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重构艾格尼丝 Framing Agnes (2022)

    最近更新: 2025-03-27 正片
    • 主演:安吉莉卡·罗斯 / 珍·理查兹 / 西拉斯·霍华德 / Zackary Drucker / Chase Joynt / Max Wolf Valerio / Stephen Ira Cohen
    • 导演:切斯·乔恩特 (Chase Joynt)
    • 编剧:切斯·乔恩特$$$Chase Joynt,Morgan M. Page$$$Morgan M. Page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加拿大
    • 年份:2022
    • 更新:03.27
    • TAG:纪录片
    • 片长/单集:75分钟
    •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 IMDB评分 6.7 (212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1%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69/100
    • TMDB评分 7.20 (热度:0.13)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加拿大电影《重构艾格尼丝》的免费在线观看,《重构艾格尼丝》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类型,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FRAMING AGNES turns the talk show format inside out in response to media's ongoing fascination with trans people. The film breathes life into six previously unknown stories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UCLA Gender Clinic in the 1950s.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Framing.Agnes.2022.1080p.WEBRip.x265-RARBG[1.17GB ] 详情
      Framing.Agnes.2022.1080p.WEBRip.x265-RARBG[1.1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Framing.Agnes.2022.1080p.WEBRip.AAC2.0.x264-KUCHU[2.96GB ] 详情
      Framing.Agnes.2022.1080p.WEBRip.AAC2.0.x264-KUCHU[2.9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Framing.Agnes.2022.1080p.WEBRip.x264-RARBG[1.43GB ] 详情
      Framing.Agnes.2022.1080p.WEBRip.x264-RARBG[1.4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Framing.Agnes.2022.720p.WEBRip.800MB.x264-GalaxyRG[796.45 MB] 详情
      Framing.Agnes.2022.720p.WEBRip.800MB.x264-GalaxyRG[796.45 M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Framing.Agnes.2022.WEBRip.x264-ION10[735.01 MB] 详情
      Framing.Agnes.2022.WEBRip.x264-ION10[735.01 M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FRAMING AGNES》彻底改变了脱口秀节目的形式,以回应媒体对跨性别者的持续迷恋。这部电影生动再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性别诊所档案中六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2 IMDB 6.8 HD中字
      Futura
      2021
      纪录片
      美国

      未来

      Futu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9/100。#Toronto#感谢这三位意大利导演有心去用这么长的时间孜孜不倦地去了解我们这类人的悲喜,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愿意去关心我们这些处在过渡阶段的青年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也让我知道了其实哪里的青年人都一样,全都在长大的道路上徘徊挣扎、不停思考、蹒跚向前。毫无疑问是我近期最共情与最喜爱的一部电影。
      • 洛尔瓦彻和马切罗审美太棒了(另一位不熟哈哈哈),16mm有种来自过去的复古颗粒质感,而采访对象是意大利各地年轻人,采访内容又是直指意大利的未来,所以影像整体呈现出不受时限的隽永,不时插入的历史影像资料扩大了思考和情感空间,洛尔瓦彻的画外音和抒情配乐则赋予了悲悯和关怀的情绪。
      • 可能就像影片最后讲的,十几二十年以后作为时间胶囊回看会更有意思,在当下来说这些年轻人的焦虑也好憧憬也罢,并没觉得有太多新意,又或者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罢了。16毫米胶片的质感加上极少手机屏幕等“现代科技”的入镜让本片更加有了一种“做旧感”
      • 和欧洲年轻人一样贫乏与无聊。 @IDA国美南山
      • 50年后,去街头采访不同阶级的青少年,让他们描述一下未来的样子,穿插上这部纪录片的镜头,也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现状吧。或者换个思路,不同国家的导演都可以拿这个当命题走一波,都说年轻人是未来,刚好可以去记录一下不同国家的未来可能会有的样子,去看看年轻人的焦虑。这三位意大利导演在影像风格上非常强,把纪录片拍出这样的质感,也是绝大多数导演比不了的。
      • 私心多一星。胶片一如既往的美。但是真的太长了,没有递进没有升华,就是重复而已。后面还夹带政治私货。
      • 好像方方面面都触及到了,理想的职业、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但是的确很松散。跟着巡游了一下意大利,想念威尼斯、米兰、托斯卡纳……意大利只有一种运动:足球。研究文学、哲学等在当下的意义。哪儿的年轻人都有其相似之处。
      • #74th Marché du Film Online# 导演双周。可能期待过高看,看了看觉得不太行。方法和观念都挺老的,《夏日纪事》式的真实电影,而且真的可是说是“重回60年代”(片中还有几处引用60年代意大利纪录片的地方)。罗尔瓦赫尔的风格还是蛮明显的,不听声音时候都能看出来(不过三个导演风格统一得还挺好的)。比较意外的是“日内瓦”段落,cue到了2001年“迪亚兹”事件。因为疫情原因,素材编排不太看得出来系统(原本以为是个地理数据库式的东西),大致是按照阶级从低到高和疫情事件顺序来拍的。被意大利年轻人的绝望和经济压力惊讶到了,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15-20岁年轻人都想要离开的地方……(75min有一处台词可能导致没法内地电影节上映)。
      • 私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导演不要有个预设的东西然后把拍摄对象往里套。这部绝对没有,用极其平等的态度去凝视年轻人。而本来在狗不理的年纪的孩子们也都放下了戒备,非常真诚得解剖自己+评论他们眼中的世界。想看十年后的后续,但其实好像看不看也都一样。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各种阶级都有捕捉到,对比起来有些心酸但也感觉这样的记录非常珍贵。actually整体都挺珍贵的,有捕捉到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也应验了每个时代都有一大部分东西是在重复的主题。
      • 10/25@国美南山 IDF闭幕片 后疫情胶片访谈意大利各地18-20岁样青年,如此真实开放地对待该群体,有种工作续篇错觉。中后段素材有叠复。“你对未来乐观吗?” “并不,看看今天的朝鲜和中国。”
      • 探寻当下意大利青少年对未来的定义 于是得先定义何为青年 以及青年存在的多样性
      • IDF 2021 闭幕片 南山校区 采访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关于未来的念想,于是有了这本《未来百科》,看到了年轻人的百态。结尾的变焦镜头追逐着被重重雪山包围的孩子(世界的希望)。孩子奔向雪山,雪山就越高,那又怎样?
      • 一部由对年轻人的访问所组成的纪录片,他们的愿景,以及对未来的认知- -模糊、无意义、或乐观或悲观的。疫情的到来,飞速撕裂的世界,虚假新闻,那些热切或是不愿意触及的表达…在这个世代,事事都如此不同;对成人世界的批评和大胆建言,更或是压根不在意,都存在于他们的想法里。因为没有太多归纳的观点或是很具方向性的整理,更多像是以前看Kimmel秀的街边采访那环节的青年加长版;尽管也会被感染,也同样为精神所振奋。最后部分的片段有升华,也更点明主题- -它的结构或许适合让更多区域的青年们参与进来,也值得若干年后的回望跟踪。
      • “你对未来的看法是什么?”皮耶特罗·马切罗、弗兰西斯科·穆尼兹、爱丽丝·洛尔瓦彻三位导演作为采访者,对意大利各地的15至20岁青少年展开发问。不同主体的个人解读,却有着大量因意大利社会环境、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历史沿袭所产生的共性表达,懵懂可爱的口吻中透出年轻人难以突破的国家症结。影片并不想一味激化矛盾,而是想通过美妙视听语言的留存,把这些观点永久置于历史中,作为最有力的参照。
      • 竟然吵出了共产主义!意大利“后浪”
      • 【3】至少在我们这里,已经没有未来。
      • 胶片颗粒感适度营造美好与虚无 能够表达就尚存希望; 非常喜欢阿莉切的结语 20年后这些年轻人会如何看待这部影片? They will see it as an archive that questions the future. A time that doesn't exist yet. An imaginary land. 人类注定带着永恒的疑问奔向光明的未来。
      • 好看的意大利男人真他娘多啊,而且个个低音炮自带共鸣!
      • #CANNES2021 16mm
      • 有点平,但作为给未来的archive还是有意思的。
    • 豆瓣 6.2 HD中字
      Nous
      2021
      纪录片
      法国

      我们

      Nou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无意义。
      • 近似《罗马环城高速》的组织形式,但段落内不够凝练。猎鹿的部分很有意思,“我们”是猎人,狗,还是鹿?
      • 3.5 最后学者出来那段有点跳脱,但整部片就像捕猎者和鹿的那次对视,RER B只存在于背景或画外,导演重点关注的还是巴黎北部郊区的非裔移民,这些人的面孔和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生活的郊区空间,一方面被遗忘被忽视,一方面却又成为了法国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天主教和“猎人”
      • 在线流媒体,通过列车行径沿途看到生活在巴黎大都市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这些人相互之间缺乏勾稽关系,表明社会文化多样性,但是相互之间的文化融合却不那么明显
      • 更像是从家庭档案影像延伸出来的时间沿线,档案影像的边框在多年之后被扩展,随着家庭成员的消失,场景演变成此刻的空镜头:他人的生活。She's always a silhouette on the edge of the frame, ready to disappear.
      • 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交给了影像本身来发生连结,但是自己的出场以及旁白还是有些泄气。没想到是非常私人的,以致不忍苛责。那个老奶奶跳过塞纳河真是太酷了。
      • #Berlinale2021Encounter
      • #71st Berlianle# 奇遇-最佳影片。7分。导演爱丽丝·迪奥普是塞内加尔移民后代(不过跟之前大火的《大西洋》导演马缇·迪奥普不是亲戚,好像这个姓在塞内加尔很多……),影片在处理家族记忆(通过档案家庭录影)的同时,在空间上则聚焦巴黎郊区,并以RER B线作为空间连接线索。这种自觉的数据库处理贯彻得还是相当好的,看似松散且没有关系的导演家族记忆(曾居住在铁路边,母亲做清洁工时也坐这条线)、黑人修车工(马里移民)、黑人家庭医生、Drancy集中营博物馆,以及一些公园、社区,都被RER B线串了起来。火车经常在景深处,或者以声音的形式出现。情感上也做得比较节制。
      • 个体与集体的记忆,皆是肤色和族裔的过去与现在,铁轨路线穿行其中,赋予沿途城区以“我们”的归属感,而它同整个巴黎,亦是如“我们”一般,在被疏远和遗忘中却愿意倾心的隐秘之处。
      • Berlinale.用一条繁忙的公共交通线串联起巴黎城郊少数族裔的生活状态,吉光片羽中也不忘向内挖掘自己的家族故事。有动人的瞬间,但材料组织得有些松散,相当容易走神。
      • 在Gif-sur-Yvette上了三年学,对B线充满感情。喜欢看着片中新的老的B线车辆在镜头前开过,留下沿途的景致和人。(那个作家就住在Gif,镜头给到一个Yvette河的标牌,我觉得我都认得这个牌子在哪……当然我觉得这个作家读完自己作品后给出的一堆解读与批判略显多余)前半部分在B线北边,后面转移到南郊:地理、建筑、居民构成和他们的活动都完全不同。每次去机场路上都能看到的铁路沿途停着大片废旧汽车的工业区里的劳动者有着这样的生活,那些普通甚至破旧的宅子里生活的老人有着这样的故事……这部纪录片把这些人从广袤无垠的遗忘中喊出来,展现出来,带着玩笑、音乐乃至朗诵,充满温情地展现出来。就是这些有着各自的故事、有着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命运和信念的人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构成了共和国。
      • 和熟悉的RER B的差别大概是当我上学/上班时别人在做什么...IdF系列 #MK2 Beaubourg en présence de la réalisatrice (?
      • 3.5
      • 从北到南横穿巴黎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火车RER B成为了叙事推进的中轴线,同时也联结了从君主专制时期到现如今法国社会中的阶级差异和普遍存在的歧视。爱丽丝·迪欧普选择在平静中分析这样的问题出处,论文研讨的部分如果能够更加展开,会将影片引向另一个层面。
      • 64/100。#Cinéma du Réel#每一个生活在这片三色旗下的人都在分享同一块疆土。过去的感伤与苦痛,如今的默许与恬淡,未来的迷茫与憧憬,“我们”的每一段记忆都属于法兰西。一个个镜头拼凑起来正如同呼啸而过的火车那般,但是它没有起点,更没有终点。
      • #Berlinale71奇遇单元最佳影片。巴黎郊区非裔移民(数据库电影)火车-记忆…看到RER B火车的行驶给人遐想(火车出现了数十次,多角度,有两次只有声音,有两次出现在了景深处)“A work that shows true delicacy and sensitivity in crafting a collective, choral portrait that is rich in meanings, nuance and, above all, lived experience.”
      • #71 Berlinale Enconters # 可能是在法国久了,对身边的生活变得没有新鲜感,也没有共鸣
      • 【Cinéma du Réel】 +.5
      • 7。#CinémaduRéel# 开头结尾猎鹿的沉静寻觅与对视,建立了一些灵性的连结,除此之外缺乏一些去除松散的动力,比如可以有更多的停留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像《火车的出口》一样较难下咽,火车的沿线连结个人与城市集体、过去(家庭录影、犹太人中转站改建的博物馆展览资料)、现在(各种日常状态)与未来(学者?)。同有对空间的人群反复关怀的温度,但阿克曼的《来自东方》还是要好太多。
      • 从私人情感而发探讨集体记忆之作。以前对非裔法国人群体了解甚少,这部电影欲言又止(?)的racial dynamics很有力量。“我们”是沿袭传统仪式在林中组队狩猎的白人,也是在异国辛苦一生得以攒钱在家乡塞内加尔安葬的非裔移民。是在教堂听着路易十六被捕后的自我陈述潸然泪下的(法国保皇派?)老人,也是被押送Drancy集中营以后消逝在历史中的犹太人。不同画幅的新旧影像穿插毫无违和感,共情能力是好导演的必要特质👏
    • IMDB 6.8 HD
      All Light
      2021
      纪录片
      美国

      光,到处都是

      All Ligh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小时44分钟
      • 7.5/10 Sundance2021Virtual 影像作文,还没到而被称之为论文的水平,三段分别拈来William Blake, Donna Haraway和Frederick Douglass,对于Gaze/Observation的审视,从科学观测(金星凌日)到权力意志(城市监控,警察,社区监控的小型听证会),两者似乎展现割裂,试图走入社会类型写作的尝试是令人敬佩的,显然这类观察要比科学性的影像处理困难,但结果确实失望,对社区的拍摄处理似乎呈现一种漠然和剥削,无法主动调和被对方披露的许多质问,且如何有效的不时的向前文链接和引用也是值得反思的。
      • 光的折射形成了Black drop effect从而影响了天文学家们测算宇宙 正如人们总会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带着偏见看这个世界
      •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 概念怪有意思 视神经作为盲点 一方面构成表象的瑕疵 另一方面又是沟通表象与内在性世界的桥梁 也就是说完美表象的不可能性给予了诠释的空间 想在物质世界中找到绝对的精确进而消除主观性不仅是徒劳 还往往事与愿违 因其掩饰了“诠释”这一事件 庇护着话语(也因而是权力)的施行 Axon高管自信满满地陈述自己产品战胜竞品的原因恰恰在于其模拟人眼 视频所示接近警员实际观测 也因而具有呈堂证据效力 这似乎是找到了一个平衡表象与诠释的完美方案 却在随后的社区推广中 被现实政治考量拍得粉碎——监视与被监视始终是不对等的权力关系 就像那个发明鸽子-无人机雏形的科学家的梦——在天上拍摄的鸽子好像是人 而地上被拍的自己才是鸟;居然是新人导演 纯熟得难以置信
      • 在监视技术已然成为日常标配的今天,Theo Anthony利用非虚构电影这一形式探索照相机、武器和警务的共同历史,揭露人类感知、社会生活与技术现实中固有的盲点与偏见。深入的学术研究、录像散文与档案影像的出色拼贴甚至让人想起Camille Henrot的录像杰作Grosse Fatigue。当然,这片还不是杰作,甚至还略比他的前作逊色那么一点,但还是非常强悍了。强荐!
      • 上帝之瞳的科技史 感知后勤学 没有注视的视觉 / 基于导演对巴尔的摩地区的情感 开始的创作 使得影片在纷杂的素材组织 近乎思维模拟的剪辑中 依然保持着注视的意愿 MoMA ND/NF online
      • 野心很大,感觉想做的很多,把很多东西摆上来,最后又很难不掉进neoliberal的叙述里。
      • # Sheffield 2021 模糊形式的边界
      • 评审团特别奖(非虚构性实验)
      • Thesis documentary, pov of blindspot, tech divisions and reality illusions, politics and narratives, meta transition and dehumanize perspectives, well constructed while leaving big holes and gaps to be fulfilled with speculation.
      • DocumentaMadrid 视觉作品形式的纪录片,纪录片形式的视觉作品,我也说不好。呈现的方式半记录半视觉实验,看起来很工整严谨,但又感觉有点飘。在段落式的结构下,同时展开的是没什么关联的两方面的论述,当你觉得有点死板的时候,又来了一段眼前一亮的剪辑和图像。 其中关于视觉,或者说关于美学和科学的所见,还有关于监控,导演展示出的内容正是有思考价值的内容。
      • how Baltimore 2015 anticipated Minneapolis 2020 对Dan Deacon有点审美疲劳 导演颜值+1星
      • bodycam soothing presentation, everyone be quiet 舒服
      • 中间有十五分钟睡着了。。。讲视觉素材被收集数据化组织成各种narrative,话题挺大的,但是落脚点又很political,我看那个Axon的spokeperson完美符合我的stereotype不知道他们同意拍摄的点是啥,而且我看的时候在想你想表达的主题不就能应用到片子自身么,然后他中间就有拉开镜头拍摄拍摄过程本身,突然zoom out到剪辑的过程,还有字幕提醒narrator的作用等等(我这个片子也是在用视觉素材组织想要表达的narrative哟)这种纪录片式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特别新颖。点个赞
      • 能嗅出本片一个unified主题,即现代社会over the last 150年如何使用影像去“还原真相”——而在这样的attempt下,其使用的原材料是残缺的,只能拼出柏拉图洞穴中的幻影。随身摄影机对于巴尔的摩警察的规训则是这个“幻影”反过来对人的奴役。Police brutality是暴力的历史延续,在枪口下,无限延伸。
      • 想表达的东西很好很新颖巧妙 但是太散了 不抓人
      • 76/100
      • Visual essay, 想偷拍影片最后的bibliography!
    • 豆瓣 7.9 IMDB 7.5 HD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2022
      纪录片
      美国

      美人与流血事件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VENEZIA1⃣️0⃣️ 小人物凝聚力量对抗大财团的故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影片更多聚焦Nan Goldin本人生平经历,包含人生被姐姐自杀阴影笼罩选择用摄影还原真实,结构剪辑稍微凌乱,群像故事蛮有趣,观影后期明显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啜泣声音。不过几天下来我对我的金融街朋友们未来统治世界的野心充满了恐惧。
      • 美国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的纪录片,着重讲述她的家庭背景、成为“私摄影”的鼻祖的经历,以及最重头的对萨克勒家族滥用致瘾药物的组织的抗议活动。导演在采访、跟拍影像以及摄影作品的选取上略失平衡,也在探究私摄影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和抗议活动如何开展这两条主线之间也时而摇摆,是南·戈尔丁独特的艺术嗅觉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影片极大的吸引力。
      • 坐下来才发现是nan goldin纪录片,幻灯片纪录片都能拍得这么过瘾,艺术家的一生比电影剧本还精彩
      • 父母拒绝承认他们是逼死姐姐的凶手,萨克勒家族否认奥施康定是砍向病患的屠刀。相机记录下纽约地下俱乐部的燥热,针管却向不羁的躯体注射冰冷。司法只支持富人,只能争取博物馆撤下屠杀者的命名。当医生与药企合谋为患者开具处方,成瘾者却要忍受戒断和污名。当姐姐躺于铁轨,便用抗争为她指明了方向。
      • TIFF2022|观影25|纪录从80年代到今日的女性和性少数人群的斗争故事,又一个蚂蚁绊倒大象的励志故事,但是正因为她是摄影师南,如果不是艺术家的身份和影响力,结果可能还要另说。电影取巧用了南的幻灯片形式,纪录片拿到金狮奖,就像当年911纪录片拿戛纳一样,政治和社会意义更大。PS 看到三个家族成员,和《利刃出鞘》系列里的一模一样的富人嘴脸……
      • 也许是南高登本人身份的复杂性,看完我感觉她主业是社会活动家副业才是摄影师,还是不入流的那种纯纯边缘人生活记录,像人物简介幻灯片似的过了一遍。她自己笑称是通过给一个圈内人口交才打入艺术圈的。但实际上她的事迹挺感人的,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抗争,为自己为家人,但是南高登是为千千万万人,不因声音微小而停止呐喊,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和Sackler家族抗争,和虚伪的卑鄙的泯灭人性的资本家抗争,滴水居然真的可以穿石,南高登可不就是一剂精神氮泵!主创也都来了,放映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绝,大家潸然泪下和他们一一拥抱。
      • 72/100
      • 看之前:听说是个幻灯片电影?这也能拿金狮奖?威尼斯趁早flop!看完后:牛逼,服气,给的好,该拿,不接受反驳。
      • 我想对于Nan自己来说,PAIN取得的成功也是她意想不到的,而对于我们的感动在于,原来每个activist都会说的——“胜利总会到来的”——是真的存在的。导演用了最完美的一种方式展现Nan让人羡慕的一生,希望Netflix好好学学人家怎么拍纪录片的…别再喂我们那些垃圾了。
      • NYFF60的centrepiece,个人年度最佳纪录片。虽然是两条线叙事,却因为Nan变得非常合理,她人生中历经的那些人和事让她可以一直tough下去,一直无畏地去发声、抗争。看完整个纪录片非常感动,也感受到很多力量。大都会博物馆摘掉sacklers冠名的时候,真的为他们开心。
      • #venezia79 斯诺登和阿桑奇之后,Laura又塑造了一位小胳膊拧大腿英雄,这一次不是孤胆英雄,背后有一个群体,维度和复杂度增加,篇幅有限,有hold不住迹象,虽然用了小标题,但依然凌乱。喜欢群像塑造部分,因人去世得差不多了,所以都是过往资料,照片每一张都好看,David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艺术家和激进分子,伶牙俐齿,演讲充满激情。Nan个人部分中规中矩。拧大腿部分比较乏力,从Nan和她创立的PAIN角度叙事,拍摄和素材组织都差强人意,当然Laura也不是一个重视摄影技巧的导演。反对的对象是药品公司,却拿博物馆开刀,强迫博物馆拒绝捐款和除名,这个策略设定片中给避开了,schick! 斯诺登可是认真解释了“叛国”的伦理问题呢。
      • 8.5/10 #NYFF 即便影片绝大部分的魅力的确来源于Nan Goldin本人及其作品,但纪录片本身依旧有可圈可点之处:并不认为南的个人作品/经理叙述与其近年来的社会运动是被割裂的两条线,这样看似矛盾或不相干的并进其实正直白地宣告其历史性,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精神延续至今日。南对于药物滥用的反抗似乎是自反性的,或宣言性的,正因她曾被嬉皮士与其他人士视为“药物”滥用的护卫者之一。但即便其结构姑且合理,在局部上对于材料的处理依旧显得缺乏与情绪更能相契合的逻辑,只是间歇性的迸发出些许高潮,但缺乏些持久的绵延。还是缺少了些平衡感与复杂度,一种虚伪的“纪录片式”视角(潦草地将被批判的普渡制药家族的“声音”置入),此外也鲜少展示那些“机构”的声音,总而言之是“英雄化”Nan Goldin的处理方式,但若如此似乎便该更细腻。
      • 算是电影节观影到现在第四天里我心中的第一(可能雅典娜排第二吧目前)看完我好像摸到了一点边角,又好像更疑惑了。或许当代美术的意义就是一场场的Happening,就该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就该是对实事有反馈的,但我还是疑惑。 又或许我只是胆小。
      • #Venice2022#一共看了四部主竞赛也能看到金狮吗,还刚好是我唯一一部近距离接触主创的?说实话不能理解,题材取胜的片但是这个题材也没完全挖透,私人线很散很干扰观影体验 @Sala Grande
      • (ICA 1)
      • 影片最后在姐姐的医疗记录里出现这句”She saw the future,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记不清了具体了),一瞬间眼泪涌出来。姐妹两人都在血泪的现实中fight出了beauty. Btw, 真心不喜欢豆瓣这个翻译:美人与流血事件。
      • 双线交织,一边是作为P.A.I.N.领导者的activist Goldin在当下和通过美术馆捐助洗白黑钱的药物财团的抗争,风格偏传统纪实影像;另一边是作为酷儿女性的Godin对个人经历的回忆,穿插姐姐在保守家庭中出柜后的自杀、药物成瘾、AIDS流行、性暴力、酷儿地下文化、美国反文化运动等议题,多为第一人称自叙,画面致敬Godin个人摄影风格多用静帧幻灯。标题翻译完全是胡说八道,“All the beauty and bloodshed”是精神科大夫给Nan Goldin因性向自杀的姐姐Barbara开的处方中写下的一句话,“she sees the future and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 Nan真的是一生都在抗争的传奇
      • 她真的很勇敢。badass。她的那些人物肖像令人着迷。在大屏幕上看Patrick Radden Keefe,心满意足,他的样子却和我想像中很不一样。音乐用得特别好。我觉得是几乎完美的纪录片。片尾致谢里有Edward Snowden
      • I don’t like your fashion business mister and I don’t like the drugs that keep your thin ,I don’t like what happened to my sister. First we take Manhattan, then we take Berlin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