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铅黄电影,在酒精和药物的致幻效果下,超现实中一次次出现诡异的暴力和情色桥段,后半段的配乐更是直接像达里奥·阿金图致敬。好在Klaus Tange的蓝色瞳孔够美经得住一个劲儿的特写,角色意识,讲述或回忆中的超现实画面很大卫·林奇,可惜这却是一起叙事主线很清晰的公寓谋杀案。★★ |
|
至纯的声色与图像 |
|
除了色彩还有别的东西吗? |
|
新派铅黄,艳尸与剃刀,脑中的利刃,让我痛苦让我嗨。 |
|
这对编导组合的视听表现还是挺让人在意的,依旧谈不上有什么剧情。男人回家发现妻子失踪,由此开启了一场噩梦缠绕的体验。借女邻居、男侦探的角色,引入了类似前作《安娜的迷宫》那种混沌场景(呈现的更加实验了)。这场寻妻之旅勾连女邻居失去老公的血腥梦魇、男侦探在完成寻找任务时失去自我的濒死一刻。是男主另一个自我对身体的占据、是他昔日老太太情人的阴魂不散,最后是潜藏在公寓夹层里神秘人的致命犯罪——这个公寓里的异度空间也是梦境的比拟,这电影整个都是毫无逻辑,充满身体恐惧+精神畸变的梦。视听延续了《安娜的迷宫》,复古氛围、各种怪异的大特写,刺透身体的刀,皮肤下探进的手,面孔和肌肤之下另一具身体的置换……当然问题也很明显,这些无逻辑堆砌的画面有不少是啰嗦重复的,穿透等镜头完成的还算有想象力,但画面没什么真的狠货 |
|
完全瞎搞 海報倒是很不錯 自high吧 |
|
太解构了:穆夏式色情壁画+art deco的公寓和服化道+万花筒配合角色意识极强的「旋转跳跃闭上眼」有种overdose的美感。是好「看」的电影,但不「好看」的电影,手法可以段落式学习,对潜意识的「里世界」描述很细节,但全片都循环地精准变焦的确看得很疲倦,每一帧都是视觉上的奇迹。看伊莲娜他们两口子的片子,总会有一种这实在意大利拍摄的错觉。 |
|
拍的跟片名一样花里胡哨,比《安娜的迷宫》还要大胆和放飞自我,开始还挺吸引人,但不断的自我重复看到最后很是乏味。 |
|
既然拥有这么好的拍摄手法,说实话我很希望这两位导演能走入大众视野 |
|
这部片子与导演Hélène Cattet和 Bruno Forzani的上部电影‘Amer’风格非常近似,都属于没有因果逻辑的叙述风格,但通过色彩,剪辑,音效及对tension的出彩掌控,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感官。你无需刻意去感受,不用费脑地理解,她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调动并激活你所有的细胞。#艺术电影# |
|
故弄玄虚 |
|
中段老是那几个技巧来回倒腾有点疲了,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很野的。像阿金图就不说了,很多段落也挺像布努埃尔。后半段不要执着于情节完整性的话,还是能看的很开心的。 |
|
意象的展示很不成功,至少没引起我的兴趣 |
|
时髦的理念与坚定的决心。受限于简易单调的设定,可见的是不规则的无界限梦的形状,不可见的是混沌的失温的黏稠的梦的质地。 |
|
糟点太多噜~1,我说拍摄手法跟我的很像会不会有点厚脸皮。。。;2,内容之嗜血之恶心之暴力 其他恐怖片都弱咯;3,邻座的老大爷看的很开心嘛?一直咯咯笑是怎么个意思?4,和我一起观影的同学(观片量太低,并喜欢暮光等无脑爱情片(-_-))1个多小时都瘫倒在座位上。。。5,全片只有一个疑问:看你怎么结尾 |
|
虽然招式用得比较重复这点多少让人有些不耐烦,但无法阻挡作品整体上的强势。没准致幻意识流和先锋艺术真的可以让铅黄片复兴,哪怕更加Cult小众。林奇和阿基多后继有人。 |
|
这种画幅真不适合拍这种片 真丑 太自以为是了拍的 |
|
三月看的最好的一部电影。致敬林奇,梦之安魂曲,Cult片的美感与Art Nouveau 元素的尚算不错的结合。 |
|
首先想到的就是林奇的妖夜慌踪 |
|
2倍速。以为是致敬铅黄,实际是事儿说不明白导演也没拍明白的伪实验片。我其实觉得导演傻逼罪不至死,但要是糊弄观众的话,就麻烦您go fuck youself吧 |
|
#BD(6.5/10)
柏林补课12。和林奇除了一些图像上的模仿有什么关系,感觉就是在堆砌视-听奇观。以及越往后观感是越下降的,思路限于局部并且缺乏对情绪的调动(想想汤浅)。 |
|
还剩下20分钟,看不下去了。这种几乎没有叙事性的视听电影就应该在80分钟之内。前40分钟惊艳,后来同等视听画面,铺陈了1小时,到后20分钟,已经彻底审美疲劳了。男主妻子,名字艾德薇姬,应该是致敬铅黄女演员艾德薇姬芬奇。 |
|
不知所云的烂片。 |
|
完美继承阿金图,某些场景的色彩更是超越了前人 |
|
完全的视觉大于情节,有点林奇的味道。 |
|
看不出林奇 |
|
6.5。融合史雲梅耶、林奇和極繁主義美學的鉛黃電影革新嘗試,觀感伴隨著段落的重複而迅速下降。 |
|
坚持了四十分钟决心放弃,剪辑很强,牺牲了叙事性,如果全片都这样无疑会很疲惫,现在我的肯定看不懂,只能勉强体会下铅黄的色彩。
十年后再看吧,那时找个懂电影的女朋友给我讲解。 |
|
视觉凌驾于所有,最深的恐怖来自想象力 |
|
#TIFF13# 今年第一部。sensual and bizarre...電影節就要展現冒險精神,看一些平常不會看的CULT片 |
|
非常好的构思。但电影语言过于繁复:虽然可以看到 大卫林奇 德帕玛 拉斯冯提尔的影子;虽然他们三位都是我喜欢的导演,但把三位的语言攒一块而且如此密集,对于观众实在负担太大。我分了两天才看完。最后半小时节奏稍有控制,尚可下咽。 但剧情上我并没有完全看懂。演员脸盲也是个挑战。 |
|
不知道烂不烂 反正没看懂 视听风格太强烈了 完全不顾及剧情~还有 导演老把镜头直接怼眼珠子上是干嘛呢 神经兮兮~ |
|
8.0 强调感官、具有实验性的剪辑与镜头构图,叙事上带着一些林奇主义色彩 |
|
用镜牛逼 也很会玩 但是还是不适应欧美cult的节奏 倒是很现代 |
|
镜头玩得花,故事讲不好。还是去拍音乐视频吧,中间有一段纯音乐就挺搭的 |
|
從Argento到Lynch,在視覺呈現上有融合前二者之長處又超越之,捨棄了文字或劇情上的敘事,完全以視覺邏輯取代之,看得很爽 |
|
《安娜的迷宫》是出走与回归,一种成长小说无法回避的历时性。《妖夜迷情》则无关历时性,而是一座屋子的展开:眼睛进行阅读,我们进入一本神秘的日记;双手撕开墙皮,我们进入房屋中最神秘的秘密。于是,一种对线性时间的阅读变成了对符号的阅读,阅读一袋装满娃娃的袋子,阅读一把刀,阅读一架监视器。也是在这一层面上,这两位导演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绝对的安心:一切所发生的都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没有任何欺骗与弄虚作假。//可能是Cattet/Forzani最纯的风格化,一座形而上学的房子。 |
|
101.31 |
|
特写的铺张几乎隔绝了辨识行为主体的可能性,却解放出眼花缭乱的运动方式。性感与杀戮,缠绕在你我目光交汇的虚无空处。我借你的残躯剖开无人知晓的路,你借我的指掌服下那块早已藏好的毒
@悬吧猪栏 |
|
这片子太伤人了,名字有多好,电影就有好烂 |
|
感觉是要让观众觉得很可怕,很血腥,但是对于我来说,只有看不懂。 |
|
第一次经历这种体验,前面十分钟有种先锋的艺术感。但后面一直重复这种冲击感。繁复过头的风格化镜头与剪辑,已经令观赏变成一种负担。确实没看下去,可惜。60 |
|
【7.0/10】只看到了品味更“高端”的昆汀、朴赞郁,倒也在预期内,但它缺少自己的引力系统 |
|
过于意识流,皮手套抚摸身体的桥段拍得挺有质感。 |
|
看的好累 |
|
第一部福扎尼-卡泰特 |
|
merveiile,surealiste,incroyable~!我都不晓得我拼写的对不,但是管他的!!!话说风格很有70年代惊悚片的味道,色彩很赞,故事a little wired,类似《阴风阵阵》的类型哦。估计看过的人会呈现两个极端,要么觉得无聊致死,要么觉得还不错。 |
|
法国文化中心2015.1.7 |
|
黑白部分很高清,彩色部分却有明显的胶片颗粒感,不知是分批拍的不同素材还是后期特地这样处理的。整个片子台词很少,复古范,感觉是致敬早期的实验电影的意味。拍得还是很精致的不过还是太像ppt了。 |
|
视听的考究甚至更甚于阿基多。尽管很多元素取自铅黄电影(舞台感的灯光、皮革、剃刀、不录脸的凶手),但导演以强大的执行力把风格推到了更远的地方。从始至终几乎全部用镜头调动观众的情绪,叙事抽象化以提供更多空间给风格。广泛使用的大特写让人印象深刻。唯一的不足是后半程的技法和画面重复太多,观感很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