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乍一看像林奇式的梦魇,细细剖开才发现,它其实提供了明确的进入路径:不同层次的虚拟媒介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但作为一部散文电影,情感和叙事上的困顿导致论述无法自然衔接与延伸。于是我们只能在原地打转中强行寻找出口。邪气不足,匠气有余 。2022.2.13 Berlinale |
|
“梦首先关乎那些没有做梦的人。做梦者的梦与那些不能做梦的人有关。为什么与他们有关?因为如果做了别人的梦,就会发生危险。人们的梦总是贪婪的,以至于要吞噬我们,他人的梦都很危险。梦是一种恐怖的强力意志。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他人之梦的受害者。哪怕是最优雅的少女都会是一个可怕的吞噬者,不是通过她的灵魂,而是通过她的梦。当心他人的梦,因为一旦卷入他们的梦境,你就在劫难逃了。” 电影媒介内部所关注的是在银幕上以及对观众的精神、记忆、身体乃至欲望中所呈现的情绪和幻象的直接性。电影是这种绝对幸存的纯粹幻影。它向我们讲述一旦到达便无法返回的所在,它向我们讲述死亡。它用它自己幽灵般的奇迹向我们指出不该留下印迹的东西… “人们在无限地、自由自在地旅行,而无需被封闭,但与此同时也被完美地控制,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
|
Bonello写给女儿Anna的家书,一部基于父亲恐慌的影片。Bonello惧怕后网络时代对青少年意识的麻痹和规训,中断意识的rétention过程,陷入limbo——一片没有前后,没有记忆与未来的暗黑森林,对真实和虚幻失去分辨。 |
|
【C+】方法论的展示,少了一些感性直觉,不像「内陆帝国」,林奇的作品里主题是最不重要的。 |
|
“终结一切乐趣的终极乐趣” 非常喜欢这种多重意识与沉静游离清醒的深度睡眠交错感。你无法掌控自己的选择,自由意志不存在。 |
|
1.5 混沌画面,梦呓短句,人偶剧场,波尼洛仿佛被潘礼德附体了(in a terrible way |
|
#Berilnale72奇遇 |
|
B+ / covid-19生活对“景框”的改写,与突破景框的噩梦之力。边界开始如暴风雨的帘幕般展开,玩偶们怪异扭动的身体开始不再倚仗话语来激活,虚拟特效包裹的网红视频开始变得粗野且赤裸:噩梦成为现实又怎样呢?哪怕无法完全将自己从梦中剥离又怎样呢?被分割的画面内我们声称一切被决定的同时仍然可控,画面外我们不再能追踪目光的轨迹,却同时在limbo重获生之欲。 |
|
两星半。贝特朗·波尼洛送给女儿的18岁成人礼,同时也是一则全球纷繁变幻下的诡异家训。波尼洛擅于动用惊愕铺陈叙事,这一方面的技巧远远高过那些放飞自我的实验爱好者。从青春期的情感拧巴,到对于生与死的探讨,再推衍到万事万物对与错的边界,概念不差,但细节潦草,深度和思考角度也游移不定,可能也正如他所说的,只适合说给刚成年的女儿一个人听听。 |
|
适合用各种方法理论来解析结构。到底哪部分是真实哪部分是臆想,或者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精神世界的衍生产物,我们是在给观众一个可以探寻和进入的口子。 |
|
各方面都有林奇深远影响的作品。 |
|
KIMI. |
|
#72ndBerlinale# EFM online-奇遇-费比西奖。这才是奇遇单元的选片风格嘛!贝特朗·波尼洛的新冠题材散文电影,亦是在《夜行盛宴》之后再次献给女儿的电影。有元叙事(娃娃屋)、监控影像及动画等材质混用、画幅变换、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社交网络的界面意识,不过就是拍得太死板了,几个场景反复用了N遍,而且有些车轱辘话且“点死为止”(说白了不就封城是“limbo”式的边缘状态嘛),跟散文电影高手没得比;最灵动的反而都是他cue到“导演”这个行当的一些话(以及梦境全主观最后突然转视点那一处调度)。这点内容做个短片其实很合适,现在看着就是硬抻长度…… |
|
3.5. 一场林奇的剧场隔离电影,不同的是所有的剧场连接起来,正如不存在复数的屏幕,而只存在唯一的屏幕。这块屏幕让一切都成为正反打(想象/现实),于是同一个陈述在不同的世界中流转——或许危险就在此,当所有的世界共振时,我们彼此的梦境相互穿透,只剩下limbo。 |
|
3.5 |
|
“混沌”不仅仅是女主人公的精神描述,它在更多时候体现于影片“业余”的质感中,就如开篇梦境般的蒙太奇剪切,镜头前近乎无一刻在清晰的视野之内,低沉的电影配乐彻底取代了画外音,使之贬值为银幕上浮现出的字幕,因为在梦境中,观者所看到的画面常常是无声
无声的梦并不是无声电影的真正来源,梦的“无声”只是指一种日常生活中被一一约束起来画音关系被尽数瓦解,物的声音不再与物的触/视感相匹配,而在这种违逆中才可洞察出灵魂的真相,对pandemic时代的细腻勾勒,并非写实,却又现实
当女主人公离开封控的居所时,画面总会转接至一间监视所,其上的监控器与不明来源的机械冰冷的画外音佐证着女孩逃脱的一切行径,同时又证明了行动的徒劳,直至最后一次出走,似乎永远隐身于监控之外,在控制之外获取自由与真相
2023.3.15 |
|
Trump乱入的人偶剧场,Zoom上的食人讨论,Youtuber也食人心智,隔离中的少女陷入赛博昏迷。在永恒的Limbo中战斗?俗气的暮光森林真是救赎之地?Bonello这部影像警告并未真正激活沉睡的少女身体,而像是一次电击罢了。 |
|
用大卫·林奇“消解”大卫·林奇,荡漾在私影像中的混沌之梦,必枕于眼前生活的切实,并唤醒于可能预见的未来,因人而异,波尼洛选择了凝重而深情的爱。 |
|
期待太高了 我理解整体不运动的思路,但内部的运动可以丰富一些吧 |
|
(LFF2022,BFI NFT3) |
|
insane father |
|
“If you are passing through the hell, don’t stop.” |
|
Éblouissant mais mélancolique. |
|
7/10 |
|
4.5,如果没有记忆,我们还能想象和入梦吗?媒介和影像风格的拼贴很复杂,完成效果诡美,原来这样也能拍出悬疑/奇幻片。 |
|
看点儿当代电影 |
|
#NewHorizonsIFF22nd# 7/10 头尾两段说辞去掉还是挺对味的 音乐品味不错 |
|
号称送给女儿的礼物,这电影她女儿能喜欢?导演单纯秀技术了,剧本其实写得不怎么样 |
|
@ Reflet Medicis 开场前邻座有个人在安顿下来,旁边影迷都在叽叽喳喳,转头一看原来是Mathieu Amalric .. |
|
前一晚看昏迷,隔天早上直接因为阑尾炎,在医院手术台上昏迷。 |
|
伪实验片 |
|
7.0。藉由疫情隔離對《內陸帝國》進行了一次戲仿。 |
|
被囚禁的感觉 |
|
实验电影 |
|
开始以为是要致敬(翻拍)内陆帝国 看到后边发现差了很大意思 翻来覆去就是入门级机械论 八十分钟嫌长 |
|
一看就是疫情期间关家里睡觉无聊胡思乱想出来的,limbo不就是林伯,林奇伯伯嘛。 |
|
远未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创作目的(可能还是日子过得太好了🤔 |
|
“现在已经停止了,留给我们的是过去和未来”。贝特朗·波尼洛的这部散文电影是献给18岁女儿安娜的成人礼,抑或是交叠着焦虑和怀疑的家训。它在混合的形式中透过一位少女的眼睛观察变动中的世界,一个徘徊于真实与虚拟、线下与线上之间的边缘地带。电影奇异而变化莫测的气质着实适合柏林电影节的奇遇单元:动画和真人演绎交叉,类型和纪实风格切换。可形散神聚,它细致探讨我们被疫情重构的生活经验。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的议程被剥夺,思维被麻痹,重新被消费主义关入幽暗的茧房。这些散落迷离的邪魅影像,不过都是波尼洛作为人父的忧与爱。 |
|
波尼洛拍给女儿的成人礼,开头就交待了,结果是说不说都看不懂。电影在塑造梦魇,意识,媒介影响上手法挺有意思,但这意识流本身对我来说略废话~~~尤其当电影背景是covid的时候,对经历过两个多月彻底封城生活的我来说,你们真的有点吃饱了撑的。 |
|
- 事关身体,并不林奇 |
|
Cryptic and overly anxious. Lockdown life sure feels like limbo. #SGIFF33 |
|
全部方面都使我叹服 |
|
探索的形式是好的,观影体验不错,但属实太文青了 |
|
#BD(6.5/10)
并不林奇,顶多算是对《内陆帝国》的粗浅摹仿。//看不到分毫对影像的信任。 |
|
7.0 噩梦的类比法,波尼洛对《夜行盛宴》 的描述“看似充满了绝望,却也携带着重生的能量”同样适用于本片,可惜无论是主题呈现还是素材拼贴都显得过于僵硬,没有丝滑的外观就难以成为做梦的因子。 |
|
8.8#
疫情背景下,对于网络、封闭、诱导、孤独给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内心的狂躁的散文式描绘。这些元素带给人们幻想与幻觉,让大家进入limbo的状态,电影在影像上同样具有致幻性。不过导演给出了面对这些忧虑与恐惧的乐观的想法,是给女儿的一部严肃又温柔的家书 |
|
有些地方特别像林奇,尤其是林奇的《兔子》 |
|
2.5+。惊悚至极。被封锁后自由意志在不断催发,房间即剧场,线上与线下、梦境与现实都与内部勾连,噩梦森林无不是潜意识中狂暴及对未来的模拟。 |
|
8.3分,非常形而上的创作策略,用媒介的多样性去思考电影的真理,用“limbo”的哲学语系去思考人的本质,用政治喻言去思考国家与权力的父权机制。实验性影像探索,对多种媒介(二维动画,木偶动画,电视综艺,电视剧集,纪录片等)展现的思考,同时又解构了当代大众媒介,对大众媒介的虚假性信息的嘲讽。看完你会发现,整个叙事看似杂乱,其实是一个循环的叙事,嵌套的镜语展现的也是嵌套的叙事结构。 |
|
4.5 一本满足,目前看到的最好的疫情电影。大概每个 lockdown 的人都在这种灵薄状态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梦梦醒醒,幻想死亡,幻想自由,幻想一切。大脑是天堂也是地狱,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让灵魂出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