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貴是公民論壇暢所欲言的部分,貝寧都允許不同聲音存在,而不是清一色的「大英博物館歸還文物」。 |
|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影片中段有意/无意安排的建筑工人被保安从刚安置好的展览驱逐的场景:如果说神鬼视角是风格,辩论现场是素材,衔接两者的这个镜头即是功力所在 |
|
#10299. 74th Berlinale-主竞赛-金熊。赛前期待最高的就是这部,可能也就是因为期待太高了导致不那么喜欢。本片最明确的一个对话对象肯定是雷乃和马克的《雕像也会死亡》,本片聚焦贝宁文物归国的过程,立意大致也是“从一个博物馆到另一个博物馆”以及从文物角度的“代言”叙述。导演的角度不可谓不刁钻,大部分时间避开了新闻纪录片式的角度(但不免还是有一些)而去拍摄空间细节和仪式的侧面,这个又可以跟马卡维耶夫完全避开游行的五一游行纪录片《游行》对读。导演也想辙通过大学研讨会提供了一些新的讨论角度(但其实还可以再去挖比如法语的问题乃至历史观的问题)。不过言而总之这部片子可能去奇遇、金虎或者VdR更合适,放到柏林主竞赛…… |
|
看得很分裂,影像部分很好,视线与空间建立都非常牢靠,成型的博物馆、未完成的后景工地,迁徙的海浪与迎接的行伍以及馆内的温度、湿度和风,非常确切的感知。但独白与辩论构成的内容实在糟糕,确切且无法超越的议题本身一时非常逃离大英博物馆。 |
|
#74th Berlinale# 啥破玩意儿,什么殖人视角 |
|
【C+】这金熊水平。。有点抽象了姐。作为纪录片基本毫无建树,不会为自己那些黑屏和文物第一人称自述旁白沾沾自喜吧。。真就逃离大英博物馆。。不过后半段变成政治讨论后,连影像发挥空间也开始变强,至少有不错改观,可能也是最后拿金熊的原因。 |
|
令我误以为要补一本《达荷美史》,但被盗窃的文物话题,其实对任何一个法国非洲殖民地乃至殖民地国家都成立。我确实想到了雕像开口说话怎么是法语,而辩论上也提到该使用什么语言和博物馆体系的话题。在显露大国的古老傲慢之前,也许人们都该听听更多的声音。 |
|
我是宁愿看贝宁年轻人的后殖民文物安置辩论(《达荷美》),也不想再被好莱坞的历史虚无主义炸肺管了(《达荷美女战士》),但金熊奖?金熊奖?一些文物视角的自述太匠气了,还不如中国网友自制的“逃出大英博物馆”... |
|
7.0。在短小的篇幅裡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討論視角和視聽體驗。以三套不同的視聽系統精準展現了流失文物歸還問題的三種切入視角:外部觀察視角描摹出政府主導下文物轉運—驗收—展覽的專業系統;內部參與視角用以速寫一場圍繞文物歸還、文化殖民、族裔敘事與政府職能的民主辯論;另有一種去性別的鬼魅之聲,彷彿自遠古傳來的迴響,TA訴說著文物與先祖的前世今生,並如靈體般在現代都市中遊蕩。 |
|
3.5 在既定题材(受限的事件框架)内仍然是有创造性(逻辑清晰)的呈现和讲述:前半段的“运送流程”只有程式化的动作、静止状态和机器人般的喃喃自语,后半段的开放参观、群体辩论和媒体采访爆发着不同情绪的话语、面孔和姿态(及其碰撞和传播带来的感染力与思考价值)。收尾段落太美。< 千阳 |
|
非洲token。//拿奖了,改一星,this is not a film. |
|
3.5 文物主观视/听点相当有想法,但大学讨论的场景已经在非洲电影里屡见不鲜(见coconut head generation)。这点上说,迪欧普的真正优势是她的非洲性,而非她的欧洲性。金熊过誉。 |
|
从纪录片角度来看肯定有些不够,用多少白噪音跟霓虹光也还是没法弥补叙事跟视角上的缺失。不过还是看得有点破防,连贝宁的人都可以在公开场合谈论政治跟社会话题,哈哈哈真的赢麻啦。 |
|
虽然篇幅和深入程度都不够,还是很喜欢中后部分的对话,将殖民叙事推向3.0。“连语言都在用殖民者的被殖民国家的语言(法语),我们将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HKIFF48 |
|
#14thBJIFF No.7 @党史馆 假如文物会说话+奇葩说,到最后原来还是法国导演在为他们代言。在殖民者-物件-被殖民者这一三角关系中,摄影机对准的只是后面两者,在摄影机背后的反而是前者,且由ta为后两者作传。辩论席上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乳了一下法,对于语言问题均浅尝辄止(从一开始便能考虑到该一问题),能感受到的是法国巨大的文化自信和评审团的沾沾自喜。 |
|
开篇第一镜,巴黎街头地摊上堆满了流光溢彩闪烁的埃菲尔铁塔纪念品,Mati Diop展现了她捕捉微妙符码的洞察力。无论是围绕文物的各色人群,还是各抒己见辩论的大学生,他们的形象和声音似乎在被向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铺展,在略显错位的蒙太奇中弥漫开来。而在第三部分,在当代贝宁充满精神意志的街头影像中,所有混沌收束进大西洋永无休止的海浪中。“复归”或许意味着一次休止,但将不再是一个可以完成的行为,重要的是迎向明天 |
|
好喜欢。开始还意外黑屏时间怎么这么长,后来才意识到这是文物被封装在箱子里的视角,黑屏画面成为了表达的一部分。文物被归还,是从一个展厅的玻璃柜移到了另一个展厅的玻璃柜,从一种现代官僚制的管理下移到了另一种现代官僚制的管理下。文物被运到贝宁的展厅后,摄像机在拍空调,拍监视器。拆箱的时候,声音是在给文物填表分类,说材质是什么,重量是多少,等等。整个前期准备的过程,摄像机也在拍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展览开始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展厅的装修工人抱着安全帽在文物的展柜前驻足许久,然后离开。然后画面就切到许许多多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归还的文物成为了他们权力的装饰。后半部分聚焦在一个论坛活动,年轻人们针对这件事争论不休,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尖锐。很多表述让我非常想鼓掌,当然这也是导演刻意筛选的吧。 |
|
一百年前他们掠夺的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对自身的自信。一百年后他们归还的是伤口,是马克龙要维护的形象。教育系统用法语教本民族的文化,我们不能用丰语表达。七千件文物只送回来二十六件,要几世才能等到全部归还。空调调节恒温,监控时刻监护,文物在问这是否就是终点,途径大西洋这有伤口的海岸。 |
|
7.8 对于这样一个政治性显著的题材,迪欧普避开了许多种俗套无趣的拍法,采用了一条也许经过深思熟虑的方向。以略带超验性的方法,发掘了许多种美感:文物的、完成回归工作流程上的、文化仪式物件服饰本身的、非洲人们在讨论中经过深思熟虑(或经过剪辑本身的思考)后观点上的交锋…这些内容的确还可以更加丰富,但依然有种直切要点的简洁之美,摄影机的角度和剪辑本身带有很准确和冷静的观察力。结尾也非常漂亮:大西洋(想象种种变革、凶险、矛盾与平静)、灯塔(一种精神,联想到之前的某些发言)以及街道(同这些人与物陪伴在一起)。看的时候想到像是《邪恶不存在》前半段直至村民开会场景结束的部分,后半段的某些美感想到I Walk On Water。 |
|
C/或许是一种更好的《风流一代》吧。 |
|
#HKIFF48# 給文物配獨白不算特別,難得的是紀錄了那段內容豐富的辯論場面,我猜是贏得金熊的原因 |
|
贝宁人在公共空间说话不会被捂住嘴 |
|
大量的片段杂糅蒙太奇构成了一部还算比较有镜头语言的电影,很难讲同自非洲的评审团主席在评奖上起了多大影响,不过几件文化遗物形象还是很生动的倒是蛮令人感兴趣😊 @BerlinalePalast |
|
#HKIFF48#重点就在于学生们辩论的十来分钟,以前被殖民,现在被文化殖民。设计的的声音旁白还是蛮带感的。文物被掠夺,是应该追回还是应该放在世界博物馆,很多其他国家地区也能共通讨论的话题。但还是觉得金熊奖有点言过其实了。 |
|
赶紧给《逃离大英博物馆》补拍一段文艺座谈会实录这样也能拿金熊了嗷。一个法国资金、法国导演的片大谈贝宁文化传承,何尝不是一种赎罪券行为?在一个18-25岁年龄段只有12%接受高等教育的国家却用大学生辩论来代表一种所谓舆论的主体性,又何尝不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傲慢? |
|
Les statues vivent aussi. 貝寧的雕像在重返故土的途中重新獲得一種生命,它們成為黑暗中沒有畫面沒有身體的主觀的聲音(處理是《雕像也會死亡》的反面),未嘗是一種有趣的嘗試。這是這26座雕像最後一次被捆綁住、被關進黑洞洞的箱子裡被運輸,為了獲得解放,我們或許需要最後一次再經過一遍奴役的邏輯。 |
|
文物自语是集体的声音,雌雄同声,“在这黑夜中,有成千上万的我们”,被归还的文物由法语讲解,研究,年轻人们用法语热烈讨论/辩论。
和《佩佩》撞得太狠了,同是非洲源起,自白的音色也相似,一样被锁进箱子经历空运,一样无家可回。但声音的思路不如佩佩琢磨得深,比如语言刚开始是自己不理解的外来的东西。
作品似乎意在呼吁把文物的生命归还给文物,还要看今朝的人。可惜的是创作者的理念先行,把文物之声杜撰得很周全,反倒丢失了生命。
怀疑那场辩论不是自发的,而是排演给观众看的,人声音轨和街景剪在一起也很有误导性 |
|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10场。74届柏林金熊。把国宝拟人化,不止是开口讲述,有国宝在的镜头被摄主体都是国宝,甚至跟随国宝视角进入了箱子。节奏较缓,通过国宝回归的心路历程及民众的反应,来对殖民侵略进行思考。 |
|
#HKIFF 三星半。今年的柏林金熊。法国/贝宁博物馆里的几组空镜拍得极为类似(有Benning《自然史》的感觉),暗示文物的命运并未改变。雕像的第一人称声音处理得还算颇为新颖。可惜的是学生论坛牵引出的各种议题(殖民与语言的关系,文物归还的政治意味,物质/非物质遗产,教育问题,雕像是否应该「去宗教化」etc)并没有深入探讨,电影便戛然而止了。 |
|
#Berlinale74 Competition 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原来这也是纪录片...? |
|
#74th berlinale#Competition 冷静而反静观的纪实化风格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承担了展示西非地区真实生活的功效,但显见的是,迪欧普并不想复归卢米埃尔般对现实的单纯再现,而是无限趋近于亨弗莱·詹宁斯的传统——影像中无不渗透着神秘、灵性与诗意的痕迹。因此第三世界的殖民历史得以通过模拟达荷美国王的机械之声言说自己,或直陈暴力殖民带来的创伤,又或是发出最严厉的批判。明确意识到了归还文物这一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后半部分有意强化了对主题多种面向的讨论,迪欧普努力避免陷入单一而短视的意识形态中,不论是遵循西方语境如神祇般对待归还的文物,还是彻底放弃已然被践踏的族裔文化转而创造新的可能,即便缺乏既定的结论,但她至少提供了温和与激进外的第三种表述——反思与批判有时并不提供有效的沟通模式,甚至只能听到愤怒、恐惧或暴力的回响 |
|
一种主题价值,且将主题直接作为论点抒发和声明。一种实证价值,镜头随即对准民众开放式的焦点辩论场。一种档案价值,从运输,抵达,再到陈列,三个动作以逐层的递进关系分别提供述题,最后将残留的文化影响记录在案。@Berlinale74 |
|
#2024法国电影展映# 纪录片的风格,叙事片的手法,用画外音和大众讨论来诠释主旨,关于殖民主义与文物归还的思考,并试图通过这一事件去剖析其带来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其中的许多观点很有趣,但也有些片面看问题。 |
|
原来那场青年人辩论是导演选角生造的而非真实发生纪录 |
|
最不满意的是设定,既然作为纪录片我真的觉得可以直接拍出那一整场讨论,不需要讨论出结果,只是就这么呈现我可能都会给五星,但是可惜搞了一堆无意义的镜头故弄玄虚,还说了一大堆莫名其妙把国宝拟人的东西,这本身就脱离了纪录片应有的真实感。
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国宝拟人化就是《博物馆奇妙夜》《如果国宝会说话》《逃出大英博物馆》三部片子的结合,真的搞不懂意义在哪里。
单独的那场讨论多出彩啊!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不同角度的分析,阴谋论也好,乐观积极也好,用一场辩论和讨论浓缩出整个社会各形各色的声音,多完美啊!!!
以及,能够在任何场合自由地畅所欲言可真美好,甚至是在贝宁这个全球范围最不发达的国家,可真羡慕。 |
|
#Berlinale2024# #CinémaduRéel2024# |
|
非洲兄弟的学生们都超过我国了 |
|
#Berlinale主竞赛 |
|
确实是一部中国也能拍的电影,但似乎没有人想到这么做。戈达尔《影像之书》般的黑暗呢喃以高质量的文本把观者迅速俘获,但这一招拟人并谈不上高明,真正的大招在于许鞍华《黄金时代》式的“失语-陈述”对照:国宝文物在自述,但是导演以底层视点捕获到了辛勤的展览馆泥瓦匠、驻足拍照的建筑工人、载歌载舞庆祝的当地女性、搬运工、保安的身姿,还有他们凝望时的眼神,他们没有一句话。“说话者在衬托的是无言者”,一次文物返还,摄影机捕捉了贝宁国民的细碎reaction,似乎蕴藏着汪洋般的情绪,有欢欣,有漠然,有渴望,有隔膜。短短半小时,总统发言和飞机起落是被隐去的,态度幽微可见,这种素材的取舍,太绝。后半小时转为直白激辩,类比成中国语境就会发现这部分很“民族主流化”。但最后迷人诗意的收尾,仍旧把这场深刻的洞察拉到了极致。 |
|
67分钟的广告片。我难以想象为什么会对colonialism的理解这么狭隘 |
|
用文物拟人化的手法固化单一的“文物归乡”视角,不小心便落入与暴力的色情书写(pornography of violence)同源的叙事。亮点在于翔实记录贝宁本地学生的辩论,围绕如何从语言、教育方面“根治”被殖民的伤痕病灶,可是连返还的文物在博物馆展出这一行为本身也是带着殖民主义烙印的:圣像与祭祀的雕塑本应奉于庙宇或藏于田间地头。上学时常常在Asian and African Art Display这门课上感到丧气,因为去殖民并无通途可走;也不知是否是自我安慰,只得说服自己每代人不停辩论、审视,推翻已被实践的实践,就是维持其尝试本身。 |
|
3.5 议题引入入胜,公民论坛更是精彩,手法实在既视感过强了点,有种当代艺术影像101的过时,反而很多看似不经意、闲笔般举重若轻的设计还是体现出了水平。 |
|
【塞内加尔/贝宁】即使分享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有明显差别,但仍然可以投射照应到“圆明园文物归还”“大英博物馆”等热点事件和风波中;相信若非这层意义,它不可能如此极速落地,并已完成很多展映。本以为它只是想要打造「文物会说话」这般影像实验,亮点却是后半段足以在完场后引起相当多思考的公共辩论。如何去审视历史,如何去了解当下;不要群情激昂地无缘由愤怒,也不要装作没有发生,而要讲,而要正视。 |
|
人家的公民小会超越微博广场几个次元,除了自愧不如之外没有这一部分电影和凝视也并不成立。这更不是逃离大英博物馆的拟人化,而是在视觉的接触中两股凝视分别赋予了彼此生命,说话的并不(总)是“国宝”,而是一簇含混多声部紊乱的声音(迪欧普多次利用类型元素和情节剧的庸俗的妙处就在这里,这个无人称的声音似乎并不该这么简单地出现,但它现在就是出现了):当人们对我唱歌舞动时,当人们面对我窃窃私语时,当人们开始辩论我到底是什么时,我这个声音也在看。缺点可能在于没像大西洋那样有结尾的有力提升,祖先本是残暴的,结尾处理太过温柔 |
|
所以老中家文物什么时候还啊,本来都用博物馆视角来看待问题了,你非提这第三世界这一茬,你看看你,I feel insulted,给我道歉 |
|
《达荷美》并不是对于文物本身,或追踪其在全球系统之中流动过程的纪录,甚至悬置了无法视觉化的殖民历史,而是通过建立一个speculative的“物”的视觉的“离散电影”,对于归还之后的安置,策展以及政治论争的纪录建立在这一虚构的基础之上,迪奥普的慢电影风格在这部纪录片化作物自身的时间性体验,低沉的画外音正在讲述着一个过去的踪迹,三段结构作为一个不断的从固态气体化的过程。在《达荷美》之中,被归还的文物其自身成为了一种赝品,被置于博物馆这一文化机构,用作贝宁的——强调和西方不同——民族-国家主义的发明,而它正是对于西方现代性进程的重复。围绕着它所有的论争都是人的历史,而不是物的历史。但在迪奥普的影片之中,这种缺失却恰好在其故土与其东愁的基调无缝衔接。 |
|
说实话 这部片子以法国影展的方式被我接触到,有一种微妙的耻辱感。 |
|
真是,太好睡了 #20届法国影展 |
|
本来是想看这绝妙的蛋糕,这片子跟其捆绑销售,无预期。反而是再说我喜欢的文物和博物馆,前期一直融入不进去,因为不了解,直到净水泼街迎国宝回家那一下子连上脑电波了,虽然让文物说话我不是很喜欢,但我第一次听到并非常认同影片的一个观点:文物是让我们对自己文化产生信心的载体。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听到丰语——2024法国电影展深圳百老汇杜比全景声巨幕厅 |
|
文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压迫感太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