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但在汉德克的改编与文德斯的执导下,俨然成为成长发展故事的反面:所有人都依旧迷茫而空虚,永远漫无目的地前行,话唠、呓语和突然插入的哲学思辨取代了刺激-反应式的行动,还有不遵守因果逻辑、略带超现实色彩的荒诞情节。2.汉德克的母题——对语言的质询间或见诸言语;诗与政治的不可调和;一无所知也有权利写作;跟踪与朗诵狂魔胖诗人;一言不发的金斯基。3.火车上以看与被看为核心的剪辑令人着迷。4.公路上几人散步与对话的长镜头调度极佳,真正拍出了纵深空间感与自由变化之姿。5.误入正要自杀的企业家的大宅:家具与陈设散乱叠置,混沌得如此离奇。6.大家一起讨论昨夜的梦,然而即使是梦,也依然能撒谎——对虚幻的虚构。7.冷漠与孤独,如何走出自我与外界的疏离?金斯基与许古拉迷离的表演。(8.5/10) |
|
意识流和战后迷茫,很好玩儿很特别的一部片子。从头到尾没有原因,每一个行动里只有欲望和冲动。实业家论述的孤独可以说直接给每个德国人判了死刑:哲学只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但对于个人全无助益。所以说,无论文德斯将人物置于何种语境之下,他的内核永远是纯德国的。小津的红水壶! 2019.06.01 资料馆二刷。孤独、颓废、错乱,无缘由的暴力,与守门员一片类似。可以无关政治背景(毕竟改编歌德),但如实业家所说,可以是一种深植于文化的毁灭倾向。错误的举动,永远将人引向错误的方向。 |
|
太晦涩了。里面Nastassja Kinski 看电视那段,他们看的是“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吗?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错误的道路却有着千万条,等着你行差踏错。 |
|
3.5 文德斯主办的文艺青年说胡话大赛,战后迷茫的青年群像、生活的际遇感与戏剧性。结尾蛮神,镇得住场。 |
|
#重看#改编自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我们如何分离?在茫茫人海中。”在抵达死亡终点之前,各怀故事的人们相伴走过一段超现实之旅,不安,萧索,犹疑,最终我们都会走向分离;虽是改编,但更像是《公路之王》的另一出变奏,是男主(导演)对创作方向与自我认同的心理辩驳过程。 |
|
#文德斯影展#“公路三部曲”第二部,文本意义大于影像意义,一群无依无靠又漫无目的的人碰在了一起,刚好又都是搞艺术的,写诗的写小说的歌唱的演戏的卖艺的,他们互相依恋又互相伤害,结果组合分崩离析。这或许是wenders当时心态的一种写照,惶惑不安的感觉席卷而来,他连自己追求的也不确定,也在伤害着周围的人的热情。而后来《柏林苍穹下》的影像风格在本片中已经基本成型,wenders也不知道未来迎接自己的,原来是那样一场盛大的光影之旅。 |
|
三部曲最差的一部,德州巴黎里有一段是男主在街头遇见一个演讲的疯子/先知——想象一下整部电影都是这样的情节;金斯基和文德斯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前者的处女作,其实我基本就是看萝莉/等萝莉的状态下耗完的 |
|
三(加N)人行。在文德斯公路三部曲里,这部算是最晦涩了吧?改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全片充满着年轻人无所事事的迷茫,却又不是空虚,而是随时准备迸发的情绪。娜塔莎金斯基完全没台词也不减她的迷人,而且跟之后性感美女的形象相比,这个背带裤小姑娘的形象真特别啊 |
|
资料馆重看# 你可以说它是无病呻吟的极致,也是一个人久久凝视自己内心以至于对外在无动于衷的必然结果。开头简直就是影像书写的文学作品,镜头运动与旁白同步,就像是在读一篇小说时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扒手》也有同样的效果。重看时注意到吹口琴的老人、聒噪肥胖的诗人和沉迷于孤独的房主皆为空壳似的男主角的精神外化,而两位女主角则是他根据前女友和街头艺人的形象加工出的幻想。片中他一直在质疑和证明自己能否做个作家,是表层文本,其实影片中的一切都是他的精神世界。 |
|
2018文德斯电影展。Wenders + Handke让本片更加强调的具有「作者电影」味道,寻找创作的灵感、讨论梦境、每个人的选择与放弃,公路散步这场戏通过镜头转动和角色入/退场,将舞台剧与电影外景戏完美结合,惊艳无比。 |
|
【资料馆小西天】剧情七零八落,对白不知所云,人物似在梦游,节奏无比沉闷,但是观影体验太好了,影像和色调让人不能自拔,还有邻座女生香水味的神助攻。 |
|
在对抗社会无法获得成就感的失落下,走进自然。难以想象70s有多虚无,亲密的疏离,纠缠的陌生,在真实与谎言的交织下,一起同路,彼此倾诉。在文德斯的眼里,也许只有死亡与流血才是真诚,Kinski的眼神里充满了纯真的暧昧。 |
|
对白与表演的分离,影像与文字的割裂。也许不如直接去读汉德克的剧本。 |
|
歌德晚年叙述到:“《维廉·麦斯特》开端起源于一个对于这伟大真理的朦胧预感:人往往要尝试一些他的秉性不能胜任的事,企图做出一些不是他的才能所能办到的事;一个内在的感觉警告他中止,但是他不能恍然领悟,并且在错误的路上被驱使到错误的目标,他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凡是人们称作错误的倾向、称作好玩态度的,诸如此类,都可以这样来看。若是关于这点随时有一缕半明半暗的光为他升起,就产生一个濒于绝望的感觉,可是他又每每任凭自己随波逐流,只是一半抵抗着。有许多人由此浪费了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最后陷入不可思议的忧郁。然而这也可能,一切错误的步骤引人到一个无价的善:一个预感,它在《维廉·麦斯特》里逐渐发展、明朗,而证实。最后用明显的字句说出:我觉得你像是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外出寻找他父亲的驴,而得到一个王国。” |
|
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只剩下知道自己需要写作的冲动;没有了爱人的冲动,只剩下知道自己需要去爱的冲动;生活抽离到连焦虑都算不上,追求孤独的人是否能描述人的存在?跟错人,进错屋,上错床……至少还能坚持每一个错误的选择 |
|
冷静 优雅的哲学 |
|
没看完 |
|
不知是刻意为之,而是胶片年久的问题 |
|
1.舔着拳头上的血、火车上的邂逅、写诗的忧伤胖子、误闯富商豪宅、清晨谈梦、山间公路漫步闲聊、无理由的离开与恐吓、人海茫茫分别;2.诗歌与政治、寂寞与恐惧;3.我听见你们到来的声音,于是把枪口从嘴巴里拿了出来。 |
|
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无论行走、听和说都带着勉强的姿态(当然是自洽的)。 |
|
电影非常沉闷无聊,很多情节莫名其妙,而且台词稍显做作,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一部装逼片。比较奇怪的一部电影。 |
|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歌德
|
|
文德斯的英语真烦人...没少在美国待但还是完全的德语调
|
|
3.5。对大部分公路片都无感.. |
|
故事有些差强人意 演员是足够四分的 |
|
催眠指数,3颗星。角色自顾自地呓语絮叨,每个人都是一场虚无。 |
|
阴冷,开场和坐电梯那里,有点想到王家卫,整体比较哲学,寂寞那段有点惊到我,保持你的不安和不满,保持错误的举动,保持一贯的失败感。 |
|
彼得·汉德克的编剧作品,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两部曲在我今年的阅读计划里,但还没看。我估计其中最巧合的那段戏肯定是歌德原作里有的,汉德克应该没兴趣写这样的桥段;五个人一起在街上走那一幕堪称神来之笔,他们一起在山上散步的那段也拍得很微妙。 |
|
我看的版本有消不掉的导演评论音轨从头到尾喋喋不休,太影响观感了。 |
|
"I felt I had missed out somehow, and was still missing out with every new movement." @IFC_Center |
|
本片是文德斯“公路电影三部曲”之一。False Movement. |
|
Wim还是不话唠的好… |
|
威廉开口说出想成为作家那刻起,或许整部戏都只是他臆造的一场灵魂漫游。山间小道上不时交换对象的三段对话,对应回到冰冷城市的死气沉沉。同行游伴先后离开,就像结识一样偶然。彼时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交流和体验只来自于两脚和闭上的双眼。2020.10.27二刷。画外不时传来的噪音干扰,如同打断美妙梦境的外来撕扯之力。盘山公路上的几组跟拍长镜太经典。游走于边缘的各色畸零人,流浪和欲望都陷入深沉的扑朔迷离。回首过往眺望远方,唯有不停地走下去才是出口。 |
|
战后迷惘,诗和政治的不可调和性,在路上,突如其来的思辨,每个德国人都在寻找一种逃离恐惧的方式活下去。气质上让人想到《放大》,这种马戏团式的出游又有点意大利电影 |
|
迷茫、失落、幻觉般的现实。前进与生活,没有目的的旅行,没有理由的同伴。安东尼奥尼一般的冷淡人情,窜入一丝文德斯自己的忧郁柔软。 |
|
EE-1421 3D9 |
|
作为“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的原著中,威廉一路犯错可仍有能打动读者的热情,一直追寻自我的实现,并在经历种种奇遇后获得成长。电影中威廉从虚无(突然握拳击碎玻璃,可视做尝试对抗虚无的努力,对被望广场代表的常质的打破)出发,最终抵达更深绝的虚无(楚格峰只是为了离开女人而顺口说出的目标,至于为什么离开和为什么要到达于威廉都没有牵引的标的),过程中也没有热情。结尾处提及《魔山》(也是教育小说),“我为何逃走?为何伫立此处,而没有和别人在一起?”他站在峰顶等待暴风雪,而暴风雪始终没有来。威廉已从主动对生活的介入中抽离,遁入连虚空都不存在的虚空。可视作“反教育”电影。壁炉前与实业家谈论孤独、各人互诉梦境等等,冗繁晦涩地向深内挖掘,以枯燥刺透生活表象,直接承继德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
|
过于抽象 |
|
这个人是没办法成为真作家的,因为写作需要行动,连小胖子的诗都写得比他好,迟点跑路就要被他妒嫉杀了。莉莉马莲不要已经很那啥,金斯基脱光也没要?但如果重来,正确的举动又是啥?帮忙剖析了某类我理解困难的男人。竟是歌德原著…… |
|
给不出评分,非得的话大概是6.9的样子,就是那种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总之很好睡的电影。唯有金斯基、许古拉能让人打起点精神。其实我还挺喜欢小胖子那个角色的,来的突兀走的干脆。
想起好多年前一个叫三爷的哥们操着天津口音说“法国片”,漫无目的的溜达,说些有的没的,睡觉,跟男人睡跟女人睡,漫无目的的溜达。
说起来,那个年代的导演还可以这么严肃的关心形而上的东西。在今天可挺难的。 |
|
14岁的Natassja Kinski。 |
|
现实里要是作家、音乐家、街头艺人、演员、诗人这些人凑到一起走一路,大概会很吵闹吧,还有空聊哲学嘛。 |
|
文德斯“公路三部曲”之二。之一之三都没过,这部也太催眠了…有点儿后悔应去深影看艺联组织的《波米》卡拉OK场。片中的一堆人,从男主角开始就不正常,一路呓语,越聚越多。孤独恐怖政治…闷闷的不痛快。所谓“公路”只占一小部分吧。这阴雨天儿资料馆人不多约5成空调挺凉快。到了儿也不知哪儿错了 |
|
场景很像我的家乡。最近看过对孤独诠释最到位的片子,且理性得漂亮。。形式感强烈又不让人生厌,因为态度是认真纯正的 |
|
这是实验片吧… |
|
7.3 和守门员罚点球没多大区别,无聊地讲些无聊的人,又是梦啊又是孤独啊,装啥逼,感觉自己和彼得汉德克犯冲,一搜《柏林苍穹下》,编剧果然也有他……看看萌妹金斯基和熟女许古拉罢了。 |
|
和公路之王比起来,人物多了几个,故事张力立马不同。一开始还很关注台词,慢慢就不在意那些琐碎的谈话究竟要探讨什么了,反正都是无畏的挣扎,一段旅程而已,没有那么容易改变一个人,只是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可能性尚可动人。 |
|
14岁穿着背带裤和粗棒针毛衣的娜塔莎金斯基 无论片子如何都能看下去 |
|
i can't totally understand that |
|
第四次看文德斯的片儿时,我的耐心到头了。越来越受不了片中人物絮絮叨叨讨论些人生、虚无、孤独等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