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icky|20161205重看+dialogue a piece of shiiiit |
|
太棒了,年轻人的漫游,没有过去和未来,把身体当信号,彼此感应。 三段的衔接也丝毫不生硬,中段玩弄介质更是巧妙。 |
|
2018011 一星烂片 |
|
第69届洛迦诺当代影人金豹奖。用真实与虚构的影像展现看似随心所欲的人群,其实内心深处都有着不易被察觉的孤独与迷茫,世界各地皆如此,人类皆如此,几段空间转换相当丝滑与惊艳,很多处长镜头调度“润物无声”般呈现。 |
|
这是一部假定视线不应该被摄影机操纵的电影,观众随着角色和摄像机而游荡在三重时空及网络之中。三个主角分享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贫乏、他们与周遭世界的分离,以及他们与技术(特别是手机和互联网设备)亲密互动。 |
|
realist poetic portrayal of how humans inhabit space with technology in cinema. i fell asleep in theatre lol :-) slow pacing. very shaky camerawork that idk if serves the film. |
|
看完我都懵了。我问同学,这个电影里面是不是有三个时空,他说是。我说哦那起码在这个层面上我还是看明白了的。大过年的还要去上学我不是来看一群人打飞机的喂。互联网/虫洞的隐喻也……不太能get到…… |
|
真的是中了阿彼察邦的毒,神秘主义可不能再这么拍。 |
|
#Locarno2016 |
|
影片最終展現的樣子或許顯得無聊,導演的意圖卻始終清晰。强烈的技術主義不僅體現在視聼效果,也是每組人物行動的内在邏輯,這些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渴望通過網絡連結以擺脫苦悶的現實人生,但這種連結脆弱得就像wifi一樣。結尾神來之筆。 |
|
玄学电影。 |
|
剪辑与视角转换格外厉害,虽然还是常见的对第三世界人民的底层关怀故事,但把影展俗套题材用一种新的方式讲述,就好看多了。 |
|
跟着爱德华多和年轻的人们,穿过迷宫、隧道、洞穴,去人类来的的地方,找到的是时空的自由和无限中的有限。 |
|
69/100 青年的焦虑与躁动,用这种粗放而自然的影像展现,别有一番风味。全球化视角之下的不同国度的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登上了人类之巅:呼吸大自然的真味,拥抱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最后在虚无中放逐自己的灵魂。 |
|
为啥要拍人撒尿为啥那么多断掉的剪辑。导演:我就是喜欢撒尿喜欢看人撒尿喜欢拍人撒尿and喜欢看人摔倒拍人摔倒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阿哭哭。在非洲那段是在街头分发小广告找到演员的。两场转折太妙,玩弄画面介质,中段数码video用胶片重摄 |
|
《祝福》与诅咒相随,并非空中楼阁。 |
|
直播转场、冲动隐喻网络、长镜头(但没有调度),第一场16格胶卷拍摄,第二场老式dv,第三场专业red电影机拍摄,展现当代青年普世性的迷茫;导演的尝试与探索值得肯定,但其理念很难赞同:因为现实充满不确定性,所以他拍摄的全过程中,也欣然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哪怕演员与导演没办法很好的沟通,做出与指令完全相反的表演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场内场外的松弛;但问题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己调度功力不足的借口?不想调度,又何必要做导演,何必拍电影,首先拍电影本身就是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也永远都有不确定发生,其次因为要表达自己的不确定主义,放弃对准确表达的追求,本质上是种创作的偷懒… |
|
当下流行的聚焦青年一代的「真实纪录」模式,然而放在不同环境下都令人感觉形式主义(或者说拍摄者无法掩盖的主观意识)大于电影本身,在本片中网路色情现象的桥段更是喧宾夺主,而更多的时候拍摄者其实比当代青年人更加无聊和迷茫。 |
|
拔🌿 |
|
3.5 |
|
爱德华多·威廉姆斯从来就没打算把本片拍成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电影,他将手持摄影与媒介转换以相当直白的方式融入了故事叙述当中,试图呈现出的第三世界年轻人们看似荒诞实则真实的生活处境却是用超越传统观影思路的方式尖锐地洒向观众。虽然我们不可否认这样的选择的确不能被普罗大众所接受,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片真的揭示了一些我们这一代近乎一模一样的事实:虽然我们位于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却都在做着自己的挣扎——不想工作却又不得不走进职场、喜爱玩闹却在狂欢后迷茫杂乱、永远不知道这颗星球上究竟有没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当我们被捧为“人类之巅”,被递上能够改变整个种族命运的大旗时,事实却是啼笑皆非的一地鸡毛,比冷冰冰的AI声都没有活力。 |
|
补标。过犹不及。 |
|
有树林即是阿彼察邦(系)吗?有些人的评价体系已经魔障了 |
|
KCL电影库存 超乎你想象 homosapiens’s space, wormhole, global flow. |
|
4.5 野心很大,试图连接三个国家的关系与年轻人态状环境,工作、孤独、经济、钱、哲学话语、网络、人与人的关系等,看似关系不大的三部分,却出现很微妙的关系与互动。从进入蚂蚁巢穴以后,本片变得非常有趣,最喜欢菲律宾片段、2是阿根廷、3是非洲某国。 |
|
攝影跟結構都很有趣,在非常寫實的拍法(連路人都不停看鏡頭)中抓出了科技世界的超連結,讓那個看似跟畫面毫不相干的超現實遊走在現實世界之中,利用三個不同人物的過場去體現(連結),最後在結尾用力點題一下。很酷 |
|
Felt like I was watching a bunch of long Vlog videos piece together just to show the modern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s condition and behavior. Didn't find anything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and stand out from this film.
@ MUBI |
|
【non-theatrical】存在漫无目的之嫌。不确定对原片名具体该作何理解,但如果是以英译名The Human Surge去理解的话便说得通,即意旨以生活流的片段拼接去窥视某种好奇心本位的(据导演访谈语)、微妙的剧烈情绪涌动(surge),不论如何《人类之巅》这个译名大概是不甚准确的 |
|
大多数时间在故作玄虚 |
|
空间先行,外星人 Perspective 下通过缺失的网络漫游地球,自由转场,还一窥蚂蚁的 Physical 网络。Sound design 与调色不露声色,sweeet |
|
拍的啥?黑人问号 |
|
爱德华多·威廉姆斯尝试决定某种“Homo Penitus”的存在——即俗称的“互联网原住民”的人类学化,这意味着技术物对空间的构入不再令人想起异化,而是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本真性。在《人类之巅》中,互联网和行星意识是相辅相成的,通往不同的国家的方式有两种:互联网的超文本任意门,或是通过深层地质,前者是影片液态影像的来源,作为科学虚构的“以太”被以人工的方式实现。在影片最后段落展现了诡异的,手机组装工厂,它是这一层的形成界面。然而总而言之《人》是海德格尔和东浩纪、马诺维奇等人的Y2K信息论思想的缝合怪,即以匿名性和遭遇遥远的他者作为特征,假装算法和协议控制不存在。但它必须等待第一代成长以后才可以真正被拍摄。有趣的是它的完成正与互联网民粹主义、文化战争兴起同一时期。 |
|
奇妙的镜头转换,不同空间下的人类链接 |
|
太隐晦,没怎么看明白,但是无聊是真的。 |
|
人类学电影,影调的区分和视角转换巧妙 |
|
以纪录片形式拍摄的虚构电影,在剧本外也倚赖演员的即兴和选景,镜头以中全景为主,避免特写,绝大多数时刻是长时间跟拍人物的漫游或固定镜头拍摄人物的对话;无单一叙事线,而是不断地分叉,漫无目的地积累着一些无关联的故事、传说或新奇的知识(网络时代的影响),拥抱日常性与随机性,三部分之间通过电脑屏幕(科技)和蚂蚁洞穴(自然)关联,分别用超16mm、小型数字摄影机和视频格式拍摄;聚焦在不同地区的年轻人,关注他们普遍面临的失业或工作上的问题,同时,互联网不可避免地在影响着一切,改变着他们的生存方式(色情视频直播)、认知方式(获取知识)和交流方式(虚拟连接),他们的身体嵌入到科技链条中,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在电子厂的无尘车间内,一边是人工性的机械劳动,一边是非人工的不停重复的焦虑性的“okay”声)。 |
|
(3-)虽然爱德华多·威廉姆斯之前的短片《美洲狮》就没怎么看懂,不过好歹还能靠自己知道一些;而这部期待了很久的《人类之巅》就是越看越疑惑,人物不断的行走,穿梭,通过视频直播表达自己,疯狂摇晃的镜头,人的连接,分段的结构(感觉洛迦诺和鹿特丹就是喜欢这种奇奇怪怪但我又很想看的片子) 看了短评才知道大概讲的是技术和人的关系,基于这个观点再回想剧情,难免觉得导演是不是有点过于刻意的表达(尤其是穿越真虫洞进入蚂蚁世界)? 但是仍然很期待《人类之巅3》! |
|
我们如此不同,但我们又如此相通。 |
|
摄影好炫哦,喜欢摄像头到摄影机的衔接 |
|
完全没看懂……昏睡过去一半 |
|
这很洛迦诺 |
|
太深奥了 看不懂讲了个啥 |
|
我是一张在洗衣机里幸存下来的纸 |
|
无聊之巅 |
|
嗯嗯一切都是电子的想象,我们的虚拟人生。 |
|
穿越虫洞开脑洞。 |
|
3.5。我们比我们意识到的要更早进入了后人类世,后人类世的自然是即时的、无地标的、数字化的,我们的身体被打开了,但细思极恐的是资本的逻辑仍然实行着它的控制。 |
|
机器和技术在不同介质、时空和物种间穿梭,被隐去的是系统和非人之眼。 |
|
第三世界里被困住的人 |
|
喜欢这摄影 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