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老头演得太好了!简直一个人演了N多角色,面对女儿们时,他是父亲;面对孙女时,他是爷爷;在出租车里,他是个倔强的老头,面对年轻非法移民,他是个令人尊敬的长者;在旅馆中,他也是个幽默的房客;当碰上德国人,他仍表现出不共戴天;而在归乡途中,他表现出了近乡情怯。他跟孙女讨价还价时,让人莞尔一笑,而看他控诉纳粹暴行时,也能让人泪水涟涟。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频繁转换,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令人叫绝! |
|
经历过如此伤痛的人,观众只能想象,永远无法有相同的感受,纳粹让他家破人亡,落得终身残疾,永远挥不去的心理阴影,就算他已经人到暮年,面对噩梦中的德军依旧恐怖如孩童。即痛恨又恐怖,几十年已经深入骨髓,所以当老爷子不愿踏上一寸德国的土地,不愿提起波兰这个让他痛不欲生的国家时,没有滑稽,只需要尊重,尊重个人,尊重历史。 |
|
为老爷爷演技点赞,回忆亲人一个个去世那段让人憋不住眼泪。剧本中犹太老裁缝的形象通过各种讨价还价、啰嗦到逼走旁边乘客好躺下,真是很好笑(不知都这样还是有点刻板),配乐也是浓郁的犹太风。德国人类学家与老人的和解,也是很有象征意义。 |
|
#BIFF# 三星半。卡洛斯·索林的编剧执导的阿根廷犹太版李尔王。二战故事几乎穷尽已无法再有新意,但演得极好+音乐好听。 |
|
用人性的善安抚曾经的创伤 |
|
没有认出Ángela Molina(朦胧的欲望),也没有认出Jan Mayzel(十诫、白),岁月流逝,头发花白肌肤松弛行动迟缓,漫步华沙老城,Abraham Bursztein和Piotrek还是认出了对方。 |
|
從維也納飛回台灣的班機上看的電影。看簡介就覺得會哭很慘。開頭那孫女真可惡,長大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老人都沒多少時間了,讓我想起去年十月過世的奶奶,我以前出遊或平常合照很少,人走了想拍照也無法了,非常後悔。電影很真實,沒有血淋淋拍出戰爭的殘酷,卻用老人回憶他的故事來體現。很溫馨 |
|
3.5,想到了《落叶归根》,同样是公路,同样是为了一个承诺。但与之不同的是此片将个人与历史悲剧联系在了一起,在补全人物的同时也让人反思其带来的伤痛,所以老人的坚持很容易让人动容。不满的是此片不够自然,一些地方设计感太强,甚至有些刻意 |
|
三星半
故事性和设计感太强会冲淡情绪 |
|
还可以。和remember有点像。 |
|
没有战争的场面,却可以深切感受到战争迫害带来的后遗症和人之间互助带来的温暖,两种情绪始终交织在观看过程中;德国女生那个部分印象深刻;老人层次丰满,有精明计算别扭固执的一面, 也有遵守承诺的动人之处,旅馆老板娘虽年龄不小,依然魅力无限 |
|
这也太好哭了吧!从第一个回忆开始,回忆一次就要泪目一次,老爷爷的执着太令人感动,路途遇到的人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喜欢导演的叙述剪辑,下一个镜头几句话就交代好前面无需多用镜头的情节,老爷爷的演技也是跃然纸上,最后的拥抱回家,泪目暴击。 |
|
不是我说,这老头也太虚伪了。对战争期间救了他命的人,战后不仅没有当面感谢,甚至连书面联系也没有。人老不中用,被子女赶出家门后,想起来要去面谢救命恩人了?从西班牙到波兰的火车必须经过德国,老头死活不愿意经停德国,也不愿意坐飞机。后来好心的女士用衣服垫着给他踩在地上,形式上没有踏上德国的土地,但他也没有多感谢那位女士。最后身无分文到了波兰,找到了救命恩人电影就结束了。我猜在波兰的吃喝和回国的机票还得恩人掏钱吧?最关键他对女儿也太苛刻了,为了要钱才去道歉。其他子女把他扫地出门也完全不用可怜他。反正我对这样的老头喜欢不起来。 |
|
有生之年 还能相见 就是人生最大幸事 |
|
4.5星啊OST哪里有太棒了!老爷爷的演技真的很好啊!和女儿对峙那里女儿也演的好好。虽然有槽可以吐,但这个感人的轻喜剧值得排半小时队(头一次提前半小时到场都要拍两百米的队)这是一个固执的老头坚持自己70年承诺、然后被这个新世界和善良的人们悄悄打动妥协,最后完成使命的故事。有空写影评 |
|
为何不可早一点 |
|
老头骗儿女,孙女骗老头,然后又骗航空公司的领导说自己没钱,既然没钱在旅馆又说自己被偷了15900美金?这里又骗了旅馆的老板……我只看到一半这主角就骗了一次又一次!这就是犹太垃圾的共性!共情不了,世界毒瘤!对这个世界最好的保护是屠尽所有犹太垃圾,我站希特勒!希特勒万岁🙋 |
|
色彩、音乐、故事我都好喜欢,非常动人 @2020-07-12 19:42:05 |
|
二战中,德国对于犹太人屠杀的片子,是我喜爱的题材。这种反人类的暴行,以及对反人类行径的各种对抗,分外打动人。
和许多同题材同类型的影片一样,此片并没有直接的反映那段黑暗的时刻,只用了一些回忆和对比,一些老人对好心路人的一些简单的,甚至是不得不的描述,来揭开心中70年来封闭的痛苦和思念,这种沉淀于内心深处时光深处的情感,在行将就木时被点燃,我能够从集中营里跌跌撞撞的去找你,也能在衰老年迈时颤颤巍巍的去找你。不论能否再见,老友,我来了! |
|
一个二战时犹太死亡营的幸存者,垂垂老矣之际,在被几个女儿卖掉房子送进养老院的前一天“出逃”,从阿根廷独自前往波兰寻访恩人。几段萍水相逢,几件悲喜遭遇,又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得见恩人。两位垂暮老人惊极相拥,且泣且笑,70年的人生故事慢慢唠。影片叙事松弛舒缓,呈现被时间稀释后的历史,懂与不懂自在其中——幸存老人说他们不懂,德国人类学家说他们懂。反倒是在喜剧元素上刻意放开,使其在同类题材的影片中相当独特。尤其是中间还套嵌着一个现代版的《李尔王》故事,本身就是极具深意的处理:幸存者的女儿尚且如此,惶论其他? |
|
他们再次重逢的那一刻感受到人生因有衰老、死亡、此生永别而变得令人感动、相聚的时光弥足珍贵。 |
|
最后居然重逢了略显狗血,我想象的结尾是这样:老人来了找不到人,只能失望离去,墙壁上有一行字:我知道你会来,谢谢你。老人看到了,4颗星,最好没有看到,5颗星 |
|
跨越大洋及欧陆的公路片,实则是一个犹太老人的寻根之旅。故事开头颇吸引人,结尾很感人,中间部分许多桥段既幽默且有趣,只是太强调故事性,许多地方缺乏逻辑,且叙述有些过火。老人的还愿之旅一路皆遇好人,只是其众多亲人似乎太过冷漠。 |
|
活在记忆里的人,最幸福 |
|
温暖的部分热情洋溢,残酷的部分克制真挚。男主角在德国车站的话,在波兰的重逢,都好好。 |
|
一个88岁的老男人,一条腿有毛病走路都不利索了,独自一个人回去波兰,目的是探访老友,完成一个承诺。片尾两个老头拥抱着说回家,非常感人。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就光脚踩在行李箱上,可爱又刻板,拍的真好。 |
|
演技太好了/ 怎么会有这么善良貌美的护士!其实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很好! |
|
看电影了没 |
|
战争的侧面描写很细腻打动人。 |
|
朋友推荐,7.3分 |
|
影片中除了亲人,出现的女性反而都是善良与温柔的,尤其是在犹太人血统的孙女对比之下,看上去是满满的讽刺。那个德国女孩,人类高质量女性无疑了。男主演恐怖片我觉得挺合适的 |
|
故事性过重导致人物的刻画有些生硬和刻意,但或许是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残忍的岁月,体会不到老人的刻薄背后那些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疤。固执可能让人烦,但坚持让人起敬,执拗可能让人远离,但自我却能给自己心安。最后两个老人在波兰小城区相拥而泣真是感人。 |
|
强行煽情装可怜的犹太人,打五星说好哭的绝对是sb,狡猾的犹太人,每一个情节都在骗人利用人 |
|
真的不好,很多无关的零散。犹太人关于以灭族为目的的阴影,再来一个世纪也无法消除,那是一份会复印到基因里的哀痛。 |
|
老头身上的各种情感完全无法按照正常逻辑串联通顺,始终在一种自我感动的情绪里肆意妄为。不仅不感动,还很讨厌 |
|
22_099。能明白也许导演是想表现主角是个固执的受苦的老人,但这样路上还有这么多人帮助他倒是太主角光环了。我之前一直以为70年没见的老人其实是裁缝知道他死了,是去扫墓的,结果竟然不是,就是这样去找人,然后还废了一条腿这也太?洒脱?也太随意了 |
|
讲个笑话:犹太人报恩 |
|
看多了讲犹太人的电影后不得不讨厌起犹太人来了。。。。。 |
|
我猜在波兰的吃喝和回国的机票还得恩人掏钱吧?最关键他对女儿也太苛刻了,为了要钱才去道歉。其他子女把他扫地出门也完全不用可怜他。反正我对这样的老头喜欢不起来。 |
|
很多地方体会不到 |
|
一段自我救赎的旅程。明明知道会经过“记忆中最悲痛的岁月”,却依旧前往。老人如山石,刻骨记忆巍然难动,行人如幼苗,深知山石无法久存却毅然安家,风雨同伴,装点着晦暗的山间,引光同居,过去岁月不改,未来时日共鸣。 |
|
哭了 |
|
所有都在意料之中 这个世界像一艘巨轮一样前进 丢下的历史 由普通人买单 |
|
一个进过纳粹集中营的老头的黄昏之旅 旅途中有了谅解 最后能遇到老友 就算事事不顺也是一个好结局吧。 |
|
70年前那一件外套给远行的他送上温暖与勇气,70年后这一件外套饱含深情与怀念带他走上归家路。 |
|
中规中矩。行活儿。 |
|
很厌恶狡猾的犹太老头。 |
|
战争带给每一个被侵略名族的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个时期的中国亦是如此,后辈人没有尽力过永远不能代替他们说原谅 |
|
8➕0.4/10 德国女人的三观➕0.4
倔强的不踏上德国的土地令人动容
隔窗相望那段激起我一身鸡皮疙瘩
时隔七十年的承诺终究兑现了:那件45码,蓝色的最后的外套
ps:
自从知道犹太人的恶行和当前财阀的作为后,再看关于犹太屠杀的片子其实总是隔着一层滤镜,但老爷子的演技是真的好
德国人哪怕是战后出生的人都会去学习那段血腥历史,都会道歉反思。反观小日本,就知道当鸵鸟,删历史,甩锅,垃圾东西,什么时候来一场十二级大地震把日本震沉没就好了(只留下一些动作爱情片的老师就行) |
|
不合时宜的滤镜,固执的老头,不理解,也不想深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