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布勒合唱团:直到尽头 Blur: To the End (2024)

    最近更新: 2025-04-21 720P
    • 主演:达蒙·奥尔本 (Damon Albarn) / 格拉翰姆·考可森 (Graham Coxon) / 阿历克斯·詹姆斯 (Alex James) / 戴夫·罗恩特里 (Dave Rowntree)
    • 导演:未知
    • 编剧: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英国
    • 年份:2024
    • 更新:04.21
    • TAG:纪录片,音乐
    • 别名:布勒合唱團:直到盡頭(台)
    • 片长/单集:105分钟
    • 豆瓣评分 7.9 (443票)
    • IMDB评分 7.3 (341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7%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英国电影《布勒合唱团:直到尽头》的免费在线观看,《布勒合唱团:直到尽头》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音乐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9分,有443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一部属于大银幕的纪录片!《布勒合唱团:直到尽头》捕捉了英摇天团Blur惊喜且动人的最新篇章,忠实纪录乐团带着睽违八年、广受好评的冠军专辑《戴伦之歌》(The Ballad of Darren)荣耀回归的精彩历程。电影讲述四位合作超过30年的团员,同时也是四个人生挚友:戴蒙、葛拉罕、艾力克斯、戴夫之间独一无二的友谊。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Blur To the End (2024) [1080p] [BluRay] [5.1] [YTS.MX].torrent[1.91GB ] 详情
      Blur To the End (2024) [1080p] [BluRay] [5.1] [YTS.MX].torrent[1.9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模糊乐队:直到尽头[简繁英字幕].Blur.To.the.End.2024.1080p.BluRay.x264.DTS-CTRLHD 详情
      模糊乐队:直到尽头[简繁英字幕].Blur.To.the.End.2024.1080p.BluRay.x264.DTS-CTRL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模糊乐队:直到尽头[简繁英字幕].Blur.To.the.End.2024.1080p.BluRay.x265.10bit.DTS-CTRLHD 详情
      模糊乐队:直到尽头[简繁英字幕].Blur.To.the.End.2024.1080p.BluRay.x265.10bit.DTS-CTRL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lur.To.the.End[中文字幕].the.End.2024.1080p.WEB-DL.AAC.H264-ParkHD 详情
      Blur.To.the.End[中文字幕].the.End.2024.1080p.WEB-DL.AAC.H264-Park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Blur To the End (2024) [720p] [BluRay] [YTS.MX].torrent[954MB ] 详情
      Blur To the End (2024) [720p] [BluRay] [YTS.MX].torrent[954M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lur.To.the.End.2024.720p.WEBRip.800MB.x264-GalaxyRG[796.54 MB] 详情
      blur.To.the.End.2024.720p.WEBRip.800MB.x264-GalaxyRG[796.54 M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 treasure trove of live and archive footage drives this portrait of the British band as they prepare to tour their new album.   Filmed over a decade, but also drawing in a wealth of footage from throughout their career, Toby L’s documentary portrait explores Blur’s trajectory, from a group of friends jamming to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British bands of the last 35 years. It captures them as they come together to record what will be the critical and commercial success The Ballad of Darren, leading to their first – and sell-out – shows at Wembley stadium in the summer of 2023. The film shows how the group have continued to forge new creative paths, never resting on the laurels of former glories. With their recent performance at Coachella yet another defining moment of their recent revival, this is the perfect time to look back on their career.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IMDB 6.6 正片
      Bread and Roses
      2023
      纪录片
      阿富汗

      面包与玫瑰

      Bread and Ros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万恶的塔利班😠😠
      • 这就是真相,对于穷凶极恶的敌人只能以暴制暴。这是人权,而不只是女权。
      • 因为Jennifer Lawrence挂名EP,而知晓这部电影;但即使是这些讯息值得了解,但整体印象并不太深刻。因为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很多讲述上的重复,它也始终仅停留在“展示”那块,而未能把媒体所聚焦的话题进行进一步的审视。
      • 看看阿塔遵循的伊斯兰原教旨,看看阿塔上台后女性的遭遇,看看被剥夺接受教育、声音、容貌的性别群体,黑心睁眼瞎才能说出来不只是女权也是人权☝️所有阿塔对手的失败都源于他们太具人性……只要你抱有一点人类的文明,你面对它们就天然处于下风……
      • #Curzon Bertha Doc house 不喜
      • 我在阿富汗旅游丢了手机,于是第一时间拨打了报警电话。结果来了一帮塔利班武装人员,居然挖地三尺找回来了。塔利班说不能让中国人觉得这里不安全,否则就不来投资了。真是妥妥的利益关系。然而其治下的妇女每天都在大声疾呼:教育、就业、生计、自由。没法评价或干预。天朝原本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的。
      • 那么问题来了,这局该怎么破。
      • 阿富汗女牙医通过手机影像记录的阿富汗在塔利班控制下的一些女权活动。很难得的看到一些这个国家近期市民生活的景象。而抗议活动的惨烈程度则直逼韩国那些民权电影的场面。
      • 阿富汗女权主义者的故事,对于她们的命运和境遇,看完只能抱以同情和无奈。确实,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谈女性权利无异于空中楼阁,毕竟在美国大兵驻扎治理了这么久还能让塔利班这样的组织短时间内平推回来的政府和国家,这就天然得决定了这片土地一定是被极端宗教和男权所主导的,女性权利的表达在他们看来根本无足轻重,所以即使再怎么折腾,结果依旧注定。看完更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这样的环境,对我们来说稀疏平常的东西却是他人苦苦追求而不得的。对阿富汗的城市环境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小盒子一样的房子沿着山体从上到下密密麻麻排布的全景镜头看着好震撼。
      • 垃圾纪录片 浓浓的虚伪味道 幸好有b站上很多视频不会让我们被带节奏
      • 歷史證明,人類文明的三大威脅: 極端宗教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 極權主義。
      • 1、有人跟你讲理,才能讲女权,这是讲女权的前提,面对塔利班的AK47,女权的抗议示威毫无意义,对抗塔利班的AK47,唯一有效的就是暴力,(很遗憾)而普遍意义上,男性比女性更擅长暴力——这个道理我在给电影《边境杀手》写影评时就表述过,有女权主义者在评论区骂我,我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介意继续与她们对骂;2、应该杀死每一个塔利班,one by one;3、如果一个人是小粉红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者,在逻辑上,其无法自洽——女权与主权谁更高?美国占领下的阿富汗,女性反而可以正常的生活,美军撤走后的阿富汗,阿富汗开了历史的倒车;4、不止阿富汗在开历史的倒车。
      • 看过~
      • 勇敢的女人们。
      • 虽然我很同情阿富汗女性的遭遇,但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探究塔利班卷土重来的缘由,片中的女性也代表不了阿富汗女性的整体状况。如果让阿富汗女性自己选,那塔利班肯定会获得压倒性的优势。现在国际社会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塔利班或者以承认为条件,建立沟通渠道,以期能够施压改善阿富汗女性(尤其是喀布尔女性)的境遇状况。
      • 内容自然值得关注值得记录,但是就片子本身而言实在乏善可陈
      • 看到小孩高喊政治口号那段 感到好假啊
      • kk
      • 阿富汗女人为【工作 生计 教育】抗争, 伊朗女人呐喊着【女性 生命 自由】。 然而当人指出问题的核心 - Sharia Law,西方一些“进步人士”就跳出来给他们贴上“Islamophobe”的标签。对病根唯唯诺诺, 对诊断重拳出击。How ridiculous.
      • 如果每个用手机拍的视频都可以称作纪录片的话
    • 豆瓣 7.4 IMDB 7.8 正片
      Beatles '64
      2024
      纪录片
      美国

      披头士1964

      Beatles '64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粉丝和偶像的素材几乎对半平分,披头士的1964不仅仅是那四个年轻人的故事,更是关于音乐的一场大型朝圣。使徒们的故事更加令人热泪盈眶,即便已经两鬓斑白,但音乐如同永生药水一样让这些生命永远鲜活年轻。个人来说,谈到披头士通常会有三个角度,一个是纯粹享受音乐的那种自然原始的能量,一个站在四个人的角度想象站在暴风眼中是什么感觉,一个思考披头士如何成为融合了音乐神迹与顶级营销的文化符号。泡说,别想太多,it’s all a laugh. 很开心人生路上有这样四个可爱的卡通船长陪着一起前行。
      • 这个内容是每年拍一部的节奏吗。。。
      • 大体就是梅索斯兄弟的素材(应该用了一些当年的outtakes)加六十年后的访谈,PJ这个MAL de-mixing还是厉害,华盛顿演唱会第一次能听清音乐了;访谈里最吃惊的是林奇的出现,他竟然去了华盛顿那场演唱会,然后又是一通带着诡异热情的音乐礼赞;Smokey Robinson说Beatles是第一支公开盛赞黑人音乐的组合那段很动人;穿插了几次的那位在利物浦被驱逐出境的纽约客故事punchline还真棒
      • 60年代的粉丝们,追明星行程,握手后不舍得洗,买周边。跟今天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 真是翻来覆去的拿出来消费啊。6
      • 列侬说,我们不用去服兵役,音乐由此而生。
      • 2024年的最后一部片子献给虫团☝🏻 多么美丽可爱鲜活…虽然很多素材都见过但还是看的很开心 :)
      • 没有多少新材料,但this boy无论多少次响起都化了TAT然后就深深理解了music heals sth, stops bleeding and it's personal, 想念一切还鲜活的时代,luv you all
      • 老马丁和林奇这二位是有音乐品味的,尤其是老马丁。And in my life I love u more.
      • 没啥新东西,梅索斯的素材被高清化,斯科塞斯、林奇出镜,第一次知道林奇这么爱Beatles,介绍得好激动。 w/c
      • 珍贵的影像记录,英伦入侵的起点。
      • 高清还是看得我心神荡漾,虽然我也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大卫林奇和麦克卢汉啊?xs Ringo可爱哦。不过那时候的演出录像还是看得我觉得,他们演奏唱歌只是为了快乐。
      • 新素材毕竟有限,只能以嘉宾开口回忆为主,尼玛居然请来大卫林奇。音乐圈真小啊,ronettes成员的妹妹在64年是哈里森的女友,Phil spector这条线算是连上了。
      • 这个纪录片是高清的!!
      • 3.5
      • 人情世故,给个五星
      • 永远的beatles。
      • 【观影史241205】
      • 一般
      • 3.5。
    • 豆瓣 8.0 IMDB 7.3 正片
      Blink
      2024
      纪录片
      加拿大,美国

      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

      Blin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IDFA24-BEST/视觉障碍孩子的家庭影像,温馨家庭出游与迎接黑暗世界的准备。被困在缆车上那一段印象很深,好像提前经历最可怕的噩梦。在旅途中看到离开家还是“儿童”的孩子们已经成长为“青少年”,可以如此完整经历孩子们的成长原来才是最幸福最珍贵的事情。(看完想去旅行,动画做的很可爱,but…but too classic)
      • 赶在孩子失明前安排环球旅行,看过喜马拉雅和撒哈拉的壮阔,感受风和热和旅途艰辛。不是所有家庭都拥有这个恩典,但感同身受于父母尽所有可能让孩子与世界连结的心力。最后一幕登至过山车最高处,童声越过城市的天际线朝下打招呼,俯冲前镜头戛然而止。“你好哇,这个世界”——上学第一天,七岁小朋友咬咬牙,努努嘴,他自己的人生冒险才刚刚开始
      • 感动到不行,我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几个小朋友快要失去视力,也会带他们去环游世界,看他们想看的,提前经历他们以后会经历的,接触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人交朋友。
      • 如果自己四个孩子中的三个都会因为疾病而慢慢失去视力,应该怎么做,这部纪录片给出了一个非常白人的答案,虽然这个答案普适性不一定很强,但是这个答案的确蛮有趣。全家人写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然后逐条去实现,周游世界。孩子们甚至都不一定明白失去光明意味着什么,还要忍受旅途的艰辛,到最后,沿途的风景可能都已经不重要了,那些人与人连结的瞬间才是不论是否能看到世界都可以体会到的。
      •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敞开心扉去看看,管他未来还有眼前的问题。
      • 无聊
      • 【Nat Geo】“在视力完全消失之前,想带你在去往全世界的各个地方再看一次所有应该被值得记下的瞬间”。如此心碎的前提即使只是临终故事,也会让看客感到唏嘘;而这里的经历者却是一对年轻的爸妈、平均年龄不到十岁的六口之家。即使旅途又多美好,当中偶尔的花絮又足够戳笑,却很难不去想到夫妇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旅程之后在时间延长后又会是怎样的故事。当以为真的会哭作一团,它却拒绝悲伤;将更多的镜头放在天地间的各种风光以及旅程里孩子们的成长与为人父母经。它有种或许不应该的乐观主义,也有种最直通人心的潇洒与坦然。
      • “女孩变成青少女了”,一层阴霾就这样蒙在了每一个家庭成员头上,不论健康与否
      • 纽约的周日傍晚,一个场次只有自己一个人。从刚开始没多久,我就忍不住开始哭。为他们当时的幸福以及已知的唏嘘结局,也为自己未知的将来。从小近视,做了近视矫正手术之后,经常陷入会视力回落的假想。对几乎不曾拥有的家庭和谐一起出游的画面也是万分羡慕。
      • 邻居介绍去看的,摄影总监是她儿子的朋友。看完我给邻居发了一个很好的评价,她转给她儿子的朋友了。很开心能被推荐看到这样一部好电影。不是什么大片,也没有很深刻的意义,丝毫不煽情,一份简单美好的记录,是父母为孩子们创造的视觉回忆。
      • Edith作为一个母亲,在这样的处境下听其他家长谈他们健康孩子的未来时,你能看到她脸上那种失落。小Laurent跟家人说“也许我只会失明一阵子”的时候我心碎了一地,很难想象父母当下会是什么心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真的是不小的灾难,不过同时我也很为他们庆幸,父母有能力在几个孩子失明之前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回忆,这种经历虽然需要金钱的支持,但你无法否认这对父母的付出还是很能让人感到温暖。纪录片唯一不足的点,我希望影片能长一点更深入一点。
      • 2025-018
      • 散养和散养是有不同的。虽然这应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看到加国的物质条件我也就放心了。
      • 只是记录这一段浪漫的旅程就已经很美好了。果然是加拿大人才有的chill和美好。
      • #Angelika 3.5。纪录片版《白日梦想家》,且拥有一个更加justified的借口…对于喜欢看环球旅行影像的人来说可以说是爽片了。能感觉到主创每个人都很真诚,不过关于disability的理解和approach还是在相当传统的框架里,还是一件需要被cure需要持续fight的不幸。
      • 没有从第五分钟就开始哭的人 is made of stone😭
      • Drink jus on a camel
      • 当你知道你终将面临失去观看世界的权利,你一定会对过往和当下所能看到的一切倍感珍惜。
      • “Let’s go all in and fill their visual memory with as much beautiful thing as we can.”
      • 边看边鼻酸,父母面对三个孩子都将失明的现实无能为力,只能在能力所及中为他们带去足量的视觉记忆。孩子们无法知晓自己将来会迎来黑暗时代,联想到人生的无常,真该学会尽情享受快乐与幸福。
    • 豆瓣 8.2 IMDB 8.1 正片
      Soundtrack to a Coup d’Etat
      2024
      纪录片
      比利时/法国/荷兰

      政变的配乐

      Soundtrack to a Coup d’Eta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政治音乐文献纪录片,别出心裁地梳理了二战后的爵士和政治巨变。那些大牌音乐家的名字、作品和旅行,也被强硬扯到(然后却很具当代艺术美学的)从比属刚果独立到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中。
      • 已有中字 想看找我捏
      • 比利时不光彩的历史揭露,1960年代的国际大博弈。其实爵士配乐更多是个噱头,讲述的核心依然是卢蒙巴。庞杂的资料中还有特斯拉和iphone11的广告,很突兀但又很理所当然的。
      • 影片从两位爵士音乐家Abbey Lincoln和 Max Roach冲击联合国安理会抗议刚果第一位民选总理Patrice Lumumba被谋杀开始,39首爵士作品串连起刚果的解殖运动和CIA利用Louis Armstrong、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和Dizzy Gillespie作为“爵士乐大使”影响政治的黑暗历史。 与其说爵士乐的节奏带动了档案影像的剪辑,不如说触目惊心的档案影像去除了爵士乐的听觉按摩,暴露了它的激进潜能。
      • #ICA 长评-never remain silent。影片以音乐做为线串起了这个散文诗般的剧情,以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这个国家土地上变化为主要内容,电影中没有刻意的迎合当时和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言论,而是以各个时期关键事件的各方回应和进展作为切入点展现了刚果金极强的主体性。全片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国王殖民时期的暴政,不是美国利益受损CIA背后搞小动作,也不是军阀对待贫民的残忍,而是一段关于记者可以花500法郎就可以买到处决现场视频的拍摄权。片中一直有一头被运往各地的大象,预示着刚果金的命运。大量的历史资料,内容十分扎实还有很多美国爵士乐手的台词和活动家的宣言和访谈语录。听觉上结尾处他们在196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中抗议卢蒙巴之死,演唱了几首歌,可能是最近看过最契合主题最情感变化和最具张力的配乐。
      • 极其出色的——甚至可以说是梦想中的素材组织方式,也是今天的纪录片里单纯依靠现成素材进行编辑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导演对于20世纪后半叶社会气候和文化现象的异动拥有极强洞察,他拆掉了通常会有的导演旁白音轨,单纯用爵士乐去串联起素材。某些时候,音乐与录像素材的配合使用甚至带有双重讽刺性,更多时候,它回到它被创作被传播的最初时刻,这种闪回进历史的操作则为作者表达赋予足够的煽动性。作为爵士乐迷,你将在本片中看到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究竟因何具备上了莫可名状的能量,它们又以何种方式嵌入了那个时代中的。
      • 一部内容密集、我会因为音乐分心,需要反复暂停进行“阅读”的论文电影,资料丰富、剪辑复杂、论证深刻;观影体验甚至类似观看第三电影。爵士可以意味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建国独立浪潮的狂欢;也可以成为“黑人版神风特攻队”的谋杀工具——正如爵士生长的悖论,扎根在非洲、发祥在美国;也正如黑人身份的悖论,自由在奴隶制中被白人掠夺、又作为二战中白人的厮杀成果,在白人傀儡政府的笼罩中首先如礼物般显现。随着历史行进,论点深入,配乐的爵士也由传统走向自由。影片后半段(深得我心地)引用了科川的驴叫现场,并且(深得我心地)二次引用了消音后的特写镜头:一个漫长的、力竭的、异常痛苦的吹奏表情。这个表情出现在所有自由爵士吹奏者的脸上,是六十年代黑哥们最统一最深刻的表情。扯远了,我也支持Dizzy Gillespie当总统
      • 妹想到收获这么多赫鲁晓夫表情包
      • 今年迄今看到最惊喜的一部 又是一种新的可能性 爵士歌手变成政治工具 作为爵士爱好者的我也很惊讶 un的混乱场面也剪进去了 这是可以播的嘛? 镜头时而诗性时而幽默 也不影响整体基调 连一贯看不上archive的我也很受用 导演聊天就很跳 剪辑也让我眼花缭乱 但可能都是跳跃性思维同道中人 剪辑极繁主义 连节拍都对上 还是觉得很天才
      • +
      • 7。
      • 第一次看到阿姆斯特朗、妮那西蒙出现在大荧幕上 第一次知道他们音乐背后的故事 简直颤栗… 本片剪辑也是牛逼!
      • 比利时在刚果金独立三天前将最大矿业公司私有化。“独立来了,但是只有一丁点主权”。最后发现是铀矿杀死了Lumumba,关键矿物是万恶之源,什么都没变。@TIFF
      • 时代群像,可惜一切都没法变得更好
      • 一部容量很大的杂文电影,布满引用和注脚,以档案影像与爵士乐关联起二十世纪中叶全球殖民与冷战史:一面是欧美殖民者对刚果的武力干涉及杀害反殖英雄卢蒙巴(1961)、美国在国内施行系统性种族主义同时派黑人音乐家四处去搞“爵士外交”,另一面是“万隆会议”(1955)后、更多非洲国家独立后联合国内不同政治力量的交锋。反殖批判的视角在西方依然需要考虑微妙尺度,讨论苏联的角色在当代又多了一重冒险,但,反倒是影像缝隙看到对中国的边缘与妖魔化。一切历史呈现都是当代境况的折射。
      • cineville 475 @EyeFilmmuseum 英字 我喜欢的文法
      • 主要部分是黑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刚果独立,赫鲁晓夫很可爱,可惜全世界无产者没联合起来,卢蒙巴(Lumumba)遇难只剩一颗金牙;联合国吵起开像个蛤蟆坑;比利时人的人品很次;米国黑人当年还在水深火热呢,非洲黑人只能再等等;爵士穿插,Armstrong was the King,Gillespie的腮帮子真能鼓;去年一整年的爵士和最近的美苏冷战在这片里完美铺垫了
      • 用Jazz做注脚来论述非洲国家在二战后的一系列巨变,感觉要理解透彻还需要更多的音乐知识。
      • 2024年我最喜欢的电影。对found footage和爵士乐精彩的知识分子演绎,又像间谍惊悚片一般攫取人心。我们总将爵士乐作为自由的隐喻,这部电影终于建立了联系。极少看到以如此精湛的技巧制作的纪录片或政论片,剪辑本身就是爵士乐。多媒体艺术家对影像和媒介有着不同于电影人的理解,他们制作的纪录片会对严格的影视观影习惯形成挑战。此片虽入围奥斯卡,但一定不会得奖,太抽象。假如你爱爵士乐和戈达尔的政治影像,那一定要看。
      • 《电影学院档案素材使用方法教材》
    • 豆瓣 7.5 正片
      Grand Theft Hamlet
      2024
      纪录片
      英国

      侠盗猎车哈姆雷特

      Grand Theft Haml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6th HIIFF,大悦城博纳。在21世纪最伟大的游戏里不仅可以演哈姆雷特,还可以拍成纪录电影,颇具创意,游戏玩家很爱。
      • 看到了疫情时,泡在GTA里的自己,无聊就会去里面开开出租车,用坦克炸路,然后逃到山上走来走去。洛圣都是一个凌驾于日常生活之外的城市,在那里,大多的人是暴力的,可是他们居然能在这暴力中演绎一场哈姆雷特,并第一次看到了洛圣都的另一面,夜晚苍穹上的星星,vinewood下的空旷的剧场,老崔住的贫民窟都被拍出了文艺片的感觉。每个人都是寂寞,又可爱的,好笑,也有点悲伤的。即便这件事情荒诞无比,却也在成功时真心觉得快乐,仿佛也是一份不该在gta世界里出现的快乐..这些人真好啊,想起我曾在线上版和一位先生短暂沟通,他邀请我去了他的豪宅,我们尴尬的聊了几句我还是射杀了他,后悔!也许,他也是一个哈姆雷特!
      • 第六届海南岛10。游戏画面配玩家声音,现实中被封控的肉体在虚拟世界里寻求荒谬的精神追求,这世界需要明知事情毫无意义却因为有趣坚持做下去的人,如果一群这样的人碰在一起,那简直棒极了。
      • 感觉被豆瓣骗了……前面还挺有意思的,后面直接看睡着了。。。。但是导演本人还挺nice的
      • 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见过的对游戏最为温暖的一次注视。在游戏里面上演戏剧,无异于在坚硬冰冷的游戏规则之中划出一条柔韧线,在游戏的框架之中,将种种道具和场景化为己用,进行全新的尝试,完成一次于虚拟现实之中对现实世界的救赎。疫情受困于家中,失业与贫穷,对于人生的前望,只得一片虚无。在此极端的情况下,游戏与戏剧竟然完成了一次合作,二者相辅相成,游戏帮助戏剧发掘暴力因子,戏剧又反过来让游戏暂时脱离单纯的官能刺激,让玩家/演员意识到周围的人,并寻找自己的真相。整部作品最温暖的地方莫过于对地球村的谱绘,我们从未真正关注过身边的玩家,他们也都是区别于NPC的有血有肉的人。整部作品完成之后,依旧充满了怅然若失之感,仿佛在奋斗后什么都没有得到,甚至已经失去了逃避现实的驱动力。不过在此种难过之中,其实已经有了所谓的真相。
      • 一边“燃起来了”,一边emo思考存在,在虚构的世界扮演生活,只因“This is too much like fucking life”,哈姆雷特变成堂吉诃德,变成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动人而荒诞。 与《尼特岛》一样,是异境中的社会学实验,但不同于乖乖做着人类学考察的前者,人们在游戏世界重建常识秩序的同时,现实社会也在慢慢从灾难中恢复,本应平行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将这个本应划入行为艺术范畴的故事拓展出了更多维度。尽管一些关键情节隐约透露出编排痕迹,但一个披着“Alien”装备的移民在试镜会上背诵《古兰经》,这是无法虚构的、专属于生活的隐喻。 要是能把最后的戏剧成品拍全就更好了。
      • BJIFF. 太牛了,在GTA里演莎翁经典,一个举动拓宽游戏-电影-戏剧三方边界,彼此互文的同时结合人物游戏内外的对话形成更深一层的情感表达,创意无敌! 执行力由于游戏里的各种干扰让戏剧完成度不那么尽如人意,但这才显得整部影片如此真实,这是一个多难达到的成就。疫情造成的客观因素虽是必不可缺的先行条件,但如果没有二人组的坚持绝无可能完成本作品,Mark的自白让人心碎,除了游戏他一无所有,这大概是整部影片最动人的部分,虚拟世界不再是虚无的,而成为影响现实改变人生的推动力。with bb.
      • 太长,为什么这些纪录片导演都和要上春晚一样喜欢抒情?
      • 7.5 适应近当下的电影,从疫情在家到一个世界上许多人还在互相残杀的时代,网络是全民的舞台。题材可以类比的是《我们在虚拟现实中相遇》,也是疫情期间“The Show Must Go On”的一种戏剧项目的虚拟延续,形式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噱头吸引力,成片也的确幽默可爱,但也如许多当代英国戏剧与电影一样具有保守性,可以试想当游戏引擎喜剧足够普遍时本片也许会显得相对普通,最有魅力的时刻之一是开场后那些虚拟的美景空镜。#HIIFF2024#
      • 2.5. 真诚的可爱,但是执导让人难受,忠于僵硬的纪录片拍摄范式将这种真诚消耗殆尽(那行强行带出玩家生活问题与抒情的段落),刻意地对现实动作进行模拟又消解了更加自由的游戏性。两个段落意外地优秀:突尼斯小哥闯入哈姆雷特舞台开始背诵《古兰经》;谢幕后用烟花毁灭所有演职人员。
      • 第一次看游戏引擎电影,相当惊艳。用《侠盗飞车》游戏模拟排练《哈姆雷特》,本身就极富创意。 它同时构建了嵌套的两层虚实关系,由现实到游戏,再到游戏中的戏剧。同时作为疫情片,它也借此点出疫情对于我们参与世界的方式构成了怎样的影响。从前游戏作为超越现实的非分之想而存在,可当现实中的排练和表演受阻时,游戏反而又为精神创造提供了虚拟空间。它实现了一种反向超越,也由此更能激发起观众对于“何为真实”的思索。 整个叙事以一种并不严谨的任务片格式推进,除却各种幽默、动人时刻,结尾表演结束之后的何去何从,也为这一整个建立在不可能之上的可能,收束于虚无的一笔。它最终关于,我们还可以在怎样的维度上,拎出一条生活的轨迹。当《哈姆雷特》可以与《侠盗飞车》并置,这种可能性已经被无限打开。#HIFF 6th#打卡19
      • 如果形式组织不那么像“纪录片”会更好,更想看他们当时的实时直播画面。
      • 6th HIIFF。一言不合就开枪!
      • @MUBI,哈姆雷特的皮堂吉诃德的核,到处都是现实对虚拟世界的干扰,或许那个造梦的空间并不完全存在,但我们还是通过游戏通过电影去构建它,这正是我们替哈姆雷特挥出的最有力的一剑。(DontaeIsBetter 这个id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川粉
      • 玩游戏的人,更懂得生存与毁灭,看完可爱的人们在虚拟场景中创造历史,决定暂时原谅这个世界。
      • 我不会背哈姆雷特,可以背一段古兰经吗?时常为侠盗飞车的游戏机能不够你们玩的而感到捉急。
      • @ Genesis 各种方面的intriguing 在一个宗旨是破坏和毁灭的游戏里试图建立深层联系并组织一场有精密步骤的演出。戏里戏外 游戏里游戏外的多层对照与矛盾。 哈姆雷特本身的权力与欲望的争夺 因对世间事产生怀疑 对自我存在意义不确定而引发的抑郁 又回到毁灭他人和自毁的课题。这也可作为未来一种电影的发展趋势。而且很好笑 我很喜欢
      • #ICA 英国疫情封锁下的思考与创作,整体叙事非常平缓,在角色间的对话可以感觉到人们对现实的无奈,尤其是Sam跟Mark的对话,能感觉到他们想借由游戏逃离现实,哈姆雷特搬进游戏则也很像是对于To be or not to be的回答。电影记录了他们筹备并实现这个荒诞构想的全过程,视觉部分感觉很多都是后期搬演的,像是发现剧院,组织的面试,感觉很难初次就录制,不过排演,演员招募,舞台和道具的探索感觉很精彩,影片的很多情绪起伏则是在面对恶意破坏他们活动的玩家,角色其实如同世界中那些阻碍一样,“外星人”驾驶飞船守护他们那一幕又好笑又暖心,以戏剧融合到游戏带有着些许荒诞的表象下呈现出的是游戏艺术快速发展的原因和戏剧艺术那不灭的魅力。
      • 哈哈哈哈哈 I have ADHD too! And you caught me (for a while though! Let's laugh off the absurdity of human life!(以及,很像Canada Water站那里让我觉得,如果伦敦有趣的话那我心里就是这种有趣方式(obviously I was not thinking London is fun.
      • 在GTA V里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看似荒诞但却很合理。相比Netflix的那部《伊贝林的非凡人生》,同样是利用machinima的本片显然更好地捕捉到了游戏的真实体验,也更敢于将电影语言与游戏结合,而不是拘束于传统的结构与形式
    • 豆瓣 9.5 IMDB 7 HD
      Blur: New World Towers
      2015
      纪录片
      英国

      模糊乐队:新世界大厦

      Blur: New World Tower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大萌这人有脑子,年轻的时候乖戾,因此也负气,但致命的是年到中年他学会了正确表达,这使他身上所有的棱角都成了迷人的闪光。
      • 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遇见blur你都不会错过他们最好的时代,因为每一个关于他们的时代都是比最好更好的时代。
      • 卧槽,,,,,,可能是我这辈子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而且我怀疑里面有我喊的Damon
      • 有人问“有什么好追星的”,看看这几个可爱的人,我想问“有什么好不追星的”。。
      • 一直都觉得Damon好艰难地撑起一切 每次看纪录片都心疼一次 这次看到Graham终于长大了 BTW面面把十八岁贫血时DAMON送的杯子一直用到了现在 又萌又感动QAQ
      • 你糊是不是最爱拍纪录片的乐队,虽然就是hk和hyde park两场live插穿一些访谈……不过在这个阶段还能有如此质量的一张专辑,真的太满足了。
      •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沉年的酒
      • 什么都不说了,模糊是最可爱的乐队。守护金牙
      • 妈的我看煽情煽够了差不多该放tender,情绪都酝酿好了,忽然给我来了个song2 ………………………………………… 希望邻居没有心脏病(。
      • 看了就超级后悔没能去hype park那场,我也想打OK先生。关于新专辑,关于友谊。在现场应该是会哭出来吧。我是不觉得香港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换个别人待腻了的地方发发呆。
      • 我也算是龙套吧!
      • 迷妹认脸大赛!另外song 2无论何时听起来都还是挺让我激动的/金牙面终于跨过内心的那道坎,可以用非常正确和健康的心态来面对blur这个事儿,我感到非常欣慰。几个人轮番在采访里用各自的方法表白,看得我也是挺羞的。fuckers! 空了回香港看看啊!
      • Fuck 'em all bunch of life ruiners ;_;
      • 这里面每个人都看起来干净、健康、容光焕发,让我愈发确信15年blur的发专巡演,应该就是最后一次的谢幕了
      • 十几年的糊饭看得又哭又笑,好幸福
      • 爱他们一辈子(´•̥ ̯ •̥`) ꉂ
      • 明显哥几个的病都好了
      • 感动
      • 嗯嗯嗯嗯嗯嗯嗯
      • 友邻们来找自己啊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