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local影院看的 基本上介绍了Herzog的全部电影,明显以去美国为分界点。采访里也有提到战后的巴黎和后来的美国似乎都比德国了解Herzog的作品价值。他说因为痛苦而不是快乐才拍电影,一直想飞翔(甚至报名了宇航计划不过被淘汰了hh)喜欢他提及母亲以及饥饿的童年:“母亲用一种非常冷静的声音说:如果可以我愿意把肋骨切下来给你们吃,但是不行——所以你们只能挨饿直到周一。”他由第二任妻子陪伴从美国飞到德国来到童年的房子,透过窗户描述童年里那件小小的房间,但是拒绝进去。 |
|
自译中字在线:BV1PCHzeYENb | 赫尔佐格八十大寿时的回顾性纪录片。断断续续终于把这部的字幕翻完了。正好今年九月五赫尔佐格庆生发。这部纪录片的主要优点是有不少别处相对少见的archive素材以及新的荷索本人采访内容;主要缺点是用了AI加强archive素材看着难受+还是太泛了,毕竟荷索这个人是不可能用一部纪录片就讲得全的。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老生常谈的内容和彩虹屁当然还是多的,但到了这个阶段,任何有新内容的纪录片都是有价值的 | 八十也同一天庆生👌好啊 | 自建条目 |
|
3.2分 |
|
艺海SIFF。赫尔佐格的眼神里有一种非此不可,必须达到的疯魔气息,某种程度他利用了金斯基的癫狂,也要为金斯基后来的完全失控负责,赫尔佐格在框里,他催化了失控。不过,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导演拓展深度与广度的一生,瀑布潜藏了生命的源头,模糊的目标,逻辑服从于意志。 |
|
贫瘠的语言无法承载表达的欲望,而影像可以超越语言触及真实。 |
|
3.5 感谢翻译 祝老头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其实最震撼的点在于 在恁们村里 打小就玩跳台滑雪是什么很平凡的事吗😧 |
|
无赖电影学院某学生“有一个来自您的时代的电影……”荷索一把抢过话筒“我的时代还在继续呢你说话注意点”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以及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玻璃精灵片场的催眠场景了,就是没想到原来连生命的标记都有拍BTS;从这部里哥哥和毛赫谈金斯基的口吻,隐隐感觉到拍完眼镜蛇之后分道扬镳,应该是当时发生了什么很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后来才再也没有合作了的……荷索在访谈录里的说辞应该是浪漫化了不少,不过不妨碍赫金好嗑hhh毕竟99年还拍了我亲爱的魔鬼怀念金斯基()btw文德斯穿衣好有品啊他每次一出现就盯着穿搭看了根本没注意听他说了啥(啊啊啊啊啊啊 |
|
他的各个片子的花絮等等关于他的纪录片已经很多了(刚看了他的展😂),这部就不算是特别informational,但是拍的很好笑,看的挺开心的 |
|
*175 siff二五006
好看呀!为什么显得这么冷门!美琪感觉只坐了五分之一不到? 开场前票根都还一堆。真的好看 而且赫尔佐格年轻真的好帅 |
|
SIFF#25,特立独行剑走偏锋,书写是他最后的慰寄。出走一生,归来仍是少年。从慕尼黑走到巴黎,去为洛尔献上祝福。从慕尼黑到洛杉矶,从保守到随心所欲。从痛苦出发,走进《灰熊人》,挑战人类的极限。当年有幸翻译过《陆上行舟》和《沃采克》的字幕。Mark侏罗纪技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 |
|
2023SIFF观影第二场。纪录片拍得中规中矩,但是赫尔佐格太伟大且有趣了,整个观影体验还是很不错的。特别喜欢赫尔佐格五十余年后重回《侏儒流氓》拍摄现场,50年前的拍摄影像与当下情景叠合交织,泥地里的车辙依稀可辨,风吹树叶声仍似过往,赫尔佐格驻足听了一会儿后走向背离镜头的深处。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赫尔佐格的背影,无论是他替他的精神导师祈祷远行徒步从慕尼黑到巴黎,还是走向海边寻找几万年来被海潮海风打磨得特别圆润的石头,赫尔佐格总是无比坚定赤诚。他给大众带来的电影艺术作品,更像是他自己激荡的生命体验的再表达,他说他电影中金斯基的表演接近癫狂的神性,但他其实骨子里跟金斯基有种某种相似性,对自我表达的无比坚信,坚信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哪怕是陆上行舟。意外惊喜,Patti smith唱了片尾! |
|
纪录片本身着实有点一般了… 看点基本还都是Werner Herzog的个人魅力。 |
|
"Wow, this person is gonna put me through something." |
|
美国人认为沃纳到达美国前毫无建树哈哈哈哈哈,(信念感) |
|
上影美琪第一场 |
|
从大银幕白钻石爱上赫至此,十分认同他能把不可能变可能拍出你想象不到东西的观点。对着不知源头的溪流说是自己的灵魂风景,想着自己牵挂的人从慕尼黑步行到巴黎,告诉你镜头下的企鹅会自己独行70公里… 迷恋真实虚构,他那“狂喜的现实”和戈达尔“炽热的希冀”是能让我一直品读的风景。布莱希特的背后是某种真实。
他要飞。他直面。
以及没想到真的看到了大卫林奇曾提到的他的极小铅笔字的日记。密密麻麻的文字他说是他最后的寄托。
“最好的是,没有规矩我们自己定规矩”。
他甚至能记得五十年前拍《侏儒流氓》时,整天听到的树叶的沙沙声…“我记得我在这里拍过好东西。” 真好呐。
“我的时代还没结束。”
一切因为喜欢所以我无意亲切称呼:我们老沃纳。 |
|
2023上影节 |
|
老爷子太会玩了,果然be yourself would just be enough哈哈哈。btw Oslo pix不靠谱啊,简介写英文字幕 实际上还是挪威语字幕... 好在今天的是90%英文+10%德语hhh |
|
期待赫尔佐格老爷子的新片! |
|
3.5 |
|
赵婷的采访片段让人感觉到了什么是同类人的惺惺相惜,马拉松式的作品精华介绍让我种草了灰熊人、曼达洛人、瑞克和莫蒂、辛普森一家、马达加斯加的企鹅、沙漠女王、在世界尽头相遇blabla一大堆。然而,对这片子本身,我只感受到了它在一直告诉我赫尔佐格的激进,失望于它没有试图去探索这种特殊异质的形成原因。 |
|
从童年至今,按时间线性讲述赫尔佐格。赫尔佐格本人出演,再回故地,回到属于自己灵魂的风景,颇动容。采访众多相关人士,家人、合作者、德国新电影四杰,以口述的方式还原赫尔佐格以及拍摄趣事,基本上按作者研究的写作思路,引用提及影像,较单调的方式串联。以影像纪录赫尔佐格,要别出心裁才好配得上他。老年赫尔佐格,桀骜不驯依存,还带几分温柔可爱。看在纪录到最新的份上,还是四星。 |
|
以前觉得赫尔佐格后来变了,但实际上他一直没有变。 |
|
当纪录片看就三星,当难得的赫尔佐格的一生自述看,就满分。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赫尔佐格看作20世纪换了电影做表达媒介的克莱斯特,有一种超越性的内在疯狂,而疯狂的核心却出人意料地柔软。 |
|
(on Kanopy) 是给赫尔佐格影迷的 |
|
赫尔佐格脑残粉前来报道,四颗星基本都是老爷子本人的。当一个生日大party上播放的回顾片看就好,心足够诚,爱足够多,但一切与赫尔佐格本人的生命与使命比起来无法不平庸。在并非亲历的人中,赵婷也是很懂他的,他毕生都在拍一种电影,描绘一种追逐、抗争的精神,与跟金斯基一样,过的是自毁的人生,不过“幸而”他是在有计划、有方向的燃烧自己。 |
|
那只著名的、突然一意孤行向着冰山奔去的企鹅,始终只有个小小的背影。一直很想看下它啥表情。这片突然让我有个想法,它要是转过头来长着荷索的脸,一点不奇怪哈哈哈哈哈。这俩一样,冷静地做癫狂的事,但自带萌点。贝尔说荷索是最温柔的人,我相信的。当你看到他咬牙切齿的说着“我没能成为运动员,这世界不公平!”,咬牙切齿地念出为朋友写的内心大型drama日记,你真的很难忍住笑。 |
|
赫尔佐格渴望呈现那些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却未能被清晰有力表达出来的超越庸常的狂喜之梦 |
|
2.5 #25SIFF @环艺,更像是赫尔佐格的粉丝片,著名的吃鞋子的电影人,采访几位导演演员讲讲赫老,一些他的电影和与他有关的电影、电影花絮,博士母亲“幸好”没有父亲管的童年、一些旧地重游、疯狂的金斯基等等,基本都是旧料,如果本来就很熟悉赫老,尤其是如果连他的《陆上行舟》和《冰雪纪行》这两本书都读过了,这部纪录片基本上没有必要看了,悖论的是,电影节期间会来看这部纪录片的多数肯定是比较熟悉赫老的观众;赵婷老师镜头不少诶;感谢上艺联片中涉及的片重要的基本都已经拜过了大银幕(包括昨日女孩、青年特尔勒斯) |
|
为Herzog 伟大的个体性与巨大的决心献上我全部的赞美 🌼 ‘People are beyond stories.’ ‘This is still my era, watch out.’ |
|
20230617siffUME,基本上内容在书里都看过了,多放点和金斯基的相处捏,以及结尾说疫情写了两本书拍了一部剧情长片,东西呢?! |
|
赫尔佐格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作品已经足以说明一切,相较之下后生评价他影响的部分就显得不痛不痒。从新浪潮剧情片到纪录片的转变挺有意思,可惜没有深入展开探讨。 |
|
当一个尚且在世的 filmmaker 的纪录片都因数量庞大到开始难有新意但又隔几年就有新的出来,这是多大的赞美 hh |
|
25thSIFF#02|美琪 如果赫尔佐格不是一位导演,那他一定是一位天赋异禀的运动员,在他骨子里的那种不受任何拘束、倾其全力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意志,任何人都应该为他强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他电影中的角色也都不无例外地被赋予了这层激进特质,只是结果或成功或破灭。以赫尔佐格九十年代前往美国发展为分界线,德国新电影运动时期的他以徘徊于受资金困扰和驯化其生涯相爱相杀的金斯基展开,并提及了他童年时期的贫困经历,凭借惊人的天赋拍出处女作的经历;美国时期的他则更倾向于将精力放在拍摄纪录片和与好莱坞演员合作时的奇趣经历。赫尔佐格在美国非常受欢迎,以至于《辛普森一家》为其专门设立了一个角色。他作品的风格之于影史必然是横空出世的,就像他拍电影是永远一袭黄色雨衣示人的形象。 |
|
#25SIFF 1 80岁了,一年写了两本书拍了一部片,还拍了这部纪录片 2 德国的官僚,美式的傲慢,只有写作永远是最好的伙伴 3 他童年听到母亲对他说的话:“如果我可以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你们吃,我会割的” 4 和金斯基相爱相杀,金斯基:果然你们没我不行 5 已经不是天马行空了,是异想天开 6 又有好多片要补了,好想在大屏幕看啊 |
|
这种传记片最难的就是如何整理与呈现一个导演的人生、影像与思考,并玩出花来,但这部明显不咋样。导演花了一点心思在LA段落上,行车抬头视角+倒放过于单薄地承载了“梦”的主题,其实这个形式语言跟赫佐格老家的瀑布结合的话就会很好,后者作为赫自己的隐喻载体带有明显的“源头”色彩 而同时又被赫自己否定其源头的重要性,如此这个意象就能和赫年少时的跳台滑雪经历相关联,为后面的“超人”执念完成铺垫。回顾的内容里,德国新电影的代表人物评论的最有意思 他们也提到了lotte eisner的重要地位;另一个是插入了robards演的第一版陆上行舟段落 和梦的负担里没有使用的片场影像一起有点价值。最后LA的那个侏罗纪技术私人博物馆有点意思。其他就是一个夸夸群 无聊得很 无非就是德国人欣赏不来他 美国人能之类的鬼话 |
|
大银幕。很明显,这其实来自一种好莱坞视角… 反映出这个体系看待赫尔佐格的方式。2024.1.19号@BFI |
|
#25th SIFF 还是会被那只企鹅感动 |
|
This person is gonna pu me through something that is going to strip away all of my cenventions |
|
稍微有点水 |
|
印象深刻的有《灰熊人》和《来自深处的钟声》。结冰的贝加尔湖上,一对僧侣正在跪拜,他安排了俩花滑运动员在他们面前穿梭滑行。他说着代表了某种真实,也许是对世界的不同态度,相悖的认知。对无神论者来说,无所谓什么亵渎神灵,但尊重他人立场也是应该的吧。 |
|
赫尔佐格大师作品回顾展,接下来又是补片的日子,4.0。 |
|
20230610SIFF美琪,中規中矩,但赫爾佐格本人真是有意思。美琪這場氣氛不錯,人也不多。 |
|
一开始觉得有点像电视节目访谈,聊聊天,然后跟着出去走一走逛逛街逛逛博物馆,后面谈到赫尔佐格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作出更进一步的个人化的强调和点缀时渐渐有点纪录片的感觉了。他激进吗?我倒认可贝尔的说法,他很温柔,很绅士。我最无法忘记的就是那只一路奔向梦想的企鹅,能做出这种解释的人,我认为他理解了这个世界和生命本身的意义。总的来说,作为纪录片,我觉得中规中矩甚至偏差,但赫尔佐格就是永远的神。 |
|
@Siff. 比我想象中要好,虽然是非常老套的传记纪录片拍法,采访+跟拍+编年史,但荷索真的太太太好了,最最伟大、纯真、充满好奇的一双眼睛,将一切不可能的化为可能的强大的手与心,他所记得和在乎的是圆圆的石头,不知其源的瀑布,风吹过大树的沙沙声,车轮碾过的痕迹。无论看几次《灰熊人》里听录音的那个片段我都会浑身发凉,荷索给了这个世界太多太多见到了但未曾见证的神奇,电影强调了很多德国到美国的转变,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也就只是他喜欢的那个洛杉矶里的David Willson的博物馆,虚构借由物质而变得足够真实,这是荷索的影像他的声音他的脸给电影的意义,一切虚构都变得足够真实,足够无需质疑无需思考,只需要感受,不需要梦境,没有梦境,Only The Fire Within。 |
|
#25th SIFF
【3.0】上影节间难得的一场纪录片,原来赫尔佐格这么有魅力这么可爱,梦想家式的造梦之路,无畏流言坚定前行,遗憾于走马观花式的闪回聚焦,再从他人口中看其流溢的狂野与自由,终究很局限很笼统,还是得深入感受他的作品去一睹他所构筑的神迹…… |
|
#25th SIFF#。
每每回望赫尔佐格的狂野,都会体验到电影与众不同的一面,关于真正的实践和战斗,把观念压在身后,让咆哮和行动占据中心。
都说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心脏是法斯宾德,因为他在电影艺术的一种核心即情节剧之上创造了诸多新时代的经典。
而在这个核心之外的领域,即心脏/观念/情欲之外,便是赫尔佐格作为躯干主导着整个身体的位移和轨迹,或者说,在一般意义的影像和技术之外,在艺术的观念性之外,赫尔佐格总是先发现、拥抱或创造真实的“神迹”!
他的眼中,影像只是记录这些神迹降临的碑文和娟帖,而艺术应先于观念之前,就像行动先于思考,(所以它也总是习惯以古典音乐作指引,艺术中音乐的纯粹度排序最高),因为上帝的愤怒先于祂的慈悲,祂的降临也必定大于尘世的静默浮现。 |
|
作为电影是个一般的电影,但是导演这个人是个妙人。 |
|
惊人的、伟大的、直击人心的、经久不衰的 |
|
酷老头你为啥还那么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