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很多人都喜欢妖魔化女性……个人还是坚持Conrad的死是自杀、家庭、社会的原因。 |
|
那个在庭外大喊"kill yourself"的路人和米歇尔有什么区别?
"正义的人类"真可笑。 |
|
两年,一小时车程,几千条短信,不超过5次见面。一段绝非基于现实的恋情,两个社交无能的高中生,他们绝对是感觉到了彼此相似的缺陷而在一起,但在一起之后没有好转,反而走向沉沦。
|
|
Nancy Grace,又是你,怎么哪哪都有你【案件本身其实也没啥,但这个庭审明明可以讨论更多东西的,不知道是不是没被剪进来,两个人的生活(父母)也看得出还能继续挖掘,但是都一笔带过的感觉【不太认同法律上她应该被定罪,首先这甚至不是一段她pua他或者故意伤害他的关系(第二集辩方观点是他也在这段关系中对她有坏影响,具体如何需要看过所有短信才知道),更像两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未成年病人不自觉地互相折磨。法官的观点是从车子出去以后就break chain of self-causation,但他的判断力在上下车前后没变化,这之后的行为也应该是本人的自由意志。然后她因为没有履行阻止他进入危害地方的义务而被定罪(不了解贵国和MA的法条案例),但这个义务履行了与否(她让他再回车里与否),其实也没有实际证据 |
|
看电影了没 |
|
这仿佛整件事情都与双方父母无关一样??Conrad家暴父亲一点责任也没有吗?这也是健全人中心主义的一幕 没有人站在一个精神障碍病患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所有的逻辑都是”正常人”的 所以你们当然觉得对方有罪 所有的罪都怪在这个有精神疾病的小女孩身上??Witch hunt是真实发生的 也看出了这个导演的深意 很好笑的是那个无脑DA双标不已 一边给所有人洗脑是小女孩处处说谎 一边又咬定她最后“唆使”Conrad继续自杀的行为和言语都是真实发生的 这双标玩的 你可真厉害啊 一个已经四次自杀未遂的男孩家里人完全漠视 最后把所有罪都怪在一个同样尝试自杀的小女孩 不得不说是成人世界里的sb造就了这一出出悲剧 |
|
很复杂的案件,包含了太多的元素:社交网络,青少年问题,家庭暴力,抑郁症,媒体引导舆论……真的是网络时代下的一个悲剧。 |
|
绝对是属于新世纪的tragic romance |
|
即便有了全部的短信,还是有各种翻转和解读。女孩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却是唯一上被告席的稻草。 |
|
两个心理不健康的人聚在了一起,聊着聊着其中一个人死了,社会就把矛头指向了另外一个人,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两个孩子都是需要爱和帮助的,把这样的人关起来,只不过是让那些“正常人”,特别是两个孩子身边的人,可以觍着脸继续活下去罢了。很喜欢纪录片的形式,cover的角度可以说面面俱到了。但是可以看出来片子的主旨,是想唤起大众对全部事实的注意力,特别是唤起大家对女孩子的同情。 |
|
这个故事可能只有一种结局能让大家满意,就是两个人殉情,那时候又可以歌颂爱情了,会忘记谁在让他们走投无路,无法自拔。
女方的律师不错,DA一直强调说如果不是女方,Roy还活着,你们没看到Roy都邀请Michelle成为他的朱丽叶吗?多次尝试自杀但还在亲人面前扮出正常的样子,他根本就不相信他的家人能接受他真正的样子。 |
|
真的觉得没有这个女孩子,男孩照样会死,甚至死的更早。正是遇上了这个女孩,男孩最终有人懂他,才能拥有最后一段的美好记忆,以及能确信,在生命结束后不会被遗忘。 从开头就觉得女孩会败诉,一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是道德方面,法律永远无法解决;另一方面法庭乃至国家都不愿发生第二个案例,若是女孩胜诉,对其他人会造成更深的影响 |
|
十分触目惊心也有许多思考的纪录类节目,但很诧异它没有在去年“掀”起更多的风浪,或许是因为观众已经见过、感受过与了解过太多太多不同类型的“恶”。相较于案件本身的对错判罚,或是那些脆弱经历的信息剖析,更喜欢当中辩护律师和媒体人在第二部分所作出的集中关于从条文解释本身、“Lea Michele综合症”以及至于两人关系等方面进行的另一角度剖析。正是这些看似狡辩的陈词与解释更加复杂了案情本身对于社会、系统与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尽管这样说不太“厚道”,但如若有影视化改编的话,感觉Michelle这个角色又是Joey King的囊中物了…《恶行》第二季考虑下? |
|
Really liked the two part presentation of the case. Very complicated case and I honestly can't form an opinion after watching this. |
|
言论自由与教唆杀人之间,应该怎样界定 |
|
这个案件的一个特点就是,青少年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多么不同。//审视真实案件背后的多种解释。电视剧和电影的影响感觉还是有点游离在表面?可能因为没有太多线索支持?Alice对她的影响也比较单薄,也可能是因为线索较少。 |
|
纯恶 |
|
量刑请求那一段,DA丧良心。很欣赏Curhan(短暂出现的上诉律师)。这个案子两边都有很多张牌可以打,选对牌的就能在法庭以一敌百。但是现实本身不是黑白,相当晦涩。未成熟的,被孤立的,被骚扰的,被围困的。 |
|
开头塑造为被害者的他,其实是他塑造了加害者,让加害者接受了他的想法、黑暗,“利用”孤独无助的加害者去鼓舞自己。他才是那个相信自己有自由意志、研究了各种自杀方法的年轻人。这是逆转的受虐、骚扰关系;那些对地狱、魔鬼甚至幸福的漫想,在做什么和究竟以为自己在做什么,都是计划(末日审判)的一部分。经历不同的冲击,各自的不同生活和不同家庭,现代猎巫、罗密欧与朱丽叶、非自愿中毒、非常规人类行为、幻想中的竞争和情感逻辑、网络浪漫关系、内在幻觉?“她终于找到了能帮他的办法了”,原来是他带来了更大的影响。两个显然精神错乱的人当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扭转了事实为了符合我们的故事……对叙述的技术胜过感情的误解是既误解了感情也误解了技术? |
|
高中生可以网恋,但别玩脱线。 |
|
这是一桩太难裁决的案子了,太多微妙的细节需要被证实,而现实情况是很难准确判断,法官的最终判决定罪及量刑应该还是注重其影响的,判决一个较为积极的结果。Michelle Carter明显瘦了很多,确实很像Cara Delevingne。杂志编辑关于她臆想类同Glee女主经历的分析颇有意味 |
|
都怪女生??? |
|
呈现的形式相对单调,基本上是靠着短信的内容还有采访以及庭审录像不断支撑的情节走向,但从纪录片制作思路来看具备较强的可看性,哪怕时长较长,但也一直都牵引着观众去探究并思考这其中的两难境地。私以为家庭(可能还有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会更大,尤其是在已经陈述了父母离婚、父亲有家暴倾向的基础上,但这一趴最后居然被一笔带过了。两个彼此以某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去互相理解的年轻人,当其中一个想要放弃生命时,另一个表现出的“支持”到底是不是一种帮助或共情呢?我也说不好,但总觉得把矛头指向一个小女生是不对的,更何况压根没有支持的可靠证据。纪录片也在尽可能保持中立的立场上让人对于女生释放出更多的同情。可惜,现实往往不会这么理性,人们只会情绪化地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
|
teenagers are so messed up…这个故事里的百忧解不是良药,可以研究的东西太深太复杂了。在被告不受访的情况下,导演拿捏的相当到位,没夹杂什么私人情绪。庭审真的精彩,看得出检方和律师都很厉害 |
|
垃圾家长就知道推卸责任,和言论自由有什么关系。把儿子打出脑震荡了也不被判刑反而把人小女孩送进去了。刻意消费男孩之死的不是女孩而是男孩那漠不关心且家暴的父母,生前不管不顾,死后倒是上综艺痛哭流涕风生水起。凄美青少年恋爱悲剧。。。 |
|
一起争议性的、包含了很多现实议题的案件,悲剧的根源,悲剧的发生,法庭的焦点,司法的矛盾,公众的态度,还有除了争议这个案件最后有带来什么积极的意义吗? |
|
I’m scared babe
You called me babe |
|
在众多想象性的关系中,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想象性的角色,并且充满使命感地必须去完成它,最悲剧的是,没有什么所谓的真实在你醒悟的时刻等着你。虽然所有人都说Michelle Carter有多丑陋,但在纪录片的结尾我觉得她还挺迷人的,大概是因为瘦了一大圈,变得很像Cara Delevingne |
|
drug情侣…行为恶劣被媒体曝光太过的人最后都会收到死亡威胁,即使没被判刑,也要被迫隐姓埋名了。鼓励自杀的女友有罪,那么从小家暴Conrad的父亲、校园霸凌的同学、在法庭外喊着让Michelle去死的人就无罪、就清白吗?这是一个什么sb世界?为Michelle和Conrad这两个孩子感到可惜的同时,只感受到法律在人性前的无力,Conrad的自杀完全是家庭、社会造成的,即使Michelle扮演着推手的角色,也绝不是本案中最应该被谴责的人。 |
|
不说见义勇为救人吧 见死不救或者更严重的教唆自杀 太严重了。 |
|
这也能算在言论自由的范围里??女孩有什么可怜的,明明是活该 |
|
如何指望一个精神有疾病的人去安慰解救一个抑郁症患者?答案是把两个人的人生直接毁掉。越看越同情Michelle,死者最大,所以必须要有个人承担罪责。只想博眼球的媒体可以不经了解直接误导舆论,Roy的父母可以直接将罪过推给Michelle从而自己甩得干净自己最惨。哎,Roy遭受的家暴和四次自杀难道都没有唤起父母得注意和关爱吗?逼得他只能在另一个同病相怜的女孩那里寻得再次结束生命的支持?Michelle真的可怜,在这段感情中始终是被精神控制的一方,唯唯诺诺卑微寻求爱,又有谁真的关心过她?恐怕Roy都没真正给过她爱。她多次劝慰过Roy,而Roy竟逼她不能告诉任何人,对精神同样不稳定的Michelle,她又何尝不想帮助Roy…难过,原罪本来是原生家庭,抑郁症,青春期的迷茫,而不是Michelle。 |
|
有心理问题要去看医生,非专业人士是无法解决的。家暴,早恋,孤独,抑郁。“年度最坏”15岁少女。纪录片《短信杀人事件》过失杀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5813613 |
|
如果言论上的不负责和教唆杀人也构成犯罪 那网上一抓一大把重刑犯了 / 但就这个事件来说,影响是双向的,而最终的原因就是爱,这也是大部分人都自主选择忽略的部分。没有被精神疾病所困扰的人无法理解的是“死亡才能让我感到真正的快乐…”的意义。在他们两个人的世界观之下,这是一种互助和救赎。/她无须为他人的自由意志负责,她是在向社会道德观认罪。至少这是我自己的乐观主义在作出理解。这本就不该是个刑事案件 |
|
一个破碎的人身边一定有撕碎他的人和被他的破碎吸引的同样破碎的人。这个事件里最让人恐慌的是那些貌似情绪稳定精神强健的正义使者对女友的疯狂声讨,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被你们无脑的正义推搡着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如果做不到真的善良做不到多维度的看待问题,至少闭上你们盲目且愚蠢的嘴巴管住你们敲键盘的手,不要制造更多的伤害了。 |
|
两个人都有点精神问题,谁也怪不了谁。 |
|
去标签化,去符号化,尽量还原,看完第一部分不要关机,继续看第二部分吧。 |
|
事件本身略无聊,就是拍出来的意义要更深远。 |
|
这个话题太应该成为一部小说了。 |
|
言论自由?还是教唆杀人? |
|
Michelle从未被证明真的在电话或者在短信里告诉Conrad回到车里,这只是她两个月以后对朋友的充满冲动情绪的转述,非常有可能是夸张,而根据法官判决,唯一的定罪证据就是这句话。这样的案子不允许上诉?这还不算reasonable doubt? |
|
8/10 |
|
我全程都在介意这孩子纹的大粗眉😂至于说整个故事,感觉就是两个有心理疾病的年轻人,互相伤害的故事。当然,原生家庭肯定也造成了不少困扰。 |
|
b解版。妥妥一出悲剧,一个缺爱的男孩,一个缺爱的女孩,家暴,校园霸凌,这个结果说白了就是家人和学校对他们不够关爱造成的。那些让Michelle去自杀的人跟他们心中的Michelle没差别。 |
|
这部片子里的检方非常强势,撰稿人的洞察力也很强 |
|
对比reddit uwaterloo上love someone who has depression里面男友的各种挣扎 michelle真的一点都不算真爱好吗?!但是,极端条件下也不应该把矛头都指向心智都还不健全的青春期小姑娘。。。个人觉得这个审判挺公正的了 从量刑的角度和社会意义来看 |
|
虽然我支持法官的判决,但是定罪关键点“让他回到车里”这一说法竟然没有确凿证据还是挺震惊我的 |
|
这个案子其实分为2个部分:1/Conard形成自杀的部分,2/Conard执行自杀的操作部分。检察官法官通篇不提第一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令人匪夷所思。米歇尔从来没有把一个根本就没有自杀倾向的人怂恿为自杀。法官明显被社会舆论导向了。小伙子的父母担又最重大责任 |
|
回忆起青春,总是最疼痛的时光。然而成年人们说,这些都是你们这些不知足的小孩的错,却从不自知自己才是将少年推向地狱的罪魁祸首。 |
|
Well it is a complicated, twisted, sad teen love story... both of them are lost.. their loneliness, their desire to be loved, their ignornace of how they are hurting the other.. ultimately leads to this trage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