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嘉映骑自行车也会逆行,挺好。 |
|
第二集,我比较震惊的反而是哲学研究界竟然还有水平这么低的物理主义者 |
|
看了第一集,有点乱,也有点浅。印象最深是三个点:一,硕士论文没人看,不必花那么多时间,用半年写完能通过就行了。二,陈嘉映骑自行车逆行。三,崔健说,艺术家应该产生信用,而不应该看着社会问题不说。一个学者真正产生社会价值,要的是他的态度,而并不是要他的学问。陈嘉映笑笑。 |
|
《十三邀》为什么反响好?要素齐全、简单直接。《解释鸿沟》想拍成什么样?导演说希望“留下有价值的精神活动”,所以第一期上来就是陈嘉映。高度有了,但太浅层次,节目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不明所以的流水账。跟拍了这么久,到底是想通过人物的生活表达一种观念或态度?还是明确了一个立意,然后围绕立意展现人物的生活?很模糊。与其花40多分钟,都不如听慕课来的直接。仅从第一期来看,还是挺失望的。 |
|
当一个哲学家变得有名,就离麻烦不远了 |
|
论文只有你导师看,大实话!花时间去爬山、去恋爱,为这个我为陈嘉映扛大旗! |
|
看之前先拉黑了短评里的嫉妒者、傲慢者和过敏者 |
|
看了5集。我不懂哲学,他们的讨论虽然偶尔能给我启发,但大多数时候让我觉得煞有介事,在语言的浮皮上拉扯,却鲜见智慧,也不锋利清晰,看着让人着急。我总觉得中文这种语言天然不适合哲学,因为它最后总能变成鸡同鸭讲,或是“心有灵犀”,“不证自明”,然而这都不是“理”啊。但我还是挺喜欢这片子,在当下,这种带有严肃性的内容实在太少了。苏珊桑塔格在60年代不无忧虑地感叹,当代生活已经失去了严肃性,可她还没见过tiktok和小红书呢。不管怎样,还有人愿意拍这样的片子,还有人愿意看,这本身就是意义。另外我很喜欢陈嘉映其人,他说他的学生们跟他讨论起问题来从来“没大没小的”,多好啊——中国的大学里现在还有这种师生关系吗?学生能不能“没大没小”,其实不在学生,而在老师。 |
|
陈一直以来让我想起刘,神似形似 |
|
看了第一集,节目有点装逼尴尬 |
|
对哲学生活和理论生活的兴趣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纯粹的学术兴趣,不再流行,这是事实。或许不是时代的问题,而是一贯如此。曾经的流光一瞬,也会回到平缓的一面,更和谐真实的一面。人是会失去对哲学的关切,但不失去过对什么是美好生活的关切,维特根斯坦说,精致的聪明,并不给他心的东西,他为何劝所有的弟子不从事哲学,而去做具体的工作。我倒觉得,这里有某种关于如何成为人的更诚恳的态度的体现。 |
|
一款最新的可以证明自己是文盲的真人秀。 |
|
“我们做为哲学家的最与众不同的任务,就是对那些希望获得唯一的、先验的、万事不变的、与我无关的真理的瓦解,来保护那些去追求具体真理的人的后顾之忧。就是呢,那些在进行积极思考的人呢,总是在担心自己的形而上学基础不够稳靠,举一个突出的例子,以赛亚·伯林,他一辈子都在研究自由问题,但是呢,他总是不忘了说:当然了,如果决定论成立,所有的这些都只是浮面的区别,因为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形而上学问题,就是自由这事可能根本不存在……哲学家就是用来保护这些积极思考,而不是给他们下绊儿的人” |
|
如果叫《大问题》,借个名,挺好的。 |
|
第二集开始好看了。看陈嘉映和陆丁的讨论,突然有点get到解释鸿沟了,有没有可能,我们和别人的交流不是为了理解他人,是为了理解自己,我们不断提出问题,就回答追问,像抛出一个个遇壁反弹的气球,在回弹中,我们感受到自己。 |
|
转过身来这个第一集的名字挺好的,当我这样的后辈不断发问,最好的时光是不是已经过去了的时候,发问所谓的已经过去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盛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时候,其实有点像在求救,因为太缺少解释。
在这个时代,不少当年的知识分子主动或是被动淡出了媒介的中心,我们现在年青一代的思想是更无所不知了还是更一知半解了,是更找到方向了还是更懦弱了。
崔健在愤怒的时候,没有人敢说话,但是陈老师最终选择了转过身来,看得挺感动的。谢谢。
或许很多时候解释是没有用的,但也特别希望在对话和沟通的碰撞中看到一点哲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灵感,面对不可逾越,以及面对自己。 |
|
这样解释,鸿沟可跨不过去 |
|
也许没有答案的第一集是节目组或者陈老师告诉我们的答案:答案要自己去寻找,在寻找的路上有你能得到的答案。 |
|
从十三邀知道了陈嘉映,“嘉映哲学”对我怎么去接触哲学很有价值。陈嘉映是真humble,同理心还强,这样的前辈愿意出来说话且被很多人看到,it's a blessing. 《解释鸿沟》出来时,我为一些问题困惑不已,但知道答案不可能那么快出来,现在知道要扛一段时间了,也变相地给了我更多力量。Ep 7 is fire! |
|
越看到后面越喜欢,非常精彩。很享受看他们怎么在论辩中试图把一个个问题,讨论得更清楚一点。第五集结束那段我尤其喜欢。
“我是深信个人生存的意义。虽然我知道,个人就那么几十年。而且,个人消失了就是消失了。我也不相信,个人融入永恒啊,载入史册啊。当然载入史册的话也许是件好事。但是,so what,那跟你什么相关。在这个意义上,都不是我说的那个个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你在世界的哪个方面联系这件事情,没有人能告诉你,你应该怎么跟世界相联系。就在这个家庭中,我就讲我三个孩子,就是我生命的意义,fine。但是我想说,我没有三个孩子,我也有意义。如果你真的就是说,在那里面真的生活出了意义。那就是你生活出来的意义。但是你不要教给我说,那就是生活的意义,不一定。 我也许孤独到终身,我就是有生活的意义。You never know.” |
|
还是很动人的。看完甚至有点后悔没有继续读哲学。虽说极有可能仍是一种幻觉,但在这样的时代能拥有这么悠久这么强烈的幻觉,还是很美好的。片中呈现出的充实而愉快的讨论氛围,大概也加深了我的这一印象;我没想到的是,物理主义的观念竟如此“流行”。看起来陈嘉映置身其中的那种人文主义传统,似乎的确已经濒临灭绝了。这也许从一个遥远的侧面,印证了虚构文学的衰落;可能是前面的发言者大多带着一点急切想要证明自己的意思,后面听到吴芸菲相对冷静和克制的表述,顿时心生好感。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引进新的维度,让各种不同的主体的经验充分碰撞,才能跨越传统的解释的鸿沟。 |
|
记录一种智力活动,拍摄挺碎片的,谈话的探讨主题也蛮随意,这种尝试不错,建议老陈出一档子播客,专门解释观念或许对年轻人更有用。老陈的观点我认可,物理主义的观点也可取,你持有什么价值就会如何生活。特别随着技术发展,科学对心智活动规律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请问:技术和观念哪个效价更高?动物有无社会意识?第五集挺好的。 |
|
海量素材剪成这么几集,太奢侈了! |
|
颜色去哪里了? Amazing |
|
还是同样的问题,观众真的不会不懂哲学,你以为十三邀成功真的是按你们那种自恋的拍法吗?来看你们这个的,就是愿意看下去的,给他们一个整体,不要浮光掠影。 |
|
陈嘉映的学生总是想把问题拉回到已知的领域,他认为可以被确定的、纳入经验的范畴,想法封闭,而陈嘉映在探讨可能性,这就导致讨论被严重的限制在非常窄的区域,而没发触达到足够丰富的哲学思考,陈嘉映精彩的哲思也就只能是零星的片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应该找些至少水平相当的人来对谈才有意义,像最后一集,相当高度的思想之间才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
|
Panda的2024年度纪录剧集:1月→《超凡动物奇观》《何以中国》… 2月→《我们的国家公园》… 3月→《我的美食向导》… 7月→《地球》… 9月→《全美缉凶: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 10月→《大自然的女王》《克拉克森的农场 第三季》… 11月→《他乡的童年 第二季》《风味人间 第五季》《“字”从遇见你 第二季》… 12月→《亚洲》… P.S.:一些在2024年观看标记四五星的纪录剧集→《西南联大》《植物王国》《从太空看地球》《生命之色》《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爱情同志》《中国同性恋群体实录》《萌宠成长记》《台北故宫》《故宫》《大明宫》《植物也坏坏》《公司的力量》《种出个地球》《地球造人》《鸟瞰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七三一》《奥运档案》《微型猛兽》《9/11:美国的一天》《极地》《寻味顺德》《苏东坡》《生命故事》《极地星球》…… |
|
如果明知这水平不可能拍出思想,那为什么拍呢?因为至少可以展现魅力,原来他想向那么多人展现他的魅力。 |
|
why so serious? 享受其中就好。哲学家最闪耀的地方就在于他让我们既看到世界的大,又能转过身来在自行车道边修个车。 |
|
我是个化学工作者,陈老师在这个纪录片中谈及科学的内容占比出乎意料地多。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他的这部分说法是愚昧、腐朽和错误的。(我只说的是他谈科学的部分,他对于这些科学内容的理解方式,并不是由此产生的哲学思考)
你想谈你就谈到位,你不懂你就不要谈,至少不要谈的这么言之凿凿。 |
|
我们首先需要一些迟疑,其次需要一些经验,而不是理念为先。然后,我们不要让讨论结束。意义保护生存?谈话本身,就是意义的所在。 |
|
并不是完全能理解一些哲学问题的讨论,但是很难不认同陈嘉映对社会和生活的很多理念。 |
|
看完得说,拍得是相当平庸,e3甚至e4钱理群都是内容上失败的访谈,而因为聚焦陈嘉映literally,也没法像《十三邀》那样用纪实性的篇幅展现人物,以及比《十三邀》更可怕的10分钟级软广植入,看得我血压飙升,坐在完全陈词滥调的“豪华”让自己化身西装成功人士的陈,是在开什么Ge-stell的玩笑么?全片最精华的就是和“二三子”的对话,和读《会饮篇》感受是类似的,重要的不是观点,不是陈和陆丁、周濂的分歧(平民社会自带德性的张力),而是阿多说的通过对话推进的精神修炼,那种纯粹的坐而论道的快乐。比柏拉图他们更弱的,也在于陈嘉映有点圆滑(积极意义上),或者说经历了两千年的“注脚”,有太多视角和说辞来迂回,比如维特根斯坦说的普遍性作为中介,对节目也是,那想要从言语中盖棺定论的,必将迷失于言语。 |
|
一个人七八十岁了,表达欲还这么强,真是一件恐怖的事,到了快撒手人寰的年纪了还喜欢四处暴露,我不相信这是对世界的好奇,这更多是对即将消失权力的恋恋不舍,他的行为本质上等同于那些到死都不愿意撒手退休的贪官。在节目里,他把每一个挥手的动作都当成了哲学思想的外化,当成了对他个人精神魅力的物质补充,所有语言都要经过长时间皱眉的动作才往外释放,他的语言平实、顺滑、圆融,既规避了哲学语言挑衅式的晦涩锋芒,也规避了政治审察可能带来的严酷迫害。一个绝对安全的老人,并擅于把这样犬儒的安全传授给年轻人,喧嚣肮脏的世界在他让研究生赶忙去谈恋爱中归于祥和平静。 |
|
除了怼脸特写,还拍了点什么?
陈先生整天游学演讲割韭菜,早年做了点学术贡献,被一堆外行称接近哲学家,只和自己门徒混,没有严肃的学术工作态度,当然也没有成果,在社会上混来混去还要轻视认真工作的学者,坐着学阀的老藤椅还要一幅洒脱自在的样子误人子弟,拿着最浅薄的通识水准的观点来对抗物理主义来标榜一点人文和精神追求的惺惺作态,对普罗大众已经有英雄风范了,实际上毫无深入和建树,腐朽已经不够形容这老登了。 |
|
看到最后,依然感到不适。但这个不适感依旧来自于节目形式。
首先它的视角(态度)非常肉,有时想批判什么,但自己没想清楚,构建就无效。
镜头对准陈嘉映的时候,无意间又在构建权威。而陈嘉映偏偏特别不想构建权威。
在一套极其平庸的视角下,节目整体沦为很俗套的名人立传。
我记得比较早以前看过观看之道,那个小片子相较之下气质完全不同,其实你如果在意思想,你恰好应该研究你“传教”的形式怎样更有效,怎样更辨证。而不是用一种最为平庸的立传姿态。这决定了你希望观众怎样看待你和你想讲的话。
陈嘉映或许想的是把自己谈话日常记录下来,是最大的真诚和勇气,不惮于被误解和批判,但我想说,这是一种假勇气之名实际胆怯的消极的建构,你只有积极的建构才会有值得批判乃至交流的必要性。人要暴露就要更诚心,更极致,不能哪边都不沾。
|
|
常看常新。哲学不是通往解法的密钥,是督促持续叩问自己与世界的皮鞭。感谢陈师启蒙,思想原来可以如此有力并活泼。 |
|
存在与时间。 |
|
真的很无语,镜头剪辑乱七八糟,所有的对话完全没有context,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陈嘉映随便说点什么,就要剪进去好几个人故作思考的镜头,你们不觉得自己傻逼吗?看了两集,唯一一个完整的镜头,记录下了陈嘉映骑上自行车迎着违停卡车逆行的场景,真有你的。 |
|
聒噪、空洞、松散、自恋。说的不是陈嘉映,说的是围在他周围闹哄哄的人。感觉陈嘉映并不适合这种以言语输出的方式,而更适合文字表达,那种呈现更深思熟虑、更清晰一些。他接收到每个人传达给他的信息,都是笼统、碎片的,他也无法在短时间给出较为系统的思考。说实在的,还不如看有个情商高的人跟他对谈(情商高指的是懂得闭嘴,许知远那种自恋的不算)。真的是消费主义时代啊,哲学家也被拿出来消费,角度越来越刁钻了。特别是那些连一点资本家皮毛都没学到的文艺中年们,你们挺难的,被逼到这份上了嘛,挖空心思想在不掉逼格的情况下赚钱。消耗前辈,误导晚辈,走不出文艺圈子,呵呵。 |
|
这是怎样一个时代,“好像我们觉得自己知道所有事情,就是不知道答案”。人们用神经和脑科学解释意识,崔健发飙,说社会需要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而不是学问。有人问陈嘉映,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经历的9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十年。陈嘉映问老先生,“如果有一天有人问我们,可除了理想主义的回忆,你们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我们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
|
大家别被第一集骗,第二集基本保持颅内嗨,“颅内嗨”就是陈老师这集的主题,哈哈哈哈,这词真计较起来恐怕要被陈老师批评。 看完4星改3了,想不到让我激动的第二集已是高峰,创造性启发性的东西太少,玩西方那一套玩烂了的还没玩明白… 说句遭骂的话,陈老师在节目里的表现一如十三邀给我的感受:名不副实,一般般…性格也中规中矩,对不起,我真觉得做哲学的没点个性就到不了顶端 |
|
好想和李伦一起工作 |
|
这样的时代,做这种内容堪称奢侈 |
|
“重要的是弄清楚,你信的到底是什么。你已经信了,你只是不知道。” |
|
搞一个知识分子选秀怎么样,吃饱喝足了想办法拉一群城市小资在闹市咖啡馆投票,最后获胜的选手整一张一开大的沉思pose黑白照片街上挂一礼拜 |
|
看的时候非常感慨。哲学被边缘化,其实是大众再关心大问题的结果。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已然消失。如今,哲学似乎成了逃避现实的庇护所。就连说起话来,也都遮遮掩掩噤若寒蝉。好在还有这种节目吧,让人感受到了讨论的价值。 |
|
接收失败。可能在学校的时候会更关心这些观念的探讨,因为那时候生活更加有限,也更有闲暇。人文学科永远是让人变得更包容,交流总是要稍微超越一点自我的感受,看到现实根基、看到别人的观点,来容纳新的东西变得更准确。yes i know 但老友记也告诉了我这些东西。目前的我 好像更需要更多的生活体验和现实经验一些 |
|
就提问者而言,好像许知远还是更好的。 |
|
内容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甚至褒贬不一,但动机我想是好的,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如果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十三邀没出之前 先看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