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半。建议国内新人导演们看看,第一部长片不一定需要什么实验性,扎扎实实地写好剧本去,本本分分地讲好故事,你想表达出来也就不至于还停留在高不可攀的内心世界里。 |
|
#4thHIIFF#本届影展最佳,很久没在美国独立影像中看到刻画如此准确又灵动的人物,没有太多俗气卖惨的段落,而是真正借力于扎实的表演,和晕染在细节中的原始生命力。失去父亲的男童和仍显青涩的奶爸,尽管对位上稍有些匠气,但当他们最终在岔路口交会,依然让人倍感温柔。 |
|
3.5//对底层边缘人群的关注 梦回第六代//看到大家的未来都这样迷茫无助 忍不住松了一口气 |
|
这题材有意思 但又不是无病呻吟!就是要这样“常态化”边缘群体的叙事和呈现 我们不需要满篇都是bullshit的顺直白人中产叙事😳 男主小哥也太帅惹吧(可惜没看到结局要赶场)导演真棒惹 Zola里那么动人的演技 没想到作为导演也颇有一番想法 |
|
Riley Keough首次掌镜,本以为会是玩票性质或是至多挂名的项目,但最终收获的肯定以及宣传期她的表现都打破预期。作为同是对一个她们作为“外来”人进入视角的区域观察,再到具有“背景”的初登场都很像当年的Chloé Zhao;但这里的差距或许在于还是只停留在「观察」一步,仿佛只因选材而变得独特,却几无任何超出这之外的延伸。在“保留地成长故事”近来已有剧集得到覆盖的背景下,它最终只作为补充,谨慎地展示着这里。 |
|
无序生长吧~ |
|
贵妇犬是你的筹码,可以用它追回孩子妈妈。掺了盐的毒品是我的筹码,可以用它吸引父亲的注意。农场里的火鸡,后座上的名犬,田地里的水牛都是比我们还高贵的动物。那片羽毛是最珍视的礼物,那本魔法书是最笃定的信仰。你说,给我做个三明治。你将火鸡释放,我将魔法烧掉,我就是小时候的你,终将汇合。 |
|
去年戛纳金摄像机奖,白人女导演拍印第安年轻原住民生活。两个男孩两条线,最后5分钟扬眉吐气。感觉导演很像刚拿起摄影机的赵婷,结果发现台译名直接就是“无依之地”。有的野性是注定无缰的... |
|
两位都是首次执导的女性导演联合创作第一部长片选择了弱化自身身份视角去讲述主流平台惯性漠视的保留地边缘社群生态,原住民影人根据真实经历主导写作。立项之初尽可能杜绝了白人叙事侵染,非职业演员几无技巧的自然演出把剧作层面精心搭筑的矫饰降到最低。这个意在拓掘少数发声空间的项目即使因其忠实注视以外少有更深批判的旁窥观察未必能在影史留下刻记,俯瞰底层社区的创伤展演素来为影展偏爱,其本质仍是隐形却在场白人凝视的目光主体也属难逃责难的争议,但对类型构建所匮乏常态化的添砖加瓦毋庸置疑。反情节驱动的生活片段共同本色是有增无减的殖民暴力统治,看似模糊闲散的际遇纪录之下白人定居者如何系统性使他们沉沦在这样先天诅咒般越陷越深无法挣脱生活方式的邪恶天网露骨分明。双线交汇时刻,神话迷雾中走来的符号化身暂时驱淡了浓重阴霾。 |
|
音乐未免有点喧宾夺主了(有点在看《美国甜心》的感觉,今年金摄影机入围的几位女导演都好棒! |
|
把火鸡还给原住民,把阶级分析还给政治。 |
|
沒有責任感且自負的男主和他的一群孩子們偷拐搶騙販毒鬥毆,過的是底層邊緣人的生活,沒有人文知識教育,所以他們註定要以犯罪為生。我不掩飾對男主的嫌棄,看完的目的就是等著他怎麼把自己作死,可惜沒有。把罪犯們的成長拍的這麼文藝確實挺少的,另外導演選歌的水準很差。 |
|
叫人无敌震惊的处男作,多少人一辈子也拍不来这么扎实的电影 |
|
3.5星 |
|
一整年庸作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还是能偶尔看到鲜活、惊艳、有生命力的作品,让我沉浸其中,而且还是和编导职业生涯家庭出身风格迥异的处女作,去年金摄影机给得很靠谱。比《上帝之城》更温和。日常记录但足够戏剧性,故事推进自然流畅,能用镜头语言点到为止的绝不加冗余对白解释,对白细节设计有层次感,尊重观众智商。剧组班底实力强,视听设计恰到好处。Ashley Shelton这个演员不错。有评论说和某奥斯卡电影很像——这部比那部无病呻吟仿Terry Malick电影好太多了。 |
|
#HIIFF04#影调节奏摄影,都很喜欢,这俩天来海南目前最喜欢的一部。不同年纪的年轻人穿着红色连帽衫,大家都有同样压抑黑暗透不过气的未来。 |
|
第四届海南岛电影节第15部。选取一个大孩子和一个小孩子表现社会现象,最后两个相遇好温柔。拍的很真实,小孩演的无敌! |
|
3.5 |
|
缺乏故事性 视听也不出彩 看不进去
如果只追求真实 应该去拍纪录片 |
|
感触不多,可能是我今天心情太down的原因 |
|
82/100
摄影机的姿态决定了影像的真实、关怀和动人,和《青春:春》一样,看到最后我们也能惊奇地发现片中人物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长变化。而关于印第安人与白人关系的刻画则更是举重若轻,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花月杀手》拧巴了三个半小时都说不清楚的东西。年度惊喜+1 |
|
很舒服的电影,就像平时自然而然发生的故事,有时候很残酷但也会带点美好
保留地的原生态野牛对抗的白火鸡
最后几分钟看着很爽,甚至还幻想了更加残酷的结局
另:插曲是真不错啊 |
|
3.5 攝影細緻描繪了一個少數族群(在不得要領下)異常努力地生活最終依然沒有過上好日子,最後浪漫式放pie擺爛的故事。有些光打得太暗。 精神世界裡象徵原住民的野牛趕跑色厲內荏的白人火雞。 |
|
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超出预期的惊喜。以近乎纪录片的精细文本,分别通过青年和少年的视觉,举目横扫了保留地原住民的生存境况,且以非套路的方式演绎种族问题。双支线并行叙事,剪辑不拉胯,可预见的双线合拢闭环结局,技巧娴熟老到。不堆砌配乐,恰到好处。一众素人演员的调教非常棒,自然丝滑。 |
|
大银幕少见的正面描绘印第安保留区的影片,这一片土壤是夹在入侵者塑造的美国梦和原住民文化根基间的无依之地。通过两个男孩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Pine Ridge这片地域的全貌,这里的人和物,以及那只时有时无的野牛。走出困境的途径不是依靠外来者,而是连接这片community的那些坚韧的灵魂。 |
|
思路清晰、用料扎实的处女座,在大结构上构建精准类型叙事脉络结构,辅以看似松散实则精准的正面群像塑造和构成整体影调底色的环境氛围,不追求所谓的形而上与极致答案(例如Chloé Zhao的他者奇观与自我沉溺),真诚而踏实。PS:今天看个两部某种程度上都在凸显懵懂的本初视角,《蜂巢幽灵》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在细节美学中抽象出历史轮廓,本片则立足剧作本身层层递进,在驳杂中注入灵动以掩盖略显僵硬的叙事线的交汇。 |
|
最喜歡的是沒有濫用印地安元素,不是外來者的想像也不獵奇,很成熟很踏實的處女作,大家的表演也很自然,最後那場偷火雞的戲好歡樂。兩條線主角交匯的那場戲,是來自陌生人的一份溫暖善意,也是童年與成年(過去與未來)的互相觀照,很動人。 |
|
很棒 |
|
【3.0】 |
|
年度十佳,两条叙事线,一条直面印第安族群与白人之间的隔阂,养了一条跨越阶级的贵宾犬为矛盾线,另一条直面印第安孩童生存环境,幼年贩毒为主,深入而不矫情,最后偷火鸡的音乐绝佳,极赞,大爱。 |
|
野生状态的大孩子小孩子,充满了未知、机遇、原始冲动和危险气息 |
|
去年戛纳的金摄影机,融入部落的元素算是亮点,叙事拖沓 |
|
狗子火雞牛牛都看得好開心 |
|
真的蛮喜欢,没看导演是谁前一度希望导演自己就是保留地出身。丽莉吉欧会拍多拍,以后也不要单纯停留在对白人的讥讽对原住民的观察和消费上,往前走,往深拍 |
|
奇妙。取用奇观作为容器,若以猎奇的视角向里窥探,却一无所获。人物在躲藏与掩饰中释出微弱的情感,迫使观众向其靠近,直至地域的悲凉底色被境遇的随机与不可测冲淡,属于个体的悲喜终于被感知。双线叙事交汇的一刻,从他人的眼睛看见他人的生活,摄影机就此消失。 |
|
一个是在罪恶深渊边缘徘徊而不自觉地堕落,一个是在困顿泥潭里努力挣扎着逃离却无计可施。在这片荒蛮的无依之地,两个野性的灵魂在冲突和失去中提前接受了成人世界的无可奈何,在电影的最后包裹锋利外壳的两条线终于温柔交错,在这场残酷物语里留下一抹浅浅的希望。 |
|
剧本很扎实,人物写得血肉丰满,各方面诚意满满,踏踏实实叙事,没有新人导演表达欲过剩的毛病。但缺点儿能戳人的瞬间。 |
|
看过 |
|
(补标4.5)#HKIFF# 谁能想到提心吊胆俩小时以为猜到套路最后竟然给了个爽片似的结局,虽然人人都知这快乐只是一时的。还像少年的爸爸和熟练抽烟的小孩拍得太自然了,因而看得更心惊 |
|
两条线都有让人揪心的一刻,也有让人动容的时刻。
少年线的,符号用的挺不节制的,整体设计出来的更多还是更普遍的成长困境,这样的故事,似乎在任何一个贫民社区都有发生的可能。但也是这种简单与复杂的碰撞之后,出现的少年选择,都会让人情绪上有很大起伏。
青年线的设计感很重,展现出来的倒像是,种族问题这个美国的系统困境。只是更多的用一些民族元素加以修饰,故事是完整的,但并不平顺,意图太显眼了。
主要角色都是年轻演员,非常少见的没有出现夸张的情绪表达,而基本都是用行动来反映情绪上的变化,有力也舒服。电影的声音也很舒服。 |
|
最早看《美国甜心》的时候就对Riley Keough的表演印象深刻 做导演了也这么优秀 |
|
7.9 非白人中心论的原住民视角,琐碎但又细腻,符号却不凝视,没有陷入对苦难的渲染,而是在过分类型化的冲突前刹住了车,转而投身于现实之余的一丝温存,以窃取火鸡对抗殖民者。 |
|
6.0。獨特性更多侷限於選題角度。 |
|
La beauté de ce premier film réside non seulement dans son juste ton, sans misérabilisme ni complaisance, mais aussi dans l'authenticité quasi documentaire portée par les interprétations extraordinaires de ses acteurs non professionnels. Le refus de toute dramatisation sensationelle révèle paradoxalement une profonde empathie envers ces laissés-pour-compte face à ce monde hostile. Le douloureux chapitre d'une vie qui continue malgré tout. 3.5 |
|
没想到Riley第一次当导演就能拍出如此灵动的作品,没有刻意对边缘群体贴标签也没有去卖惨消费,而是扎扎实实写了两条叙事线去反映阶级差异问题和印第安原住民的生活环境,最终两条时间线汇到一起很令人动容,结局也很可爱很温柔 |
|
我的天呐,这是处女作吗,把少年的情绪融入面具图腾弦乐,荒诞与现实节奏把控如此有力,属实太优秀了。青年与少年应该是一个人,连伙伴都还是那些人。 |
|
松弛感。 |
|
模特当导演 |
|
讲述边缘人物的电影,但剧本不够精炼太追求真实,台词过多反而没了力量感,看不下去;11分钟弃剧。 |
|
Just a little sense of humour. 留下了这地方口音很难听的印象(很阶级思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