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十诫真是上帝所制,它肯定不是为了规诫人类,而是为了让后者知道自己多么无力,注定无从避免犯这些罪过。 |
|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
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
第四诫 孝敬父母。
第五诫 毋杀人。
第六诫 毋行邪淫。
第七诫 毋偷盗。
第八诫 毋妄证。
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
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
|
陆陆续续看完了《十诫》,我想说,这哪里是一个导演在拍电影,这分明就是一个哲学家(这个标签并不贴切)在拍摄他的疑问,内容所涉包括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情感等种种,我们经常会被导演带入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
|
摩西十诫实例化的电影诠释..貌为宗教,实为伦理..违背十诫之罪所带来的人间苦难,感情和法律、义理上无解的难题,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演绎法倾述给了观众..故事都不长,但又都具有极强的代入感.编剧刻意使用了通俗的、非地域化的情节设置,技术上又能调和冷峻的东欧风味,观影多年,仍值得再推荐 |
|
【上海电影节展映】2K修复版。第1集《生命无常》:五星;第2集《进退维谷》:四星;第3集《黑夜漫游》:三星;第4集《父女迷情》:五星;第5集《切勿杀人》:三星;第6集《爱情短片》:五星;第7集《切勿偷盗》:五星;第8集《心灵之罪》:五星;第9集《婚姻之锁》:两星;第10集《遗产风波》:五星 |
|
基老很擅长把握细节,比如突然碎了的墨水瓶,总是歪了的画,车子里老合不上的盖子,这些都成了触动我的那一个点。配乐很美,节奏把握精准,故事虽然简单但包含着不可名状的深渊。关于那个“上帝的角色”:上帝不停地与我们擦肩而过,向我们投去一瞥。但他不改变任何。(最后部风格大变啊不是一个导演? |
|
#重看#9年后的回望观感更深;极其完整的概念系列电影,每集之间信息勾连丰富,本片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注释、指涉,构成完美的、自成一体的基耶式“宇宙”,有极为广阔的解读空间;无休止的焦灼现实,永无结局的道德困境,命运天使的神谕指示,生命中无法言说的神秘伤痕。 |
|
如果我没理解错,那医生不就是说了个善意的谎言,希望留下胎儿,用得着弄得这么沉重么?好吧,宗教问题总是沉重的。 |
|
十集看完,最喜欢十诫之二:勿妄称主名,然后是爱情短片和杀人短片。其余均是四星。还是那句话:这世界本来是如此的崩落,无一样不面目狰狞的活着。 |
|
面对这部巨作,还能说什么 |
|
“我们拥有的,比我们没有的重要” 10小时马拉松,腰已废。 |
|
所谓经典,文青必看 |
|
非常震撼的观影体验(追了六个月才在三个影院看完...)。把摩西十诫和东欧剧变前夕的波兰结合起来,基氏带着观众用上帝视角察看人间百态-这的确是件太痛苦的差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可以一刀切地判断善恶,好几个故事都是无解... |
|
#SIFF# 今晚看了一二。惊讶于1988年拍摄的第一集就如此具有前瞻性(就算当时互联网还很初级且根本还没有物联网这个概念)。《十诫》里充满各种艰难的选择,无论是理性vs.信仰,还是第二集里的道德选择。(修复版画质极好,颜色也超正) |
|
第一次看是在高三的冬天,快四年以后重看,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影像上最喜欢圣诞节的故事,在叙事上最喜欢偷窥的故事,最强烈的叙事是杀人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邮票的故事,结局最震撼的是女儿的故事。千千万万个故事都汇为一句:“就像”其它房子,所有的房子所有的公寓,有些人,如此这般。(8th) |
|
诚如齐泽克所言,随处可见入侵的实在界污点和无主体的视点镜头(比如第九诫,首先通过丈夫的视角看到了有灯光的窗户,然后给到妻子偷情的画面时,妻子侧身看向镜头,尽管丈夫此时正在门外楼梯上,却也的确如亲眼所见一般了),故事模型也非常复杂,并非简单勾勒的矛盾,而是涉及许多细节之处的感觉。但私以为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表达如此严肃的主题,能举重若轻是最上乘的(第十诫除了割肾以外算得上如此),有失轻盈灵动,且常有造作之嫌。 |
|
《十诫》豆瓣评分:第一诫:453人评价9.0分;第二诫:302人评价8.7分;第三诫:250人评价8.0分;第四诫:228人评价8.9分;第五诫:219人评价8.7分;第六诫:287人评价9.2分;第七诫:182人评价8.4分;第八诫:168人评价8.0分;第九诫:173人评价8.7分;第十诫:182人评价9.1分。→一天十诫,观看完毕! |
|
沉湎于暗恋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爱无能,不能进入正常人类的感情 |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部短片,关于爱情与婚姻、科学与宗教、法律与伦理、正义与人性,每一集都牵涉到进退两难的人生困局,引人深思,又各有微妙的联系,如片中冷眼旁观的神秘路人,故事基调也总是冷峻无比。个人最爱的五集是第一诫(蓝墨水瓶)、第四诫、杀人短片、爱情短片和第十诫(邮票与狗)。(9.0/10) |
|
至少有8部,编剧是一流的 |
|
看第一集时在2002年,我们像说旧约一样说起这部电影,大家把那些不知道从什么渠道搞到碟从而看全这部戏的师兄师姐当偶像去仰视;看完最后一集是今天,点开豆瓣发现有一万多人看过了。这十年,网络的发达是有多迅猛啊! |
|
琐碎情节,冰冷色调,常常是嫌温吞后才觉精巧,困境是困境,但基耶太冷静,所以焦虑感不大,耐人寻味,却称不上震撼。 |
|
有两到三个确实好,其余今天看一般了,标题去掉的话。 |
|
小男孩非常好看,表演也极为杰出。而最后的死亡真是纯然的命运捉弄,将如此的美好毁灭、如此的偶然与不合理。那个在湖上烤火的军装男人到底象征着什么? |
|
第三集,无望的寻觅和触碰不到的尽头。这一集放在整个十诫当中有点另类,反而颇像黑色电影中的硬汉与蛇蝎美人间的情欲拉锯,同时零星地触及到社会的点滴。倒是一个描绘日落之后波兰城市印象的一个范本。 |
|
#BJIFF2021# 1-5里非常喜欢4,尤其是几场人物对话的用光。语言-信件。搬帆船的男孩作为闲笔。短短一场表演课:年长男人-女孩-年轻男孩,已经高效暗示起女主的位置和状态了。 |
|
11th BJIFF No.6@天幕新彩云,9.19-9.20,坐了两天,却毫无漫长之感。偏好排序:1>4>6>9>5>3>2>8>7>10。1.如果基耶愿意将每一诫都拉伸扩展,那么十部都可达到蓝白红的水准,如爱情和杀人短片。第九诫已见后面作品的雏形。十个故事相互补充、指涉回响,对爱与死、信仰与道德做了充满自反复调的沉思。2.虽然每集都用了不同的摄影师,但美学风格还是极为统一。基氏对蓝白红的偏爱已露端倪。尤其是三色常与流体意象共同出现,如蓝的墨水、红的鲜血、白的牛奶。人物特写极讲究,常与包含复杂光线的广角镜头配合,同一格画面中人物常明暗两分,或借助镜子等折射物,强调人物的疏离感与形象的层次性。3. 反复出现的年轻男子就像《柏林苍穹下》中的天使,穿越一个个人间的道德地狱,悲悯见证却无力改变。 |
|
十年间每回看《十诫》,最喜欢的短片都会不断变幻——犹如第一诫中的蓝色墨汁,缓缓流淌成了一块隐秘而幽微的成长切片。然而从「十诫」「九诫」到「八诫」,这些年大家又经历了什么呢?或许,就在每个「十字」之间。大银幕@SIFF2016 @BJIFF2021 # 今日「八戒」联想补标 |
|
几乎部部都爱。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可爱的时候是他调皮的喜剧时刻,而他的严肃之所以不至于陷入无病呻吟,是因为一个坚实的道德/宗教基底和他无与伦比的视听能力——在这个巨作里主要是特写:那些拥有巨大感召力的脸孔和眼睛。发生在一个公寓楼群里,靠神秘人和共同的人物进行连接,此法也延伸到三色里。 |
|
9诫大银幕+爱情短片长版观毕。无疑是最喜欢“电卷风驰后各自上车”的第三诫,在觉得听MLA的人或许都会很喜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若干次自我妄想中的怅然,可以说是很对私人胃口。而虽然第五诫本身就蛮精彩,但跟很灵动的第四诫合在一起变成“两性恋父谭”一起看,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奇情故事都能令人忽略掉不合理的细节而只关心创作初衷,也是蛮工整且出乎意料的对照。其余的话大概是1≈8>2≈6≈10>7≈9,结合创作年代来看还是蛮厉害的,镜头语言和剧本都能看到无数后来者的影子,而有几本的独到性或许后来者也仍未超越,总的给个4.5归4吧。 |
|
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好像在林林总总的哲学命题间艰难跋涉。他的电影大都 故事节奏缓慢,甚至较之他要表达的命题思考来看,故事这种外在形式反而是不重要的。【看过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后,有更深理解 |
|
跌宕起伏,震人心魄,桩桩件件,皆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两天在巨幕厅看完《十诫》,可以预计,如此高强度、高浓度的观影体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有。在此之前,真的很难想象能有导演如此精湛地动用这样巨大的体量,去透彻地呈现人生各个阶段的至深困惑。基耶让我重新认识到摄影机可以成为致命的摄魂器(乃至操纵观众的呼吸),认识到宗教与哲学可以成为电影多么深沉的底色。从第一诫起就被死死攥住神经,穿越过无望的婚姻与越界的欲念,在第五诫几近被两场死亡完全碾碎;再经历变态的爱情,扛起历史的重荷,到压轴的第十诫,居然一改沉重的基调,转用喜剧的方式表现贪欲,实在对这种掌控力五体投地。 |
|
12.10.09 电影课看 电影符号分析 |
|
艺术越来越沉重,这也凸显了理论家的重要性。 @2013-06-13 14:54:23 |
|
杀人短片,被杀的镜头与杀人的镜头一样冷酷隔离,基氏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疏离感,很难与主人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倒是会因为对行动的好奇而有意追问故事发生的年代,那时候的波兰,或者说基氏电影中的波兰,一样在经历蜕变,这些所谓的道德焦虑体现在人的方方面面,所以十诫是在某些层面上缓和焦虑。 |
|
#BJIFF2021#修复版,地质礼堂两天两场十集近10h,此生绝无仅有的观影体验,TV剧中的“钻石王冠”,电影中的“圣诫良言”,外星人眼中的"人类奇怪行为大赏"……无论思辨深度或涉及面向均堪称基氏作品集大成者。在上帝悲悯的眼中,人人可悲又皆可原谅。十诫统驭众生,天使凝视人间。同一幢楼的居民,不同的原罪与命运挣扎,单集阐释一个命题,形成互为关联的闭合环。华沙是忧伤的,因为一颗蓝色的心脏,历史曾被涂上了血红色。在人心丛林探险,爱与淡漠,欲望与罪孽,错失与遗憾,生死与逃离,和解与救赎,道德法律间的困境,人际相处的亲疏不定……以光影为名,基耶透过生活表象透视众生,铺陈最隐秘微妙最深刻的人生断片,把拼图拼在一起,就是这个让我们爱恨交加的平凡世界——“我们拥有的,比我们没有的重要。我信任你,我爱你。” |
|
正式取代五年的记录保持者Before Sunrise,荣升为我的最爱 |
|
《十诫》虽与《旧约》的诫命有关,却不是两两相对,第一对应第二,第二对应第三……第十对应第一。有时一个故事会包含着几种困境,其中环环相扣,处处悖论,似乎只有上帝亲自才能解开这些死结。在最初的构想里,居住所有角色的大楼会爆炸,杀死所有人,仅余那个不时作为天使出现的有些哀伤的年轻人。 |
|
终于看完!新的十佳!高居第二!
诫:敕也,即有劝告和教育之意!
本片非常细腻真挚克制,能够切身感受到导演谆谆教诲和深深体会到悲天悯人的情怀,细细品味中伴随着质疑,绝望,痛苦,升华,确有灵魂洗礼之效!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生命无常》
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进退维谷》
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黑夜漫游》
第四诫 孝敬父母—《父女迷情》
第五诫 毋杀人—《切勿杀人》
第六诫 毋行邪淫—《爱情短片》
第七诫 毋偷盗—《切勿偷盗》
第八诫 毋妄证—《心灵之罪》
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婚姻之锁》
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遗产风波》
借用康德一句话: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
|
闻名已久终于刷完,道德困境和人性抉择,满满的都是难以互相理解的孤独;最喜欢第一个天才父子造化弄人的悲剧和第九个性无能丈夫与出轨妻子的博弈;十部短片用了不同的摄影指导,现实主义的视觉风格也很有区别,比如杀诫的绿色滤镜和广角镜头就很出挑。 |
|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主的课堂里,如果说德莱叶是死记硬背引经据典的资优生,侯麦是痛恨填鸭式教学但又被深刻规训的叛逆逃课惯犯,那么基耶就是最深刻领会主的意志但也是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举一反三型天才选手。帕索里尼看太少不好评,但有点掀翻讲桌自己上的意思。还差第四诫。 |
|
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月,终于把这十部都看完了.基氏对于世界的完美的论文. |
|
情诫是个标准的peepie我去 杀戒判死刑一点问题没有 严重过誉的影片 波兰就是一个想太多读书少的国家 |
|
良莠不齐的剧集,觉得足够经典也有在戛纳放映且篇幅巨长的原因吧。挺遗憾,借了《圣经》十诫的帽子,每个故事也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般表现着编剧的小技巧。论构图、调度、表演或剧情,都不算上乘,为啥一看是老斯基的片子就要集体高潮呢?哦对了,老师说过:“基耶斯先生可是大师…… |
|
北影节在地质礼堂看了两天,好累。十个故事,二、八看睡着了,以后再补吧。最喜欢三六。三:陪前任夜游,孤独、丧气、暗流涌动,非常有味道。六:偷窥为明,爱欲为暗,男女主的来来回回逐渐模糊了道德和爱的边界,最精彩是结尾处,男主说我再不偷窥了,女主一脸失落。另外几个也都不错,一是迷信科技,四是越界父女情,五是根本恶vs教化,七是母女关系,九是婚姻中年危机,十是钱vs亲情,每一个都细节丰富。 |
|
BJIFF 十个小时的马拉松 第一诫印象深刻 我计算出冰的厚度 可是你还是掉了下去 也许我们还是得相信点什么吧 还有一诫 丈夫被绿 可是他们还是深爱着对方 还好最后他们都相安无事 也许 这十诫 我们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吧. |
|
命题创作下的完美戏剧化演绎,十个诫条十部电影,十层公寓十段故事。最好的是1、4、5、6、9,而2、8、10在叙事上形成嵌套关系,10是唯一一部幽默喜剧,2、3、7算是较为普通的第二梯队。
每部一小时内,对应着诫条将主角陷入道德的两难境地,总会出现“如果……”的双重可能。十部电影中的人物又会不经意间穿插在其他集中,不同的人生命运在偶然间擦身而过。还有一位从不说话的神秘人,总会出现在主角命运的转折点处,默默注视着一切。 |
|
#11thBJIFF 资料馆。杰作!
最喜欢1,电脑屏幕上的i am ready让人想起库布里克的Hal,冰冷神秘,让人惧怕。计算得再缜密精细,在生命面前还是毫无意义。
3.平安夜的谎言,谁都知道真相但谁也不拆穿,互相陪伴把这一夜的爱情演。
6.极端但纯粹的爱。
10.荒诞。(7的母女戏真的很伯格曼…) |
|
本以为会很难熬,没想到居然这么好看啊!剧作全方位无死角的强悍,每个演员的状态都极其精准……本来都已经放弃了,没想到最后捡漏刷到两张皇帝坐,值回票价了…… |
|
表现形式堪称完美,情节略欠说服力,冲突那么轻易就化解了?如果第三者一个电话就心平气和退出,康复者愉快地接受不是自己的孩子--这些当然为人乐见--那么女主之前进退两难的煎熬就显得有些可笑了,道德困境的不可承受之重的意义也被一定程度消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