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南伯格也能如此简约爽利!1.与"缪斯"维果·莫腾森首次合作。2.暴力的传染与继承,三场以暴制暴的屠戮令人大呼过瘾,恰折射出了每个观者心中的暴力倾向。3.以暴力(耳光)方式教导儿子不使用暴力。4.楼梯暴力性爱段落极具深意。5.回归家庭,小女儿先摆餐具打破僵局,结束于夫妻含泪对视。(9.0/10) |
|
影片的第一幕即揭晓了谜底:暴力永远发生在画外,我们所能见证的唯有暴力之阴影。对暴力的渴求与厌弃如衔尾蛇一般循环不止,首为罪孽,尾为解脱,无辜的表情背后隐藏着一闪而过的邪恶、凶猛与兴奋。想要摆脱暴力?如想要放弃生命一般荒谬。 |
|
显像是表现暴力之史(a history of violence),隐像是表现史之暴力(violent history),时间(运动的历史)如此暴力,以至于未来能藉此将过去的自己抹杀,每一次Tom拳脚相加杀人如麻,都像是在把从曾经被他亲手沉入井底如今又慢慢爬上来的Joey一次次往下踹,而当面对家人的质询,他双目凝神不发一言的神情在特写镜头下变得愈加讳莫如深,我们不得不同他的家人一样发出这样可怖的疑问:我们面对的这个人究竟是Tom还是Joey? |
|
cool!不太理解妻子的反应,如果我知道我老公以前是杀手,我会爱死他的.... |
|
V果真是长着一张最有雄性线条的脸散发母性气质。 |
|
与《苍蝇》中几近恶心的画面,《录像带谋杀案》中诡谲的情节,以及《冲撞》中对非常态的性的表现相比,《暴力史》差点儿让人以为不是Cronenberg的作品。 父亲企图让儿子明白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场教育以一个耳光结束,我们用暴力教导我们的下一代不去使用暴力 |
|
四星半, |
|
很多年后,我看了《武侠》 |
|
科南伯格的正常之作 |
|
这不就是《武侠》的原始版本嘛……原来《武侠》也是抄的…… |
|
暴力、多重人格什么的都只是烟雾弹,这部电影的主旨可以被总结为一句“人是其周遭环境的构建物”。当周遭环境安全且充满爱时,人就自然而然地变得温柔,男主是社区里人人尊重的好人,儿子面对恶霸的挑衅也会以示弱来避免冲突;当周遭环境变得危险及充满敌意时,人就不得不开始选择暴力,男主因此三次大开杀戒,儿子(目睹了父母在家中持枪这一预兆着危险的信号后)也转而硬碰恶霸。总之,温柔会遇上温柔的回应,暴力会塑造暴力的回答。片尾男主用乞求的眼神望向女主,正因为女主爱或隔阂的回应将决定他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此外,片中的三次杀戮其实是三次情节上的反转。每回坏人出现,他们看上去都像全片最大的反角,但他们每次都被男主轻松消灭。我想其原因莫过于在导演眼里,最大的反角从不是那些有形的敌人,而是那无形中决定了人之宿命的环境 |
|
每个人都有暴力的一面 |
|
恐怖之处:作为观众你感觉最爽的一定是那几个暴力场面;你一定会同意暴力是解决片中问题的最佳方案。 |
|
外州黑帮意外光临小镇,警长感觉紧张的同时不免对男主身份产生疑问,“你不会是什么证人保护计划的对象吧”?实际男主的真实身份更为夸张和暗黑!而这也疑似构成本片主题的模糊性:导演到底在支持暴力还是反对暴力?个人感觉偏前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影片在主线和支线上都有意往理解男主苦衷的方向上去引导。主线上,导致男主身份败露的事件,不能是由独眼大佬意外撞见认出,而必须是那俩个嗜血凶徒随性杀戮!于是就推升了暴露身份的正当性,削弱了对家人隐瞒实情的负面性。然后在儿子的支线中,又反复强调校园霸凌严重到可以是毫无缘由的!如此,社会与校园、随性杀戮与毫无缘由,便形成了叙事呼应,传递出导演(至少影片推出的时间点)想表达的态度:美国社会的暴力因子无处不在,善恶对立避无可避。所以让我们抄起枪来保卫自己和家人吧! |
|
维果叔演得实在太好了啊 |
|
3星半,《暴力史》开篇长镜头冷峻而强有力但在后面却没能保持。影片在探讨暴力产生的原因外还探讨了社会的不宽容性,以暴力来反对暴力,正应了那句老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相比柯南伯格往常的极端现代主义的邪典影像,《暴》克制得甚至有点伊斯特伍德。然而却因过于强调学院派四段式而缺乏创新 |
|
重看,不是最巅峰的Cronenberg,但仍然让人寒毛直竖。机械臂从车灯升至高空,再与车一同离开,这种暴力与机器的纠缠深入骨髓。 |
|
【A-】看完本片,愈发觉得柯南伯格功力之深厚,全片几乎没有一个废戏。开场一段长镜头,主要人物的登场,物件和背景在画框内的跳入和延展,以及画框外事件的发生,这一段的节奏把控简直完美。随后的第二段室内镜头跟随杀手,通过精妙的安排,我们发现了另一位被杀死在桌下的无辜者(这个镜头跟《血色将至》里那段石油公司内的合围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尾的设计更是精彩,没有任何语言的存在,在暖色调的空间内,暴力最终被消解,在“爱”之下又重回正轨。 |
|
暴力是一种天性,一种激情。于平静处暗流涌动 |
|
精简又凌厉,近乎符号化的叙事,与主题无关的元素全部剔除,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柯南伯格对暴力的思辨:抛却暴力得到爱,寻回暴力维护爱,儿子痛打校园恶霸时他给予掌掴,一枪击杀仇家后则还以拥抱。楼体性爱戏更是充满象征,自诩文明的人类对暴力表面唾弃内心向往,使其早已成为了文明的一部分。 |
|
暴力是一种循环,更是恐惧的孩子。我想,柯南伯格在这部片子里最出彩的地方,就是精确地描述了暴力传染的过程,它无声无息的透出一个人的身体,亲吻另一个人。交流永远是断层的,总有崩坏和爆发在角落等着你。 |
|
现实、犀利而克制的暴力,相对家庭问题 |
|
目测男主的暴力天赋会遗传给少帮主 |
|
7/10。柯南伯格的好莱坞作品恢复了对身体暴力的展现,在餐馆打斗戏的一段快速剪辑中,汤姆通过潜在性的身体暴力灵活地击杀暴徒,并以劫匪脑浆爆裂的特写收场,这预示着汤姆用理性强制压抑的野蛮本性暴露了,他的黑手党身份也对美国梦式的平静家庭生活构成威胁,以乔伊的二重身(暴力怪兽)回归家庭,最典型的就是汤姆那遭遇校园霸凌的儒弱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本性以暴力回应同学的挑衅,并开枪打死了要带走父亲的黑帮成员。回到妻子身上,虽然她自愿穿着性感撩人的啦啦队短裙,来诱惑她作为美国英雄的丈夫,但汤姆的黑暗身份揭示出来后,父权也能以强迫的方式在楼梯上和妻子完成性行为,这说明贤妻良母的身份是父权意志的改造对象,结尾胜利稳定秩序的汤姆将枪扔进湖面,重新被一同共进晚餐的家庭接纳,暗暗讽刺了美国梦的理想是建立在父辈的暴力掠夺上。 |
|
这片真是绝了!一切看似正常的行为在柯南伯格的视角下全都冷酷起来,从开头潜意识里“妖怪”的暴力萌芽开始,暴力的形式不断进化繁衍,复仇,性,语言,神情,直到沉默。没有一句台词是敷衍过去的,没有一刻不让人紧张万分。两个孩子最终打破暴力的发展和循环,两个大人死死凝视对方。咝 |
|
还行... |
|
最后段好威猛!(其实我曾怀疑是GAY向。。。囧啊) |
|
柯南伯格怎么变成这样了? |
|
妻子艾迪(玛丽亚·贝罗 Maria Bello饰)得知丈夫的秘密,非常生气;更糟糕的是,汤姆看到暴力的阴霾正渐渐笼罩上自己的儿子;暴力又一次彻底地潜入本来风平浪静的生活 |
|
【B】一部情感厚重又压抑的暴力犯罪片,更多的是与暴力有关的问题而不是暴力本身,人物关系刻画尤其棒,动作场面时的音效太over了 |
|
真不像是05年的 “不被时代感知的笑点”这么多 |
|
第一場戲比整個電影都精彩。柯南伯格知道,暴力的母親便是沉默。 |
|
小伙子有大师苗头啊 |
|
别惹同志! |
|
本片改编自约翰·瓦格纳与文斯·洛克合著的同名漫画小说,《暴力史》与大卫·柯南伯格以往的作品全然不同,影片发展的动力更多的依赖于叙事。在某些层面上,本片颇具主流意识,但在故事的表述上却又是非常态的。为了与黑手党避嫌,柯南伯格与奥尔森特意将原著中黑帮分子的姓氏由意大利改为爱尔兰的。 |
|
看似是金盆洗手,浪子回头。
但实际在探讨:暴力的原罪能否用暴力的方式来洗刷?
答案是什么?
妻子没有来得及说出口,影片就结束了。
可是早在之前,当未成年的儿子拿起枪,杀了人,似乎答案已经揭晓。 |
|
如果让我说我一生中看过的最棒的冷暴力电影,那就是它了。 |
|
扯淡 |
|
【4.5】比之前看过的柯南伯格都要好。是不断运转的链条,时间(主人公的过往)与传承(儿子的举动)组成暴力之史。开场,暴力在别处;随着叙事行进,也在此处。 |
|
若干年前来北京的时候,正好住在小西天,看了这个和一个二战的儿童片,那是第一次知道资料馆。 |
|
你啥时候变得这么温馨... |
|
不俗的开头,庸俗的结尾。 |
|
没有想象中的好看 |
|
最好的爱煞人武器 |
|
give it real baby |
|
为什么不知不觉就会联想到Alan Ball…… |
|
故事还成,但这片名儿是怎么回事?追记,原来是漫画改编,这是漫画原标题 |
|
略有点慢节奏,但总体还是可以看 |
|
就没有人觉得情节很单薄么? |
|
不是很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