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日烦夜烦 Trouble Every Day (2000)

    最近更新: 2025-04-20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克莱尔·德尼《日烦夜烦》:恐怖的皮肤 \ A horror in the breach- Claire Denis's Trouble Every Day】

    作者:电影传送门主页妹

    【电影碎片】新极端主义影片《日烦夜烦》法式病态美以食人隐喻探讨人性异化与压抑氛围!

    作者:binglingvideo

    欲望和暴力的另类组合,只有在兴奋时吃掉对方才能满足,尺度极大的惊悚片《日烦夜烦》

    作者:MJ酷影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日烦夜烦[简繁英字幕].Trouble.Every.Day.2001.1080p.BluRay.DD.5.1.x264-MOMOHD 12.80GB[12.80GB ] 详情
      日烦夜烦[简繁英字幕].Trouble.Every.Day.2001.1080p.BluRay.DD.5.1.x264-MOMOHD 12.80GB[12.80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rouble.Every.Day.2001.1080p.BluRay.x265-RARBG[1.57GB ] 详情
      Trouble.Every.Day.2001.1080p.BluRay.x265-RARBG[1.5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rouble.Every.Day.2001.1080p.BluRay.H264.AAC-RARBG[1.92GB ] 详情
      Trouble.Every.Day.2001.1080p.BluRay.H264.AAC-RARBG[1.9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rouble.Every.Day.2001.1080p.BluRay.x264-BiPOLAR[12.73GB ] 详情
      Trouble.Every.Day.2001.1080p.BluRay.x264-BiPOLAR[12.7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rouble Every Day (2001) [1080p] [WEBRip][1.60GB ] 详情
      Trouble Every Day (2001) [1080p] [WEBRip][1.60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rouble.Every.Day.2001.720p.BluRay.H264.AAC-RARBG[1.22GB ] 详情
      Trouble.Every.Day.2001.720p.BluRay.H264.AAC-RARBG[1.2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rouble.Every.Day.2001.720p.BluRay.x264-BiPOLAR[4.81GB ] 详情
      Trouble.Every.Day.2001.720p.BluRay.x264-BiPOLAR[4.8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rouble Every Day (2001) [720p] [WEBRip] [YTS.MX][892MB ] 详情
      Trouble Every Day (2001) [720p] [WEBRip] [YTS.MX][892M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百度云盘 [日烦夜烦][HD-MP4/1.16G][中文字幕][有广告][压缩包] 详情
      [日烦夜烦][HD-MP4/1.16G][中文字幕][有广告][压缩包]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D5盘(无广告)4.1G 详情
      D5盘(无广告)4.1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日烦夜烦][HD-MP4/1.16G][中文字幕][有广告] 详情
      [日烦夜烦][HD-MP4/1.16G][中文字幕][有广告]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巴黎郊外,一位性感女郎的车在路边抛锚了,她以撩人的姿势拦截下一辆卡车请求搭载。对于司机来说,这似乎是一次小小的艳遇,没想到他引来的竟然是血光之灾。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4 IMDB 7.2 英语正片
      Videodrome
      1983
      科幻片
      加拿大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想法很有趣,不过说教味有些明显了。柯南伯格的电影有时有催吐效果,不是场面恶心,就是觉得拍的.....不对劲儿
      • 想法和观点是真的超前,核心观点就是影像传播大众娱乐操控人的意识和生死,但电影的特效和剧情走向太过猎奇以致于观念和故事割裂不成章法,后半段完全是自我放飞除了猎奇别无可言。如今大众传媒早已成为操控民意的工具,上到意识形态,下到广告代言,人类已经被驯化成4A广告公司和“权威辟谣”的奴隶,这可比皮鞭枪炮高效多了。
      • Videodrome涉及“一个庞大的技术世界对我们人类感官的印象;性和暴力的迷恋和恐怖;以及现实和意识的界限。”在某种意义上展演了麦克卢汉的理论,以及今天人机接口、VR降临的现实,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因此,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任何内容对于观看者来说都是原始体验。因此,电视就是现实,而现实又比电视少。导演把性和暴力在视频中的传播视为一种在现实的人体上结出的瘤子,这时候,幻觉本身也成为生理性的,人所有丑恶的想法则变成光怪陆离的现实,这或许体现了他和麦克卢汉一样的天主教保守主义和作为加拿大人对美国文化的憎恨?它和大卫林奇的《蓝丝绒》,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铃》,近期网飞热播的《鱿鱼游戏》,似乎介入了类似的问题。但总体上,它的超现实主义和重口味的混乱让人感到冒犯,更多还是惊悚片的定位。
      • 最后一幕应该是血肉横飞出屏幕喷溅到我的脸上,所幸没有,因为我是用电脑看的,而不是电视,虚惊一场。
      • 【B】《灵婴》与《夺命凶灵》的设定对于观众来说仍然是和谐的,是直观易懂的。但《录影带谋杀案》的设定实在是太过晦涩难懂,现实与幻觉的交织让电影几乎完全失去了参考系,只能被动的跟随导演去批判电视媒介。媒体是如何杀人的?让性爱常规化,让杀戮娱乐化,让男性躯体的腹部长出女阴器官。「人」开始异化,而「物」却被赋予人格,柯南伯格将这层意象清晰点出,伴随着标志性的特效化妆/道具,将心理不适的感觉植入我们对电视媒体的印象之中。只可惜后半段的说教让电影再度落入俗套,本该理顺逻辑,却只是让电影本身愈发难懂。但结尾的设计真是妙绝,马克斯在屏幕的那头举枪自杀,而你,又在用什么样的屏幕去观看这部电影?
      • 有點晦澀,但是好像帶點預言性,是否將來我們的世界就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 诡异骇人的柯南伯格。1.对暴力影像的超前反思,后启[铁男][死亡论文]。2.冲击力极强的血腥特效,人体异化与视像肉体化:"手"枪+腹部阴户+颤抖娇喘的电视。3.难以拆分幻真虚实=大众传媒操控威力,想及麦克卢汉。4.詹姆斯伍兹的角色名"Max"同[美国往事]。5.涌动的性虐情欲,对东方异域的YY。(9.0/10)
      • 大卫一贯的风格,一定要先从视觉上恶心死你,其实他的一系列片子看下来,你会发现里面的特效化妆是有很大关联的,拟人拟物感很强,这片子没中文,试听上练了练不一定全能明白,邪恶詹先生当年真是美男一枚,大卫好像很喜欢玩这种影视,游戏对人的影响,放在1983年很大胆很骇人!
      • 1、制造影像,贩卖影像,最终变成影像的一部分。大卫·柯南伯格对于八十年代流行的录影带文化、以及媒介本身的暴力与欲望的极端思索。 2、性、暴力、SM、猎奇、快感、死亡,将影像对人的入侵表现得几乎像是邪教传教一般。“舔屏”、搏动的电视机、录影带——影像的诱惑;被幻想打开的肉体、“枪+人”的合体——影像的入侵。屏幕构成幻想,幻想即欲望,人沉溺欲望,然后成为欲望的一部分。(想到贞子何从电视中爬出,和这里影像将人拽进电视,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欲望。) 3、结尾的“自我凝视”象征着自我(肉体)的毁灭,最后成为影像本身。如同观看屏幕前的我们,不得不说是一则未来预言,放到现在,可以把电视机换成任何被凝视被渴望的幻想。
      • 6.0/10 分。2018.08.18,第一次看,箭影英版原盘。脑洞大开的剧情,诡异荒诞的画面,看得人莫名其妙又毛骨悚然。。。普通观众放弃吧,还是留给专业人士看好了。。。我感觉有点像大卫·林奇的《双峰镇》那种风格。。。
      • 立意好,电视机充斥着色情与暴力内容,而电视又成为我们看世界的唯一方式,人对于低俗内容无法自制,逐渐被吸引和异化。但是因为导演的坏品味,把电影变成了血肉模糊的狂欢,除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血腥场面,哲学就太浅薄,描绘人的疯狂不外乎就是被催眠和乱杀人,还要弄一个背后的阴谋财团,实在陈腐。
      • 《娱乐至死》+午夜凶铃+裸体午餐+苍蝇人=3.5,主要是前面行,后面俗了。
      • 不得不服!科技媒体阴谋论放在现在只有更合适不过!好玩的东西真多:东方情色猎奇、虐杀录像带、肉欲电视机、男子腹部开阴道、阴道内部有手雷,想都不敢!有些想法真的超前:电视吧和videodrome不就是二十一世纪网吧和暗网录像。柯南伯格对人类的悲观态度:原始难以根除的性欲、对暴力的崇尚和轻易被煽动被操纵的盲从都表现地极端又先锋。人说到底在娱乐致死的年代就像一滩血肉腌臢,迟早在电视机里玩完。
      • eXistenZ 的导演在1983年自编自导的电影,影片以虚拟暴力、媒体控制、情色商品等等为切入点上演了超现实主义。午夜凶铃的恐怖是钻出电视机,本片的恐怖是钻入电视机。看到影片中的电视吧我就震惊了,那个时代对电视的担忧等同于这个时代对电脑(网络)的担忧。挺cyberpunk。
      • 都是幻觉?有点像裸体午餐~
      • “珍爱生命 远离电视”CULT版公益宣传片。。。
      • "Long live the new flesh"。好適合文化研究者較(ㄏ)真(ㄌ)的一部片啊⋯
      • “男主是否比他在其他电影里都性感”是考察一部柯能堡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部电影里的许多事物随着年代推近已经越来越不像科幻了。奥布莱恩教授的原型是麦克卢汉
      • 柯南伯格的科幻作品一直这么诡异迷人难以归类,本片概念上的前卫让其足够变成一部伟大的关于媒体在将来异化的寓言。在不久的将来,电视节目将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暴力、色情,但是这才是人类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万恶始于人。一部和《裸体午餐》旗鼓相当的杰作!
      • 这厮的片原来风格都差不多啊,从录像带到裸体午餐再到感官游戏和魔蛛,我想我不必理解你的哲学逻辑和风格了
    • 豆瓣 7.2 IMDB 6.4 HD中字
      The Addiction
      1995
      恐怖片
      美国

      夜瘾

      The Addic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只有沉溺,才能解脱。
      • 阿贝尔·费拉拉
      • 镜头超有感觉,配乐也好,算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吸血鬼电影。其实,吸血只是一个象征,看的是欲望如何吞噬掉一个人。
      • 7.1 受害-捕猎-血宴-宗教结尾,黑白装逼版《四五口径女郎》,直面永恒罪恶的吸血鬼夜瘾可以导向深入骨髓的情感氛围,也可以营造刺激的“B级大场面”,在我看来,两方面都是失败了。
    • 豆瓣 7.3 IMDB 6.5 HD中字
      回路
      2001
      恐怖片
      日本

      回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影片有两个恐怖的地方,一个是前20分钟,一个就是影片的无聊程度达到了恐怖级别;2.千万别说这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恐怖片,这典型的有了一个概念,却没有一个好的剧本跟上,随意累加相同的剧情,没有任何情节推进,纯属浪费时间;3.安东尼奥尼说:黑泽清你再这样,我就要去拍恐怖片了。
      • 怎么说呢。。。到底是要吐槽“文艺片为什么拍的这么恐怖”还是要吐槽“恐怖片为什么拍的这么文艺”呢。日本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一方面很崇尚人与人之间淡薄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又很惧怕孤独。坏人做坏事是因为怕孤独,死亡其实就是永远的孤独。。。既然这么怕,活着的时候就好好跟人相处啊。
      • 在每场戏都把后景拍的极深,这样在镜头旋转或移动时,有时再加一个反打镜头就可以把整个场景环境构建出来,人物在其中多是远景,这样当环境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物作用于观者心理时,加上满布噪点褪色暗黄的色调,全片散发的压抑恐怖气息是远大于那些一惊一乍的电影的
      • 這樣低分真讓人心寒。我重溫咒怨發現絲毫不害怕了,三池老師的痛感系列也不怕,結果這部變成了我心目中日本恐怖片No.1了,紅框出入口設定奇佳,且具有尋常恐怖片不可企及的存在主義式后現代文學性,看得我悲從中來
      • 孤独如影人如形,如影随形。生而孤独,死亦如是。
      • 感觉黑泽清一直做的是类型混搭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就效果而言,独属于自己的节奏其实早就找到了,但群众基础方面,则显然远没有侯孝贤和阿彼察邦那么好。《电影手册》之所以坚持对其力捧,大概在于不讨好迎合的姿态值得肯定。
      • 其实不是恐怖片,是讲孤独的,是哲学的而非事件的。但它并没有让我失望,在这个数字化、冷漠的世界里,尽可能地向观众阐述人的孤独。日本在人口密度惊人的情况下,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个人空间,个体困在其中感到无形的孤独。最佩服的还是黑泽清用一些看似简单的方法来做心理恐怖,包括背影与慢动作的使用,过程中我是汗毛直立。
      • 黑泽清的恐怖片太文艺了 看困我好几轮 永久的死亡是无尽的孤独
      • 几年来唯一一部几乎没有恐怖镜头,但是我半夜看的时候一度觉得心里发毛的电影。导演在特效上基本不费一兵一卒,却能在开场让我感到心颤,过程让我感到孤独,结局让我感到末世的荒凉,超乎想象的世界观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对于那些看不懂的人我想说,把它当鬼片看真是糟蹋。
      • 黑泽清最好的几部片子,都留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胶片的质感刚刚适合他电影里的阴翳。
      • 与其说是恐怖片,其实是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一种观察。借角色之口发问:孤寂的怪人和死人有何不同?这片子没什么故事,以并行的方式呈现两个主角寻找生(之意义)的努力,主题还有点励志是不是?可它在精神层面是疲软的,表现方式是啰嗦重复的,那个反复出现的表示角色已死的黑影,我觉得是深植日本人精神深处的对原爆的记忆(死于原子弹高温的人只会留下一个黑影)。全片对气氛的渲染尚可一记,开场时总把人物放在玻璃之类障碍的后面,调色也弄的像湿漉漉的泥沼,完整呈现跳楼和飘忽的演员走位在技术上令人惊叹,这些精巧的设计营造出了超自然力的压抑感,不过后面跑跑跑挣扎挣扎的重复戏份看上去偏写实(且无聊),和这份超自然力其实没承接关系
      • 忘掉message(日本人也太寂寞了),记住imagery就好了
      • 重刷了Arrow Video家的蓝光版,当年没看懂,现在再看才发觉一部文艺片,红色胶带封起来的密室让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电脑刚刚兴起的时代,日本人竟然就开始拍孤独了,这样的题材拿到现在是不是更容易有共鸣了?活着的时候看似热闹,其实有很多孤独的灵魂,活着的时候孤独,死了之后还是无尽的孤独。对于讲鬼魂太多,会在某些闲置的房间里溢出来,最后的东京成了一个巨大的闲置空间,这种视觉恐怖的概念跟最近网飞那个《蒙上你的眼》有点像。
      • 看过美国版的,这个版还没看过地。。10年后,竟然wowow出了高清修复。
      • 非常沉重,创意非常好的一部电影,但要命的是这毫无头绪的剧情走向,还有莫名其妙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塑造,由寓意推进剧情,关键的地方就是不给你解释,让人看的云里雾里。老实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我还挺喜欢的,但实在是不能接受这种讲故事的方式...
      • 看恐怖片怎么还会有人看出思想论?2001年日本IT的差劲程度简直让我震惊,上网也要扫盲,连PrtSc键都不会。恐怖片没有恐怖感最讨厌了。除了跳楼那小片段,也只是“惊”,不是“吓”,疑惑怎么一个镜头到底拍出来的
      • 只是拿恐怖类型做个壳,本质是艺术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这个类型的壳实在是太太太吓人了,吓得要蚀魂了。此生看过的最吓人恐怖片,节奏、镜头,一切都是顶级的。今生不敢看第二遍。
      • 看得挺难受的,那种日式恐怖的日常不安感,就像指甲划黑板一样,有点恶心……🤮就是看着让人难受的恐怖片。我不喜欢黑泽清,我能搞明白《回路》的底层恐惧是互联网时代原子社会的孤独感,但是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有日本人常见的那种我现在已经不怎么喜欢或者说讨厌的矫情的不安,啊,好矫情(……)很遗憾,你们没有自己的AI吗(不是) 人生而孤独。死也孤独。这就是现实的情况。我一直觉得如果什么事情是现实那就没什么好怕的……因为怕也没用,不是吗。也许还是会怕吧,但是太情绪性的不安感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不适,类似于“把大家叫出来就为这点事啊”……
      • “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人与人之间的孤绝隔离,心灵的荒芜冷漠,是黑泽桑一向最想表达的主旨,肉身化为齑粉,在末日阴霾下恍若隔世重生;空间本身具有的活物吞噬感与偷窥感,足够毛骨悚然,利用光线与录像带介质的粗粝挤压/堆砌出的具象ghost/spirit。
      • 6.2/10。与园子温的《自杀俱乐部》内核相似,都是网络自发传播自杀讯号,引诱寂寞的都市人以死亡来寻觅情感出口。但这部拍得挺闷的,不像《x圣治》那样有层层叠进的探秘感,人物塑造得也没特色,属于看完即忘的那种。
    • 豆瓣 8.0 IMDB 7.5 HD中字
      Vargtimmen
      1968
      恐怖片
      瑞典

      豺狼时刻

      Vargtimm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没觉得恐怖。只觉得做作和空虚。冯叙多化妆后的脸部特写似乎真的可以跟乌曼混淆。后来读乌曼的书,她说冯叙多跟自己特别相像,一样的害羞、敏感、善良。(简直就是男版的乌曼。)
      • 伯格曼唯一一部恐怖片,呈现艺术家的梦魇并探讨其与观众/批评者的关系。1.Alma女名及阴涩氛围同[假面]。2.晚宴的快摇镜头切换人物,老太现身的瞬移跳切。3.狼之时刻:最多人逝去与出生、睡眠最深与梦魇至真、醒者骇栗之时。4."拍摄"画外音揭幕,以乌曼面朝观众自语作首尾。5.44min20s出片名。(8.0/10)
      • 一位艺术家的自我剖析,他希望超越世俗的生活,追求内心最美的纯洁,却不自觉地陷入欲望的陷阱,他渴望他人的认同,却难以抵抗虚荣心的侵蚀,伯格曼用人的潜意识噩梦和超现实主义来展现一个人走入疯狂的过程,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过去梦魇不能释怀,在豺狼时刻即将到来之时,伯格曼将自我投入无尽的虚无里
      • 吓人的地方不是鬼影绰绰、画皮假眼、海边凶杀,而是一种被窥视的羞耻感。古堡主人认为艺术是作者精心编排的结果,画家则争辩自己的绘画完全出自于灵感的自动创作。可事实上哪里会有毫无意识的创作呢?画家口中所谓“魔鬼、五条腿的牛犊”不过是他改编过的噩梦。而这种对潜意识有意的掩饰才是他隐秘的耻辱。因此他不惧怕展示画作或讲出自己童年的阴影,妻子偷读了他的日记却让他愤怒到发狂,犹如化着浓妆交媾被围观一般羞耻。
      • 烏曼前幾年那部紀錄片Liv & Ingmar出世後,最直接衝擊的就是這部片有多少基底於現實的解讀空間了吧?心智創作與物理居所的符碼連結,男人(柏格曼?)左腳是生活底氣(妻之木屋),右腳是生命刺激(鬼之別墅),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而只能永恆流連……
      • #2018年6月重温第三遍#通篇宛如梦魇、呓语、分裂梦境,长长的影子,惊飞的群鸟,过曝的谋杀段落,明晃晃日光下的噩梦演绎;再惊悚的氛围,仍是童年父权阴影的覆盖与自我焦虑的交织,“界限已逾越,镜子已打碎”——颠倒的扭曲的镜像世界;几乎贴到脸上的特写增强压迫感,丽芙·乌曼真经得起挑剔镜头。
      • 此片太诡异..导致偶看完直接逃课肥家鸟。。。看的四肢发凉逐渐意识涣散== ||||
      • 伯格曼的心魔。孤独的创作滋生恐惧,朝夕相处反而让人发疯,“豺狼时刻”便是混淆现实与噩梦、最容易趋恶的时刻。倒错变形的意识流手法让人联想到卡夫卡小说...
      • 伯格曼的《闪灵》,探讨幽闭环境下人类精神的异变。中段才出现的片名将全片划分为两个截然相悖的部分,正如午夜的豺狼时刻作为老者逝去与婴儿新生的界限。同时此片又同《芬与亚》一样,饱含作者自身的内心创伤。费里尼有马戏团,伯格曼则是木偶剧。另外开场黑幕里喊「开机」的声音是伯格曼自己的吗?
      • “我创作中没有不言而喻的东西,只有冲动和欲望…”等一分钟流逝,诡异的视线剪辑,强烈的调度痕迹,被放大的交谈声,影片充满虚假的快感。45分钟时间轴正中间出现标题。无声高调的回忆进入前有一个急促的推镜。当界限被逾越镜子被打破,影像(声画)失效,恐惧重现。伯格曼对女性的态度很复杂纠结。
      • 1.0 曾经 夜晚使我失眠 现在 大师片伴我入睡
      • 伯格曼的[豺狼时刻]不是梦魇,而是失眠折磨中的焦虑,混合了艺术上的折磨、旧情与婚姻中的罪孽感、和对他的观众、买家和评论人的敌意。尽管表现主义的超现实恐怖段落令人毛骨悚然,但最终作品让人觉得缺乏结构。显然他没与艺术外的生活取得和解,甚至不认为爱情是良药,这让深受桑爷影响的我情何以堪。
      • 几年前完全看不懂,几年后二刷还是如此晦涩,只好通过说明书来理解。来自卡夫卡《城堡》的梦境意向,一个艺术家的瓶颈期内心深处的挣扎,既是对未来的焦虑,也是对过往父权阴影笼罩下的恐惧。多处静态深焦构图刻意拉出景深空间,但太多的跳切让承接镜头变得随意零碎:不仅是人物的,甚至是空间情境的转变,乃至变焦距,随意切换景别,近中特无端切换,即使是同样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布努埃尔都没这么晦涩,——我甚至认为这是具有后现代性的。伯格曼的唯一一部恐怖片,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尝试。8
      • 这部极为黑暗的伯格曼电影是对恐惧的解构,恐惧最核心处是恶魔,恐惧会以各种方式侵袭,而恶魔也会以很多面孔出现,被恐惧吞噬,而后也会被恶魔吞食。上流社会的恶魔晚宴强度频繁的摄影机运动在伯格曼电影中比较少见,过曝处理的杀人段落很有意思,硬光在强调恶魔感的镜头中被频繁使用。
      • Film Society Lincoln Center 6:45pm
      • “被失踪”与被讲述的男性故事,大面孔更多的是用作反应镜头,外界在情绪上的投射。44分钟后冒出的片名是一个界限,意味着《豺》由外部通往内心,Zoom In,蒙太奇,以及阴影,烛光。自然主义空间在表现主义中被扭曲,我们无法看到画家的画作或日记中所写,以及那场木偶戏,但我们能够分享他的梦魇:童年阴影与负罪感,对女性身体的想象(注意在第一段落中,Veronica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她的下半身)。在伯格曼的黑白世界中,它们总是过度曝光的负片白色。
      • 真.恐怖片。惜結構零碎。然剪接炫,初入城堡晚宴繞圈交錯對話鏡頭很喜歡,也喜歡人偶劇及對《魔笛》中Papageno的詮釋。不確定到底喜不喜歡出現的烏鴉與大量鴿子,感覺看到很多其他作品的影子。 男主為啥叫約翰伯格啦,瞬間穿越到攝影世界。
      • 他在日记里把自己和前任视作圣经里结合成一个完整生命体的男人和女人 又对alma说你很棒棒因为你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直被蒙在鼓里的alma如梦初醒 她的神情是那么受伤 但我真的忍不住笑出来 约翰 好一个逻辑鬼才。他彬彬有礼 但从不推心置腹 他并不因为画家身份而自视甚高 但血液里的艺术细胞使他始终无法把心交给贤惠却庸常的alma 无法安身于简朴的日常生活 可怜的女人奋力追逐 直到被对方开枪射伤都不愿相信自己所做的努力其实都是徒劳。hour of the wolf是夜的最深处 也指人性的至暗时刻 有意思的是 在约翰过失杀人的片段里 画面被曝光得非常厉害 why? 伯格曼曾这样描述自己 我的噩梦总是沉浸于阳光之中 无尽的蓝天令我恐惧 仿佛那就是末日
      • 4夢境中的Bergman對你說:Now is when nightmares come to us.你來到這裡,朋友都變成了幽靈,他們與你共處同一空間,呼吸著同一份的空氣。你會隨時隨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懼,即便是一頓盛宴都無法化解你心中的疑慮。伴隨著音樂,你張開了雙臂,準備即刻擁抱大地,并高喊:It's only jealous,Plz go away!
      • 神之手,梦之作。纯正当代恐怖片音效领先时代。冯西多演技爆发,这样埃贡席勒式的高个条感儿一演神经病简直魅力无法挡。妻子痛苦自问“是错在爱太多还是爱不够”令人无比唏嘘
    • 豆瓣 7.3 IMDB 6.8 HD中字
      The Brood
      1979
      恐怖片
      加拿大

      灵婴

      The Broo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愤怒,嫉妒,怨恨投射到现实里成为畸形的鬼娃杀手,设定很棒,但因为年代久远在表现手法上打了不少折扣。每次柯南伯格的片子都是看完立删。。留在硬盘里都觉得恶心啊,但是传说中的那一幕真的好经典,好赤鸡,好提神醒脑,让我觉得兴奋不已的自己一定是个变态。。
      • ①柯南伯格的Body Horror经典,节奏紧凑,张力十足,视听语言精湛,尤其是对高角度与俯拍镜头的运用,以及通过限制性视角来保留悬念。②开启了“别惹恐怖孩子”的新方向,兔唇无牙舌厚不可言语有虹膜无视网膜的夺命怪胎令人惊栗入骨,幼儿园谋杀戏被评为史上最吓人电影场景之一。③将情绪物化,使意向客体化,创意绝伦。④影片同时亦成为对精神分析的象喻——使受压抑的、潜意识中的魔障在意识中显现,并驱逐入现实中。⑤同样隶属于精神分析视域的心因性病理学,以及“恶魔母亲”的母题也在影片中展露得淋漓尽致,以至于被人贴上“厌女症”标签,实而本片剧本的创作背景即为柯南伯格与前妻的离婚及抚养权争夺,Nola也有前妻的性格特质。⑥与前作[狂犬病]相似之处:以诊所为灾祸源起或大本营;淋巴瘤的变异&不受控制的体外身体器官。(9.0/10)
      • 带劲 摸到了柯老师的三板斧——精神分析->身体作为精神的外化->用昆虫生物特性来表现身体(也便是畸形的心理);套到这部就是原生家庭作为创伤 被身体体验为肉瘤 肉瘤的终极形态则表现为蜂后的卵巢 未受精的(雄蜂)成为愤怒的化身 而受精卵(女儿)则有成为下一代的蜂后的可能;影片最后象征着秩序-理性的父亲以扼杀的方式从象征着死亡本能的母亲那里夺回了孩子 似乎平复了“实在界的入侵” 却以创伤体验的方式(肉瘤)延续着一代代原生家庭的不幸
      • 如此喜爱柯南伯格,我肯定是个变态
      • 大师级脑洞。除此之外不知道怎么去描述了。心理惊悚?马上用凶杀否定,变态小孩?镜头一转又弄死一畸形怪物 ,幽灵鬼片?红色的实验室解剖又否定了,挂了一个还有一堆,直到你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玄幻的时候,大结局让你完全呆掉。。。
      • 意象物化是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 意识的具象化,极端的愤怒化成恐怖的无性生命为自己杀人。有意思的题材,可惜没用好,男猪演的让人着急,女猪后面肚子上那个镜头太刺激了。
      • 天线宝宝团,一屋哨牙鬼
      • 愤怒和仇恨使人产生杀人的欲望,心理治疗非但无法将其排解反而将其激发与催化。在很多人习惯于将客观存在的事物符号化隐喻化的时候,柯南伯格反其道而行之,将类似此种抽象的东西化为具象的科幻或恐怖剧情,寓言一般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 The.Brood.1979.avi
      • 柯南伯格太他妈生猛了,几乎每部片子都能夺人心魄。
      • Frank女儿Candice的第一次出现之时,不同寻常的红色使她格格不入,“预感”着悲剧的来临。deformed child是家庭之创伤的肿瘤,是它的身体化,柯南伯格化。在《灵婴》的开场,精神治疗却被呈现为一场戏剧。恐怖并不是柯南伯格的最终目的,而是反对临床诊疗以及背后的视觉中心机制,在这一过程之中,人们被迫搬演自身,被迫“表演”治疗的假象。就在影片结尾,Cottage变形为一座傀儡戏的剧场/幕后,伴随着心理医生示意的“和解”叙事诱惑,直到Nola以恶魔的姿态展示出其畸变的身体——毫无疑问是反抗性的,傀儡对于机制的反扑。突然的进攻暗示着,《灵婴》在显在的故事之外,还存在着后人类主义的维度,至少就在影片的结尾,从Candience的眼神中,暗示着一个精神分裂者的未来。
      • 【B+】别的不说,就看看柯南伯格是如何把「心理症结」异化成直观粗暴的视觉元素,这一点估计没人比他更加生猛且高效了。镜头颇有希区柯克《惊魂记》的韵味,尤其是几次俯拍镜头的使用,强调出对未知的恐惧。但几场灵婴杀人戏的处理实在是掉价,无论是镜头剪切还是肢体运动都宛如儿戏,观影体验大打折扣。在2/3的时间里都维持着一种“不过尔尔”的感觉,直到那一幕的降临,他妈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导演能想出这种设定啊!那个镜头象征着社会议题与影像效能的高度统一,最后所带来的是极其纯粹的感官愉悦。
      • 据说是柯南伯格最好的一部惊悚片,所以看片时一直觉得有点失望;可是当最震撼的那一幕来临时,终于彻底被折服...太牛逼了。
      • 把人类的怨恨和嫉妒实化成畸形的孩子,个人思想指导其复仇和杀戮,非常好的设置。最后愤怒像种子一样继续撒落他处扎根发芽,你浑然不知。8.1
      • 116/365days。完全意识外化释放的怪物,好家伙医生直接提炼中心思想,生怕观众看不懂。厄运遗传给小女孩,也生怕观众没发觉残酷了,但不是足够恶心就是好啊。精神分析不如大卫林奇委婉,心理惊悚也不如库布里克玩得巧妙。
      • 鲜血淋漓的新生没有脐带,因为它是精神病态的延伸,直接受命于愤怒。悲惨无助的童年无法治愈,因为它是情感经验的起源,直接影响着未来。自然自语的王后以情绪操纵,沉默不语的木偶以杀戮效忠,惊慌失措的孩子以眼泪收尾,深入骨髓的恐慌以病毒传承。这是大卫柯能堡的视觉魔术,让一切恐怖暴露给你看。将童年阴影的心理扭曲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生理病变,以肉瘤/体外胎儿/遗传病毒等形式传达童年恐惧的不可治愈性:“每个人从生下来都有了自己的历史,哪怕只有一分钟,也有了自己的历史。”这些愤怒而惨痛的历史无法被治愈,它们挥舞着木槌,要把一切砸个血肉模糊。柯能堡还赋予这些灵婴杀手一些意味深厚的动物性:兔唇,不能说话,没有肚脐,用力过度当场毙命(类似工蜂蜇人自己也会死)。结尾惊人一幕有如《沉默的羔羊》,其他部分就比较水,粗糙而廉价。
      • 最后十分钟啊。。。受不了 - -! 忒恶心了。。。
      • david cronenberg,我看过的四个影片里算比较惊悚的,虽然我对他一贯的加入血淋淋肉糊糊的做法颇不满。因为我觉得恶心和惊悚完全是两回事,人家hichcock就很懂这一点嘛!当然,可以把这说成你的风格不适合我……
      • 真是一部矛盾的片子。。。倘若不严肃的来说,这片子属于B级恐怖片中档次尚可的货色(结尾确实有那么一点亮)。可严肃来说,这货是柯南伯格拍的处女作。。。这样一想,在众导演的处女作中,这部还真够寒碜的。。。
    • 豆瓣 7.0 IMDB 6.4 HD中字
      Crash
      1996
      考驾照
      加拿大

      欲望号快车

      Crash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觉得这是那种看后越来越回味无穷喜不自胜的片子,不光光是情色,是那种因车祸,近死,而爆发出的欲望解放,把撞车上升为图腾崇拜,把死亡看作终极高潮的,无限扭曲又合情合理的人性变态。
      • 搜了搜Pornhub,基本每段性爱戏都有单独的小视频,评分还挺高。这部可以说同时是Porn和Anti-porn了,刚开始看得情欲高涨,到最后化为苍白虚无。有点像《蓝丝绒》,只不过林奇式主人公能回到日常,James就回不去了。影片前50分钟可以称得上完美。
      • 男1跟女1做,男2跟女2做,男1跟女2做,男2跟女1做,男1跟男2做,女1跟女2做,最后回归 男1跟男2做
      • 【A-】看呆了,也看硬了。从未想过「性」与「车」的关联会如此紧密,亦或是令人错愕的定位交换:前者在工业化进程中愈发“机械”,而后者则转变为“情人”般的存在。当镜头缓缓掠过阳台缠绵的二人,聚焦于下方车水马龙的世界,我们便能直观体会到这一联系的构建。被缝合的伤疤,被修复的车辆,都带有残缺的共性,在性爱中我们寻求残缺,正如我们本身就是残缺的一般。在无数体位的探求中,个人情欲的宣泄与工业社会的意象逐渐不可分离,是前者重塑后者,还是后者改造前者?柯南伯格最擅长的事,大概就是用最机械、最冰冷的镜头去营造出最奇情且暧昧的影像氛围吧。
      • 一部讲述高潮却没有高潮的电影。
      • 只有观赏性是问题,但即是最致命的问题。和帕索里尼的缺憾相似,影像中反面乌托邦(dystopia)的扭曲和狂热并没有渗透到影像之外的电影语法,柯南伯格缺乏一种特殊的“语调”为他的世界设立足够的可信度,以至于我们仅仅能从感官上将车祸和性体验联结起来,两者之间的譬喻降格为生硬的换喻。同样的问题在柯南伯格身上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专注于解构阻止他撕扯出更广的维度。
      • 在线看的删节版,性爱镜头全都被消失,变成一部莫名其妙的太监片。期待重看完整版。
      • 以色情的心态去看,过程就好似窥视他人做爱时一样忧虑.
      • 阴郁的诗意
      • 导演预言未来人类生活随着科技发展而改变。冷峻的汽车外壳撞击与肉体交融的对比手法值得称道。情景渲染也颇为成功。整个灰色基调却让我感到不适。
      • 好变态!但是我喜欢。结局超棒!James Spader原来是三级片小王子啊哈哈哈好。决定了要把Spader在1996年之前的电影都补了。
      • 分数对该片来说很苍白:]想说的仿佛可以有一卡车,也可以套简单一句:JUST A CRUDE SCI-FI CONCEPT:) 要是被限定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考究]!当其他人都七嘴八舌讨论性的时候,CRONENBERG已经在用通篇的性讨论别的东西了。谁爱理解为畸态的速度和激情就爱谁谁吧。呵呵
      • 欲望,始于撞车,止于车震~~
      • 机器是这场SM中的S 现代人越发麻木的感官(性冷淡)与推进现代化的机器以及车代表的消费主义有着间接关系 车祸更是带来生命威胁和肉体折磨 但有人经历了车祸后反而爱上了车祸 对车产生了恋物癖 对车祸受害者产生了慕残癖 疯狂与变态背后其实是对人类社会某种灾难的敏锐预感 并发出了绝望的呐喊和求救信号
      • 大学时就知道这部著名情色片,但当时因为无聊没看全过,可直到现在也无法看出个究竟所以来。只能解释成资本主义后现代的空虚症了么?PTSD、扭曲的性心理、车(机械)作为现代文明带来的异化、人体改造、同性,这些哪怕拿到现在也都太前卫了。可见90年代汽车对美国人的影响之深,不过现在这种议题已经无法上升到讨论层面了,毕竟已经司空见惯,直到《钛》又拿来做文章把人、机械、女权联系到了一起。电影还致敬了 詹姆斯·迪恩的影史风流人物车祸事件。看到还是当年1996戛纳评审团特别奖,当年的《电影手册》第一名。
      • 有人制服控,有人恋车(钛),这部大概就是crash fetish,重点无非是“带轮子的床”如何唤起兴奋和亲密,如果说有什么对资本中产的批判性(类似fight club),也因几乎没有社会层面的展示,而沦为一种文笔的炫耀,充满引文(历史事件)和描写(肉体沉溺),和snuff video不同但差得不大。因此,在电吉他的撩拨下,影片将自身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乃至从车扭曲为对影视工业的歌颂,里面唯一的神话是伤痛是视觉的、人工的、可量产的,其懦弱也在此,比如还是会拍开车聊天,这就像做爱时刷手机一样,是一种对自身的mindless,不是刺激,而是低智。
      • 我的真愛柯能堡最高傑作之一。多看兩遍后認識會有變化和提升,本來覺得那是對工業文化與依附物質的慾望的批判,但多看后就會覺得不是批判,而是帶著扭曲的震驚和驚喜發現了人類新疆界,James夫婦攜手前往where no men has gone before!導演和作者都懂fetish。
      • 全新的4K修复版一来,迫不及待的重刷了一遍!将性爱车震和撞车抽象化处理之后,片子开始高级起来,更厉害的是柯南伯格对这个畸形世界的拍法,神秘而又抽离。
      • 1996戛纳评审团特别奖(小奖),不过更厉害的是拿到当年手册第一并入围90年代十佳,以及拿到了AVN奖哈哈哈哈。原作就很厉害了(居然还出了中文译本!),柯南伯格的视觉化做得也非常惊艳,算是body horror里面的经典文本了。嗯我就是为了了解一下《钛》的参考文本……
      • 欲望在反噬的边缘不断试探层层递进,无限逼近却永远无法抵达,没有终点就是宿命。是谁(带着批判的视角)把这个点拍地这么准确?是柯南伯格。// BTW钛的内核根本就是批着机械异形的壳呼唤温情,跟这部片子完全不同,“和车做” vs “在车上(和人)做” 也没啥可比性。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