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故事只有两三个,却一再的重复,仿若从未上映过... |
|
三个小时,四个国家,四个家庭几代人,40年跨度,多线索平行叙事,还有人分饰多角。颠沛流离的二战艺术世家史诗。分不太清法俄德语,看完后感觉很混乱,很难弄看懂。“如果你等我,我会回来…”经典台词能得无数人转发,Bolero舞曲能让人百听不厌,看过电影的寥寥无几。没什么影评参考。有机会再看一遍 |
|
用音乐和舞蹈演绎众生相
最后那一段bolero太精彩了!经典至极!
2011年6月90日标记想看,直到2019年3月24日才一睹真容 |
|
假如电影仅保留最后的《波莱罗舞曲》表演我会打四星半,但前面大乐队音乐一多就成了歌舞剧,并且在没有音乐的时候演员也不能从歌舞剧中跳出来 |
|
第三十四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
|
画面音乐歌舞很精致。多线平行还超越时间的叙事,人物之间却只是凭借几个巧合式的偶遇才产生了关联,有点太松散了。 |
|
结构上咱有那么一点点无法接受。。。 |
|
想法很讨巧但是很多东西就不明不白地不再被提起 |
|
有史诗电影般的时长,却完全没有史诗电影的气质。几个故事都显得拖沓冗长,虽然都和“历史”挂钩,但并不荡气回肠,甚至乏味和平庸。音乐穿插其中,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显得过于独立,鸡肋式的存在。 |
|
歌好听 舞好看 这么多的人物 这么大的时间跨度 还有这么多的一人分饰两角 能处理得不乱已属难得 就是叙事显得比较散 感觉缺一个重心 |
|
野心很大,虽然落实上多少有点差距。技术上确实牛逼,比如2小时48分多的长镜头。(不过应该跟安东尼奥尼《过客》最后的镜头原理类似) |
|
如果没有前面生命漫长的磨砺,怎会对最后10分钟有所感悟? |
|
183.55 |
|
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而Jorge Donn的波麗路有種近乎無性別無時間感的美。 |
|
三个小时终于看完了,时间线拉得好长,出场人物又多,我居然少有在群像电影中迷失自我脸盲了。前面二战时期剧情的角色还好认,后来他们第二代的剧情甚至要细细分辨才能判断是哪个。多次一个镜头至少在讲述两个故事,再加上有些演员一人饰二角,最后因为红十字会交汇在一起的众人,居然让作为观众的我产生了仿佛跨越了时间长河一般的奇妙宿命感 |
|
零散混乱且无趣 |
|
177分钟。始于波莱罗,终于波莱罗。四组人物线,看得脸懵。。音乐也众多,希望有人能解说一下。。剧情也剪得有点乱。有评论说看了四遍才看懂的,也不知道何时再看第二遍。字幕把片名翻译成小我和大我。。。马上看第二遍,第一段法俄美德四条线看明白了。60年代和80年代,法国这条线有点看不太懂,dijon 小女孩,阿战四男人,还有弃婴是怎么成为歌手,乱七八糟的。导演是想说一代不如一代?最后红十字把四条线及延伸聚焦在波莱罗,不知道在当时是有什么意义? |
|
card... |
|
纯为莎姐那几秒钟的露脸而来,2小时49分,油管画质,那时候真的水嫩啊,青春洋溢,完全看不出后面有演性感蛇蝎美人的苗头。 |
|
三個小時的長篇。帶著明顯法國導演的特色,并不FOCUS在猶太人屠殺或是其它戰爭帶來的直接傷痛。勒魯什把注意力延伸到了戰後的間接不幸,並且極其樂觀地堅信全世界(主要是歐美地區)將會手牽手做新世紀的好朋友,並且指出,只有“紅十字”才能救世界。 |
|
大量跟拍长镜表现流动感。 |
|
人生就是循环往复,无休无止…… |
|
Legendary. |
|
Bolero 太洗脑了 |
|
通过几个人的命运多线推进。时间太长。我都有些迷糊了。 |
|
大量的摇镜头跟随音乐的韵律拍摄的浪漫无比。 |
|
剪辑过渡有问题吧,切换生硬,看得糊涂 |
|
什么都好,就是人太多主线太碎,没有字幕估计还得再看一遍 |
|
野心真的太大 但是字幕真的讓我分不清他們⋯好難好累 |
|
多年前看过的片子。 |
|
哎,我竟然看完了。。。。。 |
|
三个半小时是真的长😂 |
|
听不懂 无字幕 光看舞者就满足了 |
|
盛佳简9 |
|
很好的片子 |
|
艺术是人类的心灵之桥🌉 |
|
看完了 |
|
看过~ |
|
编剧 |
|
勒鲁什的史诗大片。可以和雷乃克莱蒙特的巴黎在燃烧凑成一对来看。那片是法国与她的解放者美国互送秋波之作,而本篇则是法国人试图在战后秩序中重建文化霸主地位。请看,德国指挥 |
|
片子很好看 |
|
世界上的事情,就那么两三件,然后一再的重复。 |
|
评论里一个词用得好:云淡风轻,生死离别都处理得那么云淡风轻,一笔就落定,那是对人类历史深刻的感悟和悲悯。讲真后半部有些搞不清人物关系了,而且拍了三代人。这么宏大的主题这样的片长,也许得再看一遍。 |
|
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而Jorge Donn的波麗路有種近乎無性別無時間感的美。 |
|
三個小時的長篇。帶著明顯法國導演的特色,并不FOCUS在猶太人屠殺或是其它戰爭帶來的直接傷痛。勒魯什把注意力延伸到了戰後的間接不幸,並且極其樂觀地堅信全世界(主要是歐美地區)將會手牽手做新世紀的好朋友,並且指出,只有“紅十字”才能救世界。很好看! |
|
我到处在找这部电影,那里有卖DVD或下载,请给个信息。 |
|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轻易挑起另一场战火。真正发动战争的人,一定从未拥有朋友与爱人。他们只是想用毁灭去报复那些幸福的人。一年前我离开,原以为能找到这场冲突的理由。而现如今我明白,这场战争,没有胜者。
“如果你愿意等我,我就一定会归来。但你必须用尽全力去等待。撑过凄冷的黄雨,熬过纷飞的大雪;忍受盛夏的炽烈,忍受众人的遗忘与动摇;哪怕再没有信件寄来,哪怕所有人都已放弃……你也要等我。” |
|
勒鲁什的史诗大片。可以和雷乃克莱蒙特的巴黎在燃烧凑成一对来看。那片是法国与她的解放者美国互送秋波之作,而本篇则是法国人试图在战后秩序中重建文化霸主地位。请看,德国指挥家,俄罗斯舞者和美国流行歌者(有点可笑),在艾菲尔铁塔下,合演一曲拉威尔。浴火重生的世界共和国,首都还在巴黎…… |
|
@2012-07-03 23:55:38 |
|
太精妙了,把命运的交集处理得那么云淡风轻,把战争的罪孽写得那样无声又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