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thPYIFF。 这种片子最难评,结构搭建精巧,隐喻符号都做得很精准,但是无法消解观影过程的枯燥。 |
|
D / 影像的组织逻辑明显松垮,煽情的部分也因为这种松垮而完全不奏效。创作者完全无法为自己的乡愁找到一种除了抛出佳句之外更绵密的表达方式。 |
|
母亲醒来看到的他,是个陌生人。他梦中的自己,也是个陌生人。奇特的波斯语设定,令这个北美心脏故事,既是nowhere,又是everywhere。虽有一些段落(如那次方位测试、倒带回放),在机巧与直露中跳切,整体形式与风格,依然如水之形态变化。找眼镜-找钞票-找母亲,三个互相嵌套的寻找,进入到了现实与幻梦的黑暗房间,心之所悬,自有答案。 |
|
#PCC #LFF 长评-感恩节的火鸡。诙谐荒诞,几条故事线都蛮简单的,剧情也很直白,最后的反转似乎也回到了轮回,总体感觉是一部蛮温暖的故事。大量对称构图很像韦斯安德森,但是没有那些利用镜头和走位设计的搞笑形式,而是更多的着重于麦格芬,粗野主义的建筑风格让我总想起塔蒂。导演在映后也强调了电影中存在的距离与亲近之间的关系,孤独与社区的对比。电影中结合了伊朗的语言,温尼伯的语言以及魁北克的语言,这个根当时的时代性有很强的关系,1995年魁北克独立公投,公投票数非常接近,魁北克差一点就宣布独立,当时的很多电影都是类似的结构,他们想重燃这条结构。影片中充满了地域性,建筑也反映了在这个残酷世界中的流动性。我们从无边界、无界限的角度来接近一切,对这些边界模糊的空间充满兴趣。 |
|
3
将波斯文字/语言置入冰雪世界中,制造出了颇具异质感的开场,其后的游历没能跟上作者的脚步,找不到进入那股暗涌情绪的入口 |
|
4.5 曼妙,长评。用波斯语做陌生化处理,最终形成双重陌生:归乡的本地人和移民的外国人,构建的氛围既是阿巴斯的也是温尼伯的更是世界的 |
|
今日早晨我的戛納第一部,果然沒選錯!和預期一樣充滿驚喜,前半段考里斯馬基式的荒謬和幽默共存,全場笑聲不斷。將加拿大平移到波斯語的時空中也暗示出移民和孤獨,狂風、皚皚白雪和單色建築群中困頓的人,Montreal和Winnipeg,戲謔地提及魁省、Tim Hortons和doubledouble。最妙的是人物情節和空間將故事形成了一個混沌卻完美的閉環。中後段抒情略顯拖沓。qa中導演說由《白氣球》聯想到,紙幣情節來自grandma講述的發現note的故事。0518CR |
|
BIFF 2024 No.5|目前本届釜山最佳!加拿大爆改伊朗爆改加拿大。胶片质感绝了,影像一出来铺天盖地的grain通体舒畅。女DP大好评!严格来说剧本实际上没有新东西,嵌套混叠掰开揉碎重组,但冷幽默加乡愁就是双管齐下十分强效。绝对有致敬阿巴斯各种儿童片和拉索罗夫《白草地》(温柔版tear collection),看时联想到一秒罗伊安德森也是自然的。忍不住想伊朗如果没有遭遇()是否如今也会有一点本片的样貌——当然这是我们永远不得而知的事了。另外Lotte三厅一排不仅不断头甚至脚能伸开简直是绝佳观影位!感谢最后时刻帮我买到票的朋友我真的爱死你了😭 |
|
这届戛纳看到现在最惊喜的一部,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沙盘,角色与时空在此错置、相会,世上遗留的疑惑是沙盘中的穿模。电影真正成为一种成人的玩具。非常肆意自由。 |
|
永远欣赏具备幽默感的创作,是在讲身份认同,也在讲身份认同的反面,冰封过往的历史遗产,以更包容的姿态走入多元世界,语言带来的异质感与影片内部蕴含的非专业属性(所有成年演员都是导演的朋友或家人,影片从筹备到完成横跨了12年)共同契合了这场疏离又坚定的移民者乡愁,一种地域电影的新样貌。月初跟专业课老师聊的时候,老师说“Matthew Rankin will become famous very soon.” 嗯,至少Matthew Rankin已经开始有资格接班Guy Maddin,Atom Egoyan和Deepa Mehta了 |
|
才华横溢。嵌套式的叙事结构,延承阿基与韦斯安德森的美学精神,更加强调城市景观、日常经验与视点流动,融合详实的私人档案素材,书写出一段无比动人的移民家庭史诗。开篇笑点狂爆,从荒诞的设定开始,人物如进入游戏界面,闯入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场景,与形象迥异的NPC展开对话,直到回忆被调取、唤醒、重现,充盈的情感终于溢满整个银幕。何其沉浸又美妙的游园之旅,如此丰富,又如此具体。 |
|
8th PYIFF,时间线:马修辞职,扔掉手机吞安眠药回乡,车上碰见法语教师和选秀火鸡,汽车抛锚;火鸡抢了迟到学生的眼镜,步行到学校的法语教师将学生赶走了,告诉大家除非找到眼镜才能恢复上课;
马修在游戏店借电话打给母亲,接电话的是导游马苏德,此时赢得头奖的泪水专家正是导游的妻子。导游带团默哀。弟弟发现冻在冰里的钞票回来找姐姐,碰到马修。姐弟被导游忽悠,找破冰工具;
小男孩去到火鸡店只有老板的弟弟在。马修在餐厅等马苏德,碰到了丢失火鸡的老板诉苦。小男孩在餐厅再次遇到马修,提着热水回去后发现纸币已经被拿走,男孩去找姐姐;
小女孩碰到火鸡夺回了眼镜。马修在马苏德家见到母亲,发现她将马苏德错认成自己。姐弟来到同学家归还眼镜,看到冰块中的钞票,原来同学的父亲正是欺骗他们的人;
马修重新将钞票冻回冰里。 |
|
神棍片(好的那种!不明觉厉(褒义!跟同天看的《别把作文当回事儿》摆在一起简直对比惨烈…摄影太漂亮了!看得人神清气爽2333 |
|
3.5/5 伊朗语和伊朗电影风格放到加拿大语境中让我充满错愕 导演对此并不想做任何阐释和预告 一切都靠观众的想象和诠释 和很多评论指向的韦斯安德森风格不同 我观影中看到更多的是塔蒂的影子 有一个观众在问答中提出来 导演充满惊喜地追问提问者的名字哈哈 他也直接表示自己并不看韦斯安德森的作品 但是塔蒂 yes 他充满了对他的致敬 感觉电影可解读的地方还是很多 考虑写个长评~ |
|
韦斯安德森和阿基的皮,阿巴斯、贾法和罗伊安德森的骨,滑冰段落进入超现实的游园惊梦,失物可觅,无乡可回,但“我们彼此也紧紧相连” |
|
一眼就让人爱上的绝对惊艳的视觉摄影风格,刚开始还以为是暖调版罗伊安德森。随处可见的超现实幽默设定(眼泪学家我喜欢),时空和语言的错位嫁接,从蒙特利尔回到温尼伯,伊朗是它的侧影,既有冷冽刻画也有诗意挥洒。童心的坚持、归乡的彷徨、孤独的游览和瞩目的火鸡,人与人的联结那样广泛,互助与关怀像一出成人寓言,有失去面孔的寂寥,也有冰封里的小小希望。 |
|
@平遥 |
|
6.5 对于几何构图和怪诞情节的迷恋保留了基本的可看性,可越到往后越对这个说着波斯语的乌托邦式的温尼伯感到困惑,好像只有似梦般的温情而看不到真正的思考,时间游戏的对照组也做得过于简单了。 |
|
#HKIFF 结构精巧的荒诞派电影(默哀三十分钟和遗忘的手提包景点梗都太好笑了)。虚构的「共融社区」Winnipeg(Tim Hortons的招牌也是波斯语)、语言的混杂和身份的扮演似乎又在说点什么。 |
|
才华横溢,今年真正算得上伟大的片子之一。在原乡与远方之间,在此处与彼处之间,在梦与现实之间,在你与我之间… 铺天盖地的冰雪,若有似无的忧愁,看不见的阳光挥洒在我们身上,这一刻我们彼此相连。P.S. 如此玲珑的剧情居然很多都是现场发挥,比如导演的朋友他爹(纯素人)演了卖火鸡的,现场叔叔突然“我要唱歌”,这一唱就唱出本片的情感高潮,以及本片的波斯语片名《火鸡之歌》… |
|
从法语和波斯语出发,从形式和内容上双重通感的影像,近乎是任天堂游戏相似的创作逻辑,在一连串自由精巧的互动之下蕴藏彩蛋式的感动,很惊喜这个时代仍有这种别出心裁的创作者,但加拿大历史地理环境下的理解门槛,曼妙却松散的文本逻辑还是限制了内容的共情,若东北文学影像有此八成功力,便可雷霆万钧 |
|
1.阿基的温情,韦斯·安德森的美学,些许罗伊·安德森的怪诞;2.将波斯文化放置在冰天雪地里的加拿大,好诡异的观影体验。 |
|
被伊朗爆改的加拿大笑得我脑壳疼,马修·兰金真是玩冷幽默的鬼才啊!在荒诞中交织的三条故事线,让故乡变异乡再变故乡,也让成人与儿童视角渐渐趋同。最后放回冰中的五百大钞,很好守护了孩子们的梦。 |
|
#tiff24 充满了制作班底对Winnipeg这个地方的爱和吐槽 是一副完整的故乡 和波斯的结合很美和治愈 最后那幕就好像睡前我迷蒙看着月亮听着永不完结的一千零一夜 就像QnA环节里导演说的 我们在宇宙连结 当你离开了故乡你才发现自己懂了故乡 但天下何处不是故乡 |
|
4.5 令人无法自拔的记忆迷宫,加拿大有自己的波斯裔科恩 |
|
魁北克考里斯马基。如果衰败凋亡无可避免,那就在消极的乐观中得过且过。东北人狠狠共情了。 |
|
是关于城市最好的拍法。尽管作品看起来像多种导演风格的杂糅,但这也让原本理应看起来井井有条的、处于确切时空的一座城市成为了带着梦幻色彩的迷宫。因此里面人与人的交会便不再只是单纯的擦肩而过,而是兜兜转转后于某一处再度相聚,并在过程的缝隙中渐渐渗出自身观望时的情感,直至填满每一处 |
|
叙事上很惊喜的一部,美学和音乐都是我喜欢的风格,人们的生活就像阳光穿透湖水表面的寒冰,透出一点点融化的微漾,同时深冷的底色 |
|
将希望冰封起来,等待春天的到来,或者,将希望留给下一个需要的人。 |
|
【平遥电影展展映】亚洲首映。今年卧虎单元个人最爱。可爱的超现实喜剧。深受阿巴斯儿童电影(片头虚构的“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研究所”和学校戏份即是致敬)和韦斯·安德森美学影响。试图破冰取钱的孩童、荒诞的旅游团和回乡的男人(导演本人饰演)三条故事线互有微妙的交织。背景架空设定在人口语言货币全部波斯化的90年代加拿大温尼伯市(导演的故乡)。全片角色大多说波斯语用里亚尔货币,出色的美术设计把路牌、招牌都用波斯语呈现。连天好咖啡连锁店都变成了伊朗式茶馆。冰天雪地的加拿大和伊朗文化形成微妙反差,有很多妙不可言的冷幽默设定:集体默哀30分钟、泪液专家、耳罩管理局等。呈现天真善良的儿童应对成人世界的复杂,探讨人生活经历与身份的流动性。片尾的反转非常震撼,体现游子回乡后的身份认同变化与本我的寻回,升华全片触及人心 |
|
使波斯语的德黑兰和法语的魁北克错位出现于英语的温尼伯之上,孩子们不再爱学法语,游客也不在意从未打开的公文包中的历史,对干涸的喷泉池的回忆仅允许30秒。天寒地冻,楼房像城墙,人与人的链接如此微弱,被隔断在一个个孔洞之间。离开温尼伯前往法语区里会说英语的蒙特利尔的那些年,你的一切被取代,如同魁北克没在1995年公投独立出去,现实于影片最后响起英文歌,一切物是人非,你明白了你是谁不重要,那段历史注定尘封,你希望它曾经历的眼泪被封存,你希望它的故事被依然以完好的样貌冻在冰层中,墓地旁车来车往,旧宅住入新家庭,你无法阻止一群群火鸡自由来去。 |
|
4.5 |
|
看过很久以前的一版预告被视觉风格吸引,一直以为又是个讲移民体验的电影...进入正片半小时越看越觉得没那么简单,再一查发现竟然是20世纪的导演! |
|
3.5 |
|
7.6 |
|
太感动了,太好看了,感觉像是伊朗和北欧电影的混合物,阿巴斯和罗伊安德森 |
|
失去的钱还可以再找回来,失去的母亲还能再找回来吗? |
|
在川普正式向加拿大发起贸易战的夜晚在渥太华的影院看到这部电影,甚至有幸见到主创在映后Q&A,让这个寒冷的夜晚变得非常可爱。我相信这部电影的温柔,古怪,幽默与忧郁会让加拿大人感动甚至自豪。它没有粉饰我们在寒冬与苍茫中的孤独,我们因身世语言各异而存在的距离感,但它又近乎理所当然地提醒我们,在这里,我们用茶和咖啡,坚果与蛋糕,鲜花与舞蹈,眼泪与纸巾,用共同学习的同一种语言与彼此连接,试图弥合各自的创伤,就像在这里的冬天,向雪坑里倒入一桶水,水很快就会结冰将雪坑补平一样。正如导演说,当新的柏林墙被树立起来时,他希望仍有一些radical tenderness能不受束缚地流动,穿透壁垒。 |
|
#11172。#15th BJIFF# 2024戛纳双周观众选择奖+平遥卧虎观众选择奖。完全拍出了伊朗味!也可谓是一部神作了!整体视觉有韦斯安德森的味道,尤其建筑和景观镜头的使用;剧作又是一个有点北欧式(罗伊安德森、烤鸡到鲁本)的尴尬加逗逼大集合,但装在一个伊朗符号系统的套子里,居然还能自圆其说,居然还编了个精巧的环形叙事,我期待已经很高了居然还能高出预期!结尾这个“换人”虽然也不能说是完全原创,但真可谓一个十足电影化的时刻。啊啊去年平遥错过真是可惜!!!#年度补课# |
|
好神经好喜欢 加拿大的梗埋得太多了 Quebec referendum,double double,苏联风Trudeau壁画,real estate broker doesn't sleep!
farsi跟French交替使用,全片没有一个地标看得懂,异域感和乡愁交替,遥远陌生又熟悉的Winnipeg。小地方真是这样啊!兜兜转转大家都认识。 |
|
一开始期望摆太高,不过后面还是看进去了,阿基是真的挺阿基,荒唐温情乌托邦。 |
|
We are all connected. |
|
一座在虚构中建造的小花园,然而也仅此而已了,像在看一个韦斯安德森—阿巴斯摆设的高级玩具盒,因为架空而完全没有重量,因为满足于精巧也远离在自发的情绪之外。 |
|
玩出阿巴斯风了 |
|
TIFF24 Day6|才华横溢!真是我的tiff24私心最爱之一。美学、叙事都让我很喜欢,笑料连连。拍出了和一个以往影像里不一样的的加拿大,但导演是抓住了加拿大文化精髓的——官僚文化。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时长,不到90分钟,但导演呈现出了这样一部丰富、具体又不乏深度的关于家乡、移民、友情和亲情的故事。 |
|
一个荒诞的自传性电影,导演将不同阶段的自己在同一个时空中融入同一个故事,围绕祖母的冰中冻钱事件展开而又回到圆点,并以冻钱者视角开启新的轮回,形成一个不太一样的莫比乌斯环。其中包含了导演对伊朗、魁北克、温伯尼三个地方和法语、波兰语两种语言的深情。很私人,但又是很多人共同的创作作品,他们通过一部电影形成了他们共同的语言表达。 |
|
私人的即是公共的 / 已成艺术 |
|
就像阿西尼博因河汇入红河,最后一起流进温尼伯湖一样,我们也彼此紧紧相连。 |
|
除了火鸡有点儿瘆得慌,摄影构图完全舒适,光是盯着近乎静止的画面都安心,片尾双语字幕仿佛德黑兰—温尼伯—魁北克的地平线。 |
|
HKIFF49 你知道的,我们住在热带的人,就是喜欢这种冰天雪地里的冷暖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