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洛伐克今年的申奥片,故事拍得很散漫,需要观者更多的主观配合,戏剧冲突都藏在背后,于是后半段影厅里甚至响起了鼾声。那段初听蛮喜欢的过场配乐,也因为过场太过频繁而渐渐有点生厌。 |
|
#Berlin2018# 虽说剧作和人物处处顺拐,但攒到结尾翻的那一下也算挺漂亮。乌克兰难民乱入。门泽尔竟然跟西蒙尼舍克对戏完全不落下风,傲娇劲儿把握得很好。有对“东愁”的表述,挖出来的斯洛伐克合作者也暗和近年屠犹电影的趋势(尤其波兰那几部)。 |
|
毫无棱角的公路片 |
|
三刷后要降星了 剧情靠非常突兀的提到“我有个妹妹”“我有个儿子”“我的妻子”“我的第一任妻子”等等推动...实在单调;随剧情发展不断变奏的theme挺讲究;
五刷再升回四星 其实拍的是很讲究的(虽然剧情推动无力) 设计了多处对比 “受害人”曼佐看“施害者”书信与“施害者二代”西蒙尼舍克看的“受害人”档案;两处病床的子辈探视;偷窃的“道歉”与西蒙尼舍克的道歉;最妙的是还加入了斯洛伐克卫军孙辈探视桥段 推翻了前面貌似试图建立的“犹太受害”与“纳粹施害”的二元对立 引入了屠犹题材影片反思的新视角;而且在纳粹-犹太子嗣双方各有心理包袱的情况下,反倒卫军孙辈对于鹿尸的陈列与纳粹-卫军对于犹太人尸体陈列的互文更令人脊背发寒 再结合乌克兰难民的支线(同样失去父亲的乌克兰儿童)这部影片的确是颇具力道的战争反 |
|
is it easier for the son of a murderer than for the son of the victim? |
|
5.5。音乐和情感有点满 |
|
摇滚按摩师顺风车,纳粹老爹话题不适合搭讪,乌克兰小儿爬上树,易拉罐台灯照出一段邻里告密屠杀秘史……在全球极右势力膨胀和欧盟逐渐分裂的今天,二战伤痕主题又逐渐普及起来,挺好 |
|
转场过于生硬,剧情推动过于无力,导致观感太过于平淡。但大量对比意象的运用,去建立受害者与施暴者后代间的冲突,但又通过这些对比意象的深入,去模糊这两者的对立,通过大量的细节去铺垫两者的心路历程,在战后伤痕主题的片子中做的还算不错。片中大量的转场戏份虽然割裂了剧情,但通过同一配乐主题以及天气的变化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变化。 |
|
捷克著名老导演伊利·曼佐和托尼·厄德曼的颠父主演的公路片,罪人与受害者的后代面对一起同车旅途中的冲突和解。把二战中纳粹屠犹和当代的乌克兰难民都置于斯洛伐克的偏僻小镇,发现战争仿佛让时间过了那么的久,但距离我们又是那么的近,历史扎根于每个人心中可遗忘的竟如此之快而不留痕迹。最喜欢偷钱那场戏,道歉的对照性让人五味杂陈,欧盟影展百老汇。 |
|
2018欧盟电影展。「凶手/受害人」后代结伴旅行的经典主题应该是「赎罪/宽恕」,然而本剧在后半段的发展陡然转弯——影射当下的「孤儿」主题,与纳粹军官儿子返家后给重病父亲播放幸存者采访的桥段,起码在抨击「遗忘」才是让悲剧不断重演的主因。 |
|
还是触动了一下 |
|
老年公路片。演员演得很好,情感很真挚。 |
|
傲娇翻译和浪荡老头的cp 温暖小故事 比较平淡 |
|
这年头,仿佛Road Trip能解决一切问题。 |
|
你为什么要带这种人来?因为他不知道。 |
|
无辜却对立的忘年交,面对战后应激貌似愈合的伤疤一点点被揭开,仍然看得到鲜血在暗地里一路缓慢流淌。战争里得以侥幸活下来的人们,不起眼的小镇,普通的村民,一切静如止水的现在,反而更让人揪心。是喜欢的中欧节奏,极少却一下能撞进心里的配乐,从一个镜头延续到下一个镜头里去,细小却重要的遭遇,书信念白、指认照片、答非所问的的回忆……看似简单,其实是重建了一个感官世界。 |
|
门泽尔爷爷作为演员的遗作。 |
|
前半段基本是个老年版公路buddy片,不过还算好看。后半段基本可以列出《修女艾达》、《记住》、《证言》一大串片子来。串场的音乐可以看出有在对应人物心理变化,但实在是用得太多了…… |
|
2018 欧盟影展 #68th Berlin# 追寻父辈记忆 忏悔战争苦痛的公路片 提到了斯洛伐克合作者和二战前实际上欧洲普遍的反犹现象 |
|
欧盟影展日课之《二战忏悔路》
当灾难来临,谁又能独善其身?虽然只是一种消极从众的平庸之恶,也不可原谅。内心的审判,无人可以逃脱。
三星半。 |
|
#EUFF2018#
整体感觉很阴冷,很平实,像是蒙了一层薄雾的公路。前期插科打诨的提点太多或许是造成后期剧力疲弱的原因。
“当杀人犯的儿子就比当受害者的儿子好吗?”这句话提供了“二战忏悔”的新视点,好像找不到自己的格奥尔格,在最后来到了被认作是老年痴呆的证人指证的那条壕沟,呆坐在那里,只有一洼落满落叶的积水,一群翻飞天空的鸟儿,镜头升高拉远,他隐匿在了丛林中... |
|
当代欧洲电影的永恒热门主题——关于二战的战争伤痕记忆。公路片的外壳之中,处处都是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和纠结。二位男主角的表演均值得大赞。各种象征符号的插入虽略显刻意,倒也跟剧情处处呼应。结局略显突兀,但结尾处的长镜头可谓神来之笔,值得回味。 |
|
有幸亲眼见到导演,Q&A最后变成了政治访谈。贯穿整部影片的一首弦乐印象最深。 |
|
Is it easier for the son of a murderer than for the son of the victim? |
|
“二战忏悔路”这个中文译名与原来的斯语名字“口译员”相比把主题与主线直接暴露了出来。忏悔路是贯穿故事的一条线,即是过程也是旅程。从布拉迪斯拉发出发经过高速深入丘与林,将色调明显调冷,延续了斯国电影行之多年的沉郁风格。
与其说是忏悔路上的相知与和解,感觉更像是讲述历史不断被遗忘、固执、借口与与漫不经心刺痛。好像不断提醒着,如果放任,或许有一天,曾经的遭遇很容易回来。而后果不仅是一时的胜与负,流血与牺牲.......
那个偷东西的小孩,懊恼得垂头丧气,但隐藏的目光、嘴型甚至面部肌肉的轮廓却让人无法可怜。那个拳头打下去很痛,但却不得不,因为已经做了错误的决定。 |
|
3.5 |
|
带有很强烈的纪录片质感的电影,但与纯粹的纪录片也不太一样。
节奏缓慢到溢出悲伤来,越往后看心情越沉郁。
细节层层叠叠地绕啊绕,最终纠缠到了一起……带感 |
|
缓慢节奏带来对历史记忆的追思,虽过于琐碎,但胜在言之有物。仿佛已经逐渐被当代社会遗忘的人们,反复咀嚼着无法遗忘也难以释怀的复杂情感,试图回望那些突兀的伤疤。非常喜欢结尾无人机推出来的长镜头和配乐。 |
|
太淡了 |
|
bili |
|
今年我的年度影片之一,必须五星!估计是看的人太少,评分这么低。
典型功力深厚捷克导演的代表,战争、政治、觉悟、人生…云淡风轻的背后是所有的重大意义。一辆红色奔驰带着两位极有故事感的老戏骨在行驶捷克意味厚重的公路片。好想去看看捷克这个苦难复杂却杰出的国度。 |
|
二战忏悔路。纳粹党卫军人的儿子,当年受害犹太人的儿子,二人一块去寻找当年他们父辈的痕迹,借而对战争进行反省和忏悔。 |
|
看似平淡的公路片 情绪逐渐累积 喜欢片中穿插的那段大提琴 |
|
打两星的人是你们没品位! |
|
捷克电影。罪人好当,罪人的儿子,不好当。 |
|
剧情简介明显是错误的。 |
|
这是我的第一部欧盟电影展观影电影,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来看,其实是想更能深入的了解欧洲人是如何看待那段历史的。影片以两位老人踏上父辈之路展开,标准的公路片。优点在于本片从各种角度讲述了那段历史中的人性,纳粹军官丧心病狂的同时,也心系家庭;犹太叛徒既夹缝求生也内部争斗。同时,也更多的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对于后代的影响,而这些对于我们这些未曾经历的人来说,仅仅是书本上的故事,只能看到片面的一面。本片也给我们后人传递了一些信念,虽然曾经的施暴者后辈不曾亲自施暴,也要时时反思悔悟;被害者后代也不能一直活在复仇的仇恨当中,需要学会放下、原谅。缺点呢,感觉整体的合理性上面还有欠缺,比如老人为什么等到八十岁才来了解父辈历史?动机是什么?后面情节有些拖沓,连贯性不足。推荐给文艺青年 |
|
bgm忧伤的思考 |
|
#欧盟影展# 从二战经历者后代对于战争认知的角度来切入,诠释战后对施暴者和受害者生活、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并且巧妙的利用时间的维度,用对话的方式让观者思考到底谁是施暴者和受害者,灰色地带留白十足。这种历史身份上的转换,用老人沉淀的眼界进行较横,逐渐引导观众自己判断的形式很赞了。最后活着的父亲,坐在花园壕沟的乱葬岗的男主镜头都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
|
看可爱爷爷。影片本身节奏太慢,情节主次不分吧 |
|
永远的伤痛及当凶手的儿子就好过吗? |
|
欧盟影展@嘉里中心,同类型的题材,偏爱重返柏林多一些,挺喜欢老爷爷的。 |
|
#欧盟影展# 俩老头的组合给这种题材少了些沉郁。纳粹后代是否应该带有负罪感或者是否也是受害者的讨论在中规中矩的范畴之中,无功无过。 |
|
还是知道的少一点活的比较幸福… |
|
#欧盟电影展 |
|
叙事很喜欢 卸下枪 复仇 开始了解 才有忏悔 有稍许感情不太自然的 |
|
把苦难史拍得举重若轻 一个犹太人的儿子 一个党卫军杀人魔头的儿子 本该不共戴天 居然产生了温情 可能在欧洲人的心中就没有父债子偿的观念 镜头和配乐是马丁·苏利克一贯的抒情风格 |
|
欧洲的冬天 可真好看 |
|
2018年在斯洛伐克看过,前几天又看过一次。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问题相交错,节奏有些缓慢。 |
|
好在没有横平竖直的双向救赎,主旋律的配器置换和变奏中保有足量自省的孤绝和冷感,现实观照恰到好处的反渗,也隐隐有限定时空的无尽延伸的暗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