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自恋的小影人圈卖弄小聪明联合蛇鼠一窝的评论界。有什么资格笑冯小刚。 |
|
把家庭矛盾和政治选举做类比,同样一地鸡毛,每个人都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遇到不满意都会歇斯底里,孩子如此,父母,选民皆如此。音乐挺好,还有几次全景高机位镜头挺有想法 |
|
戛纳补片09。曼妙的视角,最小的社会单位汇入狂欢的政治共同体,与人潮堵塞一道发生的,是人物分崩离析后情绪的肆意喷薄。人物之间的痛恨以滑稽的方式上演,又毫无来由地平息,像极了婴儿的啼哭。 |
|
8.5.看似需要声势,但后段几个人在小房间里聊得同样很得劲儿嘛。 |
|
剧作,视听和立意都起点颇高。纪实背景上的叙事,在喜剧和情节剧来回切换,特里叶从处女作就确立了她的语调(现实底色下,心理能量驱动的高频视听,仿佛看见好时光的影子)和人物原型(在不知所措的男性簇拥下仍旧应接不暇的现代女性),在后作中也不断延续。外部空间作为内心的结构性映照和人物的现代性背景使电影空间格局延伸,使人想起悲惨世界的开头,虽然用得还要鱼水相融。后现代的女性主义探讨,观察被赋予了社会话语权的女性,在两性和家庭生活间,一种原始又现代的焦虑和迷乱,其中是无可奈何的自我省察,也是照镜怜惜的暂时疗愈。 |
|
B+/ 完全能抵制住类比与隐喻的诱惑,从而在极其现实的可感的强度中牵引出不同的叙述丝线。破碎的婚姻家庭故事嵌入选举时局,或是人物在人流中被推搡着前行或是奋力挣脱着逆行,都堪称清晰地纠缠于同一平面,都共享着鲜活的联结。以及,原来特里叶片子里的狗狗和小朋友一直都演技这么好呢…… |
|
73/100 导演一直利用各种条件制造焦虑的气氛,婴儿的哭声、吵架的声音、广场恐惧症…但是在充斥着焦虑的环境内,却又不经意的冒出缓解焦虑的神来之笔,让我很享受。 |
|
2024/04/13 法文中心
一般般吧,对比《坠落的审判》,换汤不换药。看着女主忙得陀螺转,小孩又一直尖叫着哭,烦都烦死了,后排还有男观众一直在那笑,可能没有同情心,看别人焦头烂额像在看猴吧。女主就应该直接把孩子甩给前夫,他表现得那么“爱孩子”,错过规定/约定时间、孩子熟睡了也要和女主battle,二对一不断打断女主说话,非得看一眼孩子,那直接他来养他来带好了。
映后提问还有男观众在那发癫打拳,污名化、泼脏水、挑起对立,样样都是把好手。 |
|
4分。歌不錯聽,前面用選舉結合婚姻滿有意思的,後面吵架也滿有真實感覺,以前不可能看懂,真的是有經歷過類似的才會比較懂,結尾也滿有意思的。 |
|
A30+ |
|
通过家庭争吵视角结合法国大选背景意在折射政治生态,亦是自由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碰撞与交锋。孩子的哭声既是平静忙碌日子里的刺,又是争吵时的定心丸。吵完了,狗叫完了,就又是欢声笑语,但潜藏在对立面的暗涌则是生理性别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樊尚贡献了高水准的吵架戏,爹可以不会做,但不能不会说。 |
|
对《冷酷媒体》拙劣而吵闹(太吵!!!)的模仿!手册十佳。。。。。。= =||| |
|
左派和右派离婚,总统竞选亦是争夺抚养权的博弈。各打五十大板之后,调笑着咀嚼失落。 |
|
3.5 |
|
#2024.4.13法文# 前半段惊心动魄,后半段狂魔乱舞,整部电影的观感很奇妙。从大选局势到家庭冲突,一切看起来都混乱而对立,最后的围坐谈笑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种妥协。 |
|
还没有人翻译过,已翻译校对完毕~中英双语熟肉指路微博@Kucing_ 2022年03月月初任务Done✅ |
|
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剪接很多时候都略显生硬,把人物的位置关系弄得很乱,但这种随意变焦的手持摄影又在这类题材下增添了许多真实性,我猜导演就是利用了当时真实的竞选现场,在极限的时间之内完成了对影片中段的拍摄。个人家庭的琐事融入到了政治发展的进程,宏大的历史之中有着属于个体的底色,人流从不回首地往前,但总有人会碰到各种突发状况,逆向而行。有尝试过探讨女性调和工作与育儿之间平衡的举措,不过也给看似偏执狂的前夫留下了更多可供阐释的空间。在争执之中并没有做错的那方,立场不同才是产生一切矛盾的根源所在。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完成度已经不错,然而不是很能搞懂给女主两个裸体穿衣服的镜头的意义是什么。 |
|
将剧情与记录相融合的手法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法国大选日走上巴黎街头的角色无异于几根木柴被投入了熊熊山火,纵使剧烈燃烧最终也只能被漫天烈焰淹没,俯拍全景中的人头攒动让人不由屏息。但让本片脱颖而出的还是结尾回归平静后真实在虚构之上的映射。恐慌胁迫下,理性在现代社会的局限暴露无遗。 |
|
8.1 左右互博的政治生活。 |
|
这是导演的电影代表作,出道即巅峰。 |
|
很难评 |
|
台词精准,随每个人物状态变化而变化。亢奋状态的类比叙述,选举游行和家庭争执异曲同工,两方各执一词,猛烈性和持续性刺激神经令人疯狂,褪去后的方觉虚无沮丧,惝恍不已。实拍大选当天里构建的假定情景,佩服特里耶的执行力和勇气!多处争吵的情结在《坠落的审判》中得到更细致的视听处理。with D |
|
很好,能看到一次公众政治事件是如何辐射进日常的,走上街头的摄影机自是亲密地步入真实世界的漩涡,但难得能在狂热过后继续关照到它的余波,即对整个后段几番室内对话的渗透。可惜它的时间限制无法更宽地铺展开,只能呈现非常短促的即刻后续进行时。 |
|
#观影手记# 2583
让男朋友抱光屁股的女儿.让保姆把两个小孩带到人山人海的大街.给保姆的麻烦挺多钱好少还欠薪.扇前夫嘴巴极羞辱性又超娴熟.对人家的狗子不好!前面觉得她还挺干练怎么前夫看着这么搓,看到后来(主要是让保姆把孩子带去人潮汹涌的大街)觉得她确实是有病。
秃头前夫是真担心孩子啊,这也算暴力倾向?抚养权上女性是很占便宜,一个月见孩子两天...同情前夫。
同样有孩子.有狗子.有吵架.结尾落在中餐馆用餐,但《坠落的审判》吵得精彩吵出了信息量,这部吵得我literally脑仁疼,暂停歇了好久...
《断背山》海瑟薇露点被说剥削女性,但那部是直女火速扑弯男,裸露有意义,这部拍女主换衣服还三点尽露图个啥,为嘛女导演就不被指摘能获赦免?
很怕人群聚集的场面,但别说这大选日的大场面还颇有看头。 |
|
坠楼的雏形,离异家庭的矛盾与国家左右的矛盾并置,轻巧地埋入12年奥朗德萨科齐大选的纪实。变革真的到来了吗?后来的事情我们都依然知晓。不是真记者的记者,不是真律师的律师,不是真家人的家人,这是你看到的割裂的法兰西的模样。Justine Triet是真喜欢中餐啊。 |
|
特里耶的野心长片处女作,法国人真的太爱讲政治。看到女主去遛狗时我笑了,原来这竟是十年后金棕榈大奖结尾的预演。 |
|
非常政治,非常家庭,亲密关系即战斗。叙事长片首作能看到诸多早年纪录片手法,也投射到后续元电影的《西比勒》和《坠落的审判》的元叙事里。茹斯汀真是喜欢在亲密关系里调转男女的权力关系,以至于每一次我们甚至都会觉得男性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可怜。或者,应该多一些女性变成男性的时刻。 |
|
Lose Your Soul |
|
《坠楼》后回看,很多熟悉的元素:狗舔呕吐物、采访片段、中餐馆…Triet的剧作中男女关系高低都不是传统搭配 |
|
本届金棕榈导演的首部作品。纪录素材与虚构情节的完美融合,微妙展示了私人生活如何被卷入公众政治环境中,从而准确描绘出人物的焦虑不安,以至于歇斯底里的发作。从家庭转到公共场所再回到家庭,逐渐打破了工作、政治与婚姻感情之间的界线。男与女的角色对调不仅树立起性别平权的意识,还埋下角色冲突、闹剧爆发的伏线,这一点在《坠落的审判》里运用得更出色。值得一提,特里耶实在太喜欢狗狗和华人餐厅了,看到这两个角色元素在金棕榈影片中再度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
|
法國的太法國的。L’angoisse maxi. 又哭又笑,大哭大笑⋯⋯現代生活,太慘了 |
|
牛逼啊不愧是纪录片出身。最大单位的政治和最小单位的政治,家庭、工作、亲密关系游戏,Vincent的过失、想念和最后拍照但粗鲁地开了闪光灯的爱,Laetitia的美丽、精干、应激和保护,是女人的女人,男人的女人。浑然天成,太好了|“你把孩子们当玩具”,“住手,她不是个枕头”、“同一个女人的两个男人出现总是有点奇怪吧”“我是采集汁液的奴隶”// 感觉Justine Triet的line写得实在太好了!😭 感觉最后二人争执吵闹略长 能明显感受到Arthur肯定自己写了一些台词 也是非常可爱的角色// 发现她的电影有俩特点 1是很关注一切大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反应而且非常非常精准有趣(吃Chinese food,做爱)2是没有结尾Scene的感觉,Anatomy是Sandra抱着狗睡着了 这个是吃饭 |
|
聒躁的小孩哭声,烦躁的男女争吵,躁动的政治大选。这片子真吵。还好,最后终于稍微静下来了。 |
|
7.0。藉由宏大事件的小切口組建了有趣且層次豐富的法式小品。 |
|
这也太好看了!我觉得甚至比坠落审判体验还好!特里耶太会拍吵架了,这两口子吵得更带劲!莫名喜感贯穿全片,几个男性角色鲁莽或蠢萌,最后那段笑死人。但看完也为女主工作与家庭的困境感到酸楚。街头游行是大场面,特里耶第一部片调度就这么游刃有余了厉害,即使有一小部分可能用的素材。两个小女孩忒可爱了,怪不得前夫舍不得别人来当新爸爸。 |
|
夫妻吵架和政坛大选有一点一样,都是靠让对方出糗博上位。 |
|
婚姻是怎么开始的?婚姻到底带来了什么?婚姻到最后会留下什么?仅剩下一点点的维系物(悲伤音乐里短暂的欢快乐章),争吵过后无尽的沉默(沉默是解决沟通的好方法,但没有沟通哪能换来沉默)。
位置互换的最初剖析,离异关系的缺失事件(似乎是更严重的现实问题,但有人在提出总是好的),以及潜藏在日常生活的不可控变局。
与最早的《现场》相接,开始讨论起小家与大家之间的正位关系,选择都在现场。 |
|
74/100 最后那场吵架戏简直就是《坠楼》吵架戏的初版,但处于风暴中心的女性,在这部首作中显得更加孤立无援,而男性角色冠冕堂皇,却始终走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后勉强抱团取暖,自我安慰。选举活动人潮汹涌,个个摩拳擦掌,但聚焦于个体的情感,又显得如此脆弱,因而情感的爆发与止息才会如暴风骤雨一般,平息之后是无奈的幽默给予一丝温存。 |
|
聒噪的法式政治小品,大选日中,群体狂热和私人恩怨互相煽惑,全员暴走令人头大,但特里叶处理得层次分明,设计出了不少有趣的桥段。(PS.最终还是狗狗拯救了世界,没有狗狗人类要怎么办 |
|
每個人都很不安,涉身阻礙或危險中,爭鬥的根源幾乎不需要具體的矛盾而是狀態,又豈是法理可說清的。時代的能量在不同尺度間相互傳遞。 |
|
我去!!喜欢丹麦电影喜欢虚实交界喜欢颓废混乱的都该喜欢这部!!不修边幅的张扬与no means!! |
|
with E (话都被她说了 |
|
观影体验多样!情绪上被拿捏了! |
|
Bien que l’expression de la partie de la bataille soit forte, la représentation de la paix est aussi précieuse que le silence et la flânerie. |
|
好奇是怎么在竞选当天完成拍摄的 |
|
家庭纠纷和选举背景的互文可太聪明了,看主角一天要应付这么多事这么多人可累死我了。 |
|
@法文
4-
多个切面的强烈对抗最终找到了轻巧而具体的性别议题落点 |
|
# Cannes 76th 补课
【C+】 |
|
Justine Triet的第一部长片,故事发生在2012年5月6日,奥朗德当选总统的那天。片子试图把社会大氛围和主人公的(破碎)家庭故事结合起来,但我对这个形式不是很感冒……家庭故事、男女吵架拍得很好玩演得很出彩,但对大历史的描述部分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视角或见解,最多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记录,也没什么特别之处。看来Justine Triet是真的很会拍(前)两口子怎么撕逼,表现couple里的张力最后如何演化成战争很是在行!2013年那会儿Vincent Macaigne大约也是刚刚开始崭露头角,这片子里他演一个看起来有点可怜但发起飙来完全目中无人无理取闹的男人,之前好像只在Emmanuel Mouret的言情片里看过他演害羞不善表达的角色,原来他也可以这么有爆发力… |
|
FIFF#36 颇具独立电影质感的特里叶,坠楼中大放异彩的吵架戏份已经凸现。话说这部电影为什么会算入火焰宣言谱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