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们心神不宁、情绪恶劣。我的问候与感谢,先生们。 |
|
#重看#在被种族偏见毒液灌注过的土地上,叫魂式集体恐慌很快就能星火燎原成大型暴力,甚嚣尘上的俄国排犹浪潮被凝缩到一对兄妹身上——无论是选择皈依对方阵营还是恪守本宗教义,结局并无不同,甚至与“敌营”一道沦为庞大机器转移矛盾焦点或博弈的旗子/弃子,奔向自由的结尾也更像是一种幻想。
德莱叶显然并不擅长这等题材,尤其是段落之间的剪辑显得碎而散,整体叙事分叉过多而乱;但梦中魂灵脱离肉身的死别,仍是他相当典型的手法(后来都出现于《吸血鬼》),漾着超验性的神秘仍是好看的,以及钟声的反复运用,是死神收割的信号。 |
|
3.0 我接連兩次才看完,散散的。 |
|
6。拍这片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
|
默片史诗,限制太多,野心撑不起能力。 |
|
"Die Gezeichneten" was the fourth film directed by the Danish Herr Carl Theodor Dreyer in the silent year of 1922; it is not a well-known film but has survived in different prints in four different silent archives around the silent world。The film was a German production and had |
|
和他的有声比起来 感觉差很多阿 |
|
画质洗版加一星 |
|
#德莱叶展#@美琪,4.5 不属于观影舒适区的那类电影,甚至不属于默片的舒适区,比起其他默片影像画面为主提词卡是辅助作用,就本片剧情相对而言的复杂,几乎变成了以提词卡为主影像为辅的程度,因而看多了娱乐型较强的默片,本片就容易让人觉得冗长乏味了,然而催化电影的前进,主题的拓展,叙事的强化,乃至让电影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探索难能可贵,俄国烽火危局的社会风貌,GM动荡时期的群像,不少段落场面不小、动人心魄,已显现出那种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类型片的先兆,砍门、灵魂出窍,后世都发展得“耳熟能详”了,德莱叶不愧为电影语言、艺术电影和电影进步的先驱者,珍贵的观影体验 |
|
有一段配樂很像第一首大無變奏 |
|
– |
|
德语片名直译是“被污名化的人”,丹麦片名改为“彼此相爱”,指的都是被迫害的犹太人,用意是希望可以共同和睦相处。至于现用的中文译名“标号人”莫名其妙。
丹麦导演在德国制片厂拍摄关于沙俄历史的故事,主角是犹太兄妹,国际化电影的阵仗。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人物支线过多,主角视角经常不明确,将反犹和俄国1905年革命结合,野心很大,可两边都没讲透,看得一头雾水。配乐伴奏效果不好,增强了催眠效果。 |
|
3.5星,为了解释复杂的宗教及历史背景用了太多的字幕卡,最后的十来分钟暴民戏才是真正酣畅的默片式体验。对比其他(尤其好莱坞)的沙俄故事,德莱叶的角度是最为真诚同情的:信仰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被各方煽动的普通群众,真正的元凶隐于幕后,受到伤害的只有我们自己 |
|
20221126 德莱叶回顾展 |
|
好电影。德莱告知革命必然失败的原因,即是在宗教与种族的边界之外,阶级话语仍然如幽灵般游荡,而人类亦总是以终为始,不停跃入与自身无关的漩涡与洪流之中。德莱叶展@美琪 |
|
2022年12月德莱叶影展,电影内容与所处的当下形成有趣互文 |
|
最后一段拍得很精彩。人物多情节复杂的默片看起来还是有点辛苦。 |
|
3.5 seoul art cinema 仅结尾暴民戏表现出了默片的魅力 其他基本上都是字幕卡为主影像为辅 有点本末倒置了.. |
|
最精彩的当然是最后结尾处暴民对于犹太人的伤害,打砸抢烧,提前展现了二战时犹太人的遭遇。最后女主汉娜和男友与乡亲们离开小镇,在空旷的大地上如同他们的祖先一样开始了新的流浪。其实还有一处是母亲去世后哥哥,梦见妈妈给他缝扣子,再一看母亲的脸却是骷髅,其实挺吓人的。德莱叶巧妙地将1905gm与反犹的主题结合在一起,主要介绍了三个犹太年轻人的故事。女主汉娜被流言蜚语攻击被迫退学只得投奔哥哥,而她的男友萨沙加入了gm,并且美化了牺牲,哥哥是改宗的人,但最后因为母亲还是回归了家庭与犹太教,但最后惨死在黑枪收下。感觉教育gm改宗都救不了犹太人。然后就是邻居无所事事但排犹的时候他反而成了英雄,这是投机者;沙皇卧底以教士身份掩饰挑拨人民情绪,这是宗教;姐姐姐夫只知道生孩子,这是普通人代表。基层和宗教环境危机四伏 |
|
他们在黑暗中无力前行,远离家人和朋友,像逃犯一样,离开犹太区,希翼着能看见正义的曙光。 |
|
1023 修复版 Accompagnement musical par Jacques Cambra 105 min. Film également connu sous le titre Les Déshérités. |
|
结尾太残酷…… |
|
改编自Elsker hverandre (Love one another) by Aage Madelung. 如同也不如同当下的一切,细想德莱叶的创作年代,异常沉痛,但又如结尾只能期待可能不存在的希望。 |
|
革命 排犹 背弃信仰就是放弃灵魂 普通人在社会变革中终究无力反抗 主题挺宏大 但排得实在一般 |
|
德莱叶回顾展,美琪大戏院,2007年丹麦电影机构修复版,7.8分
最后的反犹动乱如格里菲斯的史诗大片一般(剪辑也是)拍的轰轰烈烈令人屏息激动,可这部与德国片商合作有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加盟的影片,仿佛并不是德莱叶擅长驾驭的风格,也是今天三部长片里(审判长,玛格丽特夫人)个人最不喜欢的一部 |
|
#德莱叶影展 种族与革命的漩涡看得人昏头昏脑 |
|
叙事流畅 节奏分明 有喜有悲 人物鲜明 喜欢 犹太人的苦难始终令人绝望 |
|
斧头砍门。 |
|
原来德国一直就排犹的 |
|
其实看完也没太明白标题的标号人含义,感觉默片拍这种沉重又复杂的故事还是有点勉强。 |
|
7.9/10,最後的交切挺流暢 |
|
前半程规矩得无趣 直到和尚那游走一个来回的钱币和魂魄离体见白骨观才有些意思 最后悲剧 刀斧木门追逐看来更早啊 |
|
幽灵、煽动和愚昧的暴力
仇恨的种子埋在宗教信仰里 |
|
美琪大戏院德莱叶电影展。民众如同羔羊,是乌合之众,如此容易被煽动,这来来回回的信仰,不过是一个派别的既得利益者去残害另一派。 |
|
20230118:海报让我想到同学…… |
|
德莱叶最爱的之一(2022-11-26美琪) |
|
犹太人的苦难并非从纳粹德国开始,但纳粹对他们的伤害最大,毕竟有六百万人被屠杀。几百万没有国家的人,在欧洲游离失所。他们被当做外人,不被允许购买土地。无论在德国,还是在俄国,他们都被轻易地当成替罪羊。比如这部电影里的十月革命之前的沙俄,为了转移人民对社会不满情绪,沙俄派出密探引导俄国人对犹太人进行烧杀掳掠。即使在二战结束之后,犹太人依旧被排挤、迁怒,这才有了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的诞生。犹太人的确是柿子捡软的捏,以并不充分的理由强行“购买”了阿拉伯人的土地,历史背景就是二战之后欧洲依旧排斥他们,否则漂泊了两千多年的犹太人何必要回到环境恶劣的中东去建国。所以侃爷在发表反犹言论之后遭受的社会惩罚纯属活该。 |
|
1921年电影 |
|
标号人 |
|
修复不错,内容一般 |
|
@美琪 |
|
盲看,到底 说了个什么,感觉是一个社会题材的内容,生与死什么的,穷与富 |
|
不知道一开始设想是啥样的,这个现场版本配乐太满了,没什么起伏,极度催眠。德莱叶讲了个俄罗斯革命的犹太血腥故事,暴乱场面有精彩的地方,剧情角色太多有点零散。#德莱叶回顾展@美琪大戏院 |
|
其实很稚嫩 |
|
初代电影啊好厉害,前面我依旧睡着了,后面的仇恨打杀我醒了,这是不是有段历史我漏了。 |
|
三星半!20221126 德莱叶回顾展@美琪 恶魔只需要一点点小小的煽风就可以引燃分裂和杀戮 被残害之人是你儿时玩伴是你心爱之人 ps感觉前半部分和后办部分有些割裂 妹妹在学校期间受到的偏见和背叛并没有后续的展开 后半部分哥哥对母亲的愧思念在前面也完全没有铺垫 pps 能把各个国家剧院的演员放在一起拍也是很大胆了 |
|
#德莱叶作品回顾展# 2022.11.26 19:00 大光明 默片时代拍摄这种现实题材正剧还是困难,德莱叶也比不了格里菲斯。 |
|
犹太人的苦难,自由在他们心里,德莱叶有种俯视众生的悲悯,默片反而带来足够的情感张力。 |
|
上次那么困是看马太福音
眼圈周围涂了一圈薄荷也无济于事 |
|
德莱叶影展 美琪 。还是蛮惊讶默片时代就已经能拍出这样宏大的主题。信仰和生命的抉择、阶层和种族矛盾、既得利益者的残忍、被利用的情绪、被煽动的底层人民,和今天的故事相互映照不能不说是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