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身份认同与融入的命题,拍得缥缈,这刻意为之的平静影像,无法落地,更难入心。 |
|
好无聊哦 |
|
我实在太喜欢这部片子了,很惊讶导演将异同环境下的身份认同问题拍得如此丝滑,很喜欢讲述这个故事的节奏,不快不慢,娓娓道来。不论是对身份的迷失、面对歧视的沉默和愤怒、对“东亚移民”细腻的刻画,和丹麦乡村的图景遥相呼应。 |
|
73届柏林费比西奖大观单元最佳影片。很喜欢这种气质,用极度平静缓慢的节奏展现种族问题,使得沉默压抑更加凸显。置景道具服装的色彩搭配在胶片质感下给人一种舒服的绚丽。如很多现实题材电影中的点睛之笔一样,本片也加入陨石这一“外来者”超现实意象让表达更上一层楼。 |
|
#2023 EFM# 全景单元费比西奖。还是导演一直关注的丹麦收养的韩国裔议题,这次是被收养的孩子和抚养家庭之间的关系(算是前作的前传?),养父母的“客气”和养子的小心翼翼和自我压抑拿捏得相当不错,确切说这个说丹麦语的韩裔孩子叫“Carl”就已经说明大部分问题了。不过这所谓的种族歧视实在是太刻板印象了吧。胶片质感很搭农场生活。结尾挺神的(但是前面那个幽灵就有点……) |
|
过于文艺 过于大农村编剧了 |
|
有点太直白的奇幻片,冷的尴尬 |
|
风景优美,感情细腻,把一些典型的故事拍得让人共情 |
|
无聊的日子,一看到导演的身份就想到他想表达什么,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也就是筑起隔阂的过程。 |
|
在冰岛被朋友带着看了几部移民题材的电影之后开始对北欧这一话题的影片感到很好奇,感觉在大部分金发碧眼的社会里歧视是很严重但在国际视野里没那么有存在感的,同时北欧亚裔女导演的作品也就显得更加不易,影像和节奏控制地都很好,胶片质感的乡野,幽灵和陨石坑隐喻带来的超现实叙事都自然地融入到了这个故事,并且有种不动声色的幽默 |
|
北欧乡村里的东亚移民,平静日子里的隐性歧视 |
|
长镜头和移镜头构建出一种微妙的“存在却不属于”的状态 缓慢的节奏和拍摄卡尔工作的视觉语言是自然主义的 但当乡村生活与酒吧舞会并置 小麦墙、拖拉机的背景及背后的社会环境成了监视控制其行动、压抑其对现代性的渴望的源头 当母亲的幽魂和“母国”的意识询唤将他召回 韩国城市景观与田园诗化的丹麦乡村叠化 有着同一张脸却不共享食物和语言的人们 反而进一步确证了移民的双重他者困境 |
|
SFF 2023 太好看了 |
|
三星半。不同年龄和种族的隔阂 |
|
73 Berlinale|2023.2.18,柏林亚历山大广场mit xwh,是讲述在双重文化中身份认同的故事,我非常感兴趣,风格很Berlinale。“稻草”的元素很有意思:被收割、收割之后被层层捆绑、但有根的稻草在地里总会持续生长。但是影片中积累了丰富的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内向自闭、性格孤僻、没有朋友、无法融入、瘦弱单薄。这些还是让人观感有些难受(ps豆瓣影片名称的翻译有点奇怪,个人感觉应该和“移民”有关”) |
|
我很喜欢!柔和细腻的画面,恰到好处的节奏,所有的情绪都化为沉默。幻想的女孩,真实的女服务员,拥有同样血脉语言的我们彼此亲近,旋转的镜头,不需要言语的爆发,就这么静静的感受沉默。感受农场在不同情绪下的刻画,鼓点的音乐,下沉的土地,他乡是故乡,归去是失去,游走在异国是梦境还是真实的回忆,不知,但是他勇敢的说出一句“我不想当农民”。整片完全不需要太多的对话和情节,特别安心地聆听关于身份认同的思念之歌。 |
|
好像在看塔可夫斯基的老片子!外来族裔的生活处境在细碎处被诉说出来。当卡尔说:我不想当农民,当养父养母搂着他说好的,没事,世上还有什么不可逾越和妥协的呢? |
|
平平淡淡的风暴。 |
|
虽说很希望可以再飞一点,但其实已经比北美绝大多数移民题材都更会拍了,隐性歧视的描述感同身受。陨石意向去年导演双周大陆向南漂移也有,这个更好一点。 |
|
很想感叹一句韩裔导演或者韩裔相关的电影真的很会拍。对身份的思考,在异乡的精神世界以及彼岸的祖国,都可以做出深层次的表达。 |
|
JIFF24 韩裔海外收养 |
|
北欧电影冷寂的感觉总是令人着迷 |
|
3.5 |
|
喜欢陨石和小牛的设计 还有那两颗一叶孤舟的镜头 |
|
来自东亚幽灵的召唤,同格格不入的环境和解。闷得有些无聊。 |
|
讲自我身份认同的片子,但拍的太太太平了 |
|
@Cinerama with Martijn &寶寶 碰巧這天是芭比的首映日,電影院門口竟然在烤燒烤(Barbie-Barbecue?黑人問號臉)然後放影廳裡全程燒烤濃煙籠罩,觀感很差,又覺得很好笑,什麼鬼影院 |
|
女导演的镜头运用还是非常细腻和有诗意的,把丹麦农场生活的那种单调拍的文艺至极。韩裔男孩的身份认同在生活的温吞中慢慢涟漪一样的波动起来。就是感觉差了一口气,到最后那口气也没拍出来,或许就是一种平静的日子吧,很多'牢'是我们都逃不出去的。 |
|
纪录片导演拍电影是这个调调啊 |
|
7/10 |
|
要明白这种文化嫁接的痛楚是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 |
|
声音设计很有想法,拍得也很美,情绪也有,空间和时间都存在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过于克制的表演方式,让我感受不到情感的流淌,从而显得不那么动人了。 |
|
据韩联社2024年10月9日报道,朝鲜宣布从当天起切段与韩国的道路和铁路联系——去哪里?或是《平静的日子》尝试回应的主题。遗憾的是,跑到丹麦「舍近求远」的韩裔留学生虽有「翻身做主」收购和整合农场的美好愿景,但小资产阶级化的他手里并不掌握「历史运动」主导权和「资源分配」决策权,就连领养他的金主爸爸也在「私有制与公有制」两者之间左右为难——显然,丹麦人不希望「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市场经济关系(像收割机收割麦子那样)逐渐接管他们的国家,即便(客观上)硬件设施落后,人力资源(主观上)向外倾斜,这个年迈而保守的北欧小国也不会对外开放领土主权。事实上,农场主也在培养更亲近欧洲文化传统的继承者。讽刺的是,这位有点野心的世界公民兜兜转转还是在家人们的带领下去了中餐馆吃饭。所以那个商业计划最终只能「泡汤」搁浅。 |
|
平缓的故事推进,细腻的身份故事。 |
|
丹麦的乡村,田野上的麦浪和牛群,丹麦的月亮,还有房间的制景,缓慢平静的叙事,电影的镜头像是给丹麦写了一首散文诗。卡尔拥有和周围格格不入的亚裔脸,他和养父母之间一直保持着相互的客气和谨慎,直到卡尔发现了那个洞。影片在一小时半的时候有了转折,他进入了洞后,他的灵魂好像来到了韩国。在家乡,他见到自己的生母,但生母也早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在家乡更像是异乡客。他最终回到了丹麦的土地上。养母扒开墙壁的裂缝,她和卡尔一起在脱落的墙壁前看着那张孩子在子宫里的照片,那是养母真正的孩子。但母亲对卡尔说,她不可能有比卡尔更棒的孩子了。
卡尔多年的内心矛盾终于在洞中得以舒坦,他不再纠结来处。而是身心合一的承认,承认此处就是家乡,是滋养自己的安心之地。
很喜欢关于归属感的电影!虽然我没有留学经验,但在结尾时也会流眼泪。 |
|
确实是又平又静,在这里又不在这里。 |
|
有几幕还是有趣的,整体观感一般。 |
|
平静且刻意地放大亚裔男孩的情绪,对比国内河南小黑妮,人的敏感焦虑并不一定是他的种族导致的,每个种族都会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的人。多一星给摄像 |
|
视觉还不错,也仅仅是还不错,没有到我可以忽略内容的地步。内容的呈现来看,刻板又浅显,在这一题材,导演既没有很深的体验经历,也没有为这部影片认真做好功课! |
|
关于身份认同的题材 |
|
摄影不错。 |
|
Srds 全程感觉男主长得有点像wsl😷 |
|
超现实的几个镜头很像阿彼察邦 |
|
卡尔长得好丑 很符合我对韩国人的印象,这部电影很平静的叙事着,然后突然穿插几首很耳朵舒适的音乐,还不错吧。 |
|
4102 Time:2024-11-7 |
|
平静得有点过头了……虽然知道导演就是要突出丹麦农村那种瘆人的一潭死水般景象,从而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主角被压抑的自我,但是太刻意了。2个小时一直脚趾抠地。同题材中我还是更喜欢Return to Seoul。 |
|
卡尔闷闷的但是会告状。卡尔和爸爸说,爸爸我不想做农民了,爸爸说好吧。妈妈对卡尔说,我不会有比你更好的小孩了。 |
|
心里的「洞 」床下的「石头」裂开的「缝」(对收养者来说更是)意象中的「影」并无实现的「旅行」 |
|
3.5/5,领养家庭亲子关系这条线拿捏的还是挺准的,不过乡愁幽灵这个概念做的也太没有创造力了~~~ |
|
导演的审美很高级,平静中很有力量。不过对于开头与结尾对应的两个镜头,太工整了不一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