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ry的秃头很销魂,Tim最后也剃了一个,里面那个女孩超级像Man Who Sold the World时期的Bowie |
|
我想要字幕 |
|
真实的八十年代英国生活写照,近似于纪录片的拍法。TR和GO在近三十年之前的演技已经到了如此地步,着实令人惊叹。 |
|
1. 英国底层人民永远单曲循环的一种丧到了家的生活。2. 这个片子能看到跟《猜火车》一脉相承的血统,浓浓的英伦味道。看太多了英国贵族、精英们的生活,来看看底层的。3.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底层也大抵如此吧,只是性格比较温顺,而且我们家家都还有美食,所以生活的基调大概就不一样了。4. 演员们太出色 |
|
結尾收得真好,那種恰當的適可而止。 |
|
看不懂 |
|
我想有的人生活即是如此,没有希望,也不对任何事情抱有期待,只是每天活下去,这不存在对错 |
|
傻里傻气的蒂姆有一个爱他却隐藏在心的哥哥,底层家庭的生活琐碎,也算是记录那个时期的英国吧,最后蒂姆把头剃了是在宣誓从头来过。Ps,蒂姆把二愣子演活了,奥德曼也把英国光头党痞子演得活灵活现,那时候俩人都太嫩了。 |
|
“撒切尔主义”统领下的英国,社会阶层的分裂和不平等加剧,从中产阶级到失业工人,从家庭主妇到光头党青年,迈克李用一个简单的故事铺陈出一副生动的时代画卷,“白痴”弟弟与“痞子”哥哥,看不到希望的未来,游手好闲,无法摆脱的无力感,逃离真的是唯一办法?争吵、误解的悲剧在这个国家同时上演着 |
|
因为Blur两只童年情结而机缘巧合邂逅粉嫩roth和狗爷的片子--大家都如此神经质...马丁靴·玩滚筒·左耳耳环·小眼镜什么的各种穿越... |
|
第一次看迈克·李的长片,看得真是揪心。加里·奥德曼虽然是Skinhead造型,但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倒是主演蒂姆·罗斯一直没敢认,虽然越看越觉得像他,但没看演员表之前真的没敢确认是他,毕竟这个时候他还图样。 |
|
类比导演后作厚望(1988),不被外界“金钱”的影响下,即使是亲情关系间如此的兄弟,也摆脱不了因生活窘境带来的戒心,“与此同时”所设计的不同对立成为社会的缩影,“贫困的英国人”是真实的另一面 |
|
看迈克李的戏总是让我跨越了地域国家的界限,任何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都能被缩小到最低点,感觉每个人物都是自家亲戚。迈克李的早期作品显露了年轻人的锋芒,不像后来随心所欲和又一年那样平和的心态,充满令人压抑的交流障碍。无望的生活,看不出何时才能出头,但总有理由让人坚持下去。 |
|
1. 聒噪的电影配乐与家庭里每个成员被生活折磨得绝望不安的情绪,对应得让人烦躁(与此同时)。
嫌弃与怜爱(于此同时),绝望与希望(与此同时),富裕与匮乏(与此同时),一一对应,迈克李完全点题了。
2. 迈克李暗讽了撒切尔时代统治下的80年代,二周没收入但又必须找工作才能领取的失业补助金与后期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完全对齐,三十多年了,扯淡的所谓“救助”系统依然狠狠地折磨着底层平民。
迈克李,肯洛奇,英国有这样始终关注平民生活的导演,佩服佩服! |
|
“……对于迈克李的角色而言,幽默感和能够分享笑话的能力总是一种复原和想象力的标志。在本片中,它巩固了俩兄弟之间的关系纽带,以及他们可能共有的独立精神。” |
|
看到典型的英国穷人,想到Mike Leigh, 看到所谓losers,想到Mike Leigh,那些郁结于心,隐而不发的情绪,想到Mike Leigh. 多一星给Tim Roth, 这部里的演技堪比海上钢琴师,比Lie to Me好了不知多少 |
|
A- |
|
愣头青蒂姆·罗斯和加里·奥德曼大亮。依然喜欢配乐,结尾收得很好,整体过于琐碎和絮叨。马丁靴从80年代红到现在。 |
|
这个家就像一个困境,没有办法挣脱,互相伤害,或而用不恰当的方式表示关心。 |
|
青春就是一场张牙舞爪与胆小怯懦的激烈对抗,然后当我们回头可以对当时的自己狠狠的说一声LOSER |
|
叔!叔! |
|
窒息,人人都是pua好手,大型折磨现场 |
|
论犯傻没人比过英国人,狗爹和蒂姆俩人二得不分伯仲,后者造型好像伍迪·艾伦,迈克·李写英国百姓日常太厉害,从一场姐妹间的拜访就交代了很多隔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表现经济萎靡以及底层现状,洗衣机坏了那场戏只有低角度取景很妙。 |
|
Mike Leigh plus Tim Roth plus Gary Oldman, needless to say anything else. |
|
Tim and Gary... |
|
好棒啊… 兄弟的关系,一家人,太牛逼了实在,第N次感叹mike leigh太厉害了🥺🥺 他的电影就是解谜人物关系 存在 内心宇宙的过程 太有魅力了 |
|
撒切尔时代下伦敦市民的生活切片,并不讲究故事的起承转合,但在松散的叙事行进中也实现了当时社会的有效切面,与排满长队的失业救济中心相对的,是皮衣童党扎堆的街头巷尾,整个社会人心浮动,伴随而来的除了明面上的公共问题,青少年们对于未来个人将要走向何方的心态也在转变。着墨最多的兄弟俩仿佛就是当时青少年形象的对照组,哥哥流里流气,平时就已和各种光头党成员胡混,弟弟痴痴颓颓,似乎正处于选择生活状态的重要关头:是选择一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过上更稳定的生活,还是像哥哥一样混迹街头和台球厅——显然无论是社会氛围还是青春骚动,后者都具有前者难以比拟的莫大吸引力。弟弟这个角色书写之鲜活,让人很难不一面恨铁不成钢一面完全代入觉得那就是自己,看着他没有明确的争取意愿,对种种选择回以长久的沉默与回避,心情微妙。 |
|
开场的屋内群戏调度和后来《秘密与谎言》中的聚餐很像,但最大的问题也是老问题,配乐太糟糕,真希望迈克·李在新片里能重点考虑下配乐问题。此外,中文字幕也烂得影响观感。 |
|
典型的迈克·李,小人物狗日子冷幽默,只是配乐实在太16和弦了。Oldman也有年轻的时候啊! |
|
电视电影。交流困境和中产阶级崩塌,迈克李的知识分子主题。狗爹处女作+蒂姆·罗斯,两个人都是天生的演员。借助智障者作为剧作的“锚”这种手法有点太机械了,尽管确实有用。配乐非常戏剧化,英式口音造型功能突出。 |
|
说实话 追着小tim来的 这对cp如何让人不激动! skinhead oldman and retarded roth oh! my! god! they are gorgeous!!! |
|
#890|傻小子的成長與失業者的輓歌。 |
|
Cinefan五六七月迈克李专题@ PE|严重沟通不畅的一个片,所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几乎都是无效的,看得我无比痛苦……重复的配乐也令人痛苦。佳丽老人和螺丝的角色我靠笑得……反差啊……(以及一点光头党是怎么诞生的.avi)7 |
|
这底层家庭生活看得人难受,每个人一张嘴好像都是怨怼,Gary Oldman演的这个二青子看起来比Tim Roth的小傻子还要傻~ |
|
TV版,年輕的Tim和Gary真嫩,對生活切片的把握真是好,副線的敘事看起來懶洋洋卻是點睛之筆,最後的兄弟情真美好,邁克李要成為我最心水的一列導演了 |
|
2017.12.30 ~ 2017.12.31
去戏剧化的电影,但很有张力(昨天看了30分钟,看不下去了,今天重来,发现调整心态后沉浸进去,电影的确相当出色),配乐烦到令人抓狂,不知是否有意为之。每个角色都不讨人喜欢,但又使观众不忍心厌恶,演员的表现非常出色。 |
|
大城市周围贫困区无工作靠彩票为生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一览无余 如此生活 如此破罐子破摔 感谢刻在床头板上的“colin”这些细节 感谢著名及非著名演员带来的真实视觉感受 感谢修窗户工人告诉我的 不要指着一颗放在沙子里的种子说:瞧,这棵树。 |
|
skinhead 的 Coxy 神经质兼具情绪压制的特性 马丁鞋的软广太棒了 电梯里以及上厕所两场戏传达大背景的政策对小家庭造就的焦虑感 Mike Leigh 做了减法 在直白之外有了轻盈 当然反复出现的配乐也有助力 p.s. Tim Roth 是金牙&面面替身吗 2333 |
|
很像一个中国故事,连音乐都像。 |
|
迈克李最好的那类作品都是一流的现实主义教科书。批判立场明显但不笨拙。温情的细节都出现在难以预料的地方,且不会显得廉价。 |
|
嫩得可以掐出水来的两人 |
|
很丧的片,看下来也不觉得闷,特别喜欢英国的建筑,最抢眼的肯定还是加里奥德曼 |
|
低智商萌美+光头党深井冰,可我真心没看懂。/////////章鱼博士和卢平教授真是我一辈子的噩梦。 |
|
一个典型的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在时代的经济萧条下的困境。迈克李对呈现真实和艺术加工之间那个度的掌握真的很精妙,虽然环境真实的简陋粗糙凌乱,但画面绝不缺少美感。几个演员演的都细腻自然,尤其那种被困在原地又各自淹没在琐碎日常里的无力感 |
|
4.5 回味无穷细致迷人。1980年代撒切尔政权之下的英国一家人,最喜欢的地方不仅是对于再普通不过的每个人的刻画,更是那种通过兄弟父子夫妻母子之间的关系告诉你,你是可以有怒气的,你可以发脾气。恰好和前两天看的试图简化问题并不relevant的Ethel & Ernest有着太强烈对比。 |
|
真没看出来主演是蒂姆罗斯,年轻时的演技就很稳。 |
|
3.5 |
|
找到了加里·奥德曼导演《切勿吞食》的一个源头,但相比奥德曼在松散生活中依旧不散的家庭叙事与略显单一的情感主张,迈克·李却在明确家庭框架内打造了松散生活和多义的人物关系。为何不去工作疑问的不告知拒绝了对主题的单纯定义,导向了80年代家庭状态的展现。争吵不仅没有走向标准的结局性场景,还以此为契机看到各个角色的内心,将其设置为日常性的发生,并不值得深究的事件,从而消泯了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结尾总结,而是走向了更大层面上的生活依旧继续,人物仍然困顿的记录。结尾光头形象的亮相带入了当时社会风潮下右翼势力,但家庭早餐以生活小转折后的再继续显现家庭的同舟感,还表明了迈克·李对撒切尔时期的保守政策以及低垂经济社会危机的走出信心。所以阴郁表象下还是迈克·尔一贯的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聚焦以及明朗未来的渴望。 |
|
无望的人们。 |
|
戛然而止从而继续开始,是无奈,也是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