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3的十五年后,犹太人再次被奴役和种族屠杀。。。。 |
|
prologue部分精彩绝伦,story部分直接拳头硬了……故事完全没说服力就算了,还加了个《蒙骗》式的异域妖妇???在把电影当教化媒介的事上CB比格里菲斯还是差点意思,对比《党同伐异》更说明了剪辑的重要性= = |
|
出埃及记很壮观。但后面的现代部分说教气过重,叙事也不够细腻……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84242451/ |
|
1920排成这样就该给5星 |
|
说教三段式。看的是一个带有评论音轨的版本,挺有意思的。这个片子诞生于一战之后,而五六年导演的自我翻拍作诞生于二战后,对教条性的所谓秩序和法则的呼唤相当有时代性了。 |
|
当初派拉蒙做民意调查,很多人希望圣经故事可以作为影片题材,塞西尔经过思考拍摄了《十诫》长片,这部是默片版本,取材圣经旧约和出埃及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圣经故事改编的长片,第2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宏达的场景和特效在1923年可谓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那种特效和场景看得我匪夷所思。真正的epic。 |
|
我和大多数想法是反的,我认为后(大)半段伦理故事精彩至极,出埃及记的艺术效果自不必多说,伦理故事也有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巧思,轰然坍塌的教堂,佛堂中的妖女,海上逃亡的浪子,但现在看来电影的道德观还是略让人觉得怪怪的,太严肃难以令不信或不深信教的观众完全喜欢,改编下可以把恶劣的犯罪换成无关痛痒的小毛病(当代电影中不乏小混球闯祸连连的温和的喜剧桥段),或给罪人迷途知返的机会,这样即使最终还是个宗教教化的主旋律故事,也没有不信教者永不超生的刻薄 |
|
分为两部分,出埃及记的圣经故事(50分钟),现代家庭爱情戏(86分钟)。埃及法老壮观的宫殿,600辆奔跑马车,大制作大场景,前可直追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后可媲美朗的《尼伯龙根》。摩西劈开红海,火墙隔开追兵,空中连续炸出十诫的文字,特效水准之高令人赞叹!
现代部分,格局相比前半的宏大格局是有些落差,不过二男追一女的情感关系叙事还是可圈可点的,巨大教堂的外部云梯和墙体塌落同样营造出令人胆寒的视觉奇观。
稍嫌美中不足的是结尾的安排,过于强化信十诫得保佑,不信者遭报应的观点。 |
|
倒放的分海把我惊到了,但能感觉到默片时代的戴米尔对取景摄影剪辑这些都没那么好,横向比对同时期格里菲斯可以显出。 |
|
黑白默片,没有看下去,安慰一下自己(有机会静下来再看),SJBD收录。 |
|
the only epic movie i acknowledged |
|
#史记# 正式本片为1956年版本的成形奠定了基础,这与今天拍个短片再找投资拍长片比起来是多气贯长虹的手笔,不愧是派拉蒙的祖宗哇!即使这最初的版本,分隔红海的刹那亦震撼心眼,同时导演还深谙性与暴力史票房良药,并借圣经题材躲开了海斯法典,塞西尔戴米尔是电影迈向工业的天使轮推手! |
|
塞西尔·B·戴米尔的1923年版《十诫》,他自己在1956年还有一个重拍版本。鉴于戴米尔是一名擅长拍史诗片的电影,我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也是部史诗片。前50分钟的出埃及记和摩西授诫确实拍的壮观,特别是“分红海”的顺拍逆放的手法在特效史上也是留下一笔。没想到50分钟后居然转成了现代故事。 |
|
完全没有想到这么完备了,后来电影有的元素基本上在这里已经齐全了,而且有很多镜头很震撼! |
|
在自己的影片受到一些审查团体的攻击时,地密尔的反应是把同样充满色欲的情节剧和宗教主题结合起来。 |
|
这场面和特效 分红海配了“新世界” 整个人都震住了 |
|
没想到《出埃及记》只是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则是关于十诫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很好奇如果是按照格里菲斯《党同伐异》式的平行剪辑来拍会是什么样 |
|
如果能像党同伐异一样将古代故事和现代故事交叉剪辑在一起那就有意思了,不过那样也就不是戴米尔了,这样出埃及记一段现代犯罪故事一段割裂的太厉害了,更像是两部电影。不过即便如此这部电影的可圈可点之处还是相当多,大场面调度,超越时代的特效,在56年的重拍版中不少精彩场面就是完全照搬。 |
|
Nita Naldi居然被Cast为一半法国一半中国,Duh,所以我关心的是,这个可无可有的角色究竟是不是麻风患者 |
|
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是推动电影业向工业化转变的影人之一。影片缔造了当时最大的电影布景,重建了18英里长的埃及古城;展示了大场面和使用华丽技术的可能性,圣经中劈开红海的特效,巧妙将两块明胶被水淹没的过程倒放。戴米尔知道性与暴力是票房良药,用圣经故事和道德故事来避开当时严格的海斯法典审查。 |
|
Musée d'Orsay |
|
教化意义,每分钟一个字幕画面可太影响观影效果了
|
|
前半段特效有亮点,后半段现代戏就完全不行了,尤其是用十诫的内核来拍现代戏,明显用交叉剪辑更好,现在来看观感就很割裂 |
|
后面居然还接了一段现代部分,有点意思 |
|
和基耶斯洛夫斯基没关系。 |
|
看的8分多钟的上色版不知道全不全,1923年的 |
|
想看1956年版的结果看成这版,影片使用的是默片时代经典的故事叙述方式,前50分钟所表现的场景是《旧约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后86分钟则探讨了片名“十诫”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前后两部分虽有割裂之感,但101年前的电影现在看来还是震撼。 |
|
尽管我对圣经故事并不感冒,电影中关于宗教的部分也没有引起我的兴趣,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都非常漂亮。
前半部分宏大的出埃及记神话特效配合上后面一段教堂坍塌还有暴风雨里的孤舟,如果当年有奥斯卡最佳特效奖的话,本片必然会是当年的最佳特效。
而被很多人诟病的现代戏部分,其实看下去也非常有趣,角色的复杂度,人心的善恶,光影的设计等等都很优秀,在1923年能拍成这样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
|
特效惊人,其他没了 |
|
SJBD 50 |
|
电影史课。我觉得我以后肯定不可能再找出来自己看了…… |
|
好莱坞20年代大预算电影。西席 地密尔。派拉蒙。当受到审查的困扰时,将同样充满色欲的情节剧与宗教主题结合起来。有着巨大场景和豪华的服装设计。无资源 |
|
中途突然转成了现代剧我是没想到的,现代部分对应的解构不算非常高明,毕竟整个主题对于非宗教背景的观众来说还是有点隔路,不过对照着1956年的版本还是挺有意思的。 |
|
如果只拍“出埃及记”这会是一部美轮美奂到叫人敛声屏气的史诗吧。后面的“现代”故事讲得就有点干巴了,虽然拍得很漂亮。 |
|
由两部分组成:
①出埃及记。
②现代戏:一个年轻人嘲笑道德、打破戒律的故事。
浩大的拍摄工程,动用1600名工匠重建了18英里长的埃及古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影布景。
导演为了呈现劈开红海的场景,拍摄了两块明胶被水淹没的过程。随后使用倒放制作一种大海形成两堵墙的效果。 |
|
宗教电影的核心不就是让信者更信,融入性喜剧,两者都不见得多对女性友好 |
|
劈开红海和摩西十诫特效简直和九十年代连续剧无异 |
|
圣经随便撕下几页我就可以拍出一部电影——塞西尔·B·戴米尔 |
|
视觉交响乐 |
|
蓝光 |
|
20年代电影太好看了 |
|
美国商业大片,特效大片,100年后的那些指环王,权利的游戏,也不过如此了。关键是人家这特效比咱们的西游记都做得好啊...虽然深度不足,但是的确有让电影进步的东西,工业上,那个染色,也非常牛逼,染得真的跟彩色片一样。 |
|
特效剧情俱佳 |
|
影片分为两段叙事,前段的出埃及记给我很大震撼。虽然是接近100年前的电影,但场景规模之大,群演之多。其中的特效场景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在那些年代来说应该是相当震撼。但后半段的现代故事拉胯了整部影片。可能导演是想多表达一些东西的,但中间的平衡点没有找好。 |
|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正直。 |
|
100年前的电影,仿佛包含了之后所有电影的灵魂。 |
|
重拍版确实是比原作更胜一筹的 |
|
前五十分钟出埃及记,是母亲讲给两个儿子听,一个很虔诚一直当木匠,一个不信不遵守,三年后不信的包建设工程成为富人,然而迎来悲剧。一百年前的电影,也并不无聊,需要阅读屏幕上文字就像一种文本体验 |
|
说是一个宗教电影,但事实上西席·地密尔还是放不下他自己早期“白色浴缸”的奢靡情愫,在许多个劝诫人们不要沉迷声色犬马之时趁机大肆渲染了一把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更加华丽。整个故事基本上按照圣经“出埃及记”,完整戒条的影像再现,其中分开海水的那个特技在那个年代简直匪夷所思。 |
|
默片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猜出埃及记只拍了一小时不是导演初衷,而是技术条件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