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又撕又抓码的爱情故事,但它又跟德国的大历史捆绑得那么紧张,演员是那么自信从容。故事大起大落,噼里啪啦,以至于不得不用撕拉拆拽,才能形容对这部电影的感觉。被炸弹撕毁的城市,被火车撕毁的婚姻,被扮演的好妻子身份,她终于被自己所嫌弃。 |
|
故事线索清晰,人物性格丰满的杰作。强悍得像男人一样的女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可以出卖身体达到目的,骨子里却是个传统的女人。丈夫终于如她所愿地回来,她感觉却是空洞的。当她知悉一切,婚姻的信念崩塌,铁打的女人选择同归于尽。我好喜欢奥斯瓦尔德先生。 |
|
在玛丽娅与丈夫的情感中,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状态;而在与奥斯瓦尔德的情感中,她又始终处于主动。这正好吻合法斯宾德对于爱情的一贯论点:是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得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成为权力争斗的战场,“很明显,爱的较少的人会拥有较大的权力。” |
|
8。结尾处那解说应该是指伯尔尼世界杯决赛。伴随着伯尔尼奇迹,玛丽娅点燃了煤气,可能,她等的太久已经绝望了。 |
|
她在其他男人面前的逢场作戏和自由游走与她对自己丈夫不变的爱一样重要。在结尾导演想说的也许是,只有这样偶然和惨烈的死亡,才配得上这样坚韧洒脱的女人,而战争这种小事对她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 |
|
第二次看法斯宾德,闷但有味道,场面调度有味道,叙事有味道,玛利亚的衣服有味道,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有味道。 |
|
法斯宾德在此片里优雅而略病态的运镜以及独特的声音层次感让本片蒙着一种迷幻的气质。他的间离效果产生了奇妙的化学效应:女主角成为了二维符号和三维人物的混合体。当爱情变成了经济化的商品,毁灭自然就在前面。只存在在想像里的婚姻最终没能在现实里存活。德国民族身份重获之时,即是爱幻灭之始。 |
|
Leben ohne Liebe kannst du nie! |
|
20220130自译中字,总算洗掉了之前仅有的超差中字 | 20220111首标:这,太不粗糙了我不适应!这还是法胖吗!(虽然他自己也打了个酱油-开头那个圆墨镜兜售裙子和书的黑市贩子……笑到)即使已经是他最成熟不私人的作品之一也带有很多他一贯爱拍的主题和元素:对爱的渴求/试图用物质买到爱/爱即权力之争/战后社会政治批判/对深肤色人种/人的异化/和母亲的斗争/舞台剧化的表演段落,etc,应有尽有 |
|
原来影片当中设计的结尾,是玛丽娅开着飞车载着赫尔曼,高速驶闯进了一道深渊。现在的版本法斯宾德把这个飞车景象改成了煤气爆炸。 |
|
通过女性命运写战后德国史。复杂人性不是人心善恶共存,而是命运洪流推动不断做出无奈的选择,即便一回首早已不见初心,却又不忍呵责。 |
|
光是开头就足以让我震撼了,但仅仅也就是开头 |
|
演員走位實在做作的可以。安排的痕跡那麽明顯。 |
|
法斯宾德的代表作,最初我看到的版本翻译很烂,严重影响观看情绪 |
|
开头和结尾令人印象深刻/看的有点累,台词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秒停歇/将沉重的战后德国放在一个女性肩上,用她的生活同步交代出与国家政治的指涉和互文【婚姻/相信法西斯的胜利(本应有的甜蜜)-美国大兵/落败后的依附(西德)-火车上的富商/50年代经济起飞尝试脱离美国的控制,凭借自身与周遭欧洲国家的合作--合约--婚姻(无法摆脱纳粹时代造成的破坏,无望地走向自杀/社会的阴影在蔓延,冷战时期扑灭德国的火苗】,以此表达法斯宾德对德国的爱,绝望及反思。/爱情是一种感觉,而婚姻是一种事实。既为事实,则无法推翻,所以她只能迎难而上,而既然她想推翻,则意味着爱情感觉的消失,她相信过,也等待过,最后,奇迹却只在瑞士世界杯上发生。 |
|
暂且先给五星,因为法斯宾德确实让我开了眼。节奏轻快,视听太有创造力,不循规蹈矩的镜头组接,在荒诞与真实之间游走,一切那么唐突又切合时宜,但讲的故事竟然是这么悲情与沉重,喜欢这种风格,电影的一大神奇作用就是可以跳脱出常规的情感去感受现实。Hanna的气质和演技真不愧是御用。 |
|
德国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简史 |
|
法斯宾德永远都懂得如何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如何将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出来。除了人性之外,他似乎不再关注任何东西。 |
|
法斯宾德是不是很懂女人我也说不好;又一位对爱绝望的导演。我只是很爱(从第一个镜头就爱)他的作品中处处(真的是几乎每一个take)满溢着的那种气息:既绝望至极又无比鲜活:太迷人了。 |
|
好喜欢开头!法斯宾德调动情绪的能力一绝,在玛丽亚与丈夫、黑人军官的那一场戏中不靠台词,人物走位、动作就饱满展现人物的情感状态、纠葛及形象,特别是玛丽亚刚才还在你侬我侬,后面直接一抡酒瓶爆头,她并不是传统女性形象,因为性和爱分得如此鲜明,身上充斥着矛盾和战争带来的伤痕;但她又很固执,只等她的布劳恩,把他当作归属,这里应该是国家层面的隐喻了,像美国黑人士兵、火车上认识的男生,以及最后的足球画外音,应该都在影射德国历史方面(but我不了解德国战后历史)//“现在外面的人们都是这样的吗?好残酷”“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现在感觉风气很差,但是很适合我,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什么破字幕!!!最后玛丽亚和布劳恩的对话给翻得乱七八糟!我硬是没懂为什么自杀!气死我了! |
|
本来以为法斯宾德讲女人的故事会感觉很奇怪,但其实也还好。不错的是通过这个女人的命运反映出战后德国的社会状态,其余并没有啥特别的。 |
|
她等得太久,花儿谢了又开开了又谢,她却不想再等了。伟大的爱情有着伟大的感觉,也是一个伟大的事实。玛利亚把爱当作一个宗教来信仰,赫尔曼却把婚姻当作一桩协议来经营。看过这样多的深情悲剧,我想大概每个人都很孤独,又不甘寂寞的寻找着那根救命稻草。海报美绝,她的美,脆弱,绝望全都出来了。 |
|
神作!结尾只能这么处理吗?唉😮💨 |
|
女人天生是需要被保护的动物。法斯宾德的片看着真舒服。 |
|
后半段略疲惫,结尾又扳回一局,法斯宾德所描写的爱带有不应存在于世的某种纯粹性,所以注定得不到。又或者,不信任又渴望某种事物的应对方式就是把它捧上神坛,是故意为之。 |
|
写过影评的电影课作业 |
|
除了《雾港水手》最喜欢的法斯宾德一部 |
|
他妈的。 |
|
爱的沉重缓缓道来 |
|
女人的悲剧在于总是被男人利用 |
|
感情不是面包,乱世女人为了生存,会坚毅地怼天怼地。喜欢前半段,后半段怎么看都有点疲软。 |
|
十年婚姻,在一起只有两天,爆炸声中登记,爆炸声中毁灭,将爱比死更冷贯彻到底的法斯宾德。很少在银幕上看到如此充满主体意识、爱恨决绝的德国女性,原来比纳粹更残忍的是没有爱的生活。 |
|
结尾很狗血… |
|
开场与结尾对称、喧闹又有力。十年的颠簸压缩成与三个男人的三段关系,德国、战争成了在远处的后景,废墟中生存的人物状态是生理上食与性的诉求,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婚姻成了自我构建的符号。情节上差异得对立,尾声的毁灭实际上是无果而终的婚姻关系的圆满终结。 |
|
37岁意外离世的天才导演。镜头如同舞台上的追光。她出现时,所有的目光汇聚于她;她离去时,黑暗吞噬一切。法斯宾德塑造的女性是飓风中狂舞的野草,和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骆驼。 |
|
2022第51部 发觉了法斯宾德惊人的导演才能,开头便奠定了既魔幻也现实的基调,然后是不断消磨的绝望。从剧作里居然看出了范霍文的影子,但角色的生活还是太过drama,使现实力度微微消解了。 |
|
《爱比死更冷》 |
|
法斯宾德,1979。实在不喜欢这个电影。不知道想要说什么,是战争中的女人?是爱情中的女人?还是婚姻中的女人?没有一处讲的好,实在无感。 |
|
在我看来,最后玛丽的死不是自杀而是意外,就像玛丽短暂的一生,总是在发生意外一样,她最后的死也是意外,我确定。 |
|
我是弄不懂这三观,但不难看 |
|
……这女人爱的不是他男人,而是一个幻想 |
|
法氏最不晦涩的片儿 |
|
法斯宾德作品,名媛的故事 |
|
鲜活的人物 |
|
“我愿意吧一切都给你,我的人生” |
|
开头和结尾都是爆炸 |
|
魔豆恨 |
|
真正的女性电影 |
|
2005 |
|
羁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