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睇緊啲乜柒(套戲);我聽緊啲乜柒(導演Q&A)—— 好欣賞導演黃浩然dead air得嚟同時不失霸氣 |
|
好无聊的电影啊,25年之约竟然跟每天都见面似的一样熟。花了30分钟拍一个不断借电话找block餐厅地址,不免有注水之嫌,没有build up。25年后诺基亚依旧坚挺,但是聊天内容依旧是当画家当导游开花店这种过家家的回忆。蔡思韵原来是香港的,一直演台湾电影我以为是宝岛那边的。不过之前看过导演的另一部《缘路山旮旯》倒是蛮喜欢的。下的资源画质好差,还有hdbthd的水印,没有人声的时候底噪声很大,像是海浪一般呼啦呼啦的风箱声,总之就是无聊透顶的电影,毫无记忆点。【ParkHD/2.4G/0829】 |
|
黄浩然完全已经通过《缘路山旮旯》和这部电影,打造出了独特的叙述香港社会的方式,做到了十足的在地性。影片陈色并没有尽善尽美,很多地方无论剪辑还是镜头都略显粗糙,然而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感情,无疑是十分鲜活且真实的。要讲一个关于手机的故事,所以用到了虚拟形象、动画特效等技巧去辅助叙事,同时还稍微转换了一下拍摄形式,用竖屏聚焦人物,用手机前置摄像头打造监视感。背景音乐经常被迫掐断,这种沉浸感的丧失又与短视频的碎片化形成呼应。失去手机完全迷失方向,无法通过网络认证,近乎于丧失在社会上生存的资格。智能手机的年代,还是会缅怀用按键机时的自己。说好五十年不变,但五十年太久,先看已经走过的这一半,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得到。不过life must go on anyway,能做的只有享受当下,只争朝夕。 |
|
希望我未來的人生不要有太多看黃浩然電影的機會👋 |
|
叕系香港情书,全世界都冇手提的时候,都几安静 |
|
看出来是想切几个话题,包括25年,但执行还是普通了。 |
|
回过头想评,真的感到作者如果不是真的思考粗浅,应该就是为了拿赞助拍得敷衍了事…虽然演员选得好,最讨我喜欢的镜头竟然落得都是空镜。五十年不变的pun讲得也好辛酸。剧本“二十五年让人都变成洪流里的中年人”的重聚和人和手机的关系探索premise有潜力讲得比这真诚有趣有深度得多,结果真的有失望到。结尾某保险公司广告太猛太尬了。 |
|
26/6/2023 @ 高先電影院。一個只有45-60分鐘內容的劇本拍成90分鐘…..可想而知有幾災難 |
|
“上海都那样了,还不如回香港”,在亲自去的25周年庆典之前,平行时空里HK世界。三段式看似清新明快节奏里的悲伤润前告别片,“只要我们自己不要改变”显得刻意,但HK也仅能如此吧。很可能是第一部“一句话纪念上海”的最新华语片,就如此前的《蓝宇》、《心动》那样。 |
|
概念挺好,但是碍于成本,没办法展开,但是配乐和香港的空镜拍得不错。 |
|
這個25年之約未免也太矯情了吧 @英皇尖沙咀 |
|
《緣路山旮旯》的賣座給了黃浩然錯覺,以為港式情懷可以一招鮮吃遍天,以鄉村與都市解構愛情,這一次以手機與溝通試圖解構時光,然而他的導演能力根本駕馭不了三條故事線並行,結果便是導致形神皆散。一股腦堆砌議題,在懷舊情懷之中穿插了電訊詐騙、手機依賴、職業危機、夫妻關係等,講了許多卻又並未又下文,尤其是借電話一段一直在兜圈,故事推薦緩慢,還導致了角色沒能建立起來,一部短片的容量被拖到長片時長,顯得相當空洞。相較之下,周國賢與蔡思韻的故事線勉強完整,其他幾條故事線則相當碎片,明明有韋羅莎、陳湛文、周漢寧、楊偉倫、區嘉雯等諸多我喜歡的演員,卻都被浪費了,沒有交出一場稱得上精彩的表演。唯一的優點反而是OST,Harbor Homme的《I Don't Need You》、靈魂沙發的《I Did It Again》已加入歌單。 |
|
小品电影,剧情推进没什么惊喜,摄影还不错,空镜头里的香港干干净净。 |
|
其實比《緣路山旮旯》要發揮的好,視覺語言這次總算跟上平面設計,整體體現出一種高速又清新的生活節奏,雖然配樂繁多但也不怎麼MV化,還是蠻有質地的。不過劇本稍微有些不夠充足,且其實觀眾有多少能想像中產能夠如此follow on事態且在25年的人生過後還在那裡如昨日一般懷緬舊事?有一種為咗畫外(其實都算畫內了吧)的意義犧牲了一些邏輯性的感覺,但在這一季的香港電影來講,反而是在畫內畫外都做得最均衡的一次。 |
|
电影有点没法评,完成度还行,但拍的就很浅,也没什么意思,小品电影吧,杜琪峰也拍过不少,但拍的有意思的多,这个电影很平啊,各方面都很平,演员演的倒是不错,二星半吧,或者2.6-2.7这样 |
|
这个拍法还蛮好玩的,甚至还可以再刺激一点。蛮好的话题,很当下HK吧 |
|
算是一種特別的crossover,分幕是既有模仿舞台劇的意思,但是也有種只是把幾條YouTube短片拼湊的感覺,雖然全戲都是對電話的尋尋覓覓過程中,但是各幕關連性較弱,最後三人在飯枱上的對話也完全能猜到。有點浪費這個題材,不過考慮到資金和「眾所周知的原因」,大概只能拍到這個地步了。提供兩點:一是飯戲提到移民原因就開始「適可而止」。二是在場有觀眾問在這個「敏感」時期是否會有創作限制,但是編劇回應以「增強體質」來抗「敏感」,這是種沒辦法的辦法 |
|
故事还是太算计失真无趣了,想表达得很多但力不足 |
|
更像一部小品 |
|
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
|
想画一个圆,但是偏偏有很多缺口。 |
|
这片子最大的问题是收音太差,收音像是电视剧的收音。以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品,结果,太肤浅了,探讨的话题都流于表面。 |
|
一直等着还会发生什么,结果是模仿不成功之作,还言而无物…最差还是音效后期,明明是室内环境,那噪音大得跟在海边环境似的,都什么玩意?? |
|
我以为是另一个黄浩然。结果不是 |
|
现在的新港片一定要搞得这么做作,想说点什么又不敢多说,扮晒嘢。 |
|
前期拼拼凑凑,后期卖弄情怀。ps:突然觉得娶到蔡思韵做老婆既男人一定好幸福 |
|
有d唔知导演系度up乜柒。 |
|
本来想看看演员的,看了半小时就不耐烦了,弃 |
|
轻盈立体,结构讨巧,港味十足。每条线的编排都蛮有意思,价值观亦符合当下快餐时代港男港女的普遍特征。脉络没有跟的很深,点到为止;内藏玄机与秘密的成分果然没必要过多挖掘,因为不晓得也罢!黄浩然的电影果然看的就是那一份感觉,细细品还真挺好的。 |
|
挺好,不过陈湛文角色戏路有点固定了 |
|
只有几个概念,却无法发挥,最后流于拼凑的片段。在戲院看没必要,上网看看也不值,只适合在飞机上打发时间。 |
|
2.5 |
|
虽然在豆瓣的评语很差,我作为港人却认为是很有港味的小品。 |
|
感觉马马虎虎吧,25年前的手机短信约定,在现在几个人约定见面,然后中间好长一段,都是一人在到处借电话,最终三人见面了,发现找回初心 |
|
Life must go on anyway.
我们都没变就好……可惜早就都变了
配乐好听,最后结尾还是有个小高潮的,小品电影。 |
|
流于俗 |
|
很本土的片子,开始有点乱,后面倒还是觉得看着也还不错! |
|
所以陈湛文的外形和演技是走黄子华那个路线吧 |
|
属于那种还能一看的都市喜剧。在这个时代出门没带手机确实很不方便,尤其碰上开始那样尖酸心胸狭隘的物业保安更是成倍放大这种感受,但就像没手机并没影响最终的老友团聚一样,物业中同样也有热心的大妈和豁达的小哥,所以生活没有唯一答案。三个人引出的三条家庭线也不错,就是陈湛文已经到了可以演十几岁少女的爸的年龄了吗,另外很好奇你们二十多年前的手机是怎么充电的。 |
|
有佳句无佳章. |
|
23-08-26 12:00 @油麻地 |
|
挺闷的,好无聊。 |
|
- |
|
情趣消散快没了,太直白浅显,配乐上能听出来是下一里程了。 |
|
讲真这几个男的太年轻了吧。。很无聊的电影。 |
|
不知道想讲啥.... |
|
20230826@油麻地 |
|
NYAFF |
|
我本以为……没想到是,25年了,你还相信地久天长吗? |
|
只要我们不变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