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依然延续了受迫害的知识分子故事,只是这一次大多数时候镜头都和主角被困在了室内,与不同造访者交谈,形成一种“后疫情时代电影”,也因此让人想起锡兰的冬眠。 |
|
如果你喜欢杜蒙的《法兰西》,应该也会喜欢这部,它拍得更松弛。跟片名一样,故事基本上全程围绕着一所房子,镜头在房间里辗转挪移,也凸显了导演调度能力的强大。知识分子对抗市长,经历着妻离子散,母亲去世,肉体痛苦,精神折磨,最后发现这一切似乎都毫无意义,让你看到追求正义的意义和为之付出的代价。 |
|
在强大的集权体制下,个体反抗和与之而来的苦难变得毫无意义,能对抗体制的只有体制 |
|
【HKIFF46】打倒铁拳的是更大的铁拳,一切努力和痛苦都没有了意义 |
|
【平遥影展展映】影片关于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面对整个腐败体制的诬陷、伤害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全片只有单一的室内与户外场景,观众与男主角一起被困在这间公寓内无法离开。不仅要受到黑恶势力趋势下肉体的暴力、舆论的攻击和病痛的折磨,也要面对至亲与友人的好言相劝、生离死别,在坚持与妥协的困境选择中苦苦挣扎。即使是优美的诗歌文明与东方文化也无法安抚悲哀的黑暗现实。男主角与整部影片像是那唐吉坷德般孤独的勇士,振聋发聩地拷问着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的腐朽体制。五个女性(母亲、女律师、女邻居、女学生、女医生、女儿)先后给予男主温暖的关怀与力量令人感动落泪。当男主与监管者喝酒聊天时,中文字幕翻译道:“当下就是最好的时代”,英文字幕却是“更好的时代永远不会到来”,顿时让观众意识到:我们同样身处于荒诞与黑暗之中。 |
|
4.5,小阿列克谢·日耳曼首先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开始,终结于对于沉重的俄罗斯精神的质疑与诘问。在《软禁》中,摄影机是一个被囚禁在屋内以及周边的家宅幽灵。作为监狱的自家总是悬浮着,濒临灭亡之下,日常的悲剧与绝望被无限放大,并指向了某种无时间性——苏联时期,当代俄国以及疫情自我隔离三者之间的日常经验同态,彼此互渗,不可区分,唯一的共同在于共享着一个共同的空间,当字幕上写道“明天不会比今天更好。”实际上的翻译是“最好的日子永远不会存在。”也就是说,这一逼仄空间成为了俄罗斯国土的象征,是威权与恶霸轮番上场的舞台,共同猎捕着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但这些都并不可怕,对于《软禁》而言,作为绝望的在于威权如何以一种社群的方式进行威慑运作。 |
|
新冠时期封控叙事的变体,构图与景别都加大了视觉的挤压。一种既定的框架走向,用日常抵御牢靠的威·权,与电视影像形成平行的另一套叙事:掩盖的、徒劳的个体叙事。 |
|
形式上对小阿列克谢来说这次算是有点“偷懒”了,但依然充满着战斗性和诗意,然当下是否还需要这样的电影,可能正在经历,从疫情到政治,当虚构的“真实”与“虚构”的真实无法分清,人们的观看与导演的创作,或许如同结束软禁的教授,捍卫与警醒后,归还的都永远是困惑和茫然。 |
|
20211016#平遥#一看就是“成熟”导演作品,劲道,一名知识分子的无奈,一切皆为“无”/“空”/“绝望”/“无奈”……抗争到底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的自恋?还是为正义完全反抗?或许这是全球知识左翼的整体性困境? |
|
无力与诗意 |
|
#46th HKIFF# |
|
不愧是 |
|
#PYIFF2021# |
|
被切断联系,不断登门游说的掮客,越来越杂乱的房间还有亲人的变故;种种细节间都在创造这般幽闭与不安的真切感受,但开始重复之后,就又陷入一场絮叨。“卑劣”的计俩,“感恩”的劝说,它好像很好地和一系列相关的时境与特殊事件组成种微妙的共鸣;但拿开这些之后,或许也并没有那么印象深刻。 |
|
79/100 现在看当然是意味深长了,男主角的母亲离世,他却因软禁不能参加她的葬礼;与盯着他的“大白”交谈,关于良心的拷问无疑振聋发聩。全片中这样的金句比比皆是,可惜在这片土地上连讨论的空间都没有,只有能和明白。结尾处,男主角获得不是因为他被证明了清白,而是惩罚他的市长被更上层的铁拳惩罚了——戏谑讽刺之余,无疑揭露了悲剧性的事实:我们都是困在庞大机器里的人,大家都一样逃不掉。 |
|
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日常生活和对话,在极简的场景里,缓缓侧写和展示出一个社会,运镜和道具也凸显了匠心。平静水面泛起的一圈圈涟漪,感受到水底的暗流涌动,那种无力感和恐惧感,悄然渗透到骨髓。 |
|
一个人被软禁在一个空间内真的很容易崩溃,我看到一个人被软禁在一个空间内和一群人说着不一样但也有点相似的话很容易有点困。想表达的东西挺好,但这方式可能不太适合我。感谢放映中间吼了一嗓子,骂用闪光灯拍照的人的大哥,你不仅骂醒了他也骂醒了我,谢谢您。 |
|
對於良心犯最大的懲罰,莫過於讓所有的抗爭和意義都被無視和消解。
故事不痛不癢,視聽也不痛不癢,表演也不痛不癢。也可能不是故事不痛不癢,而是這種類型的故事和人物,我們輕易地就能想出比這個更驚悚、更可怖的、許多角色。 |
|
#HKIFF2022# 7/10 “所以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吗” |
|
妈妈的角色太突出了,压过主角的存在感,男主和母亲的几场戏是全片最优秀的,从剧情叙述可以达成我作为观众的情绪转换,其他的好无聊,我只能冷眼旁观,毫无波澜,学生的介入本来应该带来更多能量,却显得拖沓。女律师的突然感性很不理解,一瞬间说风就是雨,开始深深共情男主的困境。转念一想,其实很多电影的场所选定之局限,和被软禁了差不多,甚至场景还没这部出色。导演把男主这房子翻来覆去里里外外拍的很好看,即男主本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鸵鸟的漫画!!!让我看下!! |
|
6.5。慣於拍攝大量象徵符號後,轉向現實題材會有很強的設計感。 |
|
挺沉重的 “你昨天尿在我枕头上 你天天都尿在我枕头上 所以你不配听诗” |
|
能够会客、看病、委托律师,这是在神州得不到的待遇 |
|
故事写得好,导演调度的好。一个房间里几乎已经做到能够调度的极限了。另外一面来说,这种对抗的意义仅在一时,却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心理层面的讨论余音悠远。 |
|
3.5 |
|
可以比较全面地感受一下Z治迫害。因为质疑市长贪污,挪用,被软禁在家的教授,在他下次开庭前,要经历被雇佣的游行者在门外喊口号,要经历楼下邻居无中生有的对他不利的证据,要经历指派医生不但不给他治病还下药,要经历熟悉的管道工奉命切断他的供水,要经历杀手差点割喉。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他闭嘴——哪怕全市人都知道市长贪污,挪用。 |
|
经历过22年的人再回看这些。 |
|
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双双躺枪。导演找了一个中国留学生作为教授的学生,个人意图太明显了。 |
|
我比较喜欢《1984》,更接近现实 |
|
今年在平遥看的最接近现实的一部 |
|
三星半。大学教授大卫对当地市长贪污的指控,被市长移花接木到大卫身上,遭遇诬陷,拒不妥协的大卫开始软禁生活,影片镜头便对准大卫的这段经历。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用不动声色的视听语汇,纪录着诬陷对个人,及其身边所有人难以抚平的伤害。正义的代价太过惨痛,且真正的正义根本不知在何方。 |
|
很惨很绝望,知识分子幼稚病那点东西全拍出来了 |
|
#CANNES2021 |
|
楼前草地 |
|
谢谢导演 让我更理解斯.. |
|
屋里摆着动物农庄的教授 个人对抗强权的现实主义 最后虽然看似赢了 但母亲去世 同事排挤…一切的抗争也是那么无力 那个邻居小姐姐很是漂亮呢 |
|
7#其实内容也是俄罗斯腐败的老生常谈,小空间中镜头的闭塞创造出压抑的氛围,在不断与自己亲近的人的离别中获得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小阿列克谢发出了这样的思考,但结局有些简略到不敢相信是他的片子。 |
|
墙上是阿赫玛托娃的肖像,修改关于曼德尔施塔姆的论文。苦难还在,一直在,换汤不换药,只是更无力了。想到我所知道的那些正直者的遭遇,不合时宜地哭了起来。 |
|
一切痛苦,毫无意义。你说这算是知识分子的幼稚还是倔强? |
|
【7】有效的空间电影。动用一点噱头和题材就可以在空间内打转,如同装上望远镜去窥探,去拉伸房间之外的一切。电影里发生的一切我们以另一种形式发生,戏剧美化了生活用一场山火盖住了一间燃烧的柴屋。以一种极其戏谑啊,表面画符号的视角去云淡风轻政治迫害的创后伤。只能是草草算了,你觉得可恶又恶心,但现实又给你摆了一笔。鹅爹总能给我们拍末日笑话。 |
|
构图蛮好。 |
|
为体制所苦,付出着说真话的代价,甚至不能向母亲做最后的告别。这是纯粹执拗的知识分子反抗迫害的故事,但困于居室,自由限制,又多少似曾相识,它如同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事。
从回击着咬定「唯一折磨的只有自己」,到被现实打压不愿再麻烦别人。在几乎隐去了每一笔可以用来强化戏剧冲突的部分后,留下的便是一具被软禁的躯体,落寞、痛苦地瘫坐在地上,眼睁睁地看向这个无望的世界。苦难没有结束,如同被单上的标语,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小偷是谁。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生活,是谁偷走了我们的自由…… |
|
就感觉什么地方都差一截。像是理想主义拼尽一切获取胜利后,却发现战胜对手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比对手更强大的对手。 |
|
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显得格外冗长,一眼看到头的剧本让电影格外无趣,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没搞出任何新意,最后以致于软禁的是主人公,观众仿佛也在软禁了。 |
|
看不进去,完全无感。 |
|
#21 PYIFF 3.5星。我指定有什么战斗民族滤镜,就很喜欢东欧这种调性,压迫、反讽,黑色幽默下的厚重感和文学性,看到结尾加了半星 |
|
2021-355.PYIFF-16 |
|
主观上,引起不适..... |
|
男主演长得太像戈达尔了…… |
|
喜欢阿巴斯的我,因为需要怀念塔可夫斯基,拍了一个原型是帕纳西的故事,致敬奥勃洛莫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