事件采取双标报道 正和此片所表现内容遥相呼应 相信一段时间后 自然真相大白于天下 说谎和用心险恶之人必然被钉在耻辱之柱上! |
|
金句颇多 以及这种情况,电影要向拉姆斯菲尔德付版权费之类的吗?毕竟是一段流传甚广的绕口令表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