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FF2023-4/9|
哈萨克斯坦没有青铜、象形文字和装水的鱼筐,只有石头、毡房和如月的弯刀。穷无尽的白色草原、沙漠,屏息的白色死人与河谷,透过一颗血眼,祖先凝视着饥饿、恐惧与人心。在这里我的文字与语言早已散失,但天火的构象在木匣中久存。奔,而后是逝。 |
|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14场。大师级的视听语言,出自26岁的哈萨克斯坦小伙之手。神神叨叨的时刻频率有点多了,再砍掉一点缩短一点就是完美。 |
|
选择4:3画幅,带领观众进入贫瘠绝望的三十年代。无垠的草原,时时飞过头顶的战机,行将消亡于吃人的村庄,和村庄唯一的希望-一封信的炼狱旅途,直到进入最后一个镜头,殖民者告诉我们观看这两个小时的癫狂体验只是无人在意的一张纸。 |
|
2023SIFF#年轻导演的show很闪光,看到中段觉得是简单的三位一体人物表达,独立的本我在代表孩童的“善”与代表老人的“恶”中来回拉扯备受折磨,困在原地隐喻走不出个人道德选择的困境,但结局并没有一以概之将孩童、老人和本我合一化,而是分别给了三个角色另一种现实化的表达,善收获了善的结局,恶也被驯服,最讽刺的是本我驯服了恶之后在“一切为了人民”标语下枯坐,另一种从苏联zz以及历史语境的影射又可以被凸显出来并紧跟着被赋予了一个令人无奈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十万火急的救命信,已有很多,且均不知猴年马月能得到解决。 |
|
#SIFF2023 惊喜之作!视听语言很考究,把草原景色框在4:3画面里却玩出了舞台剧的感觉,通过破败的蒙古包、文化图腾、草原上的植物、日月同辉等等象征意向来转场让人觉得非常有趣,音乐也是集合了很多呼麦等令人熟悉的草原频率并且铺陈地恰到好处,幻想成分也把恐惧感塑造的不错,整体节奏很流畅。映后分享发现导演才26岁,厉害了! |
|
《奔逝》亚新单元参赛片,导演制片编剧出席映后见面会。谈到老人可以指恐惧、对饥饿的恐惧。
我的理解,神出鬼没的独眼Pete能一直尾随、甚至让伊萨泰出现方向迷失颠倒、恐怖的噩梦,一直灌输说教,让他杀了弟弟吃肉求生,差点真让自己崩溃、甚至说出想杀弟之言,反复全能之神——这些都说明Pete可能是共产党的化身。他的无处不在、强大力量让正常人失去理智和正常的心理,变得为了苟活“不惜一切代价”。可最后在伊被Pete逼疯说出要杀了阿利姆吃它的疯言疯语之际,阿利姆以之前开玩笑般给他一个麻栗子,化解了他的痛苦。孩子知道谁是真的对他好。孩子也二话不说拿起匕首刺向独眼Pete的好眼,暂时解放了他俩。(在惊悚的音乐铺垫的一次次可能的血腥杀人场景,终于在最后最出人意料之际展现了一半,提心吊胆大半场毫无用处)
进入镇里, |
|
20世纪30年代的苏维埃哈萨克斯坦,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斯大林迅速的农场集体化和现代世界有史以来最残酷的饥荒。当地的掘墓人伊萨泰必须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饥饿,死亡,寻路,既是对历史的真实描摹,也是对现实的深刻隐喻。既可以是寓言,也可能是预言。
在简与繁,真与善,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演员的表演未达极限,也就没有达到角色可能的极限。
影像风格和音效方面都有不错的呈现。 |
|
HIIFF#8 太惊艳!看了那么多天目前最好的一部,难怪上影节拿亚新最佳导演。第一感受是哈萨克斯坦荒原版《灯塔》,镜头语言非常有想法,每一幕的分镜感觉都是深思熟虑过的,惊悚气氛营造得令人身临其境,配乐也相当出色,结尾处理得也很妙,处女作能拍出这样的水平导演得关注一下了。不过如果篇幅再短一点就更好了,中间起起伏伏的疯魔过程有点重复所以还是太长了。 |
|
我失语了,活到现在就是为了看到这部影片。 |
|
近正方画幅比,近乎黑白的彩色,视效、结构和主题表现强劲。展现的是哈萨克过去的草原时代,涉及苏联饥荒时期,苏联殖民分子出现的时间不多。主要还是以哈萨克人为代表的人类层面的悲剧,探讨了从人类生存到二元论等许多问题。对男主角的描述很有趣,另外喜欢它的一些喜剧元素。 |
|
#25th SIFF# 千里送信,一路被飢餓折磨,原始慾望被激發,化為亦真亦幻的人物,視聽非常出色 |
|
siff,25th看的5部新片里最好看的一部,很有想法的导演,看完以后导演也来了,他说、里面的每一个implicit他不想过多去解释、他觉得这些都应该像诗一样、自然的来、自然的留在观众的心中、自然的被观众思考。 |
|
m2549:老头虚化又具象。镜头具美感,干净且压抑。 |
|
太惊喜了 |
|
非常棒,大师级的摄影和配乐,寓言般的故事 |
|
摄影系都该看 |
|
+ |
|
极端环境下,善与恶的具像化博弈。视听语言很清晰,甚至有些过于直白了。再精简些观感会更好。 |
|
我在上影节看伊朗阴阳国家,看哈萨克斯坦展现苏联饥荒,“一切为了全人类”。视觉风格与音乐大加分。#siff 45梅龙镇 |
|
本来以为是揭露政治和人性啥的1942式剧情片,没想到是心理惊悚恐怖片,套个逃荒故事的壳子罢了,画面很空旷很漂亮,安静的恐怖 |
|
片头的字幕没有翻译。电影设定在1931年大饥荒,历史背景见5月31日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微博。(截图放在评论区,如果能通过的话 |
|
4:3画幅,26岁导演拍得很成熟,现实与幻想交替,呈现着的是厚重的历史和残酷的人性。但,每2分钟吓一次人真的好吗?导演拍恐怖片的天赋更高。上影节的第一步就被重重打击,以及,映后主持人上来就问导演拍个正方形的电影意味着什么,观众第一个问题是我有端午节礼物送给主创。 |
|
! |
|
17/365 |
|
震撼,拍得真好。最能打动我的地方是一路上为了吃上一口人肉而不断制造恐怖的迪佩被阿利姆刺瞎独眼而屈服于恐怖时所呈现出的巨大反差。 |
|
在形式与故事中找到了平衡,厚重的历史背景下小瑕疵也就不值一提。很喜欢独眼老人这个角色,像欧亨利笔下那头狡黠的老狼,尾随着虚弱的人类,随时准备致命一击,而人物背后的象征反而不是很重要了 |
|
恐怖中混着一丝幽默。画面太高级了。 |
|
绝望的电影,埋葬死者的人也是被死者追随的人。对苏共的控诉反倒削弱了电影本身悲剧的力度。(←↓ @ SIFF末班车 |
|
荒原,无尽的荒原,只剩下你自己,与自己作斗争。2个小时让你感受煎熬。配乐很赞。 |
|
本届siff最为惊喜激动之作。历史题材的罕见表达,摄影惊艳,语言成熟但又没有抢故事的流畅度。人物与时代悲剧的完美结合。 |
|
《奔逝》哈萨克斯坦大饥荒,“一切为了人民”… |
|
一阵以为老瞎子是幻觉,一阵以为活着的小孩是幻觉。原来哪怕都是真的,出逃也是幻觉。是以国家的名义饿死,还是以灭绝为代价生存? |
|
鏡頭很美 / 有看到稍微驚悚的畫面很扣人心弦 電影院甚至有人尖叫 / hk翻譯為飢餓荒原/ 我一度以為老人會是男主幻覺般的存在 結尾應該是諷刺的 弟弟去了男主不想弟弟去的福利院 而千辛萬苦送的信也最終難以被看到 一切都那麼無奈 |
|
非常美,非常非常美,这是我见过最美的荒凉。整个片子加了黑白的滤镜,让本就荒凉的草原,变得更荒凉。反复出现的日月交替,仿佛在诉说着主角的困境。常有从上移动到下的镜头,包括全片第一个长镜头也是,营造一更强的空间感,同时也仿佛在诉说着三个世界,无忧无虑的天空,挣扎的百姓,和依然死去的尸体。我会把老人理解为死神的象征,催促着男主彻底沦丧,一直到最后那句,我要把他杀了吃了。那一段的镜头尤其漂亮,无论是他奔向稻草人的那段镜头的极致黑暗,还是他面对那桌美食之后的天旋地转都非常漂亮。 2023-6-15看 |
|
#SIFF25#
另类灾难片/心理片
整体探讨了人在极端条件中,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之中,在孤独面对大自然的环境中,微妙心态与内心挣扎,求生欲望与良知伦理之间的抉择等。
摄影非常有特色。
………
客观来说本片并没有很反苏—如果观众不代入自己的思想去强行“解读”的话。影片中只有一个人物死去,是一名俄族士兵,他倒在了为哈萨克村庄求援的路上。
|
|
和我们没有时差的一段历史 |
|
二十五上影 |
|
3.5吧,摄影很好,其他中等略偏上。羡慕“活到现在就是为了看到这部影片”的朋友,没说反话,说明容易满足。 |
|
2024 rewatched 18th Fresh Wave 76$ golden scene opening film / 2023 HKAFF BC 76$ 港譯:飢餓荒原 |
|
影片的风格及影像都很出色,演员的表演也很好。故事的背景是1931年时的哈萨克斯坦,正值高度斯大林化时期,处于大饥荒之时。影片前后对当时历史的呈现很不错,但中间的主体过多掺入了意象性元素,强调个人内心所存在的邪恶力量。这减弱了对于那个制度那种主义批判的力量。普通人内心的挣扎,怎能敌得过邪恶体制压倒性力量? |
|
获得评论盛赞的原因,无他,反苏反康谬尼斯而已。 |
|
4.5/5 上影节新片里最好看的一场。巧在前一天看了希区柯克的“拍摄教学片”,今天就在这位年轻导演的电影里看到不少手法,画面音乐更是舒适!剧情推进节奏可以再张弛有度一点。很多隐喻,看懂了一点。期待未来更多佳作 |
|
荒野猎人+阿里巴巴+狼图腾…过半以后越发觉得没那么有趣,异域感还不错,镜头nice加一星 |
|
压抑跟折磨的一部超现实风格电影,苏联大饥荒时期的绝望。全片灰暗只有一节骨头跟苏联刷在墙上的标语:一切为了人民的口号是红色的,红色直接被比喻为了死亡。骨头没有肉,也就是没有吃的。饥饿会使人发疯,饥饿是最强烈的毒药,因此很难判断什么才是真实的剧情。独眼老头是先祖魂灵的幻想,或是自身道德暗面的投射。也许有阿利姆这个弟弟,也许男主只是一个食死徒……。因为有了一个需要保护的弟弟让自己在道德良心上面还是一个人。至于结尾,也挺开放的。弟弟进入了苏联的儿童保护所是希望的胜利,全村人的救命求援信件被堆放在无数同样的信件一起,代表了希望的落空。 |
|
2023siff亚新奖 |
|
同一种视觉风格从头到底,一直重复同样的表达,拖沓了 |
|
三星半,饥饿记忆的残酷之诗。遗憾的是那个结尾,过于“点到为止”了。 |
|
导演把他作品中风格鲜明的意象解释为诗,从而给了读者自行解读的空间,在结尾处,有关哈萨克斯坦(在苏联治下)的民族叙事动机被暴露,但对我而言,最大的刺激还是在于中亚大草原式的恐怖——自然地理的恐怖叠加饥饿这一本能,带来人心的不可控的绝望。有种《连城诀》里狄云和水笙的雪山之行的视觉映像版之感。 |
|
很美的镜头,很美的隐喻。 |
|
我原本最期待的电影…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意思。可惜的是,这个题材下,总感觉它可以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