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初雪 Snijeg (2008)

    最近更新: 2024-05-22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在线播放或下载

    • 剧情简介

    • 报错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遗世独立的宁静小村,没了丈夫的女人、儿子失踪的老妇、等待父亲的女儿,逃过战火摧残的她们,将哀伤做成一瓶瓶甜美的果酱,等待希望,等待亲人能奇迹生还。土地开发商人来访,想说服她们卖地换钱,放弃残破的家园。去或留?等待逝者或是另觅新生?大雪降临之前,她们的未来究竟在哪?波士尼亚女导演一鸣惊人首作,温柔细腻真挚动人,拿下坎城国际影评人周最佳影片。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6.8 超清
      تخته سیاه: خانه
      2000
      战争片
      伊朗

      黑板

      تخته سیاه: خانه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黑板呈现一个不断被转移其功用,丧失其所指的过程当中”,戴锦华老师的文本分析比电影本身好看太多了,这个道具设定很牛逼,不过构想来自导演她爸,小女孩子自己的构图和调度都乱七八糟的
      • 充满隐喻的第三世界荒诞寓言。①现代文明/教育试图改写苦难深重的现实,但除却成为其一部分,便是最终彷徨在这现实之外。②无始无终的无意义之旅,战火与边境=对现代性与民族国家神话的质询。③黑板的功用转移:掩体,担架,彩礼,离婚赔偿,丧失所指的十字架。④老少的尿道堵塞:喻指男权崩溃。(8.5/10)
      • 开始还以为是伊朗的真实状况,很受震动,知道是虚构的后,震撼的变成是导演的年纪和她那神奇的电影世家。还有里面的音乐,很厉害。至于什么第三世界民族寓言,庸俗的飘过飘过....
      • 我是个老师,只有这个黑板。
      • NB的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显示其NB之处
      • 教化文明的承载,抵御野蛮的屏障,伤痛苦难的支架,背负民族的枷锁。黑板充满了隐喻,影片相当于寓言。爱可能就在身边,因为背离却始终看不见。文明仿佛就在眼前,转眼就是鲜血和屠戮。
      • 6/10。黑板是现代文明在拯救中的尴尬地位,文明传播者沦为叫卖知识乞食,作为空袭防护物的黑板上占满黄泥被抹去数学公式,试图在上面书写的少年却中了冷弹,它唯一意义是以嫁妆赎买教师身份,雾中铁丝网错乱的国界线其故乡的神圣性显得乌有,众人撩动水花劝诱老人排尿的场面隐喻知识给乱世疗伤的无力。 @2018-01-19 20:24:18
      • 电影本身不出色.但展现的现实很惊人.
      • 在独特的纪实手法下,电影显得更加沉重,也传达了多种主题,黑板的功能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它所代表的希望。
      • 生存都如蝼蚁匍匐在地般艰难,知识文化便显得无用、尴尬与滑稽,“十人堪有九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待看戴老师解析。 导演也太强了吧,20岁的作品……看看我20岁在干啥😭
      • 教师节特殊观影:在对故事发生地及背景不甚了解之下,外加精神状态不佳(略疲惫),以至于电影看得昏昏欲睡且一头雾水。于是决定隔天重看。—— ⒈行走在山间的“教室”,算是又开了眼界;⒉“我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车,不断有人上来又下去,唯一没有走的是我的儿子。”⒊愿世界和平! -2017.09.10+11
      • 因为戴锦华老师的《电影理论与批评》所以找来看。其实同样是被当做“西方视角”里的第三世界来分析,这部片子和张艺谋早期片子中频繁出现的轿子、红烛、灯笼等代表中国的视觉元素相比最大的突出在于,对地理风貌、宗教传统、文化氛围都没有那么用力。
      • 道路母题,荒诞的“无情节”。黑板作为文明的象征在此片中已丧失其所指,最后均遭到破坏/遗失。文明在战争与贫苦的环境下沦为多余的奢侈品,而这灾难并非出自愚昧,而是现代性/战争自身,由此形成对第三世界现代性神话辛辣的反讽。老中青三代人不同的文化探求:回守传统、现代启蒙与生存需求压倒文化。
      • 一段旅程,一场婚姻。黑板,文化的承载,断腿的辅助,躲避武器的一堵墙。女人离去的背影,黑板上写着三个字,我爱你。导演拍此片时才23岁,加一星。
      • 梦想是一颗洋葱 当她一片片剥落时 我们都在默默的流泪
      • 在道路上构建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背负黑板的文明人扮演异己者的角色,伴随不可能的探求与不存在的终途。老、少两组人的目的地都是跨越生死线的国界线。极度形式化的婚姻。黑板不断转移其功用,丧失其所指。男权中心伴随排便障碍而瓦解。现代文明的拯救催生更大的毁灭。丧失、丧生。
      • 有文化沟通障碍,这种地方出来的人特别抗击
      • 无需做人格上的拔高,极端战乱环境下,教师这个身份自带迷茫、孤独等属性。黑板可以充当担架,可以代替固定断肢的石膏,甚至成为防护子弹的盾牌,却始终无法发挥教学工具的功能。很讽刺,却不忍讽刺,在这片充满伤痕的土地上,只剩下无可奈何。最后在国境线上,她带走了唯一的嫁妆——黑板。她走得头也不回,只留给他一个急匆匆的背影,以及黑板上那句他反复教她读写的“我爱你”。非常自然淳朴的讲述,结尾的大雾、叩首和枪声叠加在一起,隐喻流民即使回到祖国也依然无所依靠的未来,称得上大师手笔。
      • 在伊朗以色列的边境生活着以背着黑板找学生为生的老师。地球上竟然有人类生活在如此陡峭贫瘠荒芜的土地,2千年来也没改变过吧。像“骡子”一样的小男孩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被开枪打死了。老人们终于回到了祖辈们生活的土地,男老师不愿离开,那女人拿走了他唯一的财产——黑板,对她来说有什么用呢?
      • 72/100 生存都没办法解决的情况下,基本不会有人还相信文明、文化的意义。但能指太多,迷雾还不够浓。
    • 豆瓣 7.6 IMDB 6.8 亚力山娜
      Александра
      2007
      战争片
      俄罗斯

      亚力山娜

      Александра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是我08年观影比较喜欢的一部
      • 竟然是Галина Вишневская
      • 足够深邃,但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索科洛夫会被人说成是这个时代的塔可夫斯基。
      • 2007/12/01@金馬
      • 可爱的老太~
      • 为什么索科洛夫能够在最简单的人物身上藏着深邃的主题?
      • 593 WX
      • 主演Galina Vishnevskaya,罗斯特罗波维奇之妻
      • 威信D9 提名金棕榈
      • 7.5,别样的索科洛夫,少了晦涩,多了温情,俄罗斯老太的车臣前线寻亲之旅,一个“俄罗斯母亲”视角下对自己“车臣孩子”的战争关怀。索科洛夫没有拍战争戏,但营地随地飞扬的沙尘和残垣断壁下的破屋一直提示我们战争从来不曾在此缺席。相比起寓言式的《精神病院》,索科洛夫拍的车臣更有临场感,但也更着重于个体对战争的体验,看惯了《俄罗斯方舟》这种大气磅礴的作品,看这么一个小品还莫名有点不习惯。
      • 很个性 有点无聊、没有明显高潮的电影 战争电影却一个战争场景都没有 但是却有一种随时随地的不安全感 总以为老太太要出什么事 俄语翻译过来也是神神叨叨的
      • @Christine21
      • 索科洛夫从一个出人意料的角度,来呈现并反思车臣问题。几乎没故事,但却非常生活化,用不多的言语,以镜头来表现战争的残酷。索科洛夫一直用着悲悯的眼光看待这一切,里面很多细节有趣,让人有会心之处。影片中主角老太太演得非常好,很有光彩。演员应该是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太太吧?名字相同,形象很相似。
      • 好坏相混合 没人喜欢你 圣人与恶魔 都搞不明白喜不喜欢战争呢 流变的镜头过多 表意的对白过多
      • 喜欢这部远甚于《浮士德》,可以和【士兵之歌】互文,不辜负我想了那么久。国宝级的维希涅夫斯卡娅怎样荆钗布裙也难掩优雅霸气。
      • 简单的情节,平实的对白,自然的真情流露,和对生活的矛盾的思考。4.5颗。
      • 《旅程挽歌》里,导演将后期对画面的旋转变形处理解释为想要看到事物的背面。遵循同一种逻辑,当祖母进入到车臣集市后,大量的旋转变形随之而来,离开军营才见到战区的全貌。
      • 俄羅斯,一場戰爭兩輩人。
      • 几年前看的威信D9,看完也没有留下太深印象,毕竟比想象中沉闷,当时不知道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后来又看了浮士德,那种史无前例的沉闷风格“震撼”了我,原来都是同一个导演...
      • 战争与和平,老人与孩子。14年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俄罗斯索科洛夫。
    • 豆瓣 8.0 IMDB 7.5 HD中字
      Így jöttem
      1965
      剧情片
      匈牙利

      我的归乡路

      Így jötte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True Masterpiece of Jancso.
      • 1.长镜头的美学尚未完全建立,但是已可窥见日后的风格;2.结尾处被同胞围殴令人唏嘘;3.战争中总有一些美丽的情感绽放。#以主人公直视镜头作为结束的电影#
      • 放羊叟, 长镜头, 红军白军,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无来者
      • 完全没有使用交待环境的远景镜头或者全景镜头,直接用不断运动着的镜头,用中景的景别,交待了整个环境,流畅而有序。
      • 看这部电影以前必须要对匈牙利在二战中的立场以及境遇有足够的了解,不然可能会觉得茫然,也无法深刻体会到片中各色人等的种种行为。通过这个17岁的青年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国家未卜的前途。纳粹,苏共,一件外衣就可以改变命运的混乱年代,该何去何从人们的内心一片茫然。PS结尾镜头比摇臂长镜更棒。
      • 7。可怜匈牙利小伙被占领的苏军捉2次,友谊建立苏联小伙又挂。
      • 不明觉厉
      • 3.5 脸孔衣着或语言都无法辨识一个人,偶然和随意性随时蹦出来主宰彼此的命运。
      • 。。
      • 广袤草原上的大远景优雅诗意,俯拍的运动镜头流畅无比,但其传达的故事内核却如此残酷荒唐,漫漫归乡路无处为家,战争末期的身份建立及破坏,殊途同归的暴政都是极权。
      • 从头神到尾。导演在片尾采用了上帝视角的俯视镜头,拍摄着男主角行走的状态,暗示着命运的渺小。最后把镜头切至他的背影,随后男主角转身,注视着观众,就像上帝注视着他一样。杨索没有特地用任何镜头去描绘环境,他的长镜头几乎把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运镜流畅如同一曲优美的舞姿。神作。
      • “杨索”三部曲之《我的道路》,长镜是多,还有奔跑的裸女。
      • 杨索,由偶然性主宰的世界。
      • 水性法国,阳刚东欧 top nominees
      • 3.5。1.介于杨索《清唱剧》和《无望的人们》之间,风格气质也正好处在此,既有无家可归、无法回家的迷茫,这一点像极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又有运动长镜结合进意识形态交替的荒诞感。2.主角用缪塞的书名《一个世纪儿的的忏悔》来形容都不为过。3.希腊雕像的倒塌、古典美的消失、大草原上浪奔的长镜头俯拍,以及最后恰如《四百击》的奔跑。
      • 飞机裸女追逐一段镜头运用太完美
      • 59分02秒,他终于对他开口说话了。这伟大友谊敦得实在太温馨了,当时我就震惊了
      • 7.5/10
      • 军服的故事已经开始。
      • 配乐配合俯瞰视角的调度让我跪下了
    • 豆瓣 7.7 IMDB 7.3 HD中字
      Nabat
      2014
      战争片
      阿塞拜疆

      娜巴特

      Naba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想起另外一部电影,《金橘》。
      • 给这个电影做的字幕,摄影美的不行,每个场景都够含蓄,但是看到后面有点拖沓。。。
      • 开场长镜头惊艳,但后期过多的长镜并无对剧情推进产生太多辅助作用反而有炫技之嫌;摄影倒是可以记入教科书
      • 景色美,摄影好,导演内心平静。
      • 3.5入;不正面描写痛诉战争,以极小的切入点折射战火流离中日常事务与人情世故的亘古;静物在光线流转里安然,回忆在硝烟炮声里鲜明,灯光就是希望,心安即是吾乡;自然生灵皆通晓万物须共存,奈何人类杀戮永无休止;运镜流畅,摄影绝佳。
      • 希望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的没了,再努力创造一个
      • 正如友人所言,这一帧帧的油画
      • 类似的看多了也累 一部东欧电影车不多 叫啥挖个了
      • 摄影满分,有某种仪式感。
      • 沉默收敛的反战控诉,摄影很美,只是不时脱离人物以交代环境的缓慢运镜略有滥用之嫌。
      • #威尼斯电影节# 泪流满面
      • 后半程可快进,看看截图差不多就可以了……
      • 阿塞拜疆题材
      • 7.9
      • 导演大概很喜欢贝拉塔尔吧,那些缓慢的长镜头下的注视,妇人蹒跚的身影,一次一次的点灯,镜头一次次地扫过照片,令人更加剧了心痛。
      • 电影用力过猛,都那么大岁数了,见过的死人还少么,还那么脆弱。。然后非得专挑下大雨的时候去埋,等一两天问题不大的,牛淋雨和人一样也会生病的吧,自己准备以后是不活了么。战争夺走了一切,问题是战争就是为了夺走一些东西归己所有而发起的啊。
      • 阿塞拜疆人的名字跟土耳其人的差不多
      • 这是一部生活流电影,它没有去讲述一个情节一波三折的故事,只有一个女主人公,照顾她不能自理的丈夫,她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做家务,挤牛奶,听别人讲村里的日常琐事,想念在战争中去世的儿子。后来丈夫死了,她费了好些力气把父子两人葬在了一起。村里人陆续离开了这个随时有炮弹降落的死亡之地,女主人公选择留下来,守着那所空房子。影片用平缓移动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这片风光优美、空旷怡人的乡村图景,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应该是宁静而幸福的,可是当我们跟随镜头进入女主角的家里时,我们发现事实很残酷,因为战争,这里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死亡像枪炮声一样笼罩在房屋的上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 挺悲凉的,人要活到整个一个村就一个人和一条狼,想想就后怕。无助,凄凉。
      • 影片最后的字幕令人心痛。小人物在战争的真相里从来都是被忽略的那位,然而每一个家庭却要为战争承担巨大的打击与痛苦。
    • 豆瓣 7.0 IMDB 7.1 HD
      Das Boot ist voll
      1981
      战争片
      奥地利/瑞士/西德

      船已满员

      Das Boot ist vol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差劲的翻译让我差点睡着,字幕组一定要给力
      • 屏息以待,但大恶大悲始终没出现。诗画般的乡村里,“一家”难民使出浑身解数隐藏命运的棱角,试图嵌入中立国的收留规则,与此同时,村民在公德和私利的驱使下谨慎地援助或旁观。这个直白却又始终暗涌着恐惧的故事,像小火慢煮一样煎熬人心。二战双方都甘愿维护瑞士的中立,因为瑞士银行的稳定就是经济体系的稳定,也意味着获胜方能从中获得丰厚的经济战利品。冰冷的机器轻易碾压过微观层面的善良,但在遣返给死神前,还是要留时间让孩子吃光巧克力。
      • 很喜欢。以前的片一点也不花俏(也许是德国风格吧),人物特写很多,真的是受演员表演感染。很稳,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藏汹涌。
      • 没想象中好,也许是因为我太困了的缘故罢。
      • 瑞士真漂亮了
      • 1986.12.07
      • 1
      • 21/8/3
      • 中文剧本翻译的太次啊,老是前言不搭后语。但是看题材和主要讲述的故事,应该还不错。
      • 船已满员
      • 稍拖沓一些,某些情节显得多余,精简20分钟更好。细节表现出色的“非战争军事片”,当然,内心的无形的战争始终未停,演技很赞,加一星!
      • 字幕不能忍。。。
      • 细节有不少看不透彻,不过总体明白影片讲的是什么道理。难民的“战争与和平”。
      • 影片本身应是不错的,看的这个版本翻译太渣了。
      • 字幕翻译简直看不懂,一坨屎!!!
      • 情节编排还算不错,字幕真是一坨屎。
      • 翻译不行,太垃圾
      • 关于二战时代的移民问题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