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尴尬死了!看的时候,我一直在说这里面的那位刘叔很油腻......结果他就坐我旁边....影片结束他还来找我握手...... |
|
人物很有趣,纪录片还是略平庸了,反而在减分。不过90年代的家庭私影像部分还是很难得的。因为那时候的影像更多是官方影像,私影像还是少见,但是,八九十年代真是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啊,有太多值得记忆的细节。 |
|
iPhone拍摄的家庭影像和老录像带的交响,主题比较杂,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把标题定在夫妻关系上,还用了叔叔一条线作为对比,其实就聚焦在父亲一个人身上,适当取舍一下素材方向会更好。父亲这个人物已经足够有趣(年轻时时髦帅气,离婚再婚,对物质婚姻看得很开,现在生活不富裕但有一屋子无厘头发明,还讲了中朝边境往事),苦涩却又豁达,再主动深挖一下这个人物就是一部完整作品了。东北人自带幽默感,那个可以变床的办公椅真是很想拥有了 |
|
不想再看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四个春天》。。尤其是没有那么强的创作动机,且拍不出“生活的诗意”的这类作者。镜头、剪辑、创作态度、作者表达都是灾难级别的。。听作者映后自述,就如看电影里的那位刘叔,看不到一点点真诚。 |
|
我要有这么个父亲,我也拍,父亲这人物,太有趣。理想主义者的终极目标,另类的自我为中心,父亲说:“亲戚们都tm瞧不起我,我多虑了其实我也瞧不起他们。”(刘叔怕是伪装的。) |
|
没有人不想跟自己与生活和解,只是有那么好的事情,能摊上我么? |
|
作为一部概念先行的纪录片,没有重心可言。而且居然用剧情片逻辑拍纪录片…… |
|
iPhone X 拍家庭私影像,父母离婚后分开对比的状态,东北人太可爱了。《四个春天》后独立的私影都冒出来,1999 年的录影带里看到改开后第一代年轻人的生活面貌。夫妻不是同林鸟,但人也只是高级动物。奇人总会引起观众热烈的反馈,让普通人怀有电影梦吧,真好。 |
|
讲述婚姻关系的部分可以成为“豆瓣劝分小组”的代言词。对父亲的刻画明显要更加着重,还展现了很多无关紧要的内容,导致后半程跟主题的联系已经减弱了。90年代的录像带质感的确动人,1999年5月21日那天发生了好多事情…… |
|
《四个春天》以后层出的家庭私影总显得操之过急。视野狭隘了,终究还是没能一探分飞燕的离散究竟。90年代素材是整部纪录片的创作基础,比重占了近半篇幅,让回忆主导而今情愫,但因现代影像的无绪导致弥足珍贵的素材没能发挥最大的感知力。父亲失情未失意,靠玩弄发明和舞厅妖娆与生活和解,而母亲形象似乎更“幸福”,也因此缺少很多戏剧冲突。得以解释为何主视角在父亲,但如婚姻一样,这是靠二人人回忆陈述出的影像,如此分配不均反倒适得其反。难为导演在两个家庭之间奔波,内心怨恨父亲却已失去母亲家庭归属感。二婚丈夫那种卖力亲近的相敬如宾也终在娘家宴席的客套中图穷匕见,虽然东北人天生是演员,但真论敬业程度,那害得是你刘叔把握的方方面面。 |
|
导演根本就在瞎拍瞎弄,还好叔叔阿姨够有趣。 |
|
90年代父亲拍摄的旧影像和18年儿子拍摄的新影像形成奇妙的互文。前半部分关于导演私人家庭史的讲诉非常棒,后半段材料选择有些混乱,有点偏题了。如果能对个人家庭史进行更深入挖掘就更好了。父亲真是个极具魅力的人物,为影片奉献了观点和乐趣。母亲的新老公刘叔很帅,两口子还亲临现场,引得女生尖叫 |
|
其实想给四星的。太爱这种私人影像了,没有过多设计和圈套,他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他们的现在或许就是我们的未来。 |
|
#DOCO热纪录纪录片展映#影片胜在人情味及父亲人物形象的饱满,剪辑方面还需要再进行修改,7天用手机拍摄还是有些仓促,希望导演接下来能够再进行素材的积累。 |
|
私影像的一种面相,那些最激烈的最不堪的XX大战,已经是过眼烟云,留下的是不完美但还算温柔的部分。跟九十年代珍贵的家庭录像素材比起来,新拍的部分确实有点平淡了,但也有两个亮点:1、父亲可谓民间“奇人”,他的那张办公椅我还真想拥有一张,倒立架亦可,但有安全隐患,马桶就算了;2、母亲依然美丽且充满活力。这一对鸟儿其实都是热爱自由的人儿,所以难以妥协、凑合,分开了,确实各有各精彩。谭键在影片中提及,父亲曾对母亲实施家庭暴力,这是不可原谅的。父亲在访谈中的释怀,确实丝毫没有提及此事,也许有“表演”的成分。同样,母亲和继父的恩爱,可能也有“表演”的成分。当然,但愿这也是他们真实的、舒服的样子。 |
|
FIRST纪录片单元一大惊喜,非常生猛有趣的家庭私影像,切入点极为有态度,从一对东北中产家庭夫妻的感情生活的瓦解,探讨了婚姻与人生,东北人自带的幽默态度为影片增加了很多笑点,最喜欢父亲讲述朝鲜姑娘的悲惨命运那段故事,没给高分的原因是因为视听层面完全就在裸奔…… |
|
托了被拍摄对象有趣的福,都很灵,可爱、耐看,但创作上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
|
家庭录像,大量90年代的录像素材,可窥见一些时代记忆,勉强加一星。 |
|
没有技术的时候,有节奏和真情实感就可以,难得还有思考。很克制的私影像,看得到尊重和关怀。因为简陋和私人化被嘲讽说是取巧,这是司空见惯,倒不必在意。看完还是远远地体谅了自己的父母,并且才能(也许暂时地)接纳自己一些关于婚恋的想法。 |
|
听爸爸的话,看淡荣辱,活得潇洒。咱爸的秋裤不错。家庭录像拼凑出的一个东北老炮的摇滚人生,一个在中老年歌舞厅的暗红灯光下玩breaking的彪悍拳击手。我们还是很少这种基于私人生活史的人物纪录片。 |
|
家庭映像类型纪录片在近年越来越得到青睐,难度其实不小,毕竟周期非常长。对丈夫的写照还原到位了,可惜的是,对离异妻子的记录过于表面,甚至其现丈夫喧宾夺主。 |
|
拙劣的表演是东北男人的浪漫。 |
|
5。东北yer挺好笑的,分开也能各自开心。乐呵乐呵其实比看直播也强不了太多,单场都看似精彩好笑,但总是在脱离主体讲别的,相比之下《四个春天》电影感真是强多了。 |
|
《夫妻不是同林鸟》,回望自己家庭私密往事需要很大的勇气,本片是导演探访离婚十五年后的父母各自生活状态,夹杂之前拍摄的历史录像。人在本质上是不会变化的,父亲爱运动健身,母亲之后找的也是个二级运动员,向往浪漫,所以二级运动员秀恩爱到大家怀疑是不是拙劣的表演。父亲离婚后找的也是和母亲优点相同的女性。爱情是多年审美的集中爆发。父亲以前是厂里最耍帅的仔,年纪大了,也是中老年舞厅里最另类的存在。终其一生折腾,折腾一生无果,壮志未酬,自我打趣,所以需要和过去和解,和自己和解。大家都认为导演父亲应该是叙事重心会更好,我也同意这一点。 |
|
3.5星,虽然技术上很生涩,但好在拍摄对象很好耍。夫妻不是同林鸟,但却可以各自安好~ |
|
看的好轻松愉快,时光穿梭间,父亲不在帅气,但是折腾生活的劲儿还在,魅力依然。关于导演自身生活的寻找和解读,非常有乐趣和思考。想到之前VIC拍过一个片子,【影史奇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百人独角戏】。推荐。 |
|
两代人非常老实/朴实的私影像。朝鲜边境故事精彩。 |
|
有一种刚要揭开伤口但又很快避开的感觉,观感是逐渐递减的。主题发散不是啥问题,问题在于都有点浅,即便是作为私影像到最后也稍微显得有点不痛不痒。 |
|
不是就不是呗,你也让你妈多说两句话呀。虽然我不烦大哥,但我也想听听阿姨说啥。大哥那个椅子变床的发明不错,大哥确实是个人才。 |
|
夫妻不是同林鸟,何必强求同林栖? |
|
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喜欢电影,热爱健身,擅长发明,沉迷蹦迪的老极客文艺青年的风流往事,有对自己婚姻的反思,也有对生命的体悟。号称用iPhone拍摄7天的纪录片,但还得靠斑驳的旧日影像的支撑,才显示出时光变迁的厚重与深沉。全片没有两人碰面的场景,夫妻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深仇大恨了。 |
|
机缘在创作中真的挺重要 |
|
丹东老乡拍的,父辈观察,可以是东北男人的一个展示面。1990年代玩拳击有灵魂的文艺帅哥最后在乡下搞发明仍不忘穿上喇叭裤去舞厅热舞,一脸严肃聊起天来却又很社会且乐意在镜头前展示自己对妻子爱意的强势男。都有一种炫耀的真诚。 |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卿 |
|
去年好像是7月看的 忘记评分了 他爸爸真的天真、理想主义、浪漫加幼稚 完全撑起了这部小片子 |
|
人物挺有意思的,导演太没耐心了。 |
|
看了一段,这部纪录片胜在材料一手又稀有,胜在能引起很多东北人的共鸣。 |
|
1.愿意花时间陪你,什么都不做的人,是真的爱你。
2.导演的父亲好为人师,找诸多借口掩盖无能和失败。阅历和见识的不足导致狭隘和自负。
3.平凡点滴,真实记录。 |
|
2.5 父亲的家庭录像带提供了质感,父亲的舞厅、发明室和离婚重组的故事提供了趣味,刘叔和父亲被架上机器后有了一种“天然”的中年表演欲望。如果作为一个纪录片来说,糟糕的剪辑让它变得极其散乱,而导演对于此的思考又在哪里呢? |
|
还挺好的 |
|
看完觉得有些可惜,说“入得宝山空手归”可能有点过,但至少也是面对宝山只下了一铲子。少了点直觉和敏感,更少了耐心,只是过年拍一段儿根本不够啊。2.5 |
|
生活把我拉回现实 |
|
离异后的母亲寻了一个在镜头前表演欲望极强的男人,有点喧宾夺主了 |
|
私人影像 |
|
喜欢儿歌 “地球这么大 哪里没有小朋友” |
|
感觉拍得有些赶了,拍摄对象明显都还没有习惯于拍摄的状态,整体的素材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实现很好的缝合。 |
|
喜欢 非理智打分 |
|
生活越简单越快乐
父亲太有趣了 |
|
如何判断私影像的价值与好坏?这种影像与home movie的区别是?导演的诚意和思考在哪儿? |
|
6分,普通的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