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金发家族 Blondie (2012)

    最近更新: 2025-04-16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Blondie.2012.SWEDISH.1080p.BluRay.x265-VXT[1.37GB ] 详情
      Blondie.2012.SWEDISH.1080p.BluRay.x265-VXT[1.3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londie.2012.SWEDISH.1080p.BluRay.x264.DDP5.1-SbR[10.76GB ] 详情
      Blondie.2012.SWEDISH.1080p.BluRay.x264.DDP5.1-SbR[10.7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londie.2012.SWEDISH.1080p.BluRay.H264.AAC-VXT[1.67GB ] 详情
      Blondie.2012.SWEDISH.1080p.BluRay.H264.AAC-VXT[1.6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Blondie.2012.SWEDISH.720p.BluRay.H264.AAC-VXT[1.06GB ] 详情
      Blondie.2012.SWEDISH.720p.BluRay.H264.AAC-VXT[1.0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暂无简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1 IMDB 6.0 HD高清
      Le streghe
      1967
      喜剧片
      意大利

      女巫

      Le stregh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三星半;女主贯穿的系列短片,以讽谑、荒诞的喜剧风格为主;最好玩的是德西卡之家庭主妇脑海剧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帅极;最喜欢帕索里尼之谬先生&谬小姐,恶搞路线,趣味十足,花花绿绿的童话寓言覆盖之下是“死生都一样”的主题。
      • 全片最重要的主题大抵是——展现Silvana Mangano的性感与美。其实,每一个小故事拆开来看都挺有意思的。最爱De Sica的una sera come le altre。
      • 20171027资料馆维斯康蒂回顾展重看 LV/PPP/PB段落
      • 年轻贝格打酱油
    • 豆瓣 8.0 IMDB 7.6 HD中字
      La vérité
      1960
      剧情片
      法国

      真相

      La vérité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就憑這片,BB演技完爆MM。2.兩方律師目的都是在掩蓋真相。3.階級文化現實鴻溝,那一絲絲的優越感,正如你有你的古典樂,我愛我的古巴恰恰舞。
      • 每看一次我都要感叹一次,BB那茂密的金发实在令人生羡,这部里她又光腿跳舞了,唯有她的生动与法庭戏形成鲜明对比,支持人看下去。
      • 法庭戏穿插大量回忆,面对一场由爱情引发的悲剧,庭上不同的声音说明了两代人在性观念上的差异,BB歇斯底里的控诉给衣冠楚楚的虚伪者一记响亮的耳光,那句“我们只是没有同时爱上对方”令结局更显悲凉。
      • 亏我认为你是生命奇迹,BB的质问振聋发聩。
    • 豆瓣 7.2 IMDB 7.2 HD中字
      Medium Cool
      1969
      爱情片
      美国

      冷酷媒体

      Medium Coo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既是对美国当时社会生态半纪录的影像志,也是对媒体行为本身的强大反讽。男主角一开始就拍摄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而且他完成拍摄之后才叫救护车),结尾他却成了另一场严重车祸的受害者,成为了被拍摄的对象。前后两次摄影机丝毫不介入事件,保持了真实但却冷酷和无作为到令人发指,这样的真实有何用?
      • 比起所谓媒体冷酷的主题,仿法新浪潮的技法,这部伪纪录片更像在讲美利坚政治狂躁时代大潮中的“女无所依”。斯科塞斯电影熟面孔弗纳布鲁姆饰演的女主人公艾琳,老家教书的知识女性进城后却不被承认从教资格;对儿子灌输男人一家之主女人只是陪衬思想的前夫抛妻弃子不知所踪;与媒体从业的男主邂逅仿佛一见钟情对了心境谁知最后……三星半
      • 故事不强,更多是为了串起社会运动实录,角色在其中游走达到虚实结合。对媒体在事件中的位置亦有犀利讨论。最后的镜头对准观众,难怪中间还提到《轻蔑》。
      • 有意思,又是真实和虚幻界线模糊的片子(最后黄色衣服的女主角在暴乱的人群里走真是带感),动荡不安的芝加哥。对媒体人的讽刺很犀利,开头结尾的对应以及——最后导演现身,把镜头直指观众!酷!
      • 4.5. Past and present, fiction and reality, the personal and the social.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 黑女人拦住门说,下面来讨论一下我想要的;枪店老板声称怎样用枪是个人权利;摄影师觉得单位电视台正变成暴力研究专业机构;10岁的小男孩在枪和鸽子中间选了后者,“我从不偷窃”,他愤怒的喊到——他长大后一定会没事的,但这个社会却没有一点变好的迹象。People say in a big country dreams stay with ya, well I don't want those dreams.
      • 电影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平衡客观观察和主观参与 后半部分的实验是好莱坞梦工厂流水线的反转 和GIMME SHELTER一样有历史保存价值
      • 影片由车祸开始,又以车祸结束,最后一个镜头里观众们凝望摄影机的镜头,除了黑暗还能看到什么?影片里借助各个角色的口,抒发了很多对于媒介的思考,电视是什么?摄影师的ethics是什么,记者需要保证被采访者的安全吗?可以和警察分享视频吗?采访是变形剥削吗?新闻是真实的吗?还是电视台的propaganda?影片里的许多纪录片式片段捕捉了美国60年代末期的社会运动,越南战争、种族平等等等。总之,这部片子包含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是一个社会时代巨变之下,社会观点碰撞而出的杰作。
      • 虚构的人物在实际的环境中,参与和目睹了整个媒体拍摄下的事件。以男主的记者身份直接控诉了媒体与国家机器勾结,侵犯民众隐私权利的真实情况。女主尴尬的居住工作环境让人感叹贫民区底下如黑人的歧视,从没被真正重视。2020-12-13重看。讽刺电视媒体对边缘社群及个体的利用,虚伪的包装下是利益的收割。摄影机记录者和寻子不得的母亲的车祸是残酷世界的写照。影片的手持摄影和纪实手法的契合度确实高。
      • 没有影像记录的故事,只有故事记录的影像。
      • A bizarre, yet sentimental glimpse into the 60s.
      • 看了近两个小时的版本 收尾呼应烘托媒体cool的伦理主题 主角可以被看作是一个hot的与冷媒体不合的温情人 68芝加哥与美国给足了庞大又极富历史意味的群众背景 电影以男主为线索深入68年的芝加哥将自己深深扎进那个躁动与反叛的年代生活 在大街小巷贫民与政治精英社会问题与流行文化等等的纪录影像中饱和
      • 作为故事片结构很松垮 人物建构也完全不够 作为伪纪录概念尚未成型的年代 本片的姿态在真实与虚构间摆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意义好比娄烨在拍出某片的时间提前十五年 摄影机的“在场”以极其反动的姿势伫立在电影评论的盲区 抓住了嬉皮年代的最后一抹亮色
      • 仍然记得当年看的时候说带给我的那种基于真实性以及现代社会的焦虑之中的,可以直击心灵的震撼。重看的时候,因为她在真实性方面反映的部分缺失以及自己思想的逐渐变化(也许是进步)在后期俨然少了不少趣味(对比奥逊威尔斯的电影赝品来说,尤其如此)使得这部电影我只能给个四星了。如果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再多做些调整的话,应该会更好,不过这样的话,独属于他的邪典气质,也就没有了。
      • 出乎意料的好看 与一般伪纪录片不同的是 纪录片形式的片段均取材真实 主线故事穿插于其中 让观众身历其境 与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融为一体 本以为结尾导演会让主线故事变得温情以平衡暴动带来的冲击 结果摄影机转向观众 medium cool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被害人和冷眼旁观者可以是同一人
      • 勉强及格。手法上有很多致敬并受新浪潮影响的地方,《蔑视》和贝尔蒙多等等乱入。故事比较弱,能称得上故事线的就一记者的职业挫败以及他跟一个单身母亲的感情推进。重点还是串联60年代混乱的政治世相,临场感比较强,但是也没揪住什么大事件,音乐和摄影环节都不错,反思了媒体客观,也有煽动性。
      • 虚构和Cinema Verite缠在了一起,不时出现镜头里的人物与摄影师和导演直接对话的情况。女主角穿着小黄裙在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的暴动人群里走动的样子还挺美的说。
      • 看完了才知道背景是真的-09/22/13@Regent Square Theater
      • 虚构故事卷入现实洪流的概念很不错,也能理解导演与当时所有人一样都在混乱的时代面前迷失。问题是前半部的虚构部分编得也太他妈的没劲了,一些对戈达尔技法的模仿也很失败。看过这些蹩脚二手戈达尔之后才能更真切地觉出戈达尔本尊的好,他在叙述和议论之间的流畅转换和相互平衡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学来的
      • 最后的20分钟是本片的精华所在,美国“直接电影”运动和美国“新好莱坞”运动的精髓,手法和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记录片和剧情片的边界被模糊了。ps女主有撸点~
    • 豆瓣 8.3 IMDB 7.1 HD中字
      The Whales of August
      1987
      剧情片
      美国

      八月的鲸鱼

      The Whales of Augus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时间在水面上轻轻划过,黑白转瞬彩色,年轻不再,宁静优雅地老去;偶有争吵,也有对将来的担心,链接彼此的纽带是共同的回忆;诸多场景无形中对称现在和过去,时间隐形的力量;特别喜欢这些老人小小的执拗,果敢的坚强,喜欢被微风吹起的窗帘和窗口的摇椅。
      • 真是部太怀旧的电影了,莉莲.吉许,贝蒂.戴维斯,文森特.普莱斯,小哈利.凯瑞,在80年代的电影中看到这些人的面孔很难不回想起当年太多的电影画面,戴维斯那飘逸的长白发是在向吉许那部默片风致敬吗,还有小哈利,我知道导演安德森很喜欢福特的电影而小哈利就是福特的好朋友哈利.凯瑞的儿子
      • 电影名字骗人。。水里动物连个毛线都没看到,讲的是小岛上一堆老人的寂寞故事。两个寡妇姐妹老太太一个乐观向往美好生活,另一个瞎了对生活失去希望刻薄,两人有一些小矛盾但又姐妹情深,俩人和另外一个胖胖的朋友穿的衣服都好漂亮!!还有一个俄罗斯绅士老爷爷,都很有型
      • 当贝蒂戴维斯和莉莲吉许的手握到一起时,影史都要为之颤抖的!
      • 我要是告诉你丽莲·吉许比《火车进站》还要大两岁,你会不会很惊讶
      • 本片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没有扣人心弦的明争暗斗、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没有大起大落的荣华富贵。也许到了衰老的阶段,一切真的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 79高龄的贝蒂•戴维斯和84的丽莲•吉许
      • Lindsay Anderson在主題處理上止於溫情,未能深入,頗為可惜,導戲與情節經營上也沒有榨出兩尊影史傳奇的能量,不過兩人水準演出足令電影立於不敗。另外,開場年輕片段既老套也彆扭,演Libby的一點都沒有Bette Davis的殺氣,且電影最後還放了年輕照,致敬意圖可以理解,但還是突兀。
      • 八月夏天的缅因州,莉莲吉许+贝蒂戴维斯
      •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 八月盛夏的清寒,人生终点的仓促和优雅。予我以岁月,我能否拥有天鹅羽毛般纯白圣洁的发丝。不如等我也能从容地凝望时光,拥有陪伴或是孤身一人,再看一遍这电影吧。或许到了那时,我就能看到舞动的鲸鱼。
      • 标签还是打了老电影,电影里追忆时光的逝去,而几位演员本身也是一种黄金时代的逝去,忧伤又美好。莉莲吉什,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好想看她的传记。
      • 光是名称我就好喜欢,这类型的电影感觉不是很多,但我很喜欢
      • 一部很特別的電影開場還是妙齡少女的兩姐妹慕然回首已過半百 相依相伴數十載 主演是默片時代和黃金年代都極具代表的莉蓮吉許和貝蒂戴維斯 特別喜歡這個溫馨的小屋 吉許晚年看著好親切
      • 终于看了这个电影了。在开始变凉的八月看真的非常适合。丽莲吉许在九十多岁还少女感十足,还有贝蒂戴维斯天鹅般的长发也完全不比我很爱的《夜合花》里逊色。我也好想有个乖僻老姐妹啊!
      • 活化石.前重看修复版《秋刀魚の味》
      • "Photographs fade. Memories live forever.""Alas, Mrs. Strong, memories can fade, too."八月的鲸鱼,逝去的一切。结尾没有看到鲸鱼,正如我们再也看不到默片和40年代好莱坞经典片一样,不过you can never tell.
      • 一首老年挽歌,如同回忆那般美好,执手相伴,一起看八月的鲸鱼。非常美的一部电影,感谢贝蒂和莉莲在晚年贡献了这么令人回味的影片,文森特普莱斯老年时依然这么有风度~
      • 优雅了一辈子的人,每个年龄段都拥有熟悉自己的美丽。4.5
      • 文学气质且静谧的美,感动悄然而至,一切都是美好的···包括那平静的怀念,虽然带着浓浓的思念与淡淡的悲伤,但是这样的一切才是最好最好最好的······
    • 豆瓣 7.3 IMDB 7.3 HD中字
      Raining Stones
      1993
      喜剧片
      英国

      石雨

      Raining Ston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0/10】肯-洛奇的电影真扎实。没有虚情假意,非得很纯粹的人才能拍出这种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大银幕不会骗人,虚荣以及耍小聪明只是自欺欺人,毫无意义。
      • 四星半,开头杀羊的镜头之后切到了教堂,结尾鲍勃误杀之后直接去找神父,结果是都不能指向任何出路,除去黑了一把宗教,这一部是肯洛奇当代社会批判作品里各种视角把握相对最均衡的,既铺展开了社会卷轴,又拿捏准了人物情感,二者相互映照且不矛盾,这是因为肯洛奇真正关心他的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
      • 肯洛奇是毫无疑问的大师,但编剧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电影的政治批评深度,吉姆艾伦作为一个托派编剧很多时候显得过于怒气冲冲争吵不休;但这部石雨或许是他们俩合作最好的一部。“醒一醒吧!我们作为工人的每一天,都要面对巨石之雨从天而降,没有一刻喘息。上帝?他们此刻正需要你去信仰这些,好让你悲伤无助只会祷告,忘记怎样为自己去战斗!” 主角怎样看都不像传统电影中纯良无害、乐于助人的基督徒:他失业,只能坑蒙拐骗甚至借高利贷只为女儿能漂漂亮亮地参加圣餐仪式,绝无余财可以帮助别人,更无法用信仰来说服女儿,最后还不幸遭到命运的无情捉弄。吉姆艾伦批评了不仅仅是宗教的麻痹性,更有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的闭塞和自怨自艾;结尾尤其好,他得到了宗教的救赎吗?不,他和观众一起,陷入了更深的困惑里…
      • 鲍勃的语速太快以至于汤米看起来不那么蠢……剧本其实还不错……不过似乎搬上了银幕就没啥大感觉了……
      • 肯罗奇太了解Cool be生活了。
      • 最喜欢的一段反而是开场不久后Bob在酒吧里卖羊肉时folk mate love lads不同称呼的转换。亲切自然。肯洛奇是真的爱他拍的这群人。
      • 凭借令人愉悦的出人意料的结局和贯穿始终的敏锐特征,《雨石》是对处于绝望边缘的工人阶级生活的有趣观察。牧师谴责导致鲍勃这样的家庭陷入困境和债务的社会力量,并果断地烧毁了坦西的债务簿,并建议鲍勃不要报警。他的行为反驳了吉米的观点,并表明宗教可以支持社区改善他们的生活。与他后来的大部分电影一样,洛奇在拍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即兴创作。演员们每天都会得到故事大纲和几页剧本。由此产生的即兴表演被拍摄下来,但后来被删掉,直到只剩下剧本对话。这种方法促进了他的作品中在工人琐细日常生活下对喜剧性时刻的发掘,以及对他们方方面面的认同。考虑到这种对以暴易暴的辩护从六十年代《如果》等影片之后就已经罕见,洛奇本人的左翼态度中的天真、自发和与社区联结、与资本主义批判的总体框架相关的方面,增加了他的思想的连贯性和柔韧性。
      • 片子本身比较闷,加上字幕不好,看得我犯困,不好评价,嘻嘻~~
      • 肯洛奇对穷人的爱,是隔壁热心老大爷的爱,看你肚子饿给你送土豆。 达内兄弟对穷人的爱,是冷眼房东的爱,装个监控看你吃土豆,催房租却不赶你走
      • 非常敬佩老爷子这种杠到底的左棍态度,宗教和法律都要为无产阶级的浪漫理想让步,某种意义上看有点像社会主义里的哈内克。总之耶稣来了都不好使,肯洛奇说的。
      • 像肯洛奇、迈克李、达内兄弟、考里斯马基这样的导演,在我们这里为何付之阙如?国产电影的银幕上,太多编造的痕迹,太多虚伪的臆想,我们真的太需要肯洛奇、迈克李这样关注平民阶级的导演,这才是一个公民社会的良心。
      • 2014-2-13肯洛奇在柏林的“加冕仪式”。他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帮助底层人民。当晚选择放映《石雨》,完全是因为只有90分钟比较短。困但感动的一夜。
      • 7.7 又是底层人民破事合集,不过显然宗教元素更多,圆满结局,但其实并不美满,对吧。
      • "When you're a worker, it rains stones 7 days a week." Ken Loach的《罪與愆》,人道憐憫的。神父 vs. 左派人士。男性自尊。
      • 偷羊的那一段特别喜欢,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英国人陷入贫穷还可以去福利机构借一把工具赚钱,而中国有“福利院”这样的机构嘛,有教堂这样的“救人”的场所嘛。回到电影来说,穷人穷的原因是他们太善良,肯.洛奇对底层人有细致入微的剖析。
      • 一面是場景和情感的發於自然,一方面是精巧設計的情節和結構,Loach追求特別的質感,這個時期的片都是好看的,手法和文本是相得益彰的。
      • 头一回看不那么惨的肯洛奇电影,有爱,有苦,都是这样挺过来的。这位神父不太冷。★★★☆/7.1
      • 对比最新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肯洛奇拍底层人物的方式没什么太大变化,除了属于特定年代的社会背景和职业现状,经济/生活问题构成这些影片的情节张力,包括吵架、伤人在内的经典暴力场面体现了洛奇的战斗姿态,温情和适时的幽默是亲近观众的技巧,印象中,肯洛奇总会构思一个让人难以预料的结局,比如这部片子,最后的警察并不是来抓捕意外杀人的男主的,而是通知他们找到了之前丢失的车子,女儿顺利完成了她的圣餐礼,结局还是充满感动的。
      • 一直在找 Kes 里的空灵与颜色,只找到一些边角料。
      • 顶硬上!你看,教堂果然还是有用的!
    • 豆瓣 7.2 IMDB 6.8 HD
      Epizoda u životu berača željeza
      2013
      剧情片
      波黑

      渺生一页

      Epizoda u životu berača željez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前面很平庸,結尾纔有亮色,很切題---這一頁在借了保險卡,砸了車以後翻過去了,一家人似乎高高興興迎接下一頁。誰知道到時候能不能翻過去?
      • 2018柏林电影节举办过程中传来一个悲伤的消息。2013年的柏林影帝、波斯尼亚非职业演员Nazif Mujic在贫困中去世。5年前,他在“渺生一页”饰演了作为采铁人的自己,但影帝的光环很快褪尽。为了抚养三个孩子,他卖汽车、卖奖杯,身患重病,他买了张巴士票想重回梦幻的柏林,但未及出发便在凄凉中去世。
      • 唉。这是电影吗?这是人生。
      • 电影真实到不像电影而更是生活本身,伪纪录片式的手提摄影记录了底层人物的贫穷与困苦。全篇没有配乐,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是姿态在冷静观望,让我看到了达内兄弟的影子,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一直是我的最爱。
      • 没那么多峰回路转 别奢求雪中送炭 生活的根基如同镜头般摇摇晃晃 这是真实 用和粉饰过的影像呈现撕破脸皮的方式 无主之地后更激进的电影语言 塔诺维奇寻求的是普世的现世诉求。另外 好爱这中文名。
      • 当面临困苦时,这个世界反而更加冰冷、残酷。底层人民一场病就能轻易摧垮,唯一能做的就是坚韧的活着。导演纪录片式的表达,不加修饰的现实场景呈现不会合一些人胃口,没有天降好运,也不会路遇贵人,这就是真实的贫苦人民。就像有人说这海报好看,看了就知道这是泣血的控诉。
      • 琐碎的真实,隐忍的苦难。翻过这一页,那下一页呢?
      • 中文名翻译的真好,准确又富有意境。这是一部一直在做减法的电影。时长上不过70多分钟,叙事和情感却都囊括其中。手持摄影和纪录片感都使这一页人生更为飘渺。只是过于冷静和平缓会使电影真的成为浩渺光影世界中的小小一页。
      • 真实到让人心疼、尤其是影帝戏里戏外人生的互文。。。太难了太难了。。。电影真的可以改变世界么?
      • 2.5 名字太诗意内容太现实和平淡,脏乎乎,anyway正能量。
      • #5600. 塔诺维奇补番完成。[想看2013-02-17]。非职业+(伪)纪录片手法,波黑战争创伤+罗姆人问题。三个奖(评委会大奖+影帝+天主教人道精神)确实给多了……可能墨镜王就好这一口吧。雪景拍的确实不错。男主角的结局好悲惨(演了这部戏根本就是害了他吧……)。
      • 波黑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 3.5上帝为什么让贫苦的人还要受苦。一个最底层拾荒家庭在无医保面对流产的求医事件。艰难却依旧坚强过活。妻子2次被拒后的受辱拒绝就医,这是一个尊严的问题。医保、体制、战争、工业化、贫穷···最后电工梯子还碰到了摄影机镜头,导演还特地留下这个段落。演员的名字就是角色名
      • 带有纪实性质的镜头为观众还原了低下层的生活片段,任何一个打击都是这个家庭无力去承受的,疾病,断电,汽车无法启动,种种滞阻的轮番到来令人心绝望,看似明亮的结尾却因为戏外男主的离世而添上阴霾,电影毕竟只是造梦,小人物梦醒后还是会被生计折磨。
      • 7/10
      • 冷靜的旁觀者視角,同樣給予觀眾極大的解讀空間,不煽情且不主動做價值觀/社會批判。
      • 没有趁机加入诸如家庭关系等更多维度的表达,仅仅专注于表现“苦”,而电影对“苦”的理解并非被摧毁,而是受煎熬,日复一日劈柴捡铁,打击突如其来,但经过波折劳顿危机会过去,继续劈柴捡铁,下一次厄运随时降临。两个始终咿呀絮语的孩子是作者对现实抓取最绝妙的神来之笔,她们不哭也不闹,可能只是有点烦人,她们知会不了家庭的窘迫处境,和一筹莫展的男主角凝滞的神情区格为两个世界,这形成一种视角,通过告诉你无法理解来使你理解。
      • 编剧实在让人太无奈,就算是走纪实风,也不可能把一个30分钟能讲完得事情活托托撑到75分钟,节奏控制的不错,可惜底层生活中国人看得太多,没钱看病根本不足为奇。
      • 怎么看都让人想到普优罗马尼亚新浪潮成名作《无医可靠》。如果说普优的是典型现实主义拍摄法,塔诺维奇这部更是让我直至看完都确定是纪录片,是《无医可靠》的真实版。结果回头一查,剧情。除了医院里一些怼着医生拍摄的,确实算无缝跨界了。片子非常工整和对账,开头是一家人在看连续剧,男人出去劈柴。中后段欠钱被断电。结尾又复明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翻过这一页,还有数不尽的下一页。现实中真的就只差一点儿,便有天壤之别。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