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关系复杂的大家族格局影射一个战后日本的微缩社会,种种出格的行径放在军国主义梦碎之后仿佛也可以解释,混乱的交媾与激进的主张共同构成了疯狂的世界。场景在一场又一场的葬礼间切换,配合武满彻肃杀的配乐,殊途同归的悲剧感满溢出来,即便中间穿插了一场婚礼,也因为新娘未曾出席而显得荒诞异常。 |
|
大岛渚难得中规中矩地叙事了。故事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仪式:葬礼,婚礼,成人礼,自杀,新婚夜等等……整个仪式的荒谬感和战后青年的迷茫,痛苦,悲伤结合在一起,让人不忍。新婚夜那一场群戏最值得称道,大岛渚终于又用了一下早期新浪潮的拼贴形式! |
|
去吧,摩西。去吧,甲子园!去吧,皮卡丘! |
|
不喜欢,不好看,比较丑。 |
|
三星半,形式即内容,各种“仪式”是连接文本内外的桥梁,地狱般阴沉的红蓝室内布景,每场仪式工整严谨的对称构图,结子被杀后静态错落的人物站位,越是荒诞不经、礼崩乐坏的情节这种仪式感就越被强化,由此,通过家族概括了国家的格局,借以美学装载了现实和政治。调性不是很喜欢。 |
|
历史透过回忆显露,尤其是那些象征意味极浓的仪式,以及每次不同的旁白对象,辉道、节子、忠、律子,逐步揭露家与国的秘辛。首先是1946年战败后的回归仪式,让满洲男这个充满时代伤痕的名字重返日本,第一次在大家族中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但小一辈的身份认同其实都充满不确定性,1952年母亲的葬礼以及祖父与节子阿姨的“实践教学”、1956年身为日共的叔叔的婚礼以及节子的死亡,是战后派在身份探寻时对战中派提出的质询,包括性与伦理的合法性之争,包括战争延续下来的政党之争,表面「もはや戦後ではない」,内部潜藏深深不安。这种不安爆发在1961年同天发生的婚礼与葬礼上,一边是大家族荒诞的“皇帝新衣”,一边是对政党不满的青年之死。最终到1971年大家长的死亡与家族的崩溃,漫长的日本战后事实上由混乱、扭曲与死亡构建而成。 |
|
大岛渚是日本电影的良心 |
|
9/10。展开于冠礼、婚礼和葬祭的居室,燃有篝火或摆放神龛,墙壁被黑、红大色块占据,空间的神圣性包含着专制乱伦的安定感。阿勇婚宴一场,叔父们唱着军歌和国际歌,封建家族内各政治派别奇异地共存,仅有阿忠的战犯父亲沉默不语,拒绝回答儿子的提问,尔后节子胸插长刀、倚树而死,人们闻讯跑来,战犯用脚踩住尸体拔出刀,吩咐阿忠拿好,阿忠没动,镜头绕向大树后,众人呆若木鸡,一臣带着罪嫌离去。满洲男成长在这样任人摆布的环境中,顺从祖父为了家族荣誉替他安排的缺席新娘的婚礼,阿忠想制止这滑稽剧,穿警服闯会场朗读计划案却立即被抬走,他的葬礼上失常的满洲男将外套包裹的枕头视作新娘,又对祖父实施爱抚,反应变态的家族秩序,逼得无继承权的辉道和律子最终情死,奔出小屋的满洲男幻觉中同儿时的两人玩起棒球,跪倒岸边,又听见弟弟被活埋。 |
|
以仪式的方式表现仪式,人物的肃穆面容,室内空间的病态净化,重点在仪式上的种种“意外”,辉道的死更是比意外更意外。所有的死亡没有过程,只呈现尸体冷透的结果(切入仪式)。满洲男逃不出仪式的迷宫,弟弟在土下被活埋的声音亦步亦趋。
仪式上走马灯式的歌唱,只有新郎的婚礼,把祖父当成“新娘”,通过自杀毁灭整个家族,都有痛感,也有十足的火药味。
想起今年上影节看的Eureka,也有以无声表现呼喊的手法,彼时是战后家族&日本社会的崩溃,到了21世纪是家庭不再依靠血缘维系的重组 |
|
用下半身写作的大岛渚。在那个充满了乱伦和罪恶的家族中,只有满洲男是“纯洁”的,不是乱伦罪恶的产物。因此,最后只有他活了下来。但他要始终背负着那些罪恶,聆听被活埋在地下的生命的声音。 |
|
大岛渚无论革命热情还是反思革命的热情,都比其他人更持久。这一部其实就是整个民族意义上的《绞死刑》。 |
|
无论婚礼或葬礼,人生永远充满仪式;配乐把这个家族的虚空填补完整。 |
|
继绞死刑之后的又一部荒诞设定、抽象空间、政治隐喻的电影,这次野心太大,有的地方用力过猛(不太喜欢缺失的新娘那一段,刻意感略重),有的地方力道又散掉了...我很明显感受到了伯格曼(slow camera movement,人物之间的张力和情欲),当然还有戈达尔,不过人家两人是同时期的嗯~ |
|
宽银幕影像对颜色的调用就如一幅平面上展开的画作,尽管抛弃了景深,但就像戈达尔的《轻蔑》一般,大岛渚也以此片给予西尼玛斯科普的浪潮一次充满想象力同时也充满悲情的回应。这当然也是最符合战前战后为仪式所主导的日本社会的风格化影像书写,将宽银幕的画面抽象特性推向极致,色块成为家族兴衰的转喻,角色反而时常退居其次作为点缀。
而相比大岛渚前期作品,《仪式》更依仗于华丽的空间调度,以及角色位移间所传达出的微妙感情,正是这股毁灭性的感情全面否定了“战后依恋”。不再需要吊灯、花瓶或诸如此类的庸常事物用以平衡画面,而是容许那些色块等抽象元素补充进银幕中,将其纳入场面调度的范畴之中,甚至取代人物成为银幕的主角。无法测量的,或者说,不可公度的空间距离,是大岛对于日本社会绝望的想象。
2023.8.24 |
|
与周老师同看。隐喻略显刻板,但是对父权制的激愤、对繁文缛节(驯化手段)的阴冷讽刺、对生命活力被吞噬的绝望……看得快心适意。某时某地正稀缺如此“扯破脸皮、血污狼藉”的家庭片(包括今村昌平《复仇在我》)。 |
|
用仪式 而且是死式 串起来的家族史 社会史 2011.6.28日本馆重看 絞死刑est rem placé par
La Cérémonie 加分 |
|
21-6-2009 7:30pm hkfa |
|
和上周看的维斯康蒂的《纳粹狂魔》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大岛渚显然更胜一筹 |
|
7.大岛渚的贵族兴衰史,死亡的仪式。其两大欲望形态之一的情欲/性(本能)在影片中,则作为凸显权力关系的符号而存在。影像上阴冷、沉闷,多静态、长镜头的小幅调度,呼应着大岛渚对这种家族内部混乱关系所折射出的扭曲的意识形态的嘲笑与鄙夷。|亮点:尾端的书信叠字 |
|
新婚之夜是亮点,越来越能感觉到大岛渚一些一直在探索的话题。 |
|
大岛渚电影的奇特魅力在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他在这部充满极端的日本家族史诗的框架下,尽情的发挥极致的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色彩与构图之间张力,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大家长下的压抑变态,以及反抗失败的无力与自我牺牲。从剧本,摄影,剪辑,大岛都是那么的严谨而从容不迫。这部电影超越劳伦斯先生和感官世界,无疑是我心中大岛渚的最高水平。 |
|
20090531 1630 Film Archive |
|
伦理纲常的失序与氏族体系的威压共同造就这一变态扭曲家族内部的种种不堪,各人身份与困境的代入,交织出一幅战后日本人的浮世绘,亲情联系又将这些人捆绑为一个整体,恰似当时社会面貌的复杂性,也因此各种势力的相互角逐注定没有胜负,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活着的必须背负所有死者的压力,最终将自己折磨的几近绝望,迷惘最终不在是一种暂时状态,而是一种常态的生活,战后年轻人身份即不能旗帜鲜明的反抗代表军国主义父辈,又不能脱离代表宗族势力的祖辈,当因阶级差异导致母亲代表的平等与关爱去世后,青年一辈则彻底的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但这却并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当母系的支撑失去之后,只能去寻求同族内部相似的角色,因此这就转变为了对女性长辈的爱恋,而节子身世的坎坷与后来的自杀是象征以满洲男为代表的青年人注定找不到解脱。 |
|
如果把这场家族的乱伦放大到国家层面,就是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了。腐朽的体制已经把日本搞的破乱不堪,军国主义还继续制约着整个社会的运营,新的青年要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
|
生长在这样的家族里,如果不能全身而退就可能被溺死。但这部电影里家庭似乎又是社会和时代的缩影,那么问题是我们如何生存在世上,又不被生活碾压磨损。 |
|
大岛渚对死亡、伦理、情欲、血亲、日本民族性的执念和悲观的态度真的令人大为震撼… |
|
“仪式”即 诸如成人礼、婚礼、葬礼...等等的仪式
本片大概是日本的近代史,与今村昌平的《诸神的欲望》搭配观看效果更佳... |
|
大岛渚充满批判反思意识的一部影片,用传统的仪式去展示家庭之中的礼崩乐坏。工整构图,定格镜头,舞台化处理,形式本身就很有仪式感,几代人的群像式勾勒完成的太棒。另外有点想到小林正树的切腹,切腹也是一仪式。 |
|
在香港的第一部电影,竟然献给了一部三级片,就觉得满镜头满镜头都是绝望。 |
|
RS所说的嘲讽技能觉醒的大岛渚果然集中了几乎所有我不喜欢的元素。。。。不过这片写论文真心好用,不仅生怕你不知道何所指地给拼命给提示,甚至感觉脚注都帮你准备好了~不过虽然我很不喜欢他的形式手法,却还算理解接受他的情绪理念又是怎么回事。。。 |
|
[4+] 主角背負弟弟的死亡、愛慾及個人的理想/想法之被壓抑、家族的綑綁、戰後的迷惘,用一個又一個的儀式串連起整個故事。劇本厲害,execution一流,畫面的「家」很華麗,很乾淨,鏡頭很工整,荒謬感及批判力度更出。好呀! |
|
大島渚少有這麼冷靜的..武滿徹的音樂比什麼催命符都厲害,實在無法想像假如他真的重做小津映畫配樂的話... |
|
“因为他的哀恸甚大。”(好像更理解了一点日本左翼的脉络 |
|
闪回与闪前,通过“满洲男”的旁白与一个个仪式(葬礼、婚礼)串叙起民族的失落与绝望。大岛渚将镜头放置于一个病态的家族,隐喻着整个战后日本氏族体系的崩离破碎。每个镜头都极具仪式感与杀伤力,武满彻的配乐全程高能。 |
|
大岛渚依旧有力,但是各种乱搞实在是让我纠结得一度昏睡过去…… |
|
家族畸恋,社会隐喻,死亡因由;激进与虚空,权威与虚弱,抗争与绝望;仪式化般的创造社影像,ATG创立十周年纪念。 |
|
所谓“过于明显”的隐喻正如刻意的“仪式过程”一样,已经脱离了它原有的那种引而不发的微妙,而是直接作为一种叙述的主体而存在。 |
|
超五星
极其高超的文学性
可以说是目前看到的,最成熟 但其中的超凡绝技又不孤立 突兀 的非炫技向 集大成之作
有一点偏爱对画卷式横向展开的倾向,但完全与小津的横向展现人物的镜头不一样,也许大岛渚更爱戏剧式地展现人物 和场景
伫立的人物、神龙曳尾的横向 纵向空间镜头…杜琪峰的无预算枪战神作,是不是从这里学习了一些?
唱歌部分也挺神的,这样来体现每个人的立场。其中一首歌提到了“不想被阿部定切小鸡鸡”(《感官世界》)
太神了太神了,看的过程中我脑子飞速地转,太久没因为一部电影这么兴奋了。光是把剧本拿出来已经可以成为文学杰作了。但大岛渚神在,电影化完全不受文学性的限制,甚至做出了更惊人的——观看途中并不觉得是填鸭式 因为是影像(是时间的艺术)不得不线性时间观看,被带着走的无聊没趣感…详见长评 |
|
大岛渚政治挂帅,以岛家喻岛国。战后日本,天皇未死,战犯犹在,帝国主义的种子仍然生根发芽。父权的阴影消失了吗?新一代日本人何以为家。
座位不似家庭,对白不似亲戚。仪式堂皇,故意为之。扭曲的形式感适配扭曲的内容。
满洲男父亲的遗言也许并没有问题,只是预测错了方位,或许是西日本? |
|
ATG十周年之作,2000万日元的奇迹,新浪潮的终点,也是大岛渚形式主义的巅峰。 |
|
其实通篇就在说一个东西:围绕父权建构起的框架在主心骨倒下、后继无人之时必将迎来崩解与消亡,无关文化,无关道德。本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理,因为把故事设置在东亚文化的背景下,所以平添许多文化天赋里自带的压抑氛围,而把既定的结局归因于子代的报复与反噬,又为整个故事蒙上一层悲剧色彩;而对大家长变态行径的刻画,不仅给予了其他人的不伦行为以合理性——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也是以怪奇之相遮蔽了衰亡终局那朴素的根因,实现了祸水东引。 |
|
大岛渚厉害,日本战后创伤,就像小津在《东京物语》中所表现的母题一样,礼乐制度土崩瓦解,家族意识的倒塌是社会畸形的缩影 |
|
跟今村昌平电影野蛮的情欲表达不同,大岛渚更加形式化、风格化、工整化,其内容不晦涩,不跳脱。《仪式》就像一把竹刀,以一种仪式的姿态冷静挥砍日本战后的社会面貌与精神状态,压抑的情节、空间、情绪、配乐,让观众和崩溃后的主角樱田满洲男一样,仿佛身处棺中,无法动弹。军国主义美梦破灭后,一方面内部仍受父权主义压迫,另一方面外部又被美国控制,只是竹刀终究无法与这些抗衡,唯有守卫自己的姿态。官方简介说的好:这是一位没有君主的武士,一位电影世界的浪人…… |
|
两次葬礼,一次婚礼,仪式贯串全片,甚至乱伦也变成了成人仪式。
各种仪式微缩成战后的社会形态。 |
|
不少于4星吧,无中字或多或少还是影响观看 |
|
大岛渚 颠覆时期的代表作,通过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来折射日本战后生活的迷惘,隐喻极强,影片中几场葬礼形式感十足,那场没有新娘的婚礼也是极其讽刺意味,影片并没有导演之前电影那样忽略故事性,反而显得叙事流畅、自然。 |
|
慕名而看,还是看不懂(或者没有太兴趣)截图后删除。 |
|
Par le truchement d’1 série de cérémonies en flash back(mariages et funérailles) où la stylisation plastique bat son plein, Oshima fait de cet empire familial patriarcal bâti sur 1 structure incestueuse l’allégorie d’1 Japon d’après-guerre en crise existentielle. |
|
非常震撼。布景極佳。音樂有效。同時默哀。 |
|
一个大家族的亡史。没有妻子的婚礼,已知的葬礼,无人知的死亡。话说金屏风逃婚这个我真的就想到另一个很有名的事件(。)看满洲男说我现在不是什么满洲男是被抛弃的男人的时候。甚至感到有点可怜的好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