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美国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2015)

    最近更新: 2025-05-24 正片
    • 主演:未知
    • 导演:罗伯托·米勒维尼 (Roberto Minervini)
    • 编剧:罗伯托·米勒维尼,Denise Ping Lee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意大利/法国/美国
    • 年份:2015
    • 更新:05.24
    • TAG:纪录片,美国,2015,意大利,美国电影,戛纳,第68届戛纳电影节,Documentary
    • 别名:Louisiana (The Other Side)
    • 片长/单集:90分钟
    •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 IMDB评分 6.7 (票)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65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意大利/法国/美国电影《美国的另一面》的免费在线观看,《美国的另一面》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类型,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Louisiana delves into a hidden humanity in which the abysses of modern-day American gape wide open. Living in a place that is invisible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on the margins of society, on the border between illegality and anarchy, is a communi......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The.Other.Side.2015.1080p.WEBRip.x265-RARBG[1.43GB ] 详情
      The.Other.Side.2015.1080p.WEBRip.x265-RARBG[1.4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Other.Side.2015.1080p.WEB.h264-OPUS[5.98GB ] 详情
      The.Other.Side.2015.1080p.WEB.h264-OPUS[5.9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Other.Side.2015.1080p.WEBRip.x264-RARBG[1.75GB ] 详情
      The.Other.Side.2015.1080p.WEBRip.x264-RARBG[1.7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he.Other.Side.2015.LIMITED.DOCU.720p.WEB.x264-ASSOCiATE[1.63GB ] 详情
      The.Other.Side.2015.LIMITED.DOCU.720p.WEB.x264-ASSOCiATE[1.6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Other.Side.2015.iNTERNAL.720p.WEB.h264-OPUS[2.99GB ] 详情
      The.Other.Side.2015.iNTERNAL.720p.WEB.h264-OPUS[2.9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D/DVDrip

      The.Other.Side.2015.LIMITED.DVDRip.x264-BiPOLAR[698.54MB] 详情
      The.Other.Side.2015.LIMITED.DVDRip.x264-BiPOLAR[698.54M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路易斯安那州深入探究了隐藏的人性,现代美国人的深渊从中大开。生活在一个对世界其他地方来说看不见的地方,在社会的边缘,在非法和无政府状态的边界上,是一个正在遭受苦难的社区,他们试图应对被机构遗忘的威胁,并试图应对作为公民的权利被践踏的威胁。退役的退伍军人、沉默寡言的青少年、通过爱情寻求摆脱毒瘾的吸毒者、仍在与世界抗争的前特种部队士兵、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年轻女性和准妈妈,以及尚未失去生活意志的老一代。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5.6 IMDB 6.8 高清
      What You Gonna Do When The World's On Fire?
      2018
      纪录片
      美国

      战火蔓延,尔等何为

      What You Gonna Do When The World's On F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3.0。
      • 中途退场。基于看过的部分2.5吧。种族歧视题材,或许黑白摄影才能模糊他们的肤色。然而废篇太多,太碎碎念。
      • 黑白影像一点意义都没有,我的话也讲得很直白了。其它评论的朋友说的意义有一些道理,但那是关于黑白的一个浅显的表达,这样的话置《罗马》这种用黑白来表达人文的高级影像为何地?故这部电影是很伪作者型的那种。是不是我跑电影节以来第一个中途退场的电影?
      • SHIT! SHIT!! SHIT!!!
      • 你会怎么做?对下一代的教育,独立自主,或者上街参与激进行动。比上一部差点,但两部连在一起看会很有意思,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
      • 在摆拍镜头下,依旧是极端黑人组织首领夸张而孤独的演讲与示威,以及毫无旁证下个体黑人充满煽动与仇恨的「痛陈家历」,作为恐怖组织的「黑豹党」摇身成为解放先驱,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交流,而片面极端的「尔等何为」的疯子骂街本质上和新纳粹毫无区别。
      • 摄影很美,选择黑白影像是make sense的,是历史的影像也是美的影像,有种欧洲传统审美来拍美国南方黑人的神奇混搭感。定居美国的白人男性意大利导演的视角…就有点…散;这几条线有一些inner connection,也似乎可以拼凑出一个overall landscape,但一切都还是很模棱两可,且verite的技巧很是一般。
      • 是不是有議題就能得獎?120分鐘都在說同一句話,是同一句話,連控訴也不是,再沒有多,新黑人時代的生活,經驗,令人討厭的不是成為宣傳片,而是導演從頭到尾也不知如何表現他所拍的群體。
      • 4.5/10
      • 刚好赶上“弗洛伊德案”余波终于有了资源,可能会略微惊讶于它的未卜先知;对民权议题的涉及和那种喷涌而出的愤怒很有力量,他们的经历、遭遇甚至是因为“失序”进而自己也“失控”的行为完全能窥见这个正在被分裂的社会最明显的一面。但问题可能在于,它太过于混乱和拖沓;而且不说是纪录片的话,会误以为Mary J.Blige临时又接了个片准备冲奥(滑稽),“摆拍”感太重,感受不到那种原始材料的浓重,而更像一次精心的设计。
      • 尽管过去了很多年,处在发达国家的种族歧视问题还是非常常见,备受压迫的黑人种族,无论在生活、教育、心理上的歧视与不被尊重,依旧刺痛人心,一场无力的战争正在兴起,我们难道还应该视而不见吗?平等与正义需要你我的声音(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 +
      • 将就看
      • 黑白影像是有意义的(例如最后的黑皮肤白羽毛),但比之前差了不少。米勒维尼这次将目光从生活本身转向了种族冲突,社会运动,然而脱离生活的他和愤怒失控的人物是很难拥有如前作般惊人的感染力的,只有战斗性,不见其他。 (立场不坚定,悄悄再上回三星)
      • “我告诉你我为什么教你打架” “为了让我变得更好” “不是的,是为了让你保护你自己。但你打不了几次,因为如今的人们更喜欢用枪……”
      • 在人物状态基本被摆拍破坏时,需要更好地利用对白节奏(如《震荡》)。
      • too much complaint
      • 分两次看完,太碎了
      • 别的不说,这个片子放的时候带英文字幕这件事就挺有意思的。
      • 聲音性。
    • IMDB 6.5 全集
      Процесс
      2018
      剧情片
      中国大陆

      审判

      Процесс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完全基于苏联的历史影像与一部叫The Industrial Party Trail(1930?)的电影,重新结构组织成了本片,大量内容为庭审流程,导演只在庭审之间加入了单一的游行段落作过渡,从流程进展到审判双方念白,无一不干燥又机械。整部纪录片如同卡夫卡小说更进一步的搬演,在一个犹如戏剧舞台的法庭上,审判者与被审者通气,被审者与被审者对戏。去探讨show trial成型的缘由并非导演之意,将素材作直接呈现已经足够慑人。
      • 从台上的司法程序,到台下听众的掌声,到庭外游行人群的口号,苏联社会主义有声和无声的政治修辞模式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熟悉,而最后的“反转”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 1930年苏联“工业党”大审判:虚构一个联合境外势力要军事推翻苏维埃的“工业党”,清洗异见技术高层;学者们挨个服帖认罪,只望留一命回归工厂为“五年计划”修修锅炉啥的;唯一稍显辩驳的认罪陈词有道:不存在尽忠职守讲科学的工程师,如果工程师在政治上愚钝,再所谓尽忠职守都是在与人民为敌。受邀的国际媒体和法庭外游行的爱国群众,为打靶判决雷鸣欢呼拍烂手掌。黑白影像修复加上后期叠加的精细声音设计,完美还原冷峻荒诞之现场感。而某些国度的历史档案,却是另一些国度的现在进行时
      • 目睹甚至体验某种强大势力对个体的操控,影像即谎言。
      • 简直就是一部恐怖片,但导演在本片中的作用何在?
      • 2小时02分钟
      • 题材本身震撼,内容就是还原一次审判,没什么剪辑或增加,素材很重复,中途就会觉得冗长。这种审判一直在发生...@hkiff2019
      • 莫斯科审判史料,如果没恒心还是不要挑战自己的耐心去看。它无疑是震撼的,站在审判台上的人反复confess,多次提及emotional(代表自我),认罪,试图改过,许诺为伟光正的目标奋斗。苏联规程下,他们只应是机器,不可做任何出格的事。整个影片里,俄语始终缺乏语言该有的生动和美感。
      •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是的 as the supreme measure of social protection 这一切的表演成为了纪录素材 然后再缩减 审判十几天的中间休息穿插场外游行 标语是资本主义复辟的终将灭亡 但最后呢 一切都是提线木偶 一切都是宣传猴戏 有的群众演员闭目 有的还煞有介事记笔记 有的遮光 有的笑谈偷看摄影机 而最开始对焦恍惚着认罪前的犹疑 当然从剧本来看 认罪的阶段 层次都有区分 还要指出境外势力 法国 Poincaré 的恶势力 交代具体的破坏行为 里通外敌的细节等等 结局安排的也各有不同:死刑 期刑 未知 改过 自杀 甚至 Krylenko 还是法西斯恐怖组织渗透到 USSR 的卧底
      • the court of the proletariat,恐懼的法與秀,荒謬局,影像回收,歷史長痛。更豐富的反而是些莫名、甚至尷尬的微小時刻: 男性觀眾們的面孔,一個鏡頭里的兩個女人,偶爾一眼直視的迷思,認罪時空洞的停頓,以及宣判中的咳嗽。
      • 片段中唯一的笑点也是最讽刺的点。
      • 2019.3.19 OSA导演放映座谈会,根据历史影像剪辑而成的纪录片,审判现场与群众游行的画面交替,法庭像是一场敷衍了事的表演,被告朗读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认罪宣言。科学应该引领建设还是被政治引领,在那样的特殊时期人人只能求存,无法求真……
      • 可怖 无力
      • #HKIFF# 机械庭审戏,上来就是几个被告连续十几二十分钟仿佛完全没剪过的statement,睡了个昏天暗地到questioning部分才强迫自己醒过来。被告们在closing表示真心悔过,机械同时也令人感到恐怖
      • 3.5 是好睡的,因为法院的,历史的都比较远,一多了解就清醒了。被告们都认罪,但尚且有辩护的机会。
      • 原始footage收声的不平衡使得《审判》的声音系统远离场域,非典型的洛兹尼察纪录片。
      • 3.5 MIFF2019 @ForumTheatre 结尾拯救一些,看了2个小时漫长无聊煎熬的庭审过程,无数次心中一万匹羊驼飘过,无数次心中确信绝不超过2星,突然间告诉你这些人都是被冤枉的,让所有的煎熬都有了意义,所有疯狂的游行场面都变得极具讽刺
      • 影像的意義
      • 一場令人毛骨悚然的演出
      • 原始footage收声的不平衡使得《审判》的声音系统远离场域,声音失真倒是很契合影片。 人民运动的声音显得单一干燥,但最后的鼓掌声却很热烈,时代声音凌驾受审群体的习性,连迟滞都失去了。
    • 豆瓣 6.9 IMDB 6.4 HD
      Nhà Cây
      2019
      剧情片
      法国

      树房子

      Nhà Câ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想到娄烨说的,对空间的破坏也是对人记忆的破坏,进而是对identity的剥夺。导演所表现出的sensitivity和自我反思尤为珍贵,eyes watching and documenting, not prying. 我理解中科幻片的设定是因为:距离远了,对家园的回望才更真切。用被记录者的语言与记忆方式构建他们的故事,才是赋予他们主体性。
      • 很新颖的表达,最吸引我的是从建筑的视角来探讨记忆,洞穴、树房子—家的摧毁与迁徙,跨越到对于记忆如何保存,孩童的影像不停地复现—回溯的欲望—民族志土著人群的生存表象,断裂的片段重新组装,这些编辑都在产生新的力量
      • 关于“外星”的画外音叙述令影片空间被表述为异质,却并非赫尔佐格奇观化的,作为探险空间的异质,而是不可能的异质,令影像产生神秘主义,并且通过信号干扰持续提醒着“观看”的存在而非自为。在影片一系列近景,特写镜头之中,村落与观看者的接近程度有如实体空间,却又提醒着观看者,我们无法以一种奇观或者虚拟共情进入其内在,无法想象一种在地的观看方式。因此,影片所展现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其巫气十足的自然景观一致,在这些土著,孩子,动物之间存在着一股心流,而它正在消亡,有如胶片的锈蚀反应,他们的焦虑有如观看者害怕看到影像的负片。真正的民族志并不是邀请观众去了解,而是排他地提醒他们并不,摄影机所抵达的视频文件作为一种纯粹的外部。然而,尽管如此,《树房子》贯穿影片的依然是现代进程下一厢情愿的陈词滥调。
      • 2.5。旁白叙述型科幻,火星回忆,从外部看越南,看部落。树房子被烧毁,人住石头房子,最后到墓房子。正片为阳,负片代表阴间,很多剪辑要素都很有趣。我本来以为是从纪录片转为了剧情叙述,但是居然原本就是剧情概念再进行的纪录拍摄,记录剧情实验,融为一体,不过内容有些过于晦涩了。
      • 3.0。
      • 看睡了,睡得很香,sound design 很助眠,这应该算是一种夸奖吧
      • 很独特的一部电影,但是过于私人化,后半段全程睡着了,又加上昨晚失眠,一天连看四部,快吐了,到了最后一部简直就是安眠药。要不是郭晓东映后交流我估计睡在尤伦斯了。【南特三大洲影展论坛】
      • 林地文明的消逝,洞内的拍摄比较少,当然不可比拟《忘梦洞》。并没有深挖人物,导演刻意为之,处理方式还是有一些刻意应该能够避免的。
      • 笔记:演变-从主题出发找到人物而不是跟拍;技术-materiality,胶片作为material而不是footage,影像拼贴(负片,照片,字幕,不同的线跳来跳去乱窜);重复-创造力量;拍摄-一天中更多时间在思考如何拍摄;体裁-essay film,有深厚传统;戳中我的-影片中段自比烧毁树房子的军队,我凭什么claim不属于我的东西;问题-后半段的内在逻辑是?人的生死、阴阳和家、失去家的关系是?;discourse-postcolonialism,anthropocene;
      • 后重看「Notre Dame」
      • ★★★☆
      • 外星球假设和剪辑混入的旧时影像分别增加和疏远对于“乡愁”的距离感,有些缺乏lav diaz式对于生活完整记录的轮廓作用, 又让没有那烟雨雾蒙故乡的情绪完整表达,而几场黑白底片曝光似乎也都是较暗场景不知如何颜色处理的折中选择,对比之下今年NYFF同样越南背景的实验短片“Tyrant Star”中诗韵反而更有味道
      • 有一些奇观就在藏在你身边和柯达16mm中间,很有趣,不过文本调度和影像调度上的兼容性是个问题
      • 真的是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電影,很多層面可以縱深延展
      • 实验片
      • @黄边站看 很独特的电影,映后制片人谈制作过程,先拍了个先导片参加创投,结果在创投上导演忽然说全片要用胶片来拍。可以理解用胶片拍的原因,从制作方式上来去除“景观式”的拍摄。许多元素的设置也是很有意思,但是落入迷墙的是这片子最打动我的还是人类学的部分。
      • 3.5/5. 纪录片、影像艺术、手绘等方式的的高度融合,加之科幻框架下的本土人类学、建筑和历史的厚度,没有被困在现有电影手法的桎梏里,正片负片对应的生死世界,不同建筑形态和方言对应不同年代的记忆都是有趣的尝试,也能触及到更深刻的历史而不显得太生硬,确实是非常洛迦诺口味的影片。只是纪实感还是较强,加上极度平稳的旁白语调,容易使得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带来的刺激,再度产生一丝倦怠。
      • 难以进入是正常的,喜欢他对负片的使用,历史的纹理属于灵魂
      • 关于家的寓言,从树到岩洞到房屋再到土地。很久没见到这样自然朴实的电影了,也确实没有起伏。负片出来效果奇佳,正负片的切换就是正负世界的切换。中间一度以为音响坏掉了,岩洞风景犹如泰式神秘,堪比去火星路边野餐。
      • 在未来时空展现原始生活,词语、文化、传统的独立让这部分人有了特殊性,影像对于记忆、现实、死亡的表现也有意思,纪录式的创作手法在一个异度空间同样具有神秘感
    • 豆瓣 7.2 IMDB 7 BD1280高清中字版
      Ne croyez surtout pas que je hurle
      2019
      纪录片
      法国

      别指望我会尖叫

      Ne croyez surtout pas que je hur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虽然400部听起来不多,但是涵盖范围巨大,而且全部选用的是不起眼的空镜、局部特写、人物姿势、动作,很少看到演员面部,所以就算用了很多著名电影,观众都很难发现(比如完全没注意到《布莱尔女巫》《山河故人》)。旁白是日记体更是文学,关于导演对社会和对生活的抑郁和焦虑,写得颇具诗意。旁白和400部电影破碎的影像搭配在一起给人一种读书的体验,声音文字赋予了这些影像崭新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双重意义。PS:导演的葡萄牙朋友绝对是João Pedro Rodrigues!
      • 社恐影迷的影像絮语,由作者在7个月时间内看过的400余部影片中的镜头拼贴而成,基本辨识不出几部片名(除了[飞向太空]),不过影片着力点也不在于此,影像与日记式的旁白之间时而无缝贴合,时而有着各异的隐喻距离,文本与影像、声音和画面间的对位关系既包蕴着诗意,又引人遐思。| 电影是镜子,不是窗户(这点个人不同意,二者共存交织)。 | 死在[天空属于你们]之前的父亲 | 电影是发泄,是逃脱,是复苏;电影是止痛药,衍生物,赎罪品,调和物;电影如同绷带,喘息,安养院,诊所,妓院,慈善机构,退休;电影恍若奇迹,绿洲,信号标;电影如同反射,观察,拍打,电击,传动带,支架,盔甲,与时间的竞赛,如同疯狂,湮灭,装饰摆设,稻田毁坏,时钟滴答。(8.5/10)
      • 作为一个经常用电影来逃避现实的人,它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整个文本都在解释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恰好是我看这部电影时的心境。
      • 感觉这部电影可以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前十分钟因为手法原因一直在想去年柏林的《绿雾》——当然是迥然的。collage竭力做得彻底,mesmerizing,本雅明;还是多亏黑塞拉辛阿拉贡的文本厉害,念白声音也文人傻气式的好听。要是更抽象更有想象力或者干脆摸不着头脑会更喜欢,全篇引言里出现几处显白,会觉得好笑。一种反刍影像企划,想旁观导演工作两天。🎵I see a darkness
      • 音画分隔这种手段,7分钟会让人惊喜,70分钟就会带来厌烦,像婚姻一样。
      • 这是我们在脑海里进行了无数次的梦境试拍,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枕叶皮质成像。
      • 四星半//“是电影拯救了我”//最开始的7m30s简直我的日常一点没错 因为长时间的观影而对除看电影外的大部分事情失去兴趣//关于电影的部分 是我的日记//很多时候我们明白不少但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回避认知中的正确选项 可能是人类补完计划已经启动了//并不太能从空镜中辨认出四百多部电影 而且在这样的氛围里这种辨认有点无聊//具有某种左岸派的气质
      • 独自生活者跟自己内心的对话。
      • 这样的collage作品多多益善啊,消除了偶像崇拜的迷影,只有最内心纯粹的声音,拾取的影像成为了运动的意识。PS:全片就认出了一个《霓虹恶魔》。
      • 自身经历在无数影像种建立起另外的无数个世界来。很多片段挺眼熟的就是记不起来了,《和谐课程》用了几次。
      • 几乎解释了“嗯。”为何存在,通过语音和语调。
      • 独居生活的舒适和孤独 退休后可自由分配的18个小时 因无所事事无法忍受 为了避免感到懒散 把所有事当做工作 我回到屏幕前 那个让我无比着迷的地方 那个让一切平庸看起来无比美妙的地方 捡起400块零碎的镜子碎片 拼凑着自己的臃肿的面庞和充满血丝的眼睛 我用他人的电影割开一扇后窗 悄无声息地思考世界 and then, I see a darkness.
      • 如果偶尔有没有旁白的段落就更好了,这个有点太像DK的工作,我们在剧组里做影像搜集,不都是如此按照剧本拼贴其它电影的素材吗,还没有旁白,旁白是有意思的,但就是这个形式把这件事变得单调了,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私人化,大概起到了是某种启示,像牌,像卡片,亮出来任人解读,解读多起来后又显得无意义。
      • 看的时候不免在想,这不就是小朋友现在的生活嘛?虽然没有纪录片中那么夸张。迷影之作,独居的无所事事的日子确实比较无聊。 很多地方还蛮好笑的,比如前男友来家中取猫,离别时主人公和前男友拥抱时,两人想的竟然是“分手分得真不错”,笑死。 不过颉取的影片片段和旁白并不算很搭。而且,要不是小朋友现在的日子和电影中差不多无趣,我肯定看不下去这片,别指望我会尖叫,无趣的日子我也要过得精彩。
      • 除了炫耀创作者的观影量之外,这部充满迷影趣味的实验之作没太多现实意义。这种声画分离的拼贴手法已被法国新浪潮的前辈们玩透了,戈达尔的《电影史》《爱的挽歌》《影像之书》、杜拉斯《印度之歌》……导演用“伤感矫情”的口吻自述了一段私人成长经历,包括最近的失恋,勉强支撑了一个小时,耐看程度远远不及匈牙利那部《爱情最终剪》。
      • contre la laideur du monde/i see a darkness/后重看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20190925Reflet AP重看
      • 形式是有趣的,画面与语言之间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弱引力。但我,或所有不懂法语者只能听见声音、看见文字,所以难以充分浸入,声画随着时间都逐渐失效了。
      • 实验电影,没有一帧自己拍的纯靠几百部电影片段剪辑而成的片子(我只认出了塔可夫斯基拍水草的片段),全篇匀速毫无感情的旁白真可以用絮叨聒噪来形容了,听得人浑身难受,想睡还没法睡...或许单独看打印版台词或者单独看剪辑默片都是更好的选择...
      • 7/10。400多部电影混剪,我很想拥有这个片单。纯靠旁白推动,好在语言是真实的有趣的,可以感受到导演对电影的热爱。这类再加工的电影,影像一般都是功能化的,有时候为了配合素材而更改故事。这是那种看完让人明知不可能也想尝试做一次的电影。
      • 看哭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